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父山

梁父山

梁父山,別名映佛山,迎福山。位於山東省泰安市徂徠山南麓,新泰市天寶鎮後寺村北。京福高速G20化馬灣出口沿省道09公路南行8公里即到。梁父山海拔288米,山勢峭拔險峻。山巔有北齊時期刻經巨石一處,巨石狀如坐佛,故又稱“映佛山”。據史籍記載,上古至秦漢時期歷代帝王君主封泰山必禪梁父,有“地神”之稱。因此梁父山在華夏古代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簡介

梁父山,位於徂徠山東南麓。109國道從山下通過。海拔300米,山勢峭拔險峻。因山巔刻經巨石狀如坐佛,故又

稱“映佛山”。據史籍記載,上古至秦漢時期,歷代帝王君主封泰山必禪梁父,故有“地神”之稱。因此,梁父山在華夏古代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史記•封禪書》曰:“封泰山禪梁父者有七十二家”。秦始皇於二十八年,漢武帝於西漢元封元年、光武帝劉秀於建武三十二年,均登封泰山又降禪梁父。孔子登梁父,作《邱陵歌》喻推行仁道的艱難。東漢張衡以《梁父吟》喻仕途險惡,諸葛圭曾任梁父尉,諸葛亮隨父宦遊,好為《梁父吟》。台灣著名作家白先勇創作小說也借用《梁父吟》這一佳題為篇名。因此,梁父山有著濃厚的文化和宗教色彩,為一座歷史名山。

梁父山梁父山

【北齊刻經】刻於北齊武平元年(570年),由北齊梁父縣令王子椿所刻。大般若經石高1.8米,寬2.4米,正面刻經文,《般若波羅密經》刻石在梁父山巔,刻石高約8米,寬5米,狀如巨佛端坐。梁父山刻經筆法古樸,筆劃俊厚,氣韻高逸,為歷代書法家所推崇。與泰山經石峪、鄒縣鐵山、汶上水牛洞齊名,為山東北朝四大刻經之一,其書法藝術飲譽海內外。經文分3層刻,上層豎刻“般若波羅蜜經主冠軍將軍梁父縣令王子椿”,隸書。其中“子椿”2字並列,可能因石面不足所致。中層刻“普達武平元年僧齋大眾造維那慧游”計4行15字,亦隸書。下層石面較大,高140厘米,寬340厘米,未加磨礱。刻經文14行,行7字,凡98字,字徑17厘米,隸書。文曰: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何故名般若波羅蜜?”佛言:“般若波羅蜜,無邊,無際,無名,無相,非思量,無歸依,無洲渚,無犯,無福,無晦,無明,無法界,無有分齊,亦無限數。是名般若波羅蜜,亦名菩薩摩訶薩,行處非行,非不行處,悉入一乘,名非行處。何以故?無念無作故。”般若波羅蜜經主、冠軍將軍、梁父縣令王子椿。普達,武平元年僧齋大眾造,維那慧游。

【柳下惠墓】孟子將柳下惠與孔子並提稱“聖之和者也”故又稱“和聖墓”,柳下惠為魯國重臣,法不避貴,三次遭罷黜,終不背離魯國。“坐懷不亂”的故事更是有口皆碑。“和聖墓”歷代多有有識之士修葺之舉,1992年台灣中國統一聯盟主席毛鑄倫先生捐資將“和聖墓”修葺一新。建有石坊一座,石碑亭二座。與和聖墓隔柴汶河相望,有和聖故里,柳下祠堂遺址,柳下書堂碑刻。今西柳民眾投資百萬元恢復了和聖祠,以緬懷這位先賢。

