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一清

楊一清

楊一清,生於雲南安寧,長於湖南巴陵,老於江南鎮江,因此晚年自號“三南居士”。楊一清是明代重臣,《明史》有傳。他一生歷官五十餘年,官至華蓋殿大學士、內閣首輔,為明代中葉著名的政治家,其影響之大,當時就有人稱其為“四朝元老,三邊總戎,出將入相,文德武功”。他熟知邊務,用兵如神,算無遺策,靈機應變,動合時宜,學識博雅,名揚天下。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圖)楊一清楷書《焦山詩》楊一清楷書《焦山詩》
景泰五年(1454年)十二月六日,楊一清出生於廣東高州府化州,年少時被譽為神童,十四歲便參加鄉試,並且被推薦為翰林秀才。明憲宗命內閣選派老師教他。成化八年(1472年)壬辰科進士,授中書舍人。

邊疆防禦

多年以後,楊一清升任山西按察使司僉事,改陝西副使督學,在陝西任職八年,平時空閒時考察邊疆戰事。
此後入朝,任太常寺少卿,進南京太常寺卿。弘治十五年(1502年),因劉大夏舉薦,升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擔任陝西巡撫,負責督理陝西馬政,期間平定邊疆進犯、彈劾貪庸總兵武安侯鄭宏,並裁減鎮守中官費用,使得軍紀嚴明。明武宗即位後,數萬蒙古軍入侵固原,總兵官曹雄拒絕派兵援助。楊一清於是率輕騎自平涼晝夜行軍,抵禦入侵併發動奇襲,擊退蒙古軍的進犯。此後,楊一清以延綏、寧夏、甘肅三地有警不相援,請求朝廷任命大臣兼任,管理。劉大夏於是請求朝廷任命楊一清總制三鎮軍務(陝甘總督),此後晉升為右都御史。楊一清在任期間因修建邊疆防禦,明武宗很是讚賞並發帑金數十萬使其完成防禦工事。太監劉瑾因楊一清不依附自己,而彈劾楊一清,他被迫借病辭職。之後劉瑾誣陷其冒領浪費邊疆費用,而被逮捕入詔獄。大學士李東陽、王鏊極力救護方才救出。之後仍然致仕,先後罰米六百石。

計除劉瑾

紀念楊一清少年時在化州孔廟讀書的青雲路紀念楊一清少年時在化州孔廟讀書的青雲路
當時,安化王朱寘鐇謀反,明武宗詔令起用楊一清,總制軍務,與總兵官神英平叛,並命中官張永擔任督軍。大軍未抵達,楊一清以前的部將仇鉞已經平叛並逮捕朱寘鐇。楊一清馳馬抵達鎮縣,並宣布皇帝的恩德。張永隨後趕到,兩人相談甚歡。楊一清知道張永與劉瑾有矛盾,並趁機握著張永胳膊稱:“此次平叛有賴於閣下的力量。然而此事易除,但國家內患怎么辦呢?”張永問:“指的是什麼呢?”楊一清於是在手掌上寫一個“瑾”字。張永則稱劉瑾的黨羽耳目已經布及各地。楊一清慷慨激昂地稱,希望張永藉此平定而上疏揭發劉瑾的諸多惡事。張永問如果不可行怎么辦。楊一清於是出計稱:“此話必須從您口中說就成。萬一皇上不信,你就頓首在地上痛哭,並請求死在皇上面前,剖心以證明此事不為妄論,皇上必然為您的所做而感動。請必須從速而做。”張永聽後勃然而起,立刻做了決定。此後竟然如楊一清計,除掉劉瑾。此後楊一清被召還入朝,拜為戶部尚書。論功加太子少保,賜金幣。此後改為吏部尚書。

直陳弊病

楊一清像楊一清像
楊一清為政通練、性情寬大。其在吏部尚書任上,恢復此前為劉瑾所陷害的官員,並派遣官員去中原平定盜亂等,此後又加少保、太子太保,蔭錦衣百戶。此後因選用尚書靳貴,而進楊一清為少傅、太子太傅。乾清宮災,詔求直言時,楊一清上書稱皇上視朝太遲,享祀太慢,在西內大造寺廟,在禁中留宿邊兵,並闡述在京畿內設立皇店的弊病,以及江南織造等擾民事情。之後因病乞歸,明武宗仍然挽留。大學士楊廷和丁憂時,明武宗命其兼武英殿大學士,進入內閣參贊機務。錢寧亂政時,受到楊一清的指責,於是其與江彬等人勾結,派人在武宗面前詆毀楊一清,此後楊一清請求致仕歸鄉,與焦山寺僧妙福禪師為友。明武宗南巡時,曾經抵達楊一清府,與其樂飲兩晝夜。楊一清藉機勸阻,明武宗於是取消江浙等地的巡遊。

