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升祺藏學文集

柳升祺藏學文集

西藏宗教(上) 西藏宗教(下) 《現代西藏的誕生》讀後

圖書名:柳升祺藏學文集

圖書信息:

作 者:柳升祺 著
出 版 社:
出版時間:2008-10-1
版 次:1

頁 數:908
字 數:770000
印刷時間:2008-10-1
開 本:16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
I S B N:9787802530355
包 裝:平裝

內容簡介

《柳升祺藏學文集》列入《現代中國藏學文庫》叢書內,因篇目、文種,分為漢文卷和英文卷,其中漢文卷又分上下兩冊。 柳先生關於藏學方面的著述及論文,此前從未結集出版,他個人的研究成果也大多以與他人合著或共同署名的形式行之於世。
這次收錄的篇目,除了摘自已經出版的《藏族簡史》中先生承擔的“17世紀西方勢力入侵至西姆拉會議”部分外,還有散見於《民族研究》《中國藏學》《西藏研究》等刊物的文章。這兩方面的篇目約占全書的半數篇幅。余文皆首次面世。其中不但有先生的初稿,如《西藏喇嘛教與國外關係概述》《西藏政治、地理、宗教》;回憶文章,如《蒙藏委員會拉薩辦事處期間的回憶》《憶九世班禪》;書評,如《(被隱藏的中印邊界史)讀後》《(雪域求法記)讀後》;譯文,如摘譯的柔克義、蘭頓、河口慧海、蘭姆等的著述;英文,如《回顧西藏和平解放時的幾個涉外關係問題》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文集還收錄了先生晚年與鄧銳齡先生討論藏學問題的四十九封信件,其治學的剴切、為人的謙和感人至深。

作者簡介

柳升祺(1908~2003)浙江蘭溪縣人。著名藏學家。1925年受反帝愛國思想影響,考入光華大學,就讀於英國文學系本科。畢業後進入國民政府財政部所屬鹽務管理局任英文助理秘書。抗日戰爭爆發後,轉赴後方,1940年到光華大學成都分校執教英文,從講師晉升為副教授。1944年進藏任蒙藏委員會駐藏辦事處英文秘書。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辭職離藏赴印,受聘於印度國際大學中國學院任名譽研究員,研究藏學。1952年底離任返國,在中央民族學院研究部繼續從事藏學研究,1958年轉至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民族研究所工作。
1953年,由他執筆(與沈宗濂合作)用英文撰寫的《西藏與西藏人》一書在美國出版。這是第一部中國人用英文向世界介紹西藏歷史、社會、風俗的著作,常為西方學者所參考引用。
1957年與王靜如先生合作編寫出我國第一部用全新觀點撰寫的藏族歷史講稿《西藏歷史概要》。隨後,與王輔仁先生和常鳳玄先生合作編寫出內容更豐富的《西藏簡史》。1963年至1964年先後撰寫了《西藏喇嘛教的寺院和僧倡組織》和《西藏喇嘛教與國外關係述略》兩本著作。同時培養了一代藏學家,為我國藏學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目錄

上冊
藏族簡史(摘文)——17世紀西方勢力入侵至西姆拉會議
西藏名義辨析
清初第五輩達賴喇嘛進京及受封經過
十八世紀初清政府平定西藏準噶爾之亂始末
1727-1728年衛藏戰爭前後清中央的治藏方策
第六輩班禪額爾德尼·洛桑貝丹意希生平事跡述評
清代在西藏實行金瓶掣籤的經過
關於古格反耶穌會鬥爭的材料
關於東印度公司派波格爾入藏之行
喬治·波格爾入藏的使命內容及其執行結果
馬吝——第一個到拉薩的英國人
所謂“西藏獨立”及西藏的“宗主權”
1929年版《艾奇遜條約集》第十四卷何以有兩種不同版本?——兼評西姆拉會議(1913-1914)
熱振事件見聞記
回顧西藏和平解放時的幾個涉外關係問題
評西方若干藏學研究者的藏族史觀
評范普拉赫先生的西藏史觀及其它
用歷史的眼光認識西藏
一次關於西藏問題的談話——答中國國際廣播電台記者問
應當爭取有一個更大的藏學研究隊伍
下冊
西藏政治
西藏地理
西藏宗教(上)
西藏宗教(下)
西藏喇嘛教的寺廟和僧侶組織
西藏喇嘛教與國外關係概述(初稿)
淺釋“商上”
讀《被隱藏的中印邊界史》書後
《現代西藏的誕生》讀後
《雪域求法記》(《康藏密教訪求紀行》)讀後
讀《達賴喇嘛傳》和《班禪額爾德尼傳》
對李紹明同志一文的意見——老沙皇侵略我國西藏的罪行是掩蓋不住的 關於西藏交通史的參考書目
我進藏的第一課
關於在蒙藏委員會拉薩辦事處期間的回憶
當年在拉薩的幾個外國人(訪問紀要)
向昨天告別——記1949年我離開西藏的經過
我的學習研究歷程
我學習藏族史的經過
憶九世班禪
關於蘭姆博士
為悼念李鐵錚教授而寫
寄給於老的一篇短文
寫給鄧銳齡先生的信函(1981年-2003年)
附錄:鄧銳齡先生回函(1988年-2002年)
編後

試讀部分章節

藏族簡史(摘文)——17世紀西方勢力入侵至西姆拉會議
西方勢力入侵的開始
西方勢力進入我國藏族地區,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紀的20年代。隨著資本主義向亞洲擴張,歐洲的商船和傳教士遠涉重洋為資本主義開闢道路的時候,就有一些天主教士通過亞洲腹地來探索一條到達我國的捷徑。其中,以印度的果阿(Goa)為根據地的耶穌會教士,就曾幾次偷越我國沿喜馬拉雅山的邊界,企圖到我西藏地方建立據點。這是西方資本主義勢力入侵我國西南邊疆的開始。
其時正當我國明末清初,噶舉派(白教)各個地方勢力連年內訌,日益式微,而新興的格魯派(黃教)寺廟集團正在逐步取代噶舉派寺院的優勢,從前後藏到阿里都處於一片分散和不穩定的局勢。這一切為這些歐洲教士提供了可乘之機。
綿亘在我國西南的喜馬拉雅山區,自古以來是藏族分布的邊緣地區,同衛、藏、阿里有著極其廣泛深厚的關係。這裡從西到東,如拉達克、錫金(哲孟雄)和不丹(布魯克巴)的主要居民,根據他們的記載,就是從我國青藏高原遷去的藏人。他們同我國藏族同文同種,有長期的共同歷史,有的可以上溯到公元9世紀後期吐蕃王室崩潰的時期。他們與當地族部的其他居民組成的政權組織和宗教組織,也都同我國西藏有極深的淵源,並對西藏保持有不同程度的隸屬關係,被清政府列為所謂外藩。從不丹往東的門隅、珞瑜、察隅則是西藏地方行政單位或寺院的不同轄區。
此外,地處喜馬拉雅山中段的尼泊爾(巴勒布),也早從吐蕃王朝時期就同我國藏族開始了極其親密的交往,為千餘年來中、尼兩國人民不斷發展的友好關係奠定了堅厚的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