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若愚

簡介柴若愚(1884—1963),名暢霖,字雨亭,甘肅蘭州人。 民國十一年(1922年),在馮玉祥的推薦下,柴若愚被派遣回到蘭州,任甘肅省印花處處長。 “九·一八”事變後,柴若愚任甘肅省民眾教育館館長。

基本信息

簡介

柴若愚(1884—1963),名暢霖,字雨亭,甘肅蘭州人。辛亥革命先行者。早年加入同盟會,曾參加著名的灤河起義,跟隨施從恩、王金銘將軍反抗清軍。民國後先後任北京市政府秘書長、甘肅省印花處處長、甘肅省民眾教育館館長、甘肅省參議員、省農會會長、甘肅省文史研究館館員。

家世

其父柴朴,光緒十八年(1892年)中進士,先後在安徽鳳陽、奉天(遼寧)錦州任過通判、知府。朴生二子一女,長子若愚,次子春霖,女兒冰海。

生平

清光緒十年(1884年)生於西固區西固鄉柴家台村。若愚幼年就隨父親外出上學,畢業於天津政法專科學校。辛亥革命爆發後,加入同盟會,曾參加著名的灤河起義,跟隨施從恩、王金銘將軍反抗清軍。為配合革命事業,民國初年在天津以開設皮件廠為掩護,組織反清鬥爭,並主辦《民國日報》,作革命宣傳工作,將家裡的積蓄無私資助給許多有識之士。人們為他慷慨惠施的革命熱情所感動,親切地稱呼他是《水滸》中的柴大官人。

民國六年(1917年),天津洪水成災,家遷北京,任北京壇廟管理處處長,負責管理北海、先農壇等公園,獲得三等“嘉禾章”榮譽。後任北京市政府秘書長,結識了北洋政府的總理孫寶琦和愛國將領馮玉祥將軍等。

民國十一年(1922年),在馮玉祥的推薦下,柴若愚被派遣回到蘭州,任甘肅省印花處處長。時任甘肅省省長的陸洪濤是北洋軍閥派系的人,他對柴若愚在北京、天津一帶參加革命活動早有所聞,十分不滿,遂排擠他到撫彝(臨澤縣)去當縣長。柴若愚到臨澤縣後,破除許多陳規陋俗,在審理案件時只配備記錄1人,侍從1人,原、被告站立答話,廢止刑訊逼供,深得民眾的擁護讚頌。他還強烈反對陸洪濤開禁種煙(鴉片),雖然這一鬥爭受到了挫折,但他為民請命,維護正義事業的精神,受到各地民眾的擁戴,離任時臨澤父老依依不捨,稱他是“柴青天”。

“九·一八”事變後,柴若愚任甘肅省民眾教育館館長。當時,日寇瘋狂侵華,他切齒痛恨,利用擔任民教館館長的有利條件,積極開展抗日救亡宣傳活動。民眾教育館地點是過去西大街的莊嚴寺,現在的張掖路《蘭州晚報》社,處蘭州市區的最繁華地段。該館占地面積較大,內有大殿數間,展出抗日戰利品,、槍枝、武器等,還組織民間藝人在館內茶園以清唱、快板等各種形式,進行抗戰必勝宣傳,激發蘭州乃至西北廣大人民的抗日愛國熱情。

此時,由平津一帶來蘭的流亡學生住進民教館內,組織起平津抗戰救亡宣傳隊。柴館長積極安排食宿,除自己捐助衣物外,還奔走各方、各單位號召募捐,解決學生們的困難。組織館內職工演出京劇《黃金台》,話劇《中華民族不會亡》等劇目,影響很大,每次所得收入支持流亡學生開支。

柴若愚親手主辦《抗戰新聞簡報》,每日印刷張貼於民教館內外及中央廣場。在演出過程中,有時自己也替補角色粉墨登場,協助演出。他所做的一切,得到了八路軍駐蘭辦事處黨代表謝覺哉的好評,但也引起了當時的省主席朱紹良和教育廳長葛武毫綮的不滿,藉口他有赤化思想,免去了館長職務。

柴若愚離開民教館後,被選為甘肅省參議員和省農會會長。他雖公務纏身,但對郊區、各縣農村發展前景也時刻牽掛於心,曾多次到皋蘭、安寧堡、柴家台等地視察民情,對農村特困戶,有疑難問題者,反映給當地政府部門請求代為解決。更為可貴的是,自己捐資500大洋,給沙井驛村在三官廟內修建教室4座,先後從市內聘請田樹楫、姚長齡、高俊德來鄉執教。柴家台小,也是柴若愚父子1927年投資修建的。

由於他秉性耿直,為人正派,敢於揭露時弊,敢於同邪惡勢力作鬥爭,深受城鄉各界民眾的愛戴。蘭州解放後,柴若愚當選為蘭州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後任甘肅省文史研究館館員,為新中國社會主義事業做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