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伯凱

楊伯愷,原名楊詢,字道融,革命烈士。


楊伯愷,原名楊詢,字道融。1892年生於營山縣小蓬鄉楊家花園。楊伯愷就學於聖水寺,後在駱市高小,順慶職中讀書。1917年到上海求學,後又考入北京法文專修館學習。楊伯愷於1919年3月,從上海首批赴法國勤工儉學,在法國熱省勒工廠做工。
1922年6月加入共青團,任團支部書記,不久轉為共產黨員。1924年1月,楊伯愷參加了旅歐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在巴黎召開的第四次代表大會。“五卅”慘案爆發,楊伯愷回到上海,就立即投入革命鬥爭。他連續在中共中央辦的《熱血日報》上發表痛斥帝國主義的文章。
1925年秋,黨派楊伯愷四川協助吳玉章在重慶辦起了“中法大學”,他任教務長,使該校成為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為黨校培養幹部的學校。楊伯愷配合楊闇公籌建黨組織,指導四川各地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做發展國民黨(左派)的工作。1926年1月,楊伯愷為了籌建中共營山支部,回到故鄉向黨、團中央連續寫信報告組織發展情況。楊伯愷回家後,辦起了農民夜校。3月在小蓬鄉楊家花園成立了全縣第一個鄉農民協會,推動了全縣農民運動的發展。
1926年2月,中共重慶地委在“中法大學”成立,楊任教育委員。以後他將羅瑞卿、李春暢等240人推薦為武漢“黃埔分校”學員。1927年3月31日楊伯愷參加了重慶地委在打槍壩召開的反帝民眾大會。慘案前夕楊得知國民黨反動派將對參會者下毒手,但他們堅定地參加了大會。反動派對到會民眾進行屠殺時,他頭部受傷,倖免逾難。中共重慶地委和省委黨部遭破壞後,楊伯愷立即到武漢出席中共中央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蔣(介石)、汪(精衛)合流後,楊伯愷偕夫人危淑媛到上海創辦了“辛懇書店”,他任文化支部書記。其間,翻譯出版了《哲學原理》等十多部理論書籍,並在《二十世紀》雜誌上發表了宣傳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文章。
1938年楊伯愷受到黨組織派遣四川,從事文化界統一戰線工作。他在成都任協進中學教務主任,將該校辦成了“第二陝北公學”。反動派對此極為不滿,他被辭職,1939年初,楊伯愷在成都辭去朝陽大學任教後,他為《華西日報》寫社論,繼續開展革命活動。1941年10月,楊伯愷與李相符田一平等創辦了《大學月刊》,宣傳民主憲政,推動大後方的民主運動。他在該刊上發表了數十篇文章,1943年春,楊伯愷被《華西日報》社正式聘為主筆。幾年中,他先後寫了千餘篇文筆犀利,正氣凜然的社論文章,毛主席和蘇聯大使都為之大加讚賞。
1945年5月,《華西日報》被蔣介石查封后,楊伯愷又於1946年5月創辦了《民眾時報》,他任總經理兼主筆,繼續高舉反蔣反美的大旗,1946年7月,《民眾時報》又被查封,楊伯愷把報社印刷廠改名為“華昌印刷廠”出版進步書刊。國民黨反動派對他十分害怕。1947年6月,將他逮捕關押在“將軍衙門監獄”長達兩年7個月。楊伯愷用堅強的意志,挫敗了敵人的利誘,忍受了各種酷刑,以高貴的品質感動了看守的憲兵,使他得以在獄中鑽研自然辯證法,寫出數萬字的學習筆記。
1949年12月7日深夜,國民黨反動派將楊伯愷和31名共產黨員、進步人士秘密殺害於成都十二橋。楊伯愷遇難後的遺體,1950年1月3日,成都軍管會將楊伯愷烈士遺體遷葬在文化公園。新中國成立後,中共營山縣委、縣政府為了緬懷先烈,激勵後人,特在縣城近郊建立楊伯愷衣冠墓和駱市革命陵園。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