楊爵傳

《楊爵傳》是出自《明史》一書中的一篇傳記,作者是張廷玉等。

來自明史

《明史》是二十四史最後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載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歷史。其卷數在二十四史中僅次於《宋史》,但其修纂時間之久,用力之勤卻大大超過了以前諸史。修成之後,得到後代史家的好評。清史學家趙翼在《廿二史札記》卷31中說:“近代諸史自歐陽公《五代史》外,《遼史》簡略,《宋史》繁蕪,《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潔,敘事簡括,稍為可觀,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

作品原文

楊爵,字伯珍,富平人。年二十始讀書。家貧,燃薪代燭。耕隴上,輒挾冊以誦。兄為吏,忤知縣系獄。爵投牒直之,並系。會代者至,爵上書訟冤。代者稱奇士,立釋之,資以膏火。益奮於學,立意為奇節。從同郡韓邦奇游,遂以學行名。

登嘉靖八年進士,授行人。帝方崇飾禮文,爵因使王府還,上言:“臣奉使湖廣,睹民多菜色,挈筐操刃,割道殍食之。假令周公製作,盡復於今,何補老羸饑寒之眾!”奏入,被俞旨。久之,擢御史,以母老乞歸養。母喪,廬墓,冬月筍生。推車糞田,妻饁於旁,見者不知其御史也。服闋,起故官。

帝經年不視朝。歲頻旱,日夕建齋醮,修雷壇,屢興工作。方士陶仲文加宮保,而太僕卿楊最諫死,翊國公郭勛尚承寵用事。二十年元日,微雪。大學士夏言、尚書嚴嵩等作頌稱賀。爵撫膺太息,中宵不能寐。逾月乃上書極諫:今天下大勢,如人衰病已極。腹心百骸,莫不受患。即欲拯之,無措手地。方且奔競成俗,賕賄公行,遇災變而不憂,非祥瑞而稱賀。

先是,七年三月,靈寶縣黃河清,帝遣使祭河神。大學士楊一清、張璁等屢疏請賀,御史鄞人周相抗疏言:“河未清,不足虧陛下德。今好諛喜事之臣張大文飾之,佞風一開,獻媚者將接踵。願罷祭告,止稱賀,詔天下臣民毋奏祥瑞,水旱蝗蝻即時以聞。”帝大怒,下相詔獄拷掠之,復杖於廷,謫韶州經歷。

及帝中年,益惡言者,中外相戒無敢觸忌諱。爵疏詆符瑞,且詞過切直。帝震怒,立下詔獄搒掠,血肉狼籍,關以五木,死一夕復甦。所司請送法司擬罪,帝不許,命嚴錮之。獄卒以帝意不測,屏其家人,不許納飲食。屢濱於死,處之泰然。既而主事周天佑、御史浦鋐以救爵,先後棰死獄中,自是無敢救者。

逾年,工部員外郎劉魁,再逾年,給事中周怡,皆以言事同系,歷五年不釋。至二十四年八月,有神降於乩。帝感其言,立出三人獄。未逾月,尚書熊浹疏言乩仙之妄。帝怒曰:“我固知釋爵,諸妄言歸過者紛至矣。”復令東廠追執之 。爵抵家甫十日,校尉至。與共麥飯畢,即就道。尉曰:“盍處置家事?”爵立屏前呼婦曰:“朝廷逮我,我去矣。”竟去不顧,左右觀者為泣下。比三人至,復同系鎮撫獄,桎梏加嚴,飲食屢絕,適有天幸得不死。二十六年十一月,大高玄殿災,帝禱於露台。火光中若有呼三人忠臣者,遂傳詔急釋之。

居家二年,一日晨起,大鳥集於舍。爵曰:“伯起之祥至矣。”果三日而卒。隆慶初,復官,贈光祿卿,任一子。萬曆中,賜謚忠介。

爵之爵之初入獄也,帝令東廠伺爵言動,五日一奏。校尉周宣稍左右之,受譴。其再至,治廠事太監徐府奏報。帝以密諭不宜宣,亦重得罪。先後系七年,日與怡、魁切劘講論,忘其困。所著《周易辨說》、《中庸解》,則獄中作也。

