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之圍》

《柏林之圍》

《柏林之圍》是都德的另一個短篇名作。小說以1870年的普法戰爭為背景,敘述普魯士軍隊圍攻巴黎期間,一個法國普通軍人儒弗上校的愛國故事,塑造了一個具有濃厚愛國主義精神的法蘭西軍人的悲壯形象。小說描寫普魯士軍隊圍困巴黎的現實,表現巴黎被圍和淪陷的悲劇色彩,反映了法國人民強烈的愛國感情。

基本信息

主要內容

《柏林之圍》 《柏林之圍》封面
小說以1870年的普法戰爭為背景,敘述普魯士軍隊圍攻 巴黎期間,一個法國普通軍人儒弗上校的愛國故事,塑造了一個具有濃厚愛國主義精神的法蘭西軍人的悲壯形象。小說構思新穎,原本的“巴黎之圍”,卻被定名為“柏林之圍”。情節安排巧妙,通過一個病中的老軍人故事,將巴黎被普魯士圍困攻陷的苦難現實與主人公想像中的法軍攻克柏林的勝利對照起來,既深刻表現了人物的強烈愛國主義情感,又使小說具有一種動人的悲劇色彩。風格委婉細膩, 語言質樸無華,篇幅短小精悍,也是這篇小說的藝術特色。從藝術的巧妙性和思想的深刻上看,小說都堪稱為世界短篇小說之林中的 愛國主義名篇。
 

作者簡介

《柏林之圍》 阿爾封斯.都德
阿爾封斯.都德(1840-1897)是十九世紀下半葉法國很有特色的現實主義作家。1870年 普法戰爭爆發,都德應徵入伍。經歷了戰爭生活,目睹了法國戰敗的慘狀,受到了 人民愛國精神的感染,使都德擴大了視野,獲得了新的創作源泉。他每星期發表一篇短篇小說,合在一起共三十多篇。1873年,這部短篇小說集以《 星期一故事集》(又譯《 月耀日故事集》)出版,即是他這一時期創作的結晶。主要作品有:《富豪》、《努馬•盧梅斯當》、《不朽者》、《最後一課》、《柏林之圍》、《達拉斯貢的戴達倫》、《小弟弗羅蒙與長見黎斯雷》等。

作品主題

這部小說其中有一組以普法戰爭為題材,顯示了作者愛國主義新的創作境界。作品揭露第二帝國軍隊的腐敗及其將領的卑劣無能,頌揚普通人民熱愛祖國的感情和反侵略的意志,充滿了愛國主義激情。《柏林之圍》是在世界文壇有盛譽的愛國主義名篇。是反映普法戰爭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意義。

內容分析

小說主要描寫了一位年邁的上校在他八十高齡那年,瘓上了暴發性中風病,於是這位曾在 拿破崙第一帝國士氣立過戰功的騎士,只能躺在病床上度日了。
 

但是他的心與普法戰爭緊緊相連,他的脈搏與祖國的命運在一起跳動。當萊西荷芬戰役勝利的傳聞送到他耳朵里時,它的眼睛亮了,舌頭也不再木了。居然可以對醫生說:“勝……勝利……利了!”

然而這次戰役的真正情況則是法國軍隊全軍覆沒。老人的孫女和醫生知道上校那顆衰竭的心承受不了這嚴酷的打擊,於是他們開始編造善意的“勝利”謊言。昨天法軍在這裡勝利了,今天又在那裡殲滅了許多德軍。老人聽到這些喜訊之後,病情漸漸好轉。

在德軍兵臨城下時,他們不得不編出“柏林之圍”的“勝利”訊息,老人竟奇蹟般的好了。於是,他穿上軍裝準備迎接凱鏇歸來的法國士兵,而他看到的卻是一隊隊普魯士士兵行進在巴黎的街道上,這晴天霹靂,使老人的心猝然停止了跳動。

《柏林之圍》是都德的一篇佳作。它以感人的故事,新穎的構思,表現了普法戰爭法蘭西民族的悲劇。而這種悲劇性是建立在作者強烈的對比下的。不僅如此,貫穿全文的對比,在刻畫人物形象上也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作者對上校的外貌描寫顯示他是個健壯硬朗的老軍人。可這位上校在維桑堡慘敗的戰報上讀到拿破崙的名字時,就像遭到雷擊似地倒下。

醫生認為,八十歲得了半身不遂是根本無法治好的。可是在舉國歡慶那被誤傳的雷舍芬戰役的勝利時,上校的雙眼炯炯有神,甚至還面帶微笑,結結巴巴地說了兩遍“打……勝……了!”

