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乾湖[吉林省的一個湖泊]

查乾湖[吉林省的一個湖泊]

查乾湖,原稱查乾泡、旱河,蒙古語為“查乾淖爾”,意為白色聖潔的湖,位於吉林省西北部的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境內的河成湖,處於嫩江與霍林河交匯的水網地區,歷史上曾是嫩江主河道的一部分。縱長37公里,最寬處10公里,湖岸線蜿蜒曲折,周長達128公里。蓄水高程130米時,水面面積345平方公里。蓄水6億多立方米,是全國十大淡水湖之一,也是吉林省最大的內陸湖泊。

基本信息

自然地理

地理環境

查乾湖查乾湖

位於吉林省西北部的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境內,處於嫩江與霍林河交匯的水網地區,縱長37公里,最寬處10公里,湖岸線蜿蜒曲折,周長達128公里。蓄水高程130米時,水面面積345平方公里。蓄水6億多立方米。

查乾湖環境優美、景色秀麗,盛產鯉魚、鰱魚、鱅魚等。夏日的查乾湖碧波萬頃、如茵綠草水天一色,此時放眼百里大湖,煙波浩淼,令人心曠神怡、胸襟豁達。湖畔涼爽宜人,駕駛快艇在幽深寬廣的湖面飛舟斬浪,或是乘竹筏穿行在曲徑通幽的蒲葦長廊賞荷戲水,或是團坐於濃密的野草叢中傾聽悠揚的馬頭琴聲,或是與茂密的樹蔭下接過蒙古族少女手中的銀碗飲盡醇香的奶酒,或是坐在小舟上悠然垂釣、賞鷗鳥齊飛,此情此景此種愜意只有身臨其境才會更加回味悠長……

特色景點:鴻鵠樓、蒼狼白鹿廣場、生態漁業園區、荷花池。

特色美食:蒙古族牛肉干、蒙古族手把肉、蒙古餡餅、馬奶酒、烤全羊。

地質成因

查乾湖是河成湖,歷史上曾是嫩江主河道的一部分。由於地殼運動,氣候變遷,河流擺動、淤積等原因,致使嫩江改道,東移至大安台地以東,留下了大安古河道;另一方面,支流霍林河來水逐漸減少,河道逐漸淤積,出口被堵塞,形成了盲尾河。加之,這裡區域地勢平坦,排水不暢,因此,在被稱之為“八百里瀚海”的吉林省西部地區造就了此湖泊。

流域文化

查乾湖,原稱查乾泡、旱河,1983年吉林省地名普查時,正式更名為查乾湖。歷史上,在宋、遼時期稱之為“大水泊”、“大漁泊”。北宋曾公亮主編的《武經總要》記載:“大水泊周圍三百里”。明代查乾湖稱之為“拜布爾察罕大泊”。據《遼史·營衛志》記載:“皇帝從正月上旬起牙帳,約六十日方至。卓帳冰上,鑿冰取魚。冰洣,乃縱鷹鶻捕鴨雁。晨出暮歸,從事弋獵„„弋獵網釣,春盡乃還。”自遼金以來歷代帝王都到查乾湖“巡幸”和“漁獵”,舉行“頭魚宴”和“頭鵝宴”。元代至清初,這一帶江流泡沼星羅棋布,銀魚穿梭,水草肥美,雁鴨棲集。沿岸林木蓊鬱,田野芳草葳蕤,風景如畫。是遼、金、元幾代帝王巡幸遊樂的漁獵之地。

漁業經濟

漁業生產

查乾湖[吉林省的一個湖泊]查乾湖[吉林省的一個湖泊]

