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川高中

梅川高中

1922年,稱“廣濟縣中學”,修業期四年,畢業生可報考大學。 1927年,學校因戰事遷至文廟,名為“廣濟縣立高等國小”。 閣中魁星,主文運,司前程,其傳由來已久。

湖北省武穴市梅川高級中學

湖北省武穴市梅川高級中學是一所具有百年歷史的名校。該校擁有一流的育人環境,一流的辦學設施,一流的師資隊伍,一流的教學質量。該校培養出大量國家的棟樑人才。學校的各項工作都做得非常出色,曾獲得湖北省教育廳及湖北省武穴市教育局授予的一系列殊榮。
地址:湖北省武穴市梅川鎮

門牌門牌
大門大門
籃球場籃球場
超人樓超人樓
紅樓紅樓
老教學樓現在為宿舍老教學樓現在為宿舍

武穴市梅川高中校史簡介

學校延革 武穴市(原廣濟縣)舊時縣治於梅川,其文化之昌盛,首領鄂東;其歷史之久遠,直溯隋唐。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知縣李肇梅奉命督建“梅川書院”,擇址南山,與唐館並列,與考棚銜接。今之我校,始奠於斯。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改“梅川書院”為“滄浪書院”,取“滄浪之水”可以“濯纓”、“濯足”之意,以訓後生治學修身。
1902年,書院更名為“廣濟縣文普通中學堂”,為全國最早公立中學之一,首任堂長張知本
1922年,稱“廣濟縣中學”,修業期四年,畢業生可報考大學。
1927年,學校因戰事遷至文廟,名為“廣濟縣立高等國小”。
1931年,學校募捐修繕,更名為“私立大公中學”,校長張導民
1938年,各敵後游擊區復學,廣濟與蘄春成立“湖北聯合中學鄂東分校廣濟分部”,亦為我校史事。
1941年7月,學校復名為“廣濟縣立初級中學”,此後連續七年附設簡師班。
解放後,我校先後名為“廣濟縣中學”、“廣濟縣第二中學”、“廣濟縣梅川高中”、“武穴市第二高級中學”,今以“武穴市梅川高中”定名。
直至上世紀九十年代,學校布局、建築仍維持舊貌,終因年久失修,校舍凋敗坍圮,學校漸趨冷落。王火雲校長、舒治平書記上任後,實施“二次創業”計畫,多方奔走努力,在時任新華社社長郭超人、武穴市教育局局長范從政等老校友的大力支持下,爭取政府撥款於南北齋舊址興建超人樓,自籌資金重建魁星閣,學校面貌始得一新,呈現勃勃生機。
革命史跡 起自清末洋務運動,我校追求民主、立志革命者,宣傳真理、喚起民眾者,投筆從戎、慷赴國難者大有其人。中國國民黨元老之一居正先生,少時就讀於滄浪書院,後遊學日本,入同盟會,追隨孫中山先生,堪稱舊民主主義革命之先驅,曾任國民黨中央政府司法院院長。辛亥革命中,我校學生饒漢秘等參加了武昌起義。“五·四”時期,學生朱漢、朱和清發起成立“廣濟縣中學愛國學生會”,呼民主,爭自由,抵制日貨,批鬥官紳,影響深遠。張其雄、宋振東等走上革命道路,成為中共早期黨員、革命先鋒。學生周越華是長征路上著名的“十二女戰士”之一。抗戰時期,時有共產黨人在魁星閣宣傳抗日救亡,陳家康、魯岱、徐英睿等奔赴延安,為革命立下不朽功勳。鄧通乾鵠等長期轉戰鄂東一帶,是敵後游擊區的主要領導人。 
知名校友 我校前輩校友,為救國救民赴湯蹈火,其事跡可歌可泣;而於經邦濟世、振興中華亦多建樹。首任堂長張知本,早年留學日本攻讀法律,曾任國民黨中央常務監察委員、司法行政部長等職。與宋教仁等起草了中國第一部憲法《鄂州臨時約法》,參與國民黨政府多部司法條例的制訂,一生著作頗豐,被譽為中國法學奠基人。私立大公中學時期的校長張導民先生,英國倫敦大學經濟學院畢業,曾任台灣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行政院主計長、總統府國策顧問等要職。其後人以張導民先生與夫人蔡孝義女士的名義在武穴設有“導孝獎學金”,我校每年有近二十名品學兼優的學生享受。劉博平,畢業於北大中文系,武漢大學一級教授,湖北教育界前輩,中國文字音韻學專家,漢語言研究造詣精深、成果豐碩。“水杉之父”乾鐸,著名林學家,早年留學日本,是世界上第一個“水杉”發現者,《辭海》中《林學篇》的主編。陳家康,曾任周恩來總理的秘書兼英文翻譯,駐埃及、葉門等國大使,外交部副部長。郭超人,北大畢業,一代名記者,曾任中共中央委員、新華社社長。郭錫章,1951年入伍,好學上進,自強不息,從一名普通戰士成長為南京軍區副司令員、共和國將軍。方掬芬,流離顛沛而矢志不移,終成一代表演藝術大家。伍期途,我校79屆畢業生,先後留學日本、加拿大、美囯,哈佛大學醫學院博士後,現為美國AHP醫藥公司某重要研究項目負責人。王才名,2000屆畢業生,高考以648分的優異成績奪取黃岡市普通高中理科第一名,被中國國防科技大學錄取,現正攻讀該校博士學位。
我校校友精英輩出,不勝枚舉。謹列其卓異者,以勖後學。望我校學生以先賢為楷模,治學修身,礪志報國。
二00六年九月