參考譯文

楊爵,字伯珍,富平人。20歲時才開始讀書。家裡貧窮,燒柴代替蠟燭。到田間耕作時,總是帶上書來誦讀。他的兄長做縣吏,得罪了知縣被因在獄中。楊爵投狀申訴,被一併關押。適逢知縣的代任到了,立即釋放了他,並且資助他學習的費用。楊爵更加發奮學習,立志做一個有才能有節操的人。他跟隨同郡的韓邦奇遊學,以學識與品行而聞名。

嘉靖八年他考中進士,被授予行人的職務。皇帝當時正崇尚禮儀,楊爵趁著出使王府回來,向皇上進言:“臣奉命出使湖廣,看到百姓滿臉飢色,提著筐子拿著刀,割取路邊餓死人的屍體吃。即使周公製作的禮儀今天全都恢復了,對這些老弱饑寒的百姓又有什麼補益呢!”奏書呈上後,得到皇上同意。

在這以前,嘉靖七年三月,靈寶縣黃河變清,皇帝派人祭祀黃河神。大學士楊一清、張璁等多次上疏請求祝賀,御史鄞人周相上奏疏反駁說:“黃河沒有變清,不值得虧陛下之德。如今喜好諛喜事的大臣誇大文辭美化這件事,讒佞的風氣一旦開始,獻媚的人將接踵而至。希望取消祭告,停止稱賀,下令天下的巨子和百姓不要奏報祥瑞,水災旱災蝗災隨時奏報。”嘉靖帝非常生氣,就把他下獄拷打,又在朝廷上施杖刑,貶為韶州經歷。

嘉靖帝累年不臨朝聽政。連年發生旱情,皇上卻早晚忙著建設齋醮,修立雷壇,屢次興建式程。方士陶仲文因此加官富保,太僕卿楊最因進諫而死,翊國公郭勛還蒙受皇帝寵幸執掌政權。二十年的第一天,下了點小雪。大學士夏言、尚書嚴嵩等人都作了頌文稱賀。楊爵撫胸長嘆,半夜睡不著覺。過了一個月,就上書極力勸諫。

等嘉靖帝到了中年,更加討厭進諫的人,朝廷內外的人都互相告誡,不敢去觸犯他的忌諱。楊爵上書詆毀符瑞,並且言辭過於激切。皇帝震怒,立即下令把他入獄拷打,把他打得血肉模糊,基用了各種酷刑,他昏死一夜才甦醒過來。錦衣衛奏請把他送往法司定罪,嘉靖帝不允許,命令把他嚴加看管。獄卒因為摸不清皇帝的意圖,不準楊爵的家人給他送飯。楊爵多次瀕予死亡,但他仍處之泰然。不久主事周天佑、御史浦鮁因為救助楊爵,先後被杖死在監獄中,從此沒有人再敢去救他了。

過了一年,工部員外郎劉魁,又過了一年,給事中周怡,都因為進言被收捕,過了五年還沒被釋放。到了嘉靖二十四年八月,在扶乩的時候有神降臨了。嘉靖帝被神富感動,下令立即把楊爵、劉魁、周怡三人從獄中放了出來。之後還不到一月,尚書熊浹上疏說乩仙的話是虛妄不實的。嘉靖帝生氣地說:“我本來就知道釋放楊爵後,那些亂說話亂諉過的人就會紛紛而至了,”於是就命令東廠特務追捕楊爵等蘭人。楊爵被釋放回家後剛剛十天,追捕他的校尉就到了。楊爵與校尉們吃完麥飯,就要上路。校尉說:“為什麼不把家中的有關事情安排一下呢?”

楊爵站到屏風前對他的妻子說:“朝廷逮捕我。我要走了。”終究頭也不園地隨校尉走了,周圍觀看的人都為他流下了眼淚。等至楊爵等三人都被抓來了,又一同被關押在鎮撫的獄中,給他們所施的刑罰更加嚴酷了,飲食也多次斷絕,幸虧老天保佑他們得以不死。嘉靖二十六年十一月。宮中大高玄殿發生了火災,.嘉靖帝於是在露台祈禱消災。聽見火光中好像有呼楊爵等三人是忠臣的,於是傳詔立即把三人釋放了。

楊爵在家裡住了兩年,。一天早上起床,看見有大鳥聚集在屋舍上。楊爵說:“當年伯起死時的祥瑞又到了。”果然三天后他就去世了。穆宗隆慶初年,朝廷追復了他的官職,並贈予光實祿卿之職,蔭任一個兒子。神宗萬曆年間,朝廷賜予他“忠介”的諡號。