清代,這裡曾一度成為封建王公的"放生泡",嚴禁捕魚。到了清代末期,捕魚業又發展起來。東北淪陷時期,據日本人崗本正一的《滿支水產事情》載:1936 年王府屯封建王爺的近親包彥榮,他從前郭旗取得許可證,於湖心(夾芯島)建起興業漁坊,當年冬,出拉網24 趟,每趟拉網捕魚24 萬斤。1948 年2 月出版的《東北經濟小叢書·水產》載:當時(嫩江)的主要漁場為大賚城南25 千米的查乾淖爾(查乾湖)。東西約12 千米,南北約40 千米,水深4 尺,野泡網達24 統之多。1936 年各種漁具捕獲量百分比為墚子、冰槽子占44%,野泡網占 44%,大網 4%,其他 8%。墚子、冰槽子、大網、野泡網等冬季漁具占主要部分。墚子、大網等漁具發祥最早,墚子遠在清代乾隆年間即已開始,大網則始於同治年間。野泡網直至20世紀初始出現,大部分在1930 年以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1959 年和 1960 年是查乾湖歷史上產魚的黃金時代,當年冬最多出網達 48 趟。1960 年魚產量達 6142 噸,蘆葦產量高達 30000 噸。20 世紀50~60 年代,區內來水豐富,當時查乾湖水面特別大,南至新廟泡,北至通讓鐵路以北約10 餘千米,僅查乾湖就有濕地面積656 平方千米,湖內主要棲息的魚類有紅鰭鮊、鯉魚、鯽魚、鯰魚等,沿湖淺水域生長著繁茂的挺水型、沉水型和浮水型水生高等植物,主要有蘆葦、菖蒲、菱角、芡實等。蘆蒲等水生植物,高2.5 米左右,人在草地行走十分困難。溝汊等一些地方長有塔頭等植物。野生動物狼、狐、獐、狍等種類繁多。野生禽類山雞、鴨、雁成群結隊,產卵季節草地上各種鳥蛋多不可數。 在1962 年以後的10 餘年中,由於查乾湖主要水源區人類活動加劇,霍林河上游修建了罕嘎力、興隆、勝利、大段等水庫,層層蓄水,洮兒河較小的水流又被堵截,使濕地面積明顯退縮,查乾湖濕地面積縮小到231 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面積184 平方千米,蘆葦面積47 平方千米,面積雖然縮小但還能出船捕魚。但至 20 世紀 70 年代末期,查乾湖大面積濕地逐步退化,趨於乾涸。水面僅存 50 平方千米,湖水變色,水質的PH 值由原來的8.5 逐漸上升到12.8,魚類及濕地動物、植物近乎滅絕,整個濕地生態系統遭受滅頂之災,素有"天然寶庫"美稱的查乾湖變成了魚葦絕跡、鹽鹼泛起的"害湖"。由於自然生態遭到破壞,雨量逐漸減少,大風天氣逐年增多,大風捲起沙鹼漫天飛揚,遮天蔽日。湖區周邊民眾生活日趨貧困,一些漁民僅靠熬鹼度日。 1976 年,中共前郭縣委、縣政府在幾乎沒有大型機械的情況下,帶領全縣 10 各族人民,靠手抬肩挑,經先後兩期,歷時八載的艱苦奮鬥,終於在 1984 年修通了一條長53.85 千米、底寬50 米的人工運河--引松渠,使松花江水源源不斷地流入查乾湖。引松渠不僅給查乾湖注入了新的生命,也明顯地改變了自治縣區域性的自然狀況與生態環境,使這裡的漁業生產,蘆葦生產和旅遊事業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到21 世紀初,查乾湖水域面積已由工程開通前的50 多平方千米擴大到420 平方千米,濕地面積達到了514.2 平方千米,年產魚穩定在3500 噸左右。查乾湖盛產的胖頭魚獲得了國家 AA 級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雙認證。被譽為 "世界奇觀"的查乾湖冬捕規模(每日出6 趟冰下大拉網,每網60 人,總計360 人作業)和單網產量(14.9 萬千克)於2005 年入選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紀錄。

查乾湖查乾湖
查乾湖已被列為中國重要濕地名錄和濕地自然保護區名錄,並被批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查乾湖邊的青山頭,早在13000 餘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就有古人類居住,一直到距今四五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人類仍然在這裡繁衍生息。在查乾湖東北十餘千米的遼金古城塔虎城,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吉林省內規模較大、保存比較完好的遼金古城之一。塔虎,蒙語為"胖頭"之意,因查乾湖和古城周圍江河盛產胖頭魚,故得此名。相傳 1211 年,成吉思汗率領九萬蒙古鐵騎,在大水泊(查乾湖)邊焚香祭拜。他認為,山水是天神賜予蒙古民族的恩惠,是興旺發達的守護神,並向大水泊中灑馬奶,宰殺了九九八十一隻綿羊,供奉在岸邊,以示祭祀,從此,查乾湖就有了聖湖的說法。查乾湖還是清孝莊文皇后的發跡之地,她是輔佐清朝三個皇帝開創全盛時期的重要人物,她認為查乾湖這塊聖水,給她帶來了好運。 查乾湖美麗的自然風光,濃郁的草原風情和淳樸的蒙古族風俗,為全面進行旅遊經濟開發奠定了基礎,吸引多部影視劇來此拍攝。幾年來,在加大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同時,編制了查乾湖旅遊度假區和查乾湖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並按照規劃要求,確定了集自然風光、文物古蹟、民俗風情、宗教文化為一體的旅遊發展格局。按規劃,完善旅遊設施。隨著建設與保護的並重,方針的貫徹落實,查乾湖旅遊度假區已形成了集旅遊、餐飲、休閒、娛樂為一體的旅遊景區。

