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楊守愚出生於書香門第,父親為清朝秀才,故從小於家學的耳濡目染之下,並受名師郭克明先生的指導。所以,雖然僅有“國小”文憑,但其漢學根基甚為深厚,故在台灣新文學開展期間,他不僅能以白話文創作,也能吟詠股詩詞。1920年自彰化第一公學校畢業後,在書塾中教授漢文,由於喜好吟詠,曾參加彰化舊詩社“應社”及“彰化新劇社”,與和賴和、陳虛谷都是彰化舊詩社“慶社”的詩友。由於賴和與楊守愚為同鄉的摯友,在賴和擔任《台灣新民報》學藝欄編輯時,因為醫務繁忙而分身乏術,幸賴楊守愚幫忙代筆修改定稿。於此段期間,楊守愚也同時發表了不少短篇小說和幾十首新詩,而成了台灣新文學“搖籃期”及“成熟期”以來中文寫作最多產的一位作家。
在三十年代加入“台灣文藝聯盟”,並擔任《台灣文化》撰稿人。楊守愚在當時不顧日人的禁止下開班講授中文,而遭到日人驅敢。光復後,他中學教師檢定合格,於彰化工業職業學校擔任中文老師。
作品影響
縱觀楊守愚的創作可以發現,由於他深受台灣新文學之父賴和的影響,他的作品的取材及主題呈現上,都與賴和有許多雷同之處,如對日人殖民政策的反抗、對農民階級生活的描繪。不過多位論者指出,楊守愚的思考的廣度上顯然走的比賴和更遠。他書寫的主題集中呈現日據時期地主階級與日本殖民者間的利益勾結,而對農民階級盡行剝削、壓迫的慘況,由此出反省一個社會結構性的問題。
黃武忠分析楊守愚小說中的特點,認為其對地下階級人民生活境狀的描寫可分為三類:(一)地主與佃農間的糾隔;(二)失業者的悲苦;(三)小民的窮困三大類。而除了這樣的面向之外,施淑於“在前哨─讀楊守愚的小說”一文中指出:提供知識分子左傾現象的出現,和人道主義的關懷,是楊守愚小說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總體而言,楊守愚的豐富創作不僅豐富台灣新文學時期啟蒙階段,更因其對階級問題深刻的探討,雖反抗性不及賴和強烈,卻提供了我們極大的思索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