評點

毛澤東評點

毛澤東閱讀《明史》,圈注頗多。這些圈注,反映了他對歷史經驗和教訓的深刻體悟。他讀《明史·楊爵傳》時旁批的“靡不有初”四個字,就說明了這一點。

楊爵,陝西富平人,以極言進諫著稱於當世。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中進士後,他在“行人司”供職,其間曾出入湖南、河南、山西等地,親身體驗了老百姓“提筐操刀,割取路邊死屍以食”的悲慘生活。於是,他向嘉靖皇帝上《固邦本疏》,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民意離散,邦本不固,土崩之勢可以立待。縱使周公之禮盡行於今日,有何補救百姓之飢餓者。”他希望嘉靖皇帝能夠體察民情,憫恤百姓,從而使國家穩定,百姓安康。即位時間不很長的嘉靖皇帝採納了楊爵的建議,開倉賑濟百姓。楊爵也因敢於進諫在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被擢升為監察御史。但是好景不長,很快嘉靖皇帝就把原來治理國家的一番壯志丟在了一邊,開始玩弄權術,耽於享樂。以致政治日益腐敗,人心危亂,國家趨向衰落。目睹了嘉靖皇帝演變過程的楊爵,沉痛地進諫說:“陛下即位之初,勵精圖治,嘗以《敬一箴》頒示天下矣。乃數年以來,朝御希簡,經筵曠廢。大小臣庶,朝參辭謝,未得一睹聖容。”他仍然期望嘉靖“念祖宗創業之艱難,思今日守成之不易,覽臣所奏,賜之施行”。嘉靖看到楊爵的上疏後卻勃然大怒,將其逮捕入獄,打得“血肉狼籍”,幾乎死去。

讀到這個地方,毛澤東批了“靡不有初”四個字。“靡不有初”,語出《詩經·大雅·盪》,是召穆公斥責昏庸無道的周厲王的一段話:“蕩蕩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A民,其命匪諶。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意思是:上天生下這么多百姓,他們的命運誰來管?當政者制定的法令,雖然開始多是好的,但不斷地變來變去,大多有始無終。所辦的事情,往往都是有一個良好的開端,卻很少有能夠堅持到底、善始善終的。

“靡不有初”的批註蘊含了毛澤東深刻的見解和歷史思考。筆者體會,至少有兩個方面。

其一是表明他對嘉靖皇帝個人的批評。嘉靖皇帝前期雖能勤政,但後期卻荒廢朝政,禍國殃民。毛澤東曾說他“煉丹修道,昏庸老朽,坐了四十幾年天下,就是不辦事”。“靡不有初”正是對嘉靖一生行事的評判。

其二是表明他對整個明王朝的評判。明朝是在朱元璋率領農民起義軍東征西伐、浴血奮戰的艱辛中建立的,前期在朱元璋、朱棣父子的勵精圖治下,儘管政治上也有過不少失誤,但還是出現了新的蓬勃氣象的。可是到了嘉靖當政的幾十年間,明朝統治就開始江河日下了。對此,毛澤東曾說:“明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不識字的兩個皇帝搞得比較好,明武宗、明英宗還稍好些以外,其餘的都不好,盡做壞事。”這些壞事的積累過程,就決定了明王朝“鮮克有終”的歸宿。

當然,品評歷史本身並不是毛澤東讀史的主要目的,他評點歷史是以史為鑑,用意是在思考現實。怎樣使中國的革命和建設避免陷入“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的覆轍,做到善始善終,曾經是毛澤東思索頗多的問題。

1945年,黃炎培在延安向毛澤東坦率地提出了歷史“周期率”的問題,即:“大凡初時聚精會神,沒有一事不用心,沒有一人不賣力,也許那時艱難困苦,只有從萬死中覓取一生。繼而環境漸漸好轉了,精神也漸漸放下了。一部歷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榮取辱’的也有。總之,沒有能跳出這個周期率。”針對黃炎培的諍言和期望,毛澤東說:“我們已經找到了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

