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蝽象

棉蝽象

蝽象有三點盲蝽、綠盲蝽、苜蓿盲蝽(褐盲蝽)、中黑盲蝽、牧草盲蝽、雜毛合墊盲蝽等7~8種,其中前3~4種最為常見(因各地生態環境的不同,各縣市發生的優勢種群不盡相同)

難治的五個原因

要想很好地“治住”棉蝽象的危害,首先,咱們大家要了解棉蝽象為什麼“難治”?!據筆者調查分析,棉蝽象之所以“難治”主要有五個方面的因素:

一是種類多、寄主作物多、發生期長。

最新資料顯示,在黃河流域棉區已發現的棉蝽象有三點盲蝽、綠盲蝽、苜蓿盲蝽(褐盲蝽)、中黑盲蝽、牧草盲蝽、雜毛合墊盲蝽等7~8種,其中前3~4種最為常見(因各地生態環境的不同,各縣市發生的優勢種群不盡相同)。 4月份開始孵化,先在雜草、樹木上為害(註:棉田周邊樹木多、雜草多或周圍有苜蓿、油菜或豆科作物,因寄主作物有利於害蟲棲息繁殖,往往發生早、受害重),棉花出苗後成蟲即遷飛到棉田為害。一般年份有4個危害高峰期,成蟲羽化盛期分別在5月中旬、6月下旬、7月中下旬、8月上中旬。由於其種類多而混雜,成蟲壽命較長(如綠盲蝽雌成蟲壽命為40~50天),世代重疊嚴重,所以發生歷期較長、蟲口基數過大,危害嚴重。








二是成蟲習性不利於防治。

棉蝽象成蟲飛翔能力強、行動敏捷活躍,極易活動遷移;同時,其多在清晨或夜間為害(陰雨天可晝夜為害),白天則潛伏在隱蔽處棲息,這樣,給噴藥防治工作帶來較大的難度。


三是溫暖潮濕的環境利於其大發生。

棉蝽象喜歡溫暖潮濕的氣候條件,當氣溫在20℃~30℃時,相對濕度在80%時發生較重,當氣溫在11℃以下或35℃以上時不利於卵的孵化。6~8月份降雨較多,利於其大發生。反之,乾旱少雨的年份一般發生較輕。事實表明,在陰雨天或澆水後其為害會突然加重,棉花長出的嫩莖尖和幼蕾最易受害,而此時棉農疏於防治,往往損失慘重。

四是種植管理上的誤區。

棉蝽象有趨頂端、趨嫩綠、趨蕾、趨花的習性,早播、早發、長勢旺、田間濕度大的棉田,特別是施氮肥過多、化控不及時的旺盛茂密的棉田,往往產卵多且,受害較為嚴重。而廣大棉農較大程度存在早播早促、密度過大(利於棉蝽象棲息繁殖,且不利於用藥的“噴勻打透”)、施肥不合理(多氮少磷少鉀)、化控不科學(化控次數少、化控時間偏晚)等種植管理上的誤區,這對於棉盲蝽的發生可謂是“助紂為虐”。

五是“不會治”加重了“不好治”。

較多的棉農對棉蝽象的發生危害特點不甚了解,較普遍存在防治時期偏晚、用藥不對路、用藥液量少、噴藥不細緻(打不勻、打不透)等“不會治”的錯誤,從而加重了棉蝽象的“不好治”。

防治的四個要點

治好棉蝽象 “四要”應記牢

近年來,筆者針對棉蝽象防治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以及總結在實踐中一些好的經驗,特提出以下“四要”防治技巧。

第一、要做到早防治

—— 一桶水用藥四五種、間隔一兩天噴一次藥,連噴3~4遍!結果是錢沒少花、勁沒少費,效果卻很差(註:這種做法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當地農藥經銷商的“心知肚明”的誤導所致。從另一個角度講,雖然防治時期偏晚、造成的損失不可挽回,但是選用一兩種農藥、最多噴施2次就可以控制住棉盲蝽,之後用再多的藥、噴再多的次數也是“白扔錢”。但是從經銷商的角度來看,多用農藥他們卻可以“多賺錢”啊!)。
其實呢,只要平時多到棉田轉轉,爭取“早發現、早防治”,只需要一畝地投入3~5元的農藥錢就可以達到極好的防治效果。請廣大棉農記住:“破葉”不是棉蝽象“咬的”,而是是嫩葉在若干天前受刺吸為害(也就是有嫩葉出現“小黑點”),隨著葉片長大展開才形成的。所以,當發現棉田有棉蝽象零星活動或者發現棉株嫩尖上幼葉或幼蕾苞葉剛出現少量“小黑點”的時候噴藥是最佳時期,經驗證明,在降雨後或澆水後棉蝽象的為害會突然加重,而此時及早用藥的防治效果可以“事半功倍”。

