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爾克孜族傳統體育

柯爾克孜族傳統體育是伴隨著柯爾克孜族民眾生產與生活實踐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民族體育文化形態。它的延續與發展,與柯爾克孜族的語言習俗、歲時節日、生活習慣、倫理道德、宗教信仰、行為準則、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思想意識、心態感情等聯繫在一起。既是柯爾克孜族民眾表達信任、交情、和諧、互惠等人際交誼的一種平台,更是中華傳統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柯爾克孜族概況

柯爾克孜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其餘散居在新疆伊犁、塔城、阿克蘇、喀什等地,以及黑龍江省富裕縣。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柯爾克孜族人口為160823人。柯爾克孜族絕大多數居民使用柯爾克孜語。柯爾克孜族使用的文字是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創製的本民族文字。

柯爾克孜族歷史

柯爾克孜族歷史悠久,早在公元前3世紀,柯爾克孜的先民就在我國北方的葉尼塞河上游流域一帶遊牧,當時他們依附於強大的匈奴,《史記》稱之為“鬲昆”,《漢書》稱之為“堅昆”。公元1世紀中葉,受鮮卑人統治。6世紀,又以“黠戛斯”的族名臣附突厥。公元648年(唐貞觀二十二年),唐朝在黠戛斯地建立堅昆都督府,從而使黠戛斯正式納入唐朝版圖。8世紀中葉,黠戛斯受回紇汗國管轄。公元840年,黠戛斯滅回鶻,建立黠戛斯汗國,勢力一度達到天山南北的廣大地區。黠戛斯和唐朝關係密切,常遣使進貢,往來不絕。847年,唐朝冊封黠戛斯首領為英武誠明可汗。當時,黠戛斯擁眾數十萬,勝兵八萬,疆域東至骨里乾(今安加拉河一帶),南鄰吐蕃,西連葛邏祿(今新疆吉木薩爾西北、阿爾泰山以西),多次助唐征突厥和平定李克用之亂。

公元10世紀,契丹人建立了遼朝(916~1125),柯爾克孜人受遼統治,被稱為“轄戛斯”。1125年金朝建立,稱柯爾克孜為“紇里紇斯”。遼朝滅亡後,部分轄戛斯人因戰亂遷至大山西部地區。13世紀初,蒙古帝國興起,柯爾克孜被征服,史籍又稱之為“乞兒吉思”或“吉里吉思”。元朝(1271~1368)建立後,柯爾克孜又受其統治。16世紀中葉,柯爾克孜人又向西部的喀什噶爾和費爾乾納盆地一帶發展。柯爾克孜人在清代被稱為“布魯特”,並以天山為界,以北者稱“東布魯特”,以南者為“西布魯特”。

柯爾克孜族傳統體育

辛亥革命,始定名為“柯爾克孜”。柯爾克孜族人勤勞勇敢,有著自己豐富多彩的傳統體育文化。在節日裡,人們都要舉行各種文娛體育活動,以示慶祝。典型的傳統體育項目有射元寶(騎馬射箭)、狩獵、科力布卡(頸力拔河)、奧塔熱希(馬上角力)、二人秋、“追姑娘”、飛馬拾銀、叼羊和奧爾達(攻皇宮)等等 。

代表性體育項目

射元寶(騎馬射箭)

射元寶,是柯爾克孜族民間的一種騎射競技活動,源於遠古的狩獵活動及氏族、部落之間的原始征伐戰爭。

柯爾克孜族的傳統射元寶,是訓練和檢查人們射技的一種活動。一般在婚禮、節日祭祀及運動會重大場合中舉行。參加這項活動的人,多為草原上著名的獵手。由於他們的技術不相上下,爭奪十分激烈,有時比賽進行了幾輪還難以分出勝負。

射元寶比賽形式有三種,一種是把元寶用細繩子吊掛在射程之內的書上或高竿尖端,飛馬射落者即為贏家;第二種是把元寶豎放在射程之內的平地上,要求射手在規定的橫線處飛馬射倒即算得勝;第三種是首先確定距離100米、150米和200米。然後在放置元寶(或錢幣)的地方豎立一根10~15米高的木桿,頂端架上長2~4米的一根橫木,橫木上分懸5~10枚用細皮條拴著的元寶(或錢幣)。騎手聽到開始口令後,立即策馬向目標奔去,在距元寶30~40米處引弓箭,誰能在規定的時間內把懸掛的元寶擊中落地,元寶就獎給誰。也有以命中目標的多少,排定名次進行獎勵的。優勝者可得到一隻山羊或其他獎品。比賽規定騎手引弓箭時不得停騎。