漁業文化

冬捕祭湖冬捕祭湖

查乾湖冬捕,一種古老的漁獵方式。2004年,中國城市研究會依據《亞太人文生態價值評價體系》,把查乾湖冬捕評審列入"中華百大美景奇觀"並載人《亞太國際卓具保留價值的生態歷史財富》藍皮書目錄。2008年查乾湖冬捕經國務院批准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9年查乾湖冬捕景觀成功人選"吉林八景",被譽為"冰湖騰魚"。

查乾湖冬捕前要舉行跳舞祭湖醒網等儀式,這一習俗從遼金延續到當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了。頭魚拍賣更是熱鬧,一條魚能賣到上萬元。吃頭魚能帶來好運據說歷來帝王就喜歡吃查乾湖的頭魚預示江山穩固風調雨順。查乾湖冬捕曾獲單網捕魚量最多的世界吉尼斯記錄,一網最多能捕十多萬斤。

查乾湖是目前唯一仍然保留蒙古族最原始的捕漁方式,因此令這個活動被列入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也因此令查乾湖成為了吉林省新興的旅遊景點。冬捕每年舉行,以令這個傳統得以流傳下去。漁夫會在湖上厚冰鑽多個鑽孔來下網,然後透過透明的冰層追蹤魚群的動向。捕漁的網的網孔遵照傳統保持疏織,以確保魚齡在五年以下的幼魚可以游離漁網,以確保將來的漁獲。即使如此,在2005年捕魚曾創下一次下網捕獲104,500公斤的漁獲而被列入《金氏世界紀錄大全》。這個紀錄於2008年被168,000公斤的漁獲打破。

"查乾湖冬季捕魚節"是查乾湖每年冬季的核心旅遊賣點,加上附近的妙因古剎(藏傳佛教)、查乾湖滑雪場等景點,大力推動當地旅遊業的發展。而基於這個日益商業化的活動,冬捕每年的頭魚往往成為當地富有階層搶購的目標,亦成為一種身份的象徵。

冬捕祭湖冬捕祭湖

早在一萬年前,古老的查乾淖爾人就在這裡以漁獵為生。古代的蒙古族之所以稱查乾湖為聖水母親湖,主要是他們世世代代逐水草而居,生於斯、長於斯,以湖為生,惜湖如命,愛湖 如母,尤其是在寒冷漫長的冬季,他們更是依靠傳統的捕魚方式(查乾湖冬捕)戧勝嚴寒,維繫生活,繁衍生息,世代傳續。真正的查乾湖冬捕可以追溯到遼金時期。據史料記載,遼帝最喜歡吃"冰魚"。每年臘月,遼王都要率領家眷來北方,在查乾湖湖面上搭建帳篷。在帳篷里把腳下的冰刮薄,薄到像紙片兒,這時可以看見魚兒在冰下遊動。看夠了想吃時再將薄冰打開,鮮活的魚兒就接二連三地跳上冰面……歷史上習慣把這種冬捕稱為"春捺缽"。查乾湖冬捕不僅是一種漁獵文化,更是一種民族文化。冬捕是一項集體活動,使得各民族之間,人與人之間得以交流,一切文化和精神在冬捕的日子裡得到了全面的展示和傳承。查乾湖冬捕是人類生存成果的一次大的,全面的,輝煌的展示和普及。查乾湖冬捕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還有著現代人對它的傳承和發揚。查乾湖開發區成立以來,深入挖掘整理查乾湖冬捕這一獨具特色的漁獵方式,重現了祭湖醒網儀式、冬網捕魚等。同時,在冰雪漁獵文化旅遊節上又增加了查瑪舞、民族歌舞、頭魚拍賣、現場觀魚和大型文藝活動等,不斷豐富內容。截至目前,查乾湖開發區已經連續舉辦了七屆冰雪漁獵文化旅遊節,2006年,查乾湖冰雪漁獵文化旅遊節被中國旅遊產業年會評為"中國十大生態類節慶"。

