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枝引

柘枝引

柘枝引唐教坊曲名,用作詞調名,唐段安節《樂府雜錄》記有“健舞曲”其舞因曲為名。用二女童,帽施金鈴,鏇轉有聲,其來也,藏二蓮花中,花拆而後見,對舞相占,實舞中雅妙者也。《宋史·樂志》曰:“小兒舞隊,有《拓枝》。”宋沈括《夢溪筆談》云:《拓枝》,舊曲,遍數極多,今已不傳。此調為單調四句24字,一、二、四句,均平聲韻。

詞牌格律

○○●●●○△,●●●○△。
○●○○●,○○●●●○△
(註:○=平●=仄△=平韻=▲=仄韻◎=本為平聲韻,亦可用仄聲⊙=本為仄聲,亦可為平聲韻)

詞牌源考及變異

《樂府雜錄》:健舞曲。《樂苑》:羽調曲。 按,此舞因曲為名,用二女童,帽施金鈴,抃轉有聲。其來也,於二連花中藏花坼而後見,對舞相占,實舞中雅妙者也。按,《宋史·樂志》:“小兒隊舞有柘枝。”又沈括《夢溪筆談》:“柘枝舊曲,遍數極多。”今已不傳,存此(唐無名氏)以志其概。
段安節《樂府雜錄》記當時教坊樂舞有健舞、軟舞、字舞、花舞、馬舞之別。健舞曲有棱大、阿連(《教坊記》作阿遼)、柘枝、劍器、胡鏇、胡騰;疑俱屬胡舞。日本石田乾之助《胡鏇舞小考》(見《史林》十五卷三號)謂胡鏇舞來自康國;又以胡騰為石國舞;其說甚確,無煩辭費。唯健舞中之柘枝舞,亦屢見於唐人書,或謂為胡舞,而未能確指所出。
按,柘枝舞,晏殊謂系胡舞(見《晏元獻類要》),《樂府詩集》卷五十六《柘枝詞·小引》,以為疑出南蠻諸國。其說云:一說曰,柘枝本柘枝舞也。其後字訛為柘枝。沉亞之賦云:“昔神祖之克戎,賓雜舞以混會。柘枝信其多妍,命佳人以繼態。”然則似是戎夷之舞。按今舞人衣冠類蠻服,疑出南蠻諸國者也。
《因話錄》(《圖書集成·樂律典》卷八十八“舞部”引)又謂柘枝一辭,由拓跋氏而得名,以為:舞柘枝之本出拓跋氏之國,流傳誤為柘枝也,其字相近耳。劉夢得《觀舞柘枝》(《劉夢得文集》卷五)詩云:“胡服何葳蕤,仙仙登綺墀。……”泛雲胡服,未言何國。今按以柘枝為由拓跋氏之傳訛,固屬猜測之辭;出自南蠻諸國,亦未深考。余以為柘枝舞之出於石國,蓋有二證。石國,《魏書》作者舌,《西域記》作赭時,杜還《經行記》作赭支。《唐書·西域傳》云:石,或曰柘支、曰柘折、曰赭時,漢大宛北鄙也。《文獻通考·四裔考·突厥考》中記有柘羯,當亦石國。凡所謂者舌、赭時、赭支、柘支、柘折以及柘羯,皆波斯語Chaj一字之譯音。柘枝舞之“枝”為之移切,柘支國之“支” 為章移切,同屬知母字。故柘枝之即為柘支,就字音上言,毫無可疑也。
複次,薛能《柘枝詞》(《樂府詩集》卷五十六引)三首俱詠柘枝舞,而第一第二兩首乃詠征柘羯事。其第一首云:同營三十萬,震鼓伐西羌。戰血黏秋草,征塵擾夕陽。歸來人不識,帝里獨戎裝。此詞末兩句之故事,傳說不一,茲不贅。唯就“伐西羌”一語而言,則柘枝詞所詠乃西域事也。
第二首又云:懸軍征柘羯,內地隔蕭關。日色昆上,風聲朔漠間。何當千萬騎,颯颯貳師還。所云“柘羯”,據《唐書·安國傳》,猶中國言戰士也。唯案《文獻通考·四裔考·突厥考》云:頡利之敗也,其部落或走薛延陀,或走西域。而來降者甚眾。……唯柘羯不至;詔使招撫之。柘羯亦為地名。自隋末亂離,東自契丹,西盡吐谷渾、高昌諸國,皆臣於突厥。至頡利,更委任諸胡,疏遠族類。所謂諸胡,指部族中之西域種人;柘羯,即石國也。天寶九載,高仙芝將兵征石國,平之,獲其國王以歸。十一載,仙芝兵敗於怛邏斯城(Talas);怛邏斯城亦屬石國。薛詩之“懸軍征柘羯”,蓋指仙芝此役而言。柘羯、者舌、赭時、赭支、柘折,皆為一地之異譯,而或以名地,或以指人,卒乃以為樂舞之名,亦如隋唐時九部樂之故事耳。
薛詩第三首云:意氣成功日,春風起絮天。樓台新邸第,歌舞小嬋娟。急破催搖曳,羅衫半脫肩。末二語,為柘枝舞舞終時之姿態。詠柘枝舞而及西域,而及昭武九姓中之柘羯,則其與石國之關係,從可知矣。柘枝舞舞者之服飾,舞時之容態,今俱不傳;茲唯從唐宋人書中籀繹一二,述之如次。