在柯爾克孜族,還有一種與射元寶相類的騎射形式——飛馬射“額克”。這種形式是將牛胃清洗乾淨,裡面裝上金幣或銀元。並向牛胃中吹氣,使之膨脹,後將口紮緊,綁在八十尺長的高竿之上,此物即為“額克”。騎手在飛馬疾駛中射之,射中者即為勝家。除此之外,在柯爾克孜族聚居的地區,還有飛馬劈刺、馬背刺殺等一批帶有馬上技巧特色的競技活動。

科力布卡(頸力拔河)

“科力布卡”,為柯爾克孜族語,也稱為“牛式拉力”,意即“頸力拔河”。是流行在柯爾克孜族民間一種以頸部較力傳統體育形式。

科力布卡比賽所用的器材為一根5米長的大粗羊毛繩,在繩的兩頭各挽一個死結的圓環。每次上場兩人。比賽前,參與競爭的兩人分站繩子的兩端,臉朝外,把繩子從兩腿中間拉過來,各套在自己的脖子上,其後四肢著地,爬在地上頭向相反方向。當裁判員發出口令後,兩人用手、腳和頸部的力量向自己的方向拉,誰先把對方拉過中心線者為優勝。

科力布卡比賽有個人賽和分組賽兩種,分組賽以優勝多者為勝。

二人秋

二人秋,為鞦韆的一種,是在柯爾克孜族中流行的一種民間傳統體育。

柯爾克孜族的二人秋,有其獨特之處。在兩副約3米高的固定於地上的三角架中間,搭上三股套馬的韁繩,使其下垂離地約二、三十厘米。參與活動的兩人相對而立,各人腰背部搭上一股韁繩,手臂展開扶住繩子,兩人的雙腳一齊踏在另一根繩子上。先由一方用腳蹬地,使繩子悠蕩起來,然後輪流使勁蹬地,鞦韆便越盪越高。比賽過程中,可以在鞦韆下面放上一些手絹等小東西,看誰能拾起,誰就能取勝。還可用來拋打對方,藉以取樂。在柯爾克孜族的姑娘們中間,這種二人秋是很受歡迎的一種娛樂活動。

奧爾達(攻皇宮)

奧爾達,也成為“奧爾多阿提樹”,為柯爾克孜語,意即“攻皇宮”,有的也稱這一活動為“打皇宮”、“攻宮”等。是在柯爾克孜族地區流行的一項民間傳統項目。

根據柯爾克孜民間傳說,奧爾達產生於柯爾克孜族人與卡勒瑪克人交戰時期。當時受卡勒瑪克人統治的柯爾克孜族人,不甘心遭受奴役和壓迫,幾次起來反抗都未成功。後來在汗王瑪納斯的率領下,以玩羊拐骨的形式,研究出了一種新的攻城戰術。經過幾年的浴血奮戰,終於取得了反抗異族的勝利,擺脫了卡勒瑪克人的統治,取得了民族的獨立。為紀念這位民族英雄和民族的勝利,這個遊戲就被譽為攻皇宮,並作為一種體育遊戲流傳了下來。

奧爾達遊戲比賽分個人賽和小組賽兩種。

進行奧爾達遊戲個人比賽時,先在地上劃一個大圓圈,直徑5~7米。在圓圈中間挖一小坑,象徵皇宮,裡面放金幣或鎳幣,象徵汗王。“汗王”周圍擺羊拐骨,按參加遊戲人,每人5個擺成一圓圈,象徵士兵在攻城。用一長約10厘米,寬約5厘米的大牛角或野羊角去打羊拐骨,每人各打一次。若將羊拐骨打出圈外,可繼續再打一次,若接連三次打出羊拐骨,就可用牛角方塊去打中央的“汗王”。若未打出羊拐骨者,換下一個人打。打出的羊拐骨最多,並打出“汗王”者為勝。

進行分組比賽時,要按打出的羊拐骨多,並打出了“汗王”的組為勝。若打出的羊拐骨少,但打出了“汗王”則為和局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