梁父山梁父山

最早關於新泰和聖墓的記載,見於明·嘉靖《泰山志》卷二《遺蹟·帝王》載:“柳下惠墓:在(泰安)州治東南一百里,至今村人尚多展姓者,村名曰柳里村。”明·萬曆《岱史》卷八《遺蹟紀》載:“柳下惠墓,在(泰安)州治東南百里,至今村人尚多展姓者,名曰柳里村。”明人宋燾《泰山紀事·天集》載:“柳下惠:先聖姓展氏,居於柳下。既歿,乃謚為惠。今(泰安)州城南六十里柳里村,乃其故處也。……至今柳里村有柳下惠墓。”《大清一統志》卷一四二《泰安府》載:“周柳下惠墓:在泰安縣東八十三里柳里村。”清·唐仲冕輯《岱覽》卷二九《博覽二·文獻》載:“舊《泰安州志》記載:‘柳下即(泰安)治東南柳里村,有墓在焉,其高如陵。’……案墓在汶河北郭家莊西北一里,方形,共四十步,墓中高,連頂六步。距墓六里為汶南西柳莊,有和聖祠,碑曰‘和聖故里’,一曰‘柳下書堂’。祠南一里,有和聖橋。墓西南十八里,有展氏先塋。”清人宋思仁《泰山述記》載:“柳里村,即古柳下地。……北有墓存焉,其高如陵。……舊有碑,今亡。(泰安)郡城內有和聖祠,坍塌。”時任官泰安的宋思仁“捐廉修葺,並建碑表墓”。民國《重修泰安縣誌》卷二《輿地·古墓》載:“和聖墓:在(泰安)縣東南一百里許天寶寨地方小汶北。”

【隱仙觀】

隱仙觀峪中有東西兩溪,隱仙觀就建在兩溪交匯之處,在溪東岸坐北面南依山勢疊築而就。前臨山澗,後倚斷

據《泰安縣誌》記載,隱仙觀原為巢父廟,後為明萬曆年間道士於(左蟲右元)虛所創建。於為汶上人,年八十羽化,又稱蟬蛻真人,隱仙之名由此而來。隱仙觀東側嶺北為“煉丹石屋”,有天然石洞、石門、石床、石枕、石鼎、石灶等,傳為於元虛煉丹處。趙國麟題“煉丹爐”。

【光華寺】光華寺始建於後魏,歷經唐、宋、元、明、清朝,屢興屢廢,時盛時衰。初建時寺名無考,至隋已有光華之名,寓意昭示佛教之鼎盛光大。北宋曾遭亂,殿宇堂廡盡為灰燼。蒙古定宗元年(1246年)左副元帥時珍重整寺

《岱覽》中記載:“寺當奧區、左右兩峰如抱,前望諸山,如翠屏遙列”。清乾隆年間進士成城在《宿光華寺》一詩中贊到“水石澄寒色、松風起梵聲。此時塵鞅客,心跡亦雙清”。清末詩人沈桂清有詩《徂徠光華寺》贊曰“僧臥峰巔閣,鶴巢松頂雲”。

考古探蹤

梁父山在中國前期歷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相傳遠古帝王封泰山禪梁父者有七十二家,已荒渺難稽。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始皇帝嬴政東封泰山,之後降禪梁父。西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至泰山封禪,亦曾禮祠梁父。東漢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漢光武帝復登封泰山,禪地梁父。由是“自秦漢後侈封禪者無不以泰山樑父並稱”。梁父山還為歷代詩人所詠唱,東漢科學家張衡曾有“我所思兮在泰山,欲往從之梁父艱”的名句,以梁父山的艱險比喻仕途險惡;後西晉陸機、南梁沈約、南陳陸瓊、唐代李白、明代何景明皆有《梁父吟》之作,寄哀寄慨,各抒胸臆。梁父山堪稱為一座歷史名山。但梁父山的地理位置,卻是一個歷史之謎。

歷代史地學家對梁父山位置眾說紛紜,有“傲徠諸峰”(《泰山紀盛》)、“新泰西南”(《新泰縣誌》卷七)等說法,均不足徵信。而影響最大的是梁父村境和徂徠東峰兩說。《泰山道里記》云:“(泰安)大汶口東南三十里為梁父山,平衍突出。……南為梁父城。今其村稱為梁父。”認定梁父山在泰安梁父村境。(《續山東考古錄》、新版《辭海》則認為當在徂徠山東麓,《辭海》云:“梁父山,在今泰安市東南,西連徂徠山,……後世統稱徂徠山。”

以上兩種說法,孰是孰非,值得考辨。

辨明梁父山的地理位置,有必要先將梁父地的的在搞清楚。“梁父,以山名縣也”(《漢書》顏師古注)。漢武帝時期,在梁父山附近置梁父縣,縣置存在近八百年,在歷史上有“梁父名區”之稱。據《水經注·淄水》載:“淄水(小汶)又經梁父縣故城南,縣北有梁父山。”可知漢梁父故城是在梁父山之陽。