兩朝老臣

明世宗還是世子的時候,興獻王就曾經對其稱,楚地有三傑,分別是劉大夏、李東陽及楊一清,明世宗於是記住了他們。他即位後,廷臣紛紛交相舉薦楊一清,於是明世宗派遣官員賜金幣存問,遭到楊一清謝絕後,明世宗特予楊一清一子官至中書舍人。嘉靖三年十二月,明世宗詔楊一清以少傅、太子太傅,改任兵部尚書、左都御史,總制陝西三邊軍務。至此,以尚書身份擔任邊疆大臣的慣例,從楊一清開始。明世宗在詔書中褒獎讚美,以其與郭子儀相稱。楊一清至此第三次為總制,其部下均踴躍興奮,之後平定亦不剌進犯,並接受土魯番的求貢。後入朝擔任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入見後加少師,任兼太子太傅。不久《獻皇帝實錄》書成後,加太子太師、謹身殿大學士。楊一清以未曾參與纂修而請辭,沒有得到明世宗批准。王憲奏報戰功時,推功於楊一清,於是加為左柱國、華蓋殿大學士。此時,費宏已經離去,於是楊一清擔任內閣首輔,明世宗賜銀章二個,分別是“耆德忠正”、“繩愆糾違”,命其可以密封言事。此後,楊一清與張璁論張永此前的功勞,而起用為提督團營。給事中陸粲請增築邊牆,也得到楊一清批准。《明倫大典》書成後,加正一品俸。

慘遭陷害

議大禮的時候,楊一清還在家中居住,看到張璁的上疏後,對門人喬宇稱:“張生的這番議論,使聖人之義復起,這是不能改變的。”又在席間手書勸其早去赴召,以定大議。張璁等人顯赫後,頗為引薦楊一清。明世宗以其為老臣,恩禮加渥。張璁與桂萼既已攻擊趕走費宏,想到楊一清必然會援助自己,而楊一清卻堅持召謝遷,於是張璁等人心有怨恨。謝遷還未抵達,張璁已經進入內閣,於是原來商議事情多有變故。當時錦衣聶能遷攻擊張璁,張璁欲置之死地,被楊一清阻止。張璁於是大怒,上疏詆毀楊一清,楊一清於是上疏乞歸,明世宗從中調解。此後楊一清又因災變,請求戒飭百官和衷,再次請求寬恕大禮議諸臣罪,此時桂萼進入內閣,矛盾變得更加激化。給事中王準、陸粲檢舉揭發張璁、桂萼招權納賄的事情,明世宗立即罷免兩人並公布其罪。其黨羽霍韜稱:兩人離去勢必牽連到我。於是上疏攻擊楊一清,稱其接受張永、蕭敬賄賂。楊一清再次上疏辯解並請求罷免。明世宗雖然挽留,但張璁的再次召還,霍韜再次攻擊,並稱法司都是秉承楊一清的意思,而誣陷桂萼。明世宗至此大怒,令法司會同廷臣商議,此後貶刑部尚書周倫任南京刑部尚書,以侍郎許贊代任。許贊於是借霍韜的話,請求對楊一清削籍。此後張璁三次上密疏,稱楊一清假意乞求辭退,而實質是想以此來堅定明世宗的想法。果然,明世宗允許楊一清致仕,仍賜金幣。
第二年,張璁等人誣陷朱繼宗等入獄,並稱楊一清接受張永弟張容的錢財,為張永寫墓志銘等要求其連坐。楊一清大恨道:“我老了,卻被這些孺子給欺凌玩弄!”之後背部疽發而死,留遺疏,死而不瞑,時為嘉靖九年(1530年)八月十四日。明世宗於是下令對以前的事不再追究,數年後恢復楊一清官職。後贈太保,諡文襄。

個人作品

楊一清作品楊一清作品
楊一清的著述可分為兩類:一類散文,大多為奏議,如《關中奏議》、《督府奏議》、《綸扉奏議》、《吏部獻納稿》、《吏部題稿》、《文襄石淙集》、《通家雜述》。這些著作在關切國計民生、整治邊防、革除弊政等方面有許多切實的建議,表現了楊一清的政治眼光和治理才能。另一類是詩歌,其代表是《石淙詩稿》,為其門生李夢陽、康海編,有李東陽、李夢陽、康海等人的評點。