曹保明先生在《最後的漁獵部落》一書中這樣說:"這種古人類生存的文化形態至今仍能讓人直接去體驗和感受這種原色的地方如今已為數不多了,走近查乾湖冬捕,有一種走進遠逝的樓蘭古地之感,又好似來到秘魯印第安人古老的生存部落,你會感受到大自然在平凡的接納你,又在生動地擁抱你。是的,這兒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也是最後一處被自然和人類完整保存下來的漁獵部落。在現在文明中保存著傳統文化生活的內涵這是對歷史的一種延伸,它的價值不單單在於記錄了人類文化的走向,還記載了人類精神的歷程。"

祭湖醒網

查乾湖查乾湖
查乾湖冬捕前要舉行神秘的"祭湖·醒網"儀式。歷史上的蒙古族崇拜天地山川,素有祭山祭水之俗。據說,1211年,成吉思汗率領九翼鐵騎,在晨曦時分,來到位於查乾湖北岸的"青山頭"台地。在"蘇魯錠"的引領下與眾人一道手托"九九禮",在九堆沖天聖火的噼叭聲中,掛其帶於頸,懸其冠於腕,站在祭台前,面對查乾湖,對日九跪,對湖九拜,齊聲高誦《查乾湖祭詞》。接著將芳香的奶酒灑進查乾湖,意為讓芳香的奶酒與一望無際的查乾湖永久溶為一體。

這一千百年來延襲下來的、帶有傳統宗教色彩的"祭湖·醒網"儀式流傳至今天,場面壯觀而神秘。由身穿蒙古袍,落腮虬髯的漁把頭宣布儀式開始,震天的鑼鼓,轟鳴的法號驟然響起。手持法鈴吹奏著海螺、牛角號,圍繞擺放著九種供品和點燃九炷檀香的供桌、掛滿哈達插滿松柏枝的敖包和熊熊燃燒的炭火轉三圈後合掌站立在供桌前誦經;查瑪舞隨之舞起;身穿白茬羊皮襖,腰系寬板皮帶的漁工和身系彩條頭掛串鈴的高頭大馬拉著裝滿冬捕魚具的爬犁威武地進入祭湖醒網場地。漁把頭左手端起盛滿醇香奶酒的大木碗,面對蒼天聖湖高聲誦祭湖詞,隨後雙膝跪在冰面上,用右手中指沾酒分別彈向天空、地面,然後將碗中的酒倒人湖面鑿出的冰洞,眾喇嘛也邊誦經文邊將供桌上的供品拋人冰洞。漁把頭從蒙古族少女,手中接過哈達系繞在插滿松柏枝的敖包上,蒙古族青年歡跳著將手中的糖果拋向人群,將桶里的牛奶灑向天空、地面。

祭湖醒網是祭祀天父、地母、湖神,保佑萬物生靈永續繁衍,百姓生活吉祥安康。所表達的是湖區百姓對美好生活的祝願,對大自然恩惠的感激,也是查乾湖人精心打造的一張民族旅遊的特色牌。

祭詞

儀式開始:朝著查乾湖行過九次大禮之後,眾人高聲朗誦《查乾湖祭詞》--

查乾湖啊,蒼天的寶鏡;

查乾湖啊,大地的眼睛。

所有的生靈,所有的生命,

都聚在你智慧的懷中。

查乾湖啊,聖潔的標記;

查乾湖啊,母親的象徵。

所有的先民,所有的民眾,

都握在你庇護的手中。

獻上九九禮呀,奉上一個心誠。

湖上層層浪花,跳動八方精靈。

插上九炷檀香,插上九枝青松;