代表作品

柘枝引
唐·無名氏
將軍奉命即須行,塞外領強兵。
詩意圖
聞道烽煙動,腰間寶劍匣中鳴。
【原文注釋】
①柘枝引:原唐教坊曲名,後田作詞調名,單調,四句,二十四字,除第三句外,其餘各句均{甲平聲韻;
②寶劍匣中鳴:晉王嘉《拾遺記·頰頊》:(顓頊)“有電影之劍,騰空而纖;若四方有兵,此劍即飛起指其方,則克伐。未用之時,常於匣里如龍虎之吟、”本以指寶劍的神通,後轉而以劍鳴匣中喻急切的赴敵之情.
【詩文賞析】
這首詞作以緊湊的結構、激昂的語言、形象的比喻,歌頌了守邊大將威武剛強、慷慨報國的英雄本色;作品開篇,即直入主題,通過正面敘述展現了將軍為國戍邊.雷厲風行的豪情,三、四句緊承前意,描繪了一個具有誇張色彩的腰間劍鳴意象.這種構思顯然體現出“強將手下無弱兵”的觀念,因而也反映出了將軍盼望開赴沙場、奮勇殺敵的急切心情,以刀劍寫英雄,這是古典詩歌中常用的手法,在五代詞中出現這樣的描寫,應該說還是很難得的、借物寫人,作為此詞最大的特色,形象而又生動,同時也渲染出烽煙瀰漫的戰爭氣氛,使整首作品具有了雄壯、陽剛的氣勢÷在大量以愁苦為主題的邊塞詞中,它無疑以獨特的抒情角度譜寫出大唐聲鹹赫赫的新篇章,為我們展現了那一時代人們高昂的愛國主義情懷。

經典欣賞

柘枝引
西湖十景
(1956—1957年)
蘇堤春曉
蘇堤春曉
六橋一線北南通,柳綠映桃紅。
天闊飛虹影,青山初沐更嬌慵。
【原文注釋】
蘇堤:自南至北,橫切西湖之長堤,為蘇東坡所建,故名蘇堤。
六橋:堤上由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跨虹六橋相連。
柳浪聞鶯
柳浪聞鶯
黃鸝集柳叫聲喈,此落彼還來。
清音傳湖上,繁弦竟奏亮歌牌。
【原文注釋】
1、柳浪:在清波門外一片小洲上,柳樹成蔭,黃鶯穿織其間,叫聲婉轉。
2、“繁弦”,急驟的琴音。。歌牌”,曲調。
曲院風荷
曲院風荷
岳湖別院沐春風,搖曳玉芙蓉。
相對霓裳舞,嬌羞映得粉腮紅。
【原文注釋】
1、“曲院”,在岳廟和岳湖之間。院中方池,廣種荷花,因此得名。
2、“芙蓉”,荷花的別稱。
三潭印月
迷濛暮靄繞三潭,玉兔上東山。
三潭印月
漂渺雲煙里,蜃樓海市水晶簾。
【原文注釋】
1、“三潭”,在西湖中小瀛洲之西,近湖心亭。
2、“蜃”,海中的大蛤蜊。
花港現魚
花港觀魚
南湖堤畔鑿瑤池,萬尾紫鱗嬉。
衣袂天香染,嫣紅奼紫盡芳菲。
【原文注釋】
1、“花港”,在里西湖、南湖之間,與三潭印月、雷峰夕照呈鼎足之勢。
2、“瑤池”,喻指花港內之養魚池。
3、“天香”,指牡丹。花港側畔有牡丹園、牡丹亭。
雙峰插雲
雙峰插雲
高峰南北兩青蔥,霧繞岳腰松。
相顧嬌西子,雲生月沒總從容。
【原文注釋】
1、“雙峰”,指南、北兩高峰。
2、“岳腰”,岳為險峻的山峰。霧在山腰繚繞,故為插雲之勢。
3、“雲生月沒”,南高峰南俯錢塘江,雲生於水。北高峰偏西,群山環繞,月落於西。故浙人有南高看雲生,北高看月沒之說。
南屏晚鐘
南屏晚鐘
夕陽彩月忽成嵐,僧誦正呢喃。
鐘磬相輝映,餘音繚繞翠峰間。
【原文注釋】
1、“南屏”,西湖南山路和玉皇山路之間的南屏山。
2、“鐘磬”,均為古代響器,也是寺廟樂器。南屏山有著名淨慈古寺。故有撞鐘擊磐之聲。
雷峰夕照
雷峰夕照
南屏支麓俏雷峰,盤折入穹中。
朝夕煙霞染,蒼松翠竹郁蔥蔥。
【原文注釋】
1、“雷峰”,原名中峰、回峰。宋代有雷就者居此,故又名雷峰。
2、“穹中”,指穹蒼,蒼天。
3、“煙霞”,朝霞和暮靄。相傳吳越王曾於此建塔,共七級。元末失火,只存塔基。在晚霞映照下,仍鬱鬱蔥蔥。
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
秋光冷氣聽新蛩,浩月正天中。
湖闊波平靜,長空嘹唳過征鴻。
【原文注釋】
1、‘‘平湖”,在北里湖和西湖之間的白堤一側。
2、“嘹唳”,聲音淒清高亢。
斷橋殘雪
斷橋殘雪
長堤凍柳萬千條,難見絮飄搖。
湖冷孤山寂,游鞍怕過畫欄橋。
【原文注釋】
1、“斷橋”,西湖白堤起始處。傳說許仙與白素貞斷橋相會即指此橋。2、“孤山”,在西湖斷橋與西冷橋之間。過斷橋可至。為林和靖隱居處。
.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