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事故應急回響教程

緒論1.1核能的利用1.1.1原子核和原子核能1.1.2原子核裂變和鏈式裂變反應1.1.3核能生產的特殊問題1.1.4核能在能源工業中的地位1.2核電廠1.2.1壓水反應堆核電廠原理和系統1.2.2壓水反應堆的構造1.2.3秦山核電廠簡介1.2.4大亞灣核電站簡介1.2.5核動力廠的安全1.3核事故和核應急1.3.1歷史上的核事故1.3.2國際核事件分級表1.3.3核應急和應急狀態的分級1.4核事故應急管理工作的方針政策1.4.1應急管理工作的方針1.4.2應急管理工作的政策第2章 應急計畫和應急準備5.1應急計畫5.1.1應急計畫的構成5.1.2應急計畫的內容5.1.3應急計畫執行程式5.1.4研究反應堆和核燃料循環設施的應急計畫5.1.5國家、軍隊和其它有關部門的應急計畫5.1.6應急計畫的審批5.2應急計畫區5.2.1應急計畫區的概念5.2.2核電廠的狀態和事故源項5.2.3應急計畫要考慮的事故範圍5.2.4確定應急計畫區大小的原則5.2.5我國核電廠應急計畫區大小5.2.6研究堆的應急計畫區5.3應急準備5.3.1應急準備所涉及的範圍5.3.2應急計畫區內的準備5.3.3應急回響能力的維持第6章 事故後期恢復活動和去污12.1應急狀態的終止12.1.1終止應急狀態的條件12.1.2應急狀態終止的程式12.2恢復活動12.2.1恢復活動的主要工作12.2.2恢復活動的代價利益分析12.2.3恢復活動的時間劃分12.2.4國外核電廠事故恢復活動概況12.3去污12.3.1去污效果12.3.2去污效率的確定12.3.3去污過程12.3.4地區去污12.3.5地區去污的技術與方法12.3.6人員去污12.4放射性廢物的處置12.4.1放射性廢物的運輸12.4.2放射性廢物的處置第13章

內容介紹

內容提要
本教程在簡要介紹核電廠和輻射防護基本知識之後,全面闡明了核設施
(主要是核電廠)應急計畫和應急回響的技術基礎,系統地論述了核事故應急準
備和回響中的組織與指揮、監測與評價、通知和通信、公眾教育與公眾信息、氣
象、交通、工程搶險、醫療、恢復活動、放射性去污、培訓與演習等方面的一般原
則和方法。
本書主要用於核事故應急人員培訓,同時可供核反應堆工程和安全、輻射
防護、環境保護的專業人員,非核領域(如化學工業)的應急回響人員以及大專
院校有關專業的師生參考。