獻上九條哈達,白馬青牛為供。

吉尼斯記錄

出魚場面出魚場面

提到查乾湖冬捕,自然而然的會讓人們想起那壯觀的出魚場面。2006年,在查乾湖冰雪漁獵文化旅遊節期間,查乾湖冬捕以單網產量10.45萬公斤被載入金氏世界紀錄,2008年,又以單網產量16.8萬公斤再次刷新了紀錄。查乾湖冬捕在每年冬季十二月中旬到次年一月下旬(春節前)進行,漁民們在喧鬧的鼓樂聲和炸響的鞭炮聲中,在查瑪舞、薩滿舞的跳動中,濺起層層積雪向湖中急馳而去。到達冬捕作業點,漁民們按照漁把頭選擇的地點,開始在湖面鑿冰破洞,然後串桿下網,一張張數千米長的大網相距百餘米一字排開。幾個小時後,隨著馬拉絞盤的轉動,一張張大網從"玉門"似的冰洞緩緩而出,兩旁的漁民手持撓鉤期待著萬尾鮮魚出"玉門"的壯觀場面。一會兒的功夫,一條又一條的"胖頭"、鯉魚、鯽魚、鯰魚、草魚爭相躍出冰洞,轉眼之間就在湖面上碼起一個,個高高的魚垛。漁民臉上掛著豐收的喜悅;遊人帶著驚奇的目光,這樣壯麗的自然場面也只有在查乾湖冬捕期間才能看到。

查乾湖,位於吉林省西北部的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境內,處於嫩江與霍林河交匯的水網地區,南北長37公里,東西平均寬11公里,水域總面積420平方公里,年均蓄水量7億立方米,是全國十大淡水湖之一,也是吉林省最大的內陸湖泊。查乾湖冬捕的壯觀場面得以呈現在世人面前與自然條件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同時更是查乾湖人共同努力的結果。一是實施大水面開發戰略。充分利用查乾湖、新廟泡和庫里泡等廣闊的水域資源,豐富的水生植物資源,堅持大水面開發投種工作,控制捕撈強度,不斷加強對漁業的投入力度。二是實施品牌戰略,加快漁業產業化步伐。經過積極爭取、運作,查乾湖胖頭魚在獲得AA級綠色、有機食品雙認證的基礎上,2006年獲得"中國名牌農產品"的稱號。如今已形成包括胖頭魚系列、名優野生魚系列、箱裝系列、袋裝系列四大系列32個品種,產品供不應求。三是加快實施科技興漁戰略,漁業生產進入良性發展階段。查乾湖的"四大家魚"繁育、名特優繁育技術在全省始終處於領先地位,特別是查乾湖水產研究所和國家級引育種中心的建立,為開發區的漁業良性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四是加強漁業管理和漁業生態保護,為漁業發展提供了有力保證。開發區不斷加強對漁業的管理力度,認真貫徹執行漁業的相關法律、法規,依法保護好漁業資源、珍稀瀕危水生野生動植物資源和漁業生態環境,做到發展生產與安全管理並重。同時開展漁業資源基礎調查,加強了漁業行業管理,對電、炸、毒魚以及非法捕撈行為加大了打擊力度,保護了漁業資源,促進了查乾湖漁業的可持續發展。

查乾湖冬捕的網是如何操作的?

先在一米左右的冰層上每隔八九米鑿一個冰眼,一網要鑿幾百個冰窟窿,然後穿桿引線。下網時,由於網太長,每隔一定的距離,他們都要使用馬拉絞盤拉動大網,才能將大網逐步下到位,僅下網的過程就需要八九個小時。

收網時,幾匹高頭大馬拉動絞盤牽引著鋼絲繩轉動,四五米寬的大網裹著冰層下的魚兒從寬一米、長兩米的出魚口緩緩露出冰面,漁工們邊收網,邊將打上來的魚平攤在冰面上,等在兩側的人們拿著漁場準備的專用編制袋,將一二十斤的大魚收入囊中。

人工保護

保護範圍

查乾湖查乾湖
查乾湖自然保護區是吉林省人民政府1986年批准成立的省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面積為480平方公里,大部分在開發區境內。保護區核心區位於辛甸泡,泡內生滿蘆葦,是鳥類主要棲息場所;緩衝區位於查乾湖夾芯子島以北至辛甸泡水域;生產實驗區位於新廟泡、庫里泡、菱角泡和查乾湖夾芯子島以南水域。

保護區內現有鳥類有15目34科116種,占吉林省鳥類總數的35.6%,其中水鳥有13科58種,占本區鳥類總種數的50%。屬國家Ⅰ級保護的有白枕鶴、白頭鶴、丹頂鶴等5種;屬國家Ⅱ級保護的有白天鵝、雀鷹、灰鶴等12種。