魁星閣

魁星閣簡介

魁星閣1魁星閣1
魁星閣2魁星閣2
縣城南遷武穴之前,梅川是廣濟縣長達一千四百年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城南魁星閣寓廣濟文運昌盛之祈願,聚梅川千年文化之靈氣,蜚聲遐邇,香火綿延,歷代文人雅士多有吟詠。
魁星閣供奉魁星。魁星古稱奎星,二十八宿之一。漢《孝經授神契》云:“奎主文章。”古人以魁星為主管文運之神。據舊時圖繪,魁星為赤發藍面之鬼,立於鰲頭之上,一足向後蹺起如大彎鉤。一手捧斗,衡量求拜者的才華學識,所謂“才高八斗”之意;一手執筆,表示在用筆點中求拜者的名字,實現求拜者的心愿。這就是所謂“魁星點斗獨占鰲頭”。歷代讀書人拜魁星,禮龍門,祈求金榜題名,經世濟用。
魁星福蔭書生,故歷代均傍閣建有學府。自明嘉靖年間以降,封建書院、新式學堂直至今日之梅川高中,一脈相承,繼往開來。數百年間,虔誠學子琅琅書聲,飽學志士紙墨芬芳,浸潤著薰染著魁星閣的青磚黑瓦、畫棟雕梁,逐漸形成梅川崇文尚學的純樸、儒雅之風。一代又一代廣濟讀書人沐浴魁星光輝,兀兀窮年,孜孜以求,精英輩出。不少人既修業進德又懷兼濟天下之志向,反封建,斗豪紳,走上革命道路。五四期間,進步學子順應時代潮流,高舉“科學、民主”旗幟;抗戰時期,愛國學生回響共產黨號召投筆從戎保家衛國;解放戰爭爆發後,熱血青年放棄學業奔赴前線,流傳下一段又一段可歌可泣的歷史佳話,至今還在激勵著魁星閣下的後學青年。從這裡走出去的武穴讀書人勇唱大風,立業建功,無論是奮鬥他鄉,還是遠走海外,魁星閣都是他們思鄉懷舊的情感寄託,是他們靈魂深處永遠的精神聖殿。已故校友郭超人先生晚年重訪魁星閣,曾無限深情地說:“這裡是校長向師生訓話的地方,對此閣我記憶尤深,情有獨鍾。”
世易時移,魁星閣的神聖色彩早已淡褪,但其文化積澱日見深厚,精神蘊涵日益豐富,人文價值日漸彰顯,它見證了古城梅川的千年滄桑,堪稱武穴教育史的活化石,是不可多得的寶貴文化遺產。鑒於魁星閣幾近坍圮,為弘揚優秀傳統,勖勉青年篤志向學,在武穴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協的親切關懷下,在市教育局和梅川鎮黨委的直接領導下,在社會各界的傾力支持下,梅川高中於二00三年三月啟動魁星閣重建工作,歷時兩年完成這一意義浣的文化工程,魁星重放異彩,古閣再展新姿。
2005-7-28
魁星閣記