泰安梁父村有一座古城遺址,《泰山道里記》等書認為即是漢梁父城,附近丘陵,也被說成是梁父山。但在天寶鎮西,亦有一座古城遺址,尚存殘垣數段,傳為梁父城,又傳為“羊祜城”。

兩古城一東一西,皆處於小汶河北岸,相距不滿三十里。首席明兩城的真偽,則梁父山的位置自然就清楚了。

清學者葉圭綬斷定天寶鎮西的(羊祜城)即是漢梁父城,他在《續山東考古錄》(卷六)中考證:“梁父縣故城在(泰安治)東南九十里,今羊祜城。……羊祜城在小汶北,徂徠山南。羊祜城北,南去泗水縣八十里,……與《水經注》、《通典》、《元和志》諸書吻合,羊祜即梁父音訛耳!”近年新泰文物工作者對古城進行考察,也確認是漢梁父城的舊址。

梁父城即然在新泰,那泰安梁父村的古城又是怎么回事呢?考梁父縣的歷史沿革,北魏時已將縣城遷離漢址,移於鎮裡(今新泰宮裡北),北齊時又一度廢置,隋代始恢復。宋人樂史《太平寰宇記》卷二十一載:“廢梁父縣,在乾封縣(泰安縣前身,故城在今泰安市區東南舊縣村)東南五十九里。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移置梁父縣於此,……今廢。”這條史料說明,隋復置時曾將縣治遷移,泰安梁父村的城址當是隋建新城,而非漢代故城。宋代以後,人們往往誤把隋梁父城當成了漢梁父城,又根據古書中“縣(原指漢縣)北有梁父山”之說,妄指隋新城附近的土丘為梁父山,真是一誤再誤,訛說疊出。

從天寶古城——漢梁父城的地址來推測,關於梁父山位置的多種說法,只有徂徠東峰一說較為合理。

《元和郡縣圖志》、《續山東考古錄》諸書上只說梁父山西接徂徠山,具體位置皆未能確指。我們依據古籍所指方位,經過多次實地考察,認為徂徠東南麓諸山中,映佛山即古梁父山的可能性最大。

映佛山是徂徠東峰,地理位置與古史所記梁父山大體符合。而且山巔巨石上,至今尚存一處北齊石刻。石刻字作隸書,上部直書三行,猶可辨識其文:“般若波羅蜜經主冠軍將軍梁父縣令王子椿。”南北朝時佛教盛行,當時的梁父縣令將佛經摹刻在縣境內的名山(梁父山)上,是合乎情理的。所以說,古梁父山大體可以推定即今之映佛山。

那“梁父山”後來何以改名“映佛山”了呢?光緒《山東通志》卷二十三《疆域·山川》上考證云:“映佛即梁父之音訛,亦猶梁父城之訛為羊祜城也。古之梁父當即此山。”這一誰十分中肯。“梁父”、“映佛”異名同地,後人不察,在志書中把映佛山併入徂徠山,而另記一座梁父山,以致出現了把一山當兩山的錯誤。

光化寺

光化寺景區位於徂徠山國家森林公園東端,風景秀麗,是徂徠山國家森林公園六大景區之一。景區面積1萬餘畝,植物樹種主要以松、柏、刺槐、麻栗、經濟林為主。光化寺院落始建於後魏,初建時寺名無考,至隋已有光化之名,寓意昭示佛教之鼎盛光大。歷代以來,不斷翻修、重建,為佛教勝地,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如今該寺由山門、大雄寶殿、配殿組成,殿內四壁繪有清代壁畫,山門兩側有乾隆,光緒重修碑。寺東南一里為墓塔林。大家現在看到的建築是1995年對其修復的。光化寺景區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十分豐富,其中古松、三義柏、周猛洞以及光化寺、波羅蜜經、大般若經等景點都為光化寺景區的標誌景點,讓人看後不忘、流連忘返。寺內古松樹齡均在千年以上,柏名“三義柏”一本三株,軒邈競上,筆立堆翠。松稱“蔽寺松”狀似丹鳳展翅,冠蓋畝余。歷史風光名著《岱覽》中記載:“寺當奧區、左右兩峰如抱,前望諸山,如翠屏遙列”。乾隆年間進士成城在《宿光化寺》一詩中贊到“水石澄寒色、松風起梵聲。此時塵鞅客,心跡亦雙清”。

風景圖片

梁父山風景梁父山風景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