兩棲類有1目3科4種,爬行類有2目3科4種,獸類4目9科22種。

魚類15科38種,主要有、草、鰱、鱅、鯽、紅鰭鮊魚、青魚、鯰魚、黃顙、鰲花魚、武昌魚等。

隨著環境保護工作的不斷開展,全區植樹造林面積逐年增加,植被得到恢復,湖泊塌岸得到治理,鳥類數量也明顯增加。中華秋沙鴨、白天鵝等國家級重點保護鳥類年年來保護區棲息和繁殖。

2007年8月1日,查乾湖經國務院批准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位置:保護區位於吉林省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乾安縣及大安市境內,範圍在東經124°03′28″—124°30′59″,北緯45°05′42″—45°25′50″之間。

吉林查乾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506.84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區面積155.31平方公里,緩衝區面積193.34平方公里,實驗區面積158.19平方公里。其中:保護區在前郭縣境內面積430.3平方公里,占保護區面積的85%;在乾安縣境內面積14.04平方公里,占保護區面積的3%;在大安市境內面積62.5平方公里,占保護區面積的12%。設定外圍保護地帶146.66平方公里。

保護區劃定了核心區、緩衝區和實驗區三個功能區。其中:核心區3處(辛甸泡、高家、廟東),面積為155.31平方公里,占保護區面積的31%;緩衝區3處,面積193.34平方公里,占保護區面積38%;其餘為實驗區,面積為158.19平方公里,占保護區面積的31%。

保護對象

主要保護對象是保護半乾旱地區湖泊水生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和野生珍稀、瀕危鳥類。

氣候條件

氣候為中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2879.8小時,年平均氣溫4.5℃,無霜期141天,全年有效積溫為2916.8℃,年平均降水量450mm。

資源概況

保護區內野生動植物種類豐富,呈現物種多樣性、珍稀性及及生境的典型性等重要特徵。在保護區棲息繁衍及過往停歇的鳥類共有239種,占全省鳥類總數的73%。其中,國家Ⅰ級重點保護的鳥類有:東方白鸛、黑鸛、丹頂鶴、白頭鶴、白鶴、金雕、白尾海雕、大鴇等8種;國家Ⅱ級重點保護的鳥類有:大天鵝、白枕鶴、灰鶴、白琵鷺、白額雁、鴛鴦等35種;Ⅰ、Ⅱ級重點保護鳥類共43種。陸上野生動物有狼、狐、貉等25種,兩棲爬行類9種,魚類46種,年產量達5000噸,昆蟲446種,植物200種,其中具有藥用價值的149種。地下還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

周邊情況

保護區周邊有五個鄉、兩個鎮、四個場(廠)、二個公司、三十八個自然村屯。主要鄉鎮、場(廠)有前郭縣的長山、穆家,新廟、蒙古屯,乾安縣的餘城,大安市的大榆樹鄉(現與海坨鄉合併叫海坨鄉)、大窪鄉等鄉鎮,以及吉林油田新立採油廠、查乾湖漁場、新廟泡漁場。其中,保護區管理局所在的蒙古屯鄉集中了查乾湖旅遊經濟開發區、新廟泡漁場、查乾湖旅遊公司、前郭小油田開發公司等單位。

查乾湖自然保護區周圍的村屯總人口約24000人,其中,在前郭縣境內的人口約為18200人,乾安縣境內人口約2300人,大安縣境內人口約3700人。

歷史沿革

1986年8月2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政函(1986)131號文〕批准建立吉林省查乾湖自然保護區,列為省級自然保護區。設立吉林省查乾湖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由前郭縣政府領導,吉林省環境保護局負責業務指導。

2004年,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了《吉林查乾湖省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

2007年4月6日,國務院(國辦發20號)正式批准查乾湖自然保護區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旅遊產業

旅遊設施

查乾湖景區位於吉林省前郭縣的西北部,距松原市區45公里,距長春市193公里,距白城市132公里,距哈爾濱市265公里。水陸交通便利。景區位於前郭縣蒙古屯鄉川頭村東側,處在松花江到查乾湖的入口。風景區內的敖包山上建有一座氣勢磅磷的藏式喇嘛廟--妙音寺,喇嘛廟對面,設定寬闊的廟會廣場。按傳統習惜,每年六月十四、十五兩天,在這裡舉行麥德爾經會,舉行大型化裝查碼舞會。陳列在博物館裡的塔虎城遺址沙盤、仿製的庫里滿蒙文石碑、青山頭遺址出土的文物等更引人入勝。