家族成員

楊一清祖籍雲南安寧,後來因為父親過世搬到丹徒觀音樓巷圓通庵北。父親是化州同知楊景,致仕後,居住於巴陵。

墓葬

楊一清墓楊一清墓
楊一清墓墓向西南,墓道長近一里,兩側有翁仲(石人)、石獅、石馬及龜蚨相峙對立,並有三門四柱沖天式牌坊和石拱橋。今牌坊和石橋已毀,余均存。
眼前的石獅到了夏天,只能一半留在水面上了,到冬天水淺,可以完整地顯露在外。而原本立在它對面的石獅已不見了蹤影。
離石獅不遠的草叢裡藏著兩個石獸,這是龜蚨,一匹保護完好的石馬隱藏於樹林之中。另一匹石馬躺在地上,頭部遭到了毀壞。
楊一清墓作為鎮江地區保留比較完整的私人墓道,1987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影視形象

2005年電視劇《正德演義》:方征飾演楊一清。

軼事

科舉遲到彩雲南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裡,雲南被稱為“南蠻之地、瘴癧之鄉”。儘管科舉制度在隋、唐時期就已經有了,可雲南卻等待了800多年,直到明清之際,雲南人通過開科取士,才有機會參與朝廷的管理。然而,雲南到底是藏龍臥虎、浪大水深之鄉,明朝就出了文進士261人。清朝更多,共有文進士600多人。這些雲南人在朝為官大都有滇俗淳樸之風,政績卓越,青史留名,時人謂之“彩雲南現”,為家鄉雲南爭得了一份自豪。而在這些雲南的讀書人中,唯一作到宰相的人,僅只有楊一清一個。楊一清是雲南人走向全國的一個傑出代表人物。

楊一清被稱為“雲南歷史上的第一人”。他三次總制三邊當統帥,兩次入閣當首輔,是明代中葉著名的政治、軍事、文學傑出人物,曾力扶明王朝大廈於將傾。楊慎讚譽為:“四朝元老,三邊總戎,出將入相,文德武功”,高度概括了楊一清的一生。《明史》稱讚楊一清:“以才具入閣,於時政最通練,而性闊大。愛樂賢士大夫,與共功名”,“博學善權變,尤曉暢邊事,然其才一時無兩。”其謀略曾被比為唐朝名相姚崇,保衛邊疆曾被比為唐朝元帥郭子儀……

明代是雲南文化取得長足發展的時代,是雲南人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的時代。繼鄭和之後,楊一清的父親楊景就是通過開科取士於永樂年間(1423年)中舉,是最早進入中原朝廷為官的雲南人,歷任霸州、澧州判官、化州同知。史料記載:“時值崆彝攻城,楊景臨危不亂,巧布陣營,敵疑懼退卻,州城得保,得旌表‘中義’匾。”

有關楊一清籍貫的一段公案
楊一清楊一清
楊一清自謂“三南居士”,就是說,他生於雲南、長於湖南、老於江南。這“三南”的含義明確而肯定。如果你翻開他的履歷表——明朝檔案“明實錄”科舉京報:“楊一清登成化壬辰進士第95名,雲南安寧州人,湖廣巴陵民籍。楊一清給皇帝上奏摺都是寫:臣原籍雲南,雲南安寧州人。清修《明史·楊一清傳》算最權威的了,“楊一清,字應寧,其先雲南安寧人”。

據考證,記載楊一清為雲南安寧人的史料,數不勝數:明代李贄《繼藏書》、謝肇猘《滇略》、沈德符《萬曆野獲編》、查繼佐《罪惟錄》、張萱《西園聞見錄》等等,都明白無誤地直書楊一清為“安寧州人”。他老家門前有一處風景名勝“石淙流韻”,便以此作為自己的別號;給皇帝上奏章寫議表落款都是石淙楊一清,其著述稱作為“石淙類稿”,其屋為石淙精舍,其詩詞為“石淙詩鈔”,朝野均稱其為石淙先生。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秋季,楊一清歸雲南尋根問祖,一住就是九個月。與家族人親切團聚,拜先賢、祭祖塋、探親友、會宗族、立宗盟,描寫雲南安寧州的詩有數十首之多,以極高的熱情表達了他的愛國愛鄉之情。

明景泰五年(1454年)十二月初六日,楊一清出生於廣東化州,其生母為張氏。6歲時(1460年)楊景致仕,楊一清隨父去湖南嶽州府巴陵縣入籍(前母劉氏住地)。在巴陵住了6年,剛滿10歲(1466年)由湖南嶽州府推薦入翰林院讀書,父母隨其往。1472年父親逝世無力歸葬雲南,歸葬異母姐姐住地鎮江,於是遂遷鎮江定居。

明朝曾有過幾十萬上百萬人口的流動,這是時代的進步。中國古人與現代人情思不同,歷來非常強調血緣的淵源關係,強調祖居故地的親情。所以楊一清著作雖達百萬字之多,一生絕口不提他出生於化州。正如李白說自己故鄉是四川彰明縣青蓮鄉而不是家族流放西域碎葉所生,否則他是俄羅斯人了;楊慎父親是宰相,母親是國子監祭酒黃明善之女,在北京孝順胡同出生,12歲時,因其父楊廷和母喪守制,才隨父返鄉,他的籍貫是新都。這樣就存在著籍貫,出生地,居住地,入籍等問題。辭典是這樣說的,籍貫帶有中國特有的傳統文化,一般指祖居及個人出生的地方。