為了防止“人亡政息”,為政者主觀上還需要時刻注意些什麼問題,毛澤東也曾經進行過非常認真的歷史思考。1944年3月,郭沫若發表了論李自成的史論著作《甲申三百年祭》。毛澤東對這篇文章十分重視,曾專門將它印成檔案在黨內下發,意在使“同志們引為鑑戒,不要重犯勝利時驕傲的錯誤”。

為了能真正跳出“周期率”,毛澤東1949年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又一次指出:“因為勝利,黨內的驕傲情緒,以功臣自居的情緒,停頓起來不求進步的情緒,貪圖享樂不願再過艱苦生活的情緒,可能生長。”為防止這種情況發生,“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兩個務必”是毛澤東為使中國革命和建設能夠健康發展開出的思想政治上的一劑良方。

雖然毛澤東說已經找到了防止發生“周期率”的“新路”,但是他心中的那根弦一直沒有放鬆。1949年3月23日,在開完七屆二中全會,準備離開西柏坡進駐北平時,毛澤東對周圍的人說:我們就要進北平了。我們進北平,可不是李自成進北平,他們進了北平就變了。我們共產黨人進北平,是要繼續革命,建設社會主義,直到實現共產主義。臨行前夜,毛澤東興奮地對周恩來說:“今天是進京的日子,不睡覺也高興啊。今天是進京‘趕考’嘛,進京‘趕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呀?”周恩來接過話題說:“我們應當都能考試及格,不要退回來。”毛澤東說:“退回來就失敗了。我們決不當李自成,我們都希望考個好成績!”3月24日,毛澤東在路過保定時又說:勝利沖昏頭腦,李自成進北京沒多久,就被吳三桂趕出來了。李自成是農民領袖,揭竿領兵,前仆後繼,好不容易取得了勝利,一驕傲就失敗了,連他自己的性命都沒有保住,我們可不要當李自成呀!

只有始終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才能保住革命的勝利果實,才能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對此有著深刻認識的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後仍然一直強調這個重大問題。1956年4月4日他在修改《關於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經驗》時指出:“共產黨和社會主義國家的各種領導人物的責任是要儘量減少錯誤……而要達到這種目的,就要求每個領導者都十分謹慎和謙遜,密切地聯繫民眾,遇事和民眾商量,反覆地調查研究實際的情況,經常進行適合情況的、恰如其分的批評和自我批評。”1964年9月30日他在修改彭真在國慶15周年典禮上的講話稿時又指出:“我們的同志和人民,永遠不要驕傲,不要固步自封,不要自以為是,永遠要謙虛謹慎,實事求是。”

今天,我們研讀毛澤東對明史的這一批註,並研究他的有關談話與思考,對於我們牢記兩個“務必”,增強憂患意識,堅定不移地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推向前進,是很有啟示意義的。

【樊憲雷,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

文言文訓練

楊爵,字伯珍,富平人。年二十始讀書。家貧,燃薪代燭。耕隴上,輒挾冊以誦。兄為吏,忤知縣系獄。爵投牒直之,並系。會代者至,爵上書訟冤。代者稱奇士,立釋之,資以膏火。益奮於學,立意為奇節。從同郡韓邦奇游,遂以學行名。

登嘉靖八年進士,授行人。帝方崇飾禮文,爵因使王府還,上言:“臣奉使湖廣,睹民多菜色,挈筐操刃,割道殍食之。假令周公製作,盡復於今,何補老贏饑寒之眾!”奏入,被俞旨。久之,擢御史,以母老乞歸養。服闋,起故官。

帝經年不視朝。歲頻旱,日夕建齋醮,修雷壇,屢興工作。方士陶仲文加宮保,而太僕卿楊最諫死,翊國公郭勛尚承寵用事。二十年元日,微雪。大學士夏言、尚書嚴嵩等作頌稱賀。爵撫膺太息,中宵不能寐。逾月乃上書極諫。

先是,七年三月,靈寶縣黃河清,帝遣使祭河神。大學士楊一清、張璁等屢疏請賀,御史鄞人周相抗疏言:“河未清,不足虧陛下德。今好諛喜事之臣張大文飾之,佞風一開,獻媚者將接踵。願罷祭告,止稱賀,詔天下臣民毋奏祥瑞,水旱蝗蝻即時以聞。”帝大怒,下相詔獄拷掠之,復杖於廷,謫韶州經歷。