第二、要科學選擇農藥

說到防治棉蝽象,很多棉農會不約而同地問“用什麼藥好?!”
——例如:一些專業合作社推出某農藥,宣稱——例如:在威縣經銷的農藥一瓶500毫升售價8~10元,但讓棉農一用就是好幾種、一桶水用藥量達到150~200毫升(註:“便宜農藥”反而因用藥量的增加、噴藥次數的增加而“費了錢”)。
其實呢,實話實說,防治棉蝽象的農藥根本沒有什麼“神秘”或者“神奇”可言,拋開已經明令禁止的高毒農藥之外,常見的菊脂類(如殺滅菊脂、功夫菊脂、甲氰菊脂)、有機磷類(如馬拉硫磷、辛硫磷、丙溴磷、毒死蜱)、氨基甲酸脂類(如滅多威、丁硫威)以及啶蟲脒、阿維菌素、賽丹等常用農藥,其中任何一種都對棉蝽象有很好地除治效果。換句話說,防治棉蝽象的效果的好與壞,很大程度上不取決於農藥,而取決於施藥時期、施藥質量和施藥條件或環境!


當然,在防治棉蝽象用藥時,為了達到“速效”和“長效”的結合,也為了兼治棉鈴蟲、蚜蟲、煙粉虱、薊馬、紅蜘蛛、葉蟬等多種害蟲,往往採取2種不同成分的農藥混用(或者使用一種高含量復配農藥),以實現“一噴多治、節本高效”。例如:選用農喜3號(六高牌高氟菊酯)15~20毫升“單打一”,或“邯科140”5~10毫升“單打一”,或5啶蟲脒15毫升+丙溴磷15毫升,或“紅與蘭1+1組合”的紅瓶、藍瓶各用5毫升,每噴霧器用藥成本僅1.50~2.00元,效果顯著。第三、要做到細緻噴藥

選準了藥、提早了防治時期,在噴藥上還要突出一個“細緻”,以達到“除惡務盡”的防治效果。據筆者指導一部分棉農的實踐證明,對棉株行進行“往返式”噴藥(用機動噴霧器對棉株行實行“打過去、打回來”的兩次噴藥),表面上看“噴勻打透、細緻噴藥”的費用增加了1倍,但卻相當於常規噴藥防治效果的“翻幾番”,一般一個月噴藥2次即左右即可達到顯著的效果。另外,噴藥在下午5時後至傍晚時分為佳(注意:清晨一般有露水,會使藥液濃度沖淡流失影響施藥效果;中午噴藥則存在藥液蒸發快而影響藥效,且會影響開花授粉等弊端)。同時,應注意噴藥從棉田四周向中間噴,以防止成蟲遷逃

第四、要最佳化棉田環境

提高自身的科技植棉水平,做到胸有成竹、有條不紊地進行科學合理的種植管理,最佳化棉田環境,使棉株個體健壯,這樣,不僅不會給棉蝽象猖獗發生有“可乘之機”,也更利於自己棉花的增產增收。例如:根據自己的地力水平和品種特點來確定合理的種植密度,在一定程度上爭取做到“合理稀植”,從而既利於棉田的通風透光、減少蕾鈴脫落,也利於細緻噴藥、提高噴藥效果;要做到“控氮、穩磷、增鉀、補微”的原則,讓棉花“吃飽”和“吃好”,以及少量多次搞好化控等措施(注意:棉蝽象有趨頂端、趨嫩綠、趨蕾、趨花的習性,田間鬱閉、偏氮肥、長勢過旺、化控不及時的棉田,往往棉蝽象產卵多且受害較為嚴重),爭取實現棉株“壯而不旺”,以減輕棉椿象的發生。而且給棉花噴藥時,田間地頭的雜草和樹木也要“捎帶著”噴一噴,以免“漏網之蟲”的再次興風作浪。
摘自王智廣編著《棉花高新實用科技》一書。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