作品目錄

目錄
前 言
第1章 緒論
1.1核能的利用
1.1.1原子核和原子核能
1.1.2原子核裂變和鏈式裂變反應
1.1.3核能生產的特殊問題
1.1.4核能在能源工業中的地位
1.2核電廠
1.2.1壓水反應堆核電廠原理和系統
1.2.2壓水反應堆的構造
1.2.3秦山核電廠簡介
1.2.4大亞灣核電站簡介
1.2.5核動力廠的安全
1.3核事故和核應急
1.3.1歷史上的核事故
1.3.2國際核事件分級表
1.3.3核應急和應急狀態的分級
1.4核事故應急管理工作的方針政策
1.4.1應急管理工作的方針
1.4.2應急管理工作的政策
第2章 輻射防護基本知識
2.1放射性和電離輻射
2.1.1放射性和放射性核素
2.1.2放射性衰變的種類
2.1.3放射性衰變規律
2.1.4放射性活度和單位
2.1.5電離輻射及其與物質的相互作用
2.1.6電離輻射劑量和單位
2.2電離輻射來源
2.2.1天然輻射源
2.2.2人工輻射源
2.2.3各種輻射源所致劑量比較
2.3輻射生物效應
2.3.1輻射生物效應的基本原理
2.3.2影響生物效應的因素
2.3.3輻射生物效應的分類
2.4輻射防護
2.4.1輻射防護措施
2.4.2輻射防護標準
第3章 干預原則與防護措施
3.1干預和干預原則
3.1.1干預
3.1.2事故分期
3.1.3照射途徑
3.1.4干預原則
3.2應急防護措施
3.2.1防護措施的類型
3.2.2主要防護措施及其困難、代價和風險
3.2.3防護措施的選擇
3.2.4對超越邊界影響的事故的防護措施
3.3干預水平
3.3.1干預水平及建立干預水平的目的
3.3.2干預水平的建立
3.3.3干預水平的套用
3.4導出干預水平
3.4.1導出干預水平及建立導出干預水平的目的
3.4.2導出干預水平的表示
3.4.3估算導出干預水平的方法
3.4.4導出干預水平的實際套用
3.4.5用於國際食物流通領域中的導出干預水平
3.5應急照射控制
3.5.1應急工作人員與應急照射
3.5.2應急照射控制的一般原則
3.5.3應急照射的劑量控制水平
3.5.4控制應急照射的方法和措施
3.5.5應急照射的批准和照射記錄保持
第4章 應急組織與指揮
4.1核事故應急組織體系
4.1.1三級應急體系
4.1.2國家核事故應急委員會
4.1.3地方核事故應急委員會
4.1.4核電廠營運單位應急指揮部
4.1.5應急組織體系
4.2應急回響的組織指揮
4.2.1概述
4.2.2應急待命、廠房應急、場區應急的組織指揮
4.2.3場外應急的組織指揮
4.3軍隊的應急回響
4.3.1重要意義
4.3.2可能擔負的任務
4.3.3基本原則
4.3.4應急回響行動
4.3.5組織指揮
第5章 應急計畫和應急準備
5.1應急計畫
5.1.1應急計畫的構成
5.1.2應急計畫的內容
5.1.3應急計畫執行程式
5.1.4研究反應堆和核燃料循環設施的應急計畫
5.1.5國家、軍隊和其它有關部門的應急計畫
5.1.6應急計畫的審批
5.2應急計畫區
5.2.1應急計畫區的概念
5.2.2核電廠的狀態和事故源項
5.2.3應急計畫要考慮的事故範圍
5.2.4確定應急計畫區大小的原則
5.2.5我國核電廠應急計畫區大小
5.2.6研究堆的應急計畫區
5.3應急準備
5.3.1應急準備所涉及的範圍
5.3.2應急計畫區內的準備
5.3.3應急回響能力的維持
第6章 應急輻射監測
6.1應急輻射監測的目的
6.1.1應急輻射監測的一般目的
6.1.2早期應急輻射監測的目的
6.1.3中後期應急輻射監測的目的
6.2早期應急輻射監測的任務與內容
6.2.1早期應急輻射監測的任務
6.2.2早期應急監測的內容
6.2.3早期監測結果的初步分析及其在防護決策中的套用
6.3中後期應急監測的任務與內容
6.3.1中後期應急監測的任務
6.3.2事故中期應急監測的內容
6.3.3事故後期應急監測的內容
6.3.4中後期監測結果的分析及其在中後期防護決策中的套用
6.4應急輻射監測的主要方法及對資源的要求
6.4.1固定監測站網
6.4.2空中監測
6.4.3車載監測
6.4.4船載監測
6.4.5實驗室分析測定
6.4.6對應急監測工作的資源要求
6.5應急監測的數據傳送、保存以及與後果評價工作的配合
6.5.1數據的接收和分析
6.5.2數據的儲存及樣品的保存
6.6應急環境監測的質量保證
6.7環境應急監測回響程式及場內外任務的分工
6.7.1環境應急監測回響程式
6.7.2環境應急監測的場內外分工
6.8對人員的應急監測及對監測人員的照射控制
6.8.1人員外照射監測
6.8.2人員的體表及體內污染監測
第7章 事故後果預測和評價
7.1後果預測和評價的目的和要求
7.1.1用於不同目的的事故後果評價
7.1.2後果評價的目的
7.1.3最初評價的問題
7.1.4要預測和評價的基本參數
7.1.5有效事故評價需要的基本條件
7.2影響事故後果的基本因素
7.2.1事故釋放源
7.2.2釋放的時間和釋放持續時間