古鎮悠悠,梅水兮流長;林木蔥蔥,南山兮溢芳。南山之巔,魁星臨閣,俯瞰四方。下奠龍盤之高埠,上乾青冥之浩蕩。閣中三疊,畫棟雕梁,楹槅獻瑞,琉璃煥彩,飛角凌空,寶頂生光。閣之近旁,佳木秀而蔭翳,群花茂而郁香。園立偉偉松杉,道夾依依香樟。柳煙裊裊,書聲琅琅。梧桐寂寂聽夜雨,臘梅幽幽綻晨霜。美哉,斯景!壯哉,斯樓!
凳閣覽勝,襟桑梓而通鬧市,帶京九而及京廣。遠山近郊,城鎮農桑,盡收眼底。東依靈山,南臨長江,西撫梅浦,北枕橫崗。山巒如黛,明湖似鏡;人煙阜盛車馬熙攘。而或天高氣爽,玉宇澄澈,碧空萬里;纖雲弄巧,飛鳥高翔竟似觸手可及,遂乃頓生凌雲壯志,展露忠義鋒芒。至若中秋之夜,月華晈潔桂影搖移;踏月歌吟,臨風抒懷,則油然而嘆山川造化之尤美,感域中一大之和祥古來文人雅士,情鍾此閣,亦不足怪矣。
閣中魁星,主文運,司前程,其傳由來已久。“魁星點斗”似文字,類圖畫,字畫合契,謂之獨點鰲頭。古傳“以為應試而獲中者之徵”,實則奎星屈曲反顧之相。昔者書生爭相禮拜,祈求蟾宮折桂,以至香火代代相延。然至近代,或學業互競,勵精圖強;或投筆從戎,斡乾坤於顛倒,扶社稷於傾盪,其出古傳之要旨也遠甚。上紀伊始,廢書院而學堂,魁星閣前既為校長訓導之所,亦為真理傳播之搖籃。文明光輝,開啟懵懂心靈,真理聖火,燃起興國理想。獵獵大旗,招引簇簇赤膽男兒;熊熊炮火,昭示腔腔熱血忠腸。其間乃有居正、郭超人、郭錫章、陳家康諸多精英,報效中華、造福民族,為後學所共仰。亦有眾多先烈,飲馬南北,喋血疆場,永垂青史,彪炳輝煌!
是以魁星閣之所蘊涵,絕非一古遺之構建,實乃源遠流長之文化積澱;絕非一崇拜之偶像,實乃博大豐厚之人文寶藏。今者“梅高精神”為“弄潮流,勇唱大風;擔道義,敬業樂群;處逆境,百折不撓;求真諦,務實創新”,即此歷史積澱之闡發,人文精神之弘揚。新閣崢嶸,宏其深層大義,賦其時代精神;勖後學秉前代報國志,勉師道育世紀棟樑材;繼往開來,開拓創新,斯乃新閣立成之要義也。
自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梅川立鎮,即為縣治。魁星香火伴歷史風雨而飄搖,偕文化傳承而徜徉。雖屢遭兵燹,然屢毀屢起。十年動亂,閣之內外,百孔千瘡;時序延宕,凋敝殘敗,甚是荒涼。新紀之初,黨政協力,懷科教興國之大略,負啟迪民智之使命,斷然作決,重光魁星閣,以期激勵青年積極向學,鼓舞民眾重教弘文。各界人士亦額手稱慶,慷慨解囊。癸未之秋,重奠於舊址,寄原貌於大體,起飛角於四方。古閣遂煥新彩,梅川亦增風光。
是以記之。
2005-7-28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