及帝中年,益惡言者,中外相戒無敢觸忌諱。爵疏詆符瑞,且詞過切直。帝震怒,立下詔獄搒掠,血肉狼籍,關以五木,死一夕復甦。所司請送法司擬罪,帝不許,命嚴錮之。獄卒以帝意不測,屏其家人,不許納飲食。屢濱於死,處之泰然。既而主事周天佑、御史浦鋐以救爵,先後棰死獄中,自是無敢救者。

逾年,工部員外郎劉魁,再逾年,給事中周怡,皆以言事同系,歷五年不釋。至二十四年八月,有神降於乩。帝感其言,立出三人獄。未逾月,尚書熊浹疏言乩仙之妄。帝怒曰:“我固知釋爵,諸妄言歸過者紛至矣。”復令東廠追執之。爵抵家甫十日,校尉至。與共麥飯畢,即就道。尉曰:“盍處置家事?”爵立屏前呼婦曰:“朝廷逮我,我去矣。”竟去不顧,左右觀者為泣下。比三人至,復同系鎮撫獄,桎梏加嚴,飲食屢絕,適有天幸得不死。二十六年十一月,大高玄殿災,帝禱於露台。火光中若有呼三人忠臣者,遂傳詔急釋之。

居家二年,一日晨起,大鳥集於舍。爵曰:“伯起之祥至矣。”果三日而卒。隆慶初,復官,贈光祿卿,任一子。萬曆中,賜謚忠介。

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爵投牒直之,並系 系:拘囚

B.從同郡韓邦奇游 游:交往

C.爵抵家甫十日 甫:剛剛

D.比三人至 比:等到

1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爵因使王府還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B.以母老乞歸養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C.逾月乃上書極諫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果三日而卒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

11.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楊爵也於直言進諫的一組是( )

①假令周公製作盡復於今,保補老贏饑寒之眾

②爵撫膺太息,中宵不能寐。逾月乃上書極諫

③爵疏詆符瑞,且詞過切直

④帝震怒,立下詔獄榜掠

⑤屢濱於死,處之泰然

⑥左右觀者為泣下

A.①②③B.①③⑥C.②③④D.①②⑤

12.下列對原文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楊爵少年時就因為為兄長鳴冤而被答為“奇士”。後來中進士後被授官行人,出使王府回來後向皇帝上奏章,得到同意。

B.因為楊爵上疏詆毀符瑞,嘉靖帝大怒,下令錦衣衛將他下獄進行刑訊。獄卒摸不清皇帝的意圖,不準家人給楊爵送飯,因而楊爵幾乎死去。

C.在扶亂時,嘉靖皇帝被神言感動,下令釋放楊爵等三人,但後來又命令東廠追捕他們。楊爵被捕時非常鎮定,圍觀的人對此感動流淚。

D.嘉靖帝因火災在露台祈禱時,聽見火光中有呼楊爵等三人是忠臣的,雖然很不情願釋放他們,但因怕神降罪,所以就把他們放了。

1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假令周公製作,盡復於今;何補老贏饑寒之眾!(3分)

(2)及帝中年,益惡言者,中外相戒無敢觸忌諱。

(3)竟去不顧,左右觀者為泣下。

參考答案:

9.B(遊學。)

10.B(都是連詞,表示因果關係,因為。A趁著;經由,通過。C就;竟然,卻。D連詞,表示修飾,可不譯:連詞,表示遞進,並且。)

11.A(⑤說明楊爵泰然面對死亡;④⑥不是楊爵的行為)

12.D(“雖然很不情願釋放他們,但因怕神降罪”,文中沒有提及)

13.(1)即使周公製作的禮儀今天全都恢復了,對這些衰老、瘦弱、飢餓、寒冷的百姓又有什麼補呢!(製作”1分,“復”1分,整句通順1分)

(2) 嘉靖帝到了中年,更加討厭進諫的人,朝廷內外的入都互相告誡,不敢去觸犯他的忌諱。(益”1分,“惡”1分,“相”1分,整句通順1分)

(3)楊爵終究頭也不回地離開了,周圍觀看的入都為他流下了眼淚。(“竟”1分,“顧”1分,整句通順1分)

譯文:

楊爵,字伯珍,富平人。20歲時才開始讀書。家裡貧窮,燒柴代替蠟燭。到田間耕作時,總是帶上書來誦讀。他的兄長做縣吏,得罪了知縣被因在獄中。楊爵投狀申訴,被一併關押。適逢知縣的代任到了,立即釋放了他,並且資助他學習的費用。楊爵更加發奮學習,立志做一個有才能有節操的人。他跟隨同郡的韓邦奇遊學,以學識與品行而聞名。

