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張次禹指導電影]

梨[張次禹指導電影]

《梨》是2010獨立電影人張次禹執導的一部劇情作品。電影以現實為基礎,以生活為畫面,體現了導演對人性和人生的看法。

影片簡介

劇照 劇照

《梨》2010. 中國. 張次禹.87分鐘.中英文字幕

鄉下在建的新房就要收尾了,或許是蓋房子還差些錢,或許是思念妻子,或許是自家種的梨熟了。丈夫摘了滿背簍的梨,去看望在縣城工作的妻子……

主演:

導演簡介

張次禹,湖南湘西人,居住於北京,在北京高校任教。

教育經歷

2011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新媒體藝術實驗室,獲碩士學位。

2005年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設計學院,獲學士學位。

工作經歷

2005年至2008年在湖南吉首大學擔任教師。

藝術創作

張次禹以及他的作品 張次禹以及他的作品

2009年創作實驗影像作品《狀態》、《生命的故事》;

2008年創作實驗影像作品《紙紮·木房》;

2006年在膠片電影《紅棉襖》中擔任美術師;

2005年創作室外裝置藝術作品《園·竹·方》;

2005年起獨立拍攝與製作紀錄片至今。

影片評價

“影片以簡潔平靜的敘事、演員內斂節制的表演、均衡穩定的構圖運鏡,與人物內心的矛盾形成鮮明的對比。從容細緻地刻畫了狹小空間裡,邊緣人物的沉默、無奈和自棄……深入揭示了中國社會的巨大變化對農村家庭關係和傳統的價值和信念,所帶來的嚴酷衝擊和深刻影響。”——第8屆中國獨立影像年度展新作獎授獎詞

導演闡述

這部電影以現實為基礎,以生活為畫面,去體現導演對人性人生的看法。

在演員方面,演員沒有喜怒哀樂的表演,導演幾乎是放棄了演員作為跟觀眾溝通情感的最有效方式,努力構建一種其它的溝通紐帶,從而為整個片子的氣質服務。

在美學方面,導演是想賞識平靜的畫面隱藏著耐人尋味的內容。整個片子充滿了東方的朦朧之美,對於很多事件都沒有給出結論,而是讓觀眾根據自己的人生經歷得到答案,而完成故事。

在電影語言上面,導演對長鏡頭分層處理,一個長鏡頭,往往都有多層,層與層之間相互流動觀看會得到不同的結果和感受。就連特寫鏡頭都是這樣的處理,打破傳統中特寫鏡頭只是體現演員的表情而已,特寫鏡頭往往信息少,但是通過對特寫鏡頭的分層處理,增加了鏡頭的信息量,從而打破了特寫鏡頭的傳統規律。

影片獲獎狀況

第八屆中國獨立影像年度展新作獎

第15屆韓國釜山國際電影節展映作品

第32屆法國南特三大洲電影節展映作品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