風景區的最高處,一座五層仿古建築--"放眼樓"巍然聳立,如同洞庭湖畔的"岳陽",似滇池岸邊的"大觀"。登上放眼樓,整個旅遊區的景觀可盡收眼底,。引松尾閘東側高崗處,一尊蒙古族少女敬獻哈達的大型雕塑,正以蒙古族最神聖的禮節,向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表達崇高的敬意和熱烈的歡迎。

風景區景觀星羅棋布,各具形態的亭、樹、閣,廊、雕像等,如顆顆明珠灑落在林海之中,常青樹婆婆環繞,把建築映襯得熠熠生輝,廣場上、湖岸邊、密林中,於朗然醒目之處,分布著成吉恩汗、嘎達梅林、陶克陶胡及蒙古騎兵團眾勇士等歷史人物的中型雕塑和十二生肖小品,並建有一座小型植物園。

查乾湖的自然資源十分豐富,是漁業和蘆葦的生產基地,盛產鯉魚、鰱魚、鱅魚、鯽魚等15科68種和蝦類、蘆葦、珍珠水產資源,年產鮮魚3000噸,魚苗350噸,蘆葦3萬噸,其中查乾湖"胖頭魚"經國家綠色食品認證中心認證為綠色食品。查乾湖的冬捕場面最為獨特和壯觀,數九寒天,上千人冰上作業,幾十輛機動車晝夜運輸,幾十萬斤鮮魚破冰而出,其場面堪稱全國之最。這裡也是濕地自然保護區,是野生動物的天堂、鳥類的樂園,1992年被列入吉林省自然保護區。一座高30米、跨度直徑200米的水陸兩棲遊樂宮設在園區盡端。內部設施應有盡有,門類繁多,可同時容納數千人,在這裡觀賞遊玩。引松尾閘上邊的船渡機械,可載著遊人躍過引松橋,直入查乾湖盡情遊覽湖上風光。

規模宏大的遊樂園中,世界著名風光縮仿建築群,使遊人宛如置身於異國他鄉,大開眼界,按照五大洲一些國家的而且具有代表性的建築奇觀,依次精雕細刻、飾於園內。主要作品有古埃及金字塔、俄羅斯古代教堂。法國巴黎聖母院、日本大島居、美國的流水別墅等。風景區內設自由市場、仿古商業街、美食街、文化娛樂街等。

主要景點

查乾湖查乾湖
妙音寺

妙音寺是查乾湖旅遊區的一個重要景點之一,最早建於乾隆二十年即公元1755年,建國後曾遭嚴重毀壞。

直至2000年,經吉林省政府批准恢復重建,至2002年7月建成。建築面積6999平方米,占地面積為60000平方米。該寺坐北朝南,主要採用了藏漢蒙結合式建築,依照傳統中軸對稱式格局建成,整體布局莊嚴雄偉,氣象萬千。

其主要建築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千佛殿。院內有鐘樓、鼓樓、法物流通處、蒙醫診所和東西僧房左右配殿龍王廟外,還有藏式白塔及蒙古族特色的敖包,白塔前陳列有寺內出土一億三千年的古樹化石。

初游妙音寺,遠遠看見山門氣勢恢宏,奇麗壯觀。進入山門,大有進入洞天仙府之感,似乎覺得到了清淨之地,有了仙風道骨般的清爽與超脫。在大門正中首先看見一個法輪在轉,這是一個外面鑲有金色花紋的圓柱形手動法輪,據說前來遊覽和朝拜的人轉動它,可以為自己帶來好運。

郭爾羅斯王府

查乾湖畔的王爺府是郭爾羅斯前旗末代旗王齊默特色木丕勒的府邸,位於查乾淖爾大街北側,引松河西側,是一座大型仿晚清古建築群,占地面積二萬多平方米,建築面積5213平方米,連同前面的廣場,後面的花園總占地面積四萬多平方米。王爺府建築布局嚴謹,氣勢恢宏,以四合院為單元,六進六出,呈現出博大精深,豪華壯麗的塞北名府的特色,為蒙地少有的宮殿式的府宅。東西兩區為商業區,中部是主展區,是集旅遊觀光、歷史展覽、民俗探源、人文開發、餐飲娛樂、商務洽談、休閒度假的理想之地。