嘉靖八年他考中進士,被授予行人的職務。皇帝當時正崇尚禮儀,楊爵趁著出使王府回來,向皇上進言:“臣奉命出使湖廣,看到百姓滿臉飢色,提著筐子拿著刀,割取路邊餓死人的,體吃。即使周公製作的禮儀今天全都恢復了,對這些老弱饑寒的百姓又有什麼補益呢!”奏書呈上後,得到皇上同意。

在這以前,嘉靖七年三月,靈寶縣黃河變清,皇帝派人祭祀黃河神。大學士楊一清、張璁等多次上疏請求祝賀,御史鄞人周相上奏疏反駁說:“黃河沒有變清,不值得虧陛下之德。如今喜好諛喜事的大臣誇大文辭美化這件事,讒佞的風氣一旦開始,獻媚的人將接踵而至。希望取消祭告,停止稱賀,下令天下的巨子和百姓不要奏報祥瑞,水災旱災蝗災隨時奏報。”嘉非常生氣,就把他下獄拷打,又在朝廷上施杖刑,貶為韶州經歷。

嘉靖帝累年不臨朝聽政。連年發生旱情,皇上卻早晚忙著建設齋醮,修立雷壇,屢次興建式程。方士陶仲文因此加官富保,太僕卿楊最因進諫而死,翊國公郭勛還蒙受皇帝寵幸執掌政權。二十年的第一天,下了點小雪。大學士夏言、尚書嚴嵩等人都作了頌文稱賀。楊爵撫胸長嘆,半夜睡不著覺。過了一個月,就上書極力勸諫。

等嘉靖帝到了中年,更加討厭進諫的人,朝廷內外的人都互相告誡,不敢去觸犯他的忌諱。楊爵上書詆毀符瑞,並且言辭過於激切。皇帝震怒,立即下令把他入獄拷打,把他打得血肉模糊,基用了各種酷刑,他昏死一夜才甦醒過來。錦衣衛奏請把他送往法司定罪,嘉靖帝不允許,命令把他嚴加看管。獄卒因為摸不清皇帝的意圖,不準楊爵的家人給他送飯。楊爵多次瀕予死亡,但他仍處之泰然。不久主事周天佑、御史浦鮁因為救助楊爵,先後被杖死在監獄中,從此沒有人再敢去救他了。

過了一年,工部員外郎劉魁,又過了一年,給事中周怡,都因為進言被收捕,過了五年還沒被釋放。到了嘉靖二十四年八月,在扶乩的時候有神降臨了。嘉靖帝被神富感動,下令立即把楊爵、劉魁、周怡三人從獄中放了出來。之後還不到一月,尚書熊浹上疏說乩仙的話是虛妄不實的。嘉靖帝生氣地說:“我本來就知道釋放楊爵後,那些亂說l話亂諉過的人就會紛紛而至了,”於是就命令東廠特務追捕楊爵等蘭人。楊爵被釋放回家後剛剛十天,追捕他的校尉就到了。楊爵與校尉們吃完麥飯,就要上路。校尉說:“為會么不把家中的有關事情安排一下呢?”

楊爵站到屏風前對他的妻子說:“朝廷逮捕我。我要走了。”終究頭也不園地隨校尉走了,周圍觀看的人都為他流下了眼淚。等至g楊爵等三人都被抓來了,又一同被關押在鎮撫的獄中,給他們所施的刑罰更加嚴酷了.,飲食也多次斷絕,幸虧老天保佑他們得以不死。嘉靖二十六年十一月。宮中大高玄殿發生了火災,.嘉靖帝於是在露台祈禱消災。聽見火光中好像有呼楊爵等三人是忠臣的,於是傳詔立即把三人釋放了。

楊爵在家裡住了兩年,。一天早上起床,看見有大鳥聚集在屋舍上。楊爵說:“當年伯起死時的祥瑞又到了。”果然三天后他就去世了。穆宗隆慶初年,朝廷追復了他的官職,並贈予光實祿卿之職,蔭任一個兒子。神宗萬曆年間,朝廷賜予他“忠介”的諡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