7.2.3放射性物質在環境介質中的彌散
7.2.4核設施的位置及其周圍環境特徵
7.2.5應急回響
7.3後果評價所需要的數據
7.3.1我國對數據獲取和後果評價的要求
7.3.2數據的獲取
7.4事故劑量預測
7.4.1實時劑量評價的特點、步驟和基本模式
7.4.2直線高斯模式
7.4.3拉格朗日煙團模式
7.4.4三維數值模式
7.4.5風場計算模式
7.4.6模式的選擇
7.4.7預期劑量的計算
7.4.8模式的可靠性和不確定性的說明
7.4.9後果預測的計算機設備
7.4.10事故後期的後果預測和評價
7.5後果預測與決策的關係
7.5.1對決策過程的幾點說明
7.5.2事故早期的決策和三里島事故決策的教訓
7.5.3干預水平和劑量預測的使用
7.5.4用於決策的技術清單
7.5.5事故中後期的劑量預測與決策的關係
第8章 應急氣象保障
8.1氣象保障的目的
8.2氣象條件對放射性煙羽彌散的影響
8.2.1風對放射性煙羽彌散的影響
8.2.2大氣湍流、溫度層結對放射性煙羽彌散的影響
8.2.3降水對放射性煙羽彌散的影響
8.3氣象條件對應急回響的影響
8.3.1氣象條件對應急防護措施實施的影響
8.3.2氣象條件對應急輻射監測的影響
8.3.3氣象條件對應急通信指揮的影響
8.4應急氣象保障的計畫與準備
8.4.1編制氣象保障應急計畫和實施程式
8.4.2組織和建立與應急指揮相適應的氣象保障中心(專業組)
8.4.3建立、健全氣象觀(探)測網
8.4.4建立、健全氣象信息通信網
8.4.5收集和整編氣候資料、編寫氣候分析報告
8.4.6認真做好各項技術準備
8.5應急回響的氣象保障
8.5.1早期、中期的氣象保障
8.5.2後期的氣象保障
第9章 應急通信、通知和公眾信息
9.1應急通信、通知和公眾信息的目的和作用
9.2應急通信的任務和要求
9.2.1應急通信的基本任務
9.2.2應急通信的特點和要求
9.3應急通信系統
9.3.1核電廠應急通信系統
9.3.2地方應急指揮通信系統
9.3.3軍隊應急回響通信系統
9.3.4可能使用的其他通信系統
9.4應急通知的方法和程式
9.4.1應急通知的傳遞程式和要求
9.4.2通知上級有關部門和地方當局
9.4.3通知外部有關應急支援組織
9.4.4通知核電廠工作人員和應急組織主要成員
9.4.5通知場區其他人員
9.4.6應急狀態終止後的報告
9.5公眾信息
9.5.1向公眾傳達信息的渠道
9.5.2公眾信息中心的組成和功能
9.5.3向核事故可能影響區域公眾傳達信息的方法和要求
9.5.4公眾信息的協調
9.5.5新聞發布
第10章 醫學應急救援
10.1輻射對人體的影響和損傷作用
10.1.1輻射的確定性效應
10.1.2輻射的隨機性效應
10.1.3宮內照射的效應及其危險估計
10.2核事故醫學應急救援的基本任務
10.3核事故醫學應急救援組織和分級救治
10.3.1醫學應急救援組織與職責
10.3.2核事故的分級醫療救治
10.4核事故醫學應急救援的準備與實施
10.4.1核事故醫學應急救援的準備
10.4.2核事故醫學應急救援的實施
10.5醫學處理的原則與方法
10.5.1急性放射病的處理
10.5.2放射皮膚損傷的處理
10.5.3皮膚、傷口及體內放射性污染的處理
10.5.4輻射防護劑的套用
第11章 應急交通運輸、消防、工程搶險和生活保障
11.1交通運輸
11.1.1基本任務、特點與要求
11.1.2交通運輸組織
11.1.3交通運輸應急準備
11.1.4交通運輸應急回響
11.1.5交通運輸保障
11.2消防
11.3工程搶險
11.4生活保障
11.4.1基本任務與特點
11.4.2生活保障組織
11.4.3生活保障的應急準備
11.4.4生活保障的應急回響
第12章 事故後期恢復活動和去污
12.1應急狀態的終止
12.1.1終止應急狀態的條件
12.1.2應急狀態終止的程式
12.2恢復活動
12.2.1恢復活動的主要工作
12.2.2恢復活動的代價利益分析
12.2.3恢復活動的時間劃分
12.2.4國外核電廠事故恢復活動概況
12.3去污
12.3.1去污效果
12.3.2去污效率的確定
12.3.3去污過程
12.3.4地區去污
12.3.5地區去污的技術與方法
12.3.6人員去污
12.4放射性廢物的處置
12.4.1放射性廢物的運輸
12.4.2放射性廢物的處置
第13章 公眾教育、培訓和演習
13.1公眾教育
13.1.1目的、責任單位與基本要求
13.1.2教育內容與方法
13.2培訓
13.2.1目的與對象
13.2.2內容與方法
13.2.3組織與頻度
13.3演習
13.3.1目的與要求
13.3.2類型與規模
13.3.3情景設計
13.3.4日程、通知與風險
13.3.5演習準備
13.3.6演習實施
13.3.7演習的評價
主要參考文獻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