因此,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大型權威性工具書《辭海》說楊一清是鎮江丹徒人;湖南則把楊一清列為楚有三傑:劉大夏、李東陽及一清也;化州把楊一清列為廣東名人……此系三說,且按下不表,僅引用明朝大學士李東陽贈楊一清的詩收場,“君本滇陽人,還生嶺南地。巴陵非故鄉,京口亦何意。”其實,自古英雄不問出處。功在朝廷,原不分先主後主;名高天上,何須辨襄陽南陽。文武兩赤壁也未嘗不可。

個人貢獻

楊一清一生政治業績最耀眼的亮點,莫過於與宦官張永密謀策劃誅殺大宦官劉瑾———寧夏平叛,天賜玄機,讓他把握住了安化王造反的最佳時機,利用張永與劉瑾之間的矛盾,一舉剷除這顆毒瘤,安國家危亡於危卵之間,於公,“扶明王朝大廈之將傾”;於私,對楊一清來說,贏得了內閣首輔的燦爛前程。這一段歷史一直流傳至今,在清末武俠小說興起之時,被稱為現代武俠小說之鼻祖的《七劍十三俠》,就是敘述一幫俠客幫助楊一清平叛的故事。

傳統蒙學教科書《龍文鞭影》有“楊憶石淙”條,注釋“鎮江府城南有楊一清石淙精舍,在丁卯橋南”,可見楊一清落籍鎮江是家喻戶曉的典故。據記載,楊一清以輔臣住鎮江有兩次,一次是正德十二年八月至嘉靖四年,另一次是嘉靖八年九月至第二年病卒。

楊一清在鎮江還是做過一些好事的,他曾在武宗臨幸其家時,向武宗引見了一些當地的賢達之士。焦山建水晶庵時,他效仿東坡留下玉帶作“鎮山之寶”。他還幫助校正過《正德鎮江志》的前半部分,又編撰了後半部分。楊一清博學善權變﹐為政通練﹐尤曉暢邊事﹐曾一夕占十疏﹐悉中機宜。一生四次在陝甘一帶任職﹐對整飭西北邊防有很大影響。卒後三年復故官。二十七年贈太保。著有《關中奏議》﹑《石淙類稿》﹑《西征日錄》﹑《車駕幸第錄》等。

個人評價

(圖)明代謫滇狀元楊慎題楊一清故里碑明代謫滇狀元楊慎題楊一清故里碑

楊一清一生出將人相經歷憲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宦海沉浮,幾起幾落,共50多年,人稱“四朝元老”。他熟知邊務,用兵如神,算無遺策,靈機應變,動合時宜,學識博雅,名揚天下。《明史·楊慎傳》云:“慎嘗奉使過鎮江謁楊一清,驚其博聞強識,而益肆力古學,既投荒多暇,於書無所不覽。夫以慎之博雅。史稱為明代第一,而其始乃由一清啟之,則一清之博學多才,抑尤可見矣。王守仁以明代巨儒,而亟稱公之道德文章,比之宋之歐陽,豈不宜哉。”楊一清是雲南歷史上在封建朝廷中官位最高、歷官時間最長的一個。他外息叛亂,內除奸雄,為明王朝立下汗馬功勞。李夢陽說他“功著邊徼,名顯社稷”。

楊一清文經武緯,久播朝野。作為一個軍事家,他多謀善斷,克敵制勝;作為文學家和詩人,他文思敏捷,出口成章。其主要著作有《關中奏議》14卷、《石淙詩鈔》15卷及《制府錄》、《西征日錄》、《吏部獻納稿》、《密諭錄》、《車駕幸第錄》、《輔臣唱和集》、《邃庵集》、《通家雜述》等。

安寧人以楊文德武功為榮。明末清初,安寧人在今溫泉鎮建塔一座名為“楊文襄公紀念塔”,後毀。楊慎在連然題刻的《楊文襄公故里碑》及撰寫的“相業四朝稱第一,人文六詔羨無雙”對聯今尚存。至今,安寧還流傳著許多有關楊一清的美好傳說。

清·張廷玉等《明史》:一清生而隱宮,貌寺人,無子。博學善權變,尤曉暢邊事。羽書旁午,一夕占十疏,悉中機宜。人或訾己,反薦揚之。惟晚與璁、萼異,為所軋,不獲以恩禮終。然其才一時無兩,或比之姚崇雲。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