王府歷史展廳,展示的是末代旗王齊默特色木丕勒之王公世家、重建府第、王府統治、興辦學堂、王室生活、政教一體、抗墾鬥爭等概況。亦是郭爾羅斯近、現代歷史的一個縮影。

王府民俗展廳,選取了衣食住行、婚俗節令、禮儀信仰、民間文藝、體育與娛樂、社會生產等六個方面,展示出素有"歌舞為伴、詩史為鑑"的蒙古族遊牧文化、遊牧風俗、遊牧精神,在滄桑巨變中,留下的良風美俗。

查乾湖漁獵文化博物館暨查乾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博物館

位於吉林省松原市查乾湖景區,是我國惟一一座以漁獵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博物館於2011年7月落成,並向遊客開放。漁獵活動是人類原始時期的主要生活方式之一。查乾湖及松花江沿岸的青山頭紅石砬子等大量的出土文物和文化遺址證明,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查乾湖畔繁衍生息。從傳說中的肅慎、東胡、穢貊三大部落到夫餘、渤海時期,查乾湖畔的先民們依然以漁獵為主要生活方式。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環境,使這種原始、古老的生活方式一直延續了1000多年,直到遼金時期,隨著北方地區的遊牧文化、漁獵文化與中原農耕文化的日益交流與融合,查乾湖畔的農耕文化才逐漸發展。從遼代至元代,皇帝每年春天都要帶領群臣、嬪妃來到查乾湖進行“春捺缽”,在湖畔舉行盛大的祭湖儀式,鑿冰捕魚,設“頭魚宴”款待群臣使節。相傳成吉思汗率蒙古鐵騎攻占金國重鎮塔虎城後,來到湖畔青山頭,面對查乾湖親奉九種禮貢焚香祭拜,並將查乾湖稱為“聖水”。至明、清時期,查乾湖的漁獵活動已經空前繁盛,成為漠北的漁獵天堂,人間的樂土。

孝莊祖陵陳列館及滿蒙文碑孝莊祖陵陳列館及滿蒙文碑

滿蒙文碑,俗稱庫里碑。碑文為滿蒙兩種文字。1981年,省人民政府批准此碑為吉林省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定名為“滿蒙文碑”,全稱為"追封忠親王暨忠親王賢妃碑"。滿蒙文碑是後金及清初滿族統治者實行滿蒙聯姻政策、清王朝與科爾沁關係的重要歷史見證。碑體雄偉,造型奇特,雕刻精美,巧奪天工,是蒙地罕存的清代藝術珍品,也是吉林省清代碑刻中規模較大、雕工精細、藝術處理比較完美的石碑之一,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石碑為火成岩,碑額、碑跌呈褐色,碑身呈淡灰色。石碑由碑額、碑身、碑座三部分組成。通高5.82米。碑額呈長方體,頂端兩角略圓,高145厘米,寬130厘米,厚40厘米。碑身呈板狀長方體,高292厘米,寬125厘米,厚34厘米。碑面上共陰刻383個印刷體滿蒙兩種文字,每種文字的第一行皆為“追封忠親王暨忠親王賢妃碑”。碑座為一完整巨石雕刻而成的石龜。尾長310厘米,高145厘米,最寬處132厘米。龜四足撐地,身上紋飾雕刻精美。

滿蒙文碑為清代孝莊文皇后的生父生母碑。孝莊,又名布木布泰,清初內蒙古科爾沁部貝勒寨桑之女,有"滿蒙第一美女"之譽。《清史稿.外戚表》載:“孝莊文皇后父寨桑,莽古斯子。順治十一年五月壬辰,追贈和碩忠親王”。《清史稿.列傳.后妃》也有同樣記載:"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科爾沁貝勒寨桑女,孝端皇后侄也。天命十年二月,來歸。崇德元年,封永福宮莊妃。三年正月甲午,世祖生,世祖即位,尊為皇太后。順治十一年,贈太后父寨桑和碩忠親王,母賢妃"。忠親王寨桑就是清世祖順治皇帝外祖父,忠親王賢妃,即順治皇帝的外祖母。兩人死後,於順治十一年(1654年)五月,被皇帝追封為和碩忠親王和賢妃,順治十二年五月初七,按順治皇帝及孝莊太后旨意,由寨桑夫婦的長孫和塔立碑於墓前。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