上校認定法國軍隊將通過他的陽台所對的凱鏇門勝利歸來的時候,他以堅強的意志撐起了中風的身體,穿戴齊全地站在陽台上,歡迎勝利的隊伍。

在這些鮮明的對比中作者向讀者生動形象的展示了主人公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而主人公以這種情感支撐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在這種強烈的情感無所寄託時,或許就在暗示這位老人的最終悲劇。

《柏林之圍》柏林
在最困難的時候,老人一邊回憶著從俄羅斯撤退的情況,一邊對自己的 孫女說“你能體會嗎?小傢伙,我們那時只能吃上馬肉!”而他可憐的 孫女在承受民族災難、父親被俘、祖父重病的三重痛苦外,還要強顏歡笑地編造 父親的來信。 作者刻畫了她善良、勇敢、堅強的形象,讓讀者在敬佩之餘,還對她的遭遇無比同情。
 

儒弗上校幻想中的勝利與可怕的現實之間的對比既悽厲又尖銳。隨著醫生,孫女,還有自己共同編造的勝利,上校的身體一天天好了起來。老人在病榻上求勝心切,孫女與醫生每天向他編造捷報。拿破崙時期軍事征戰的光榮與輝煌,讓老人確信無疑的沉浸在幻想中,最終三人創造了“柏林之圍”的神話。諷刺的是,在“柏林之圍”開始的同時,城門外的巴黎之圍也開始了。“‘柏林之圍’的勝利只是時間問題”,事實是巴黎之圍愈來愈突現了。殘酷地呈現了幻想與現實的天壤之別。

幻想就像易碎的琉璃,在現實的撞擊下,終究是要毀滅的。儒弗上校精神煥發地挺立在陽台上,喜悅而莊嚴地迎接法軍時,進城來的卻是普魯士的軍隊!瞬時,伴隨淒涼的寂靜與悽厲的叫喊,高大的軍人全身筆直的倒下去——與世長辭。

寫作背景

《柏林之圍》 《柏林之圍》
普法戰爭是1870年7月發生的。當時, 法蘭西第二帝國皇帝路易.波拿巴(即拿破崙三世)為了扼殺國內日益增長的革命運動,鞏固波拿巴皇室的統治,破壞並阻止普魯士王國用武力統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動,以擴大法國在歐洲大陸的勢力,於1870年7月向普魯士宣戰,挑起了歐洲近代史上著名的普法戰爭。但事與願違,戰爭一開始,法軍就連連失利,特別是1870年9月在法國東部的色當所進行的一次決戰,法軍更是潰不成軍,路易?波拿巴也被普軍俘虜,成了階下囚,8萬6千法軍官兵全部投降。歷史上有名的野心家、普魯士首相律斯麥在打敗法國,完成了德意志的統一之後,進而率兵進攻法國,長驅直入,一舉攻到巴黎城下,將巴黎團團包圍。普軍所到之處,燒殺槍掠,無惡不做,激起了法國各階層人民的強烈忿怒。這時的戰爭性質,已由法國對普魯士的挑戰變成了普魯士對法國的侵略,法國各地人民被迫起來自衛,拿起武器抗擊普魯士侵略者,奮力保衛祖國。但法國臨時拼湊起來的資產階級賣國政府,卻同 普魯士侵略者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賣國條約─《凡爾賽協定》,向 德國賠款50億 法郎,並將阿爾薩斯省和洛林省東部地區割讓給德國,使這兩個地區人民遭異族蹂躪,飽嘗亡國之苦。《柏林之圍》就是以此為題材,直接描寫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優秀短篇。《柏林之圍》通過主人公儒夫上校的個人悲劇,描寫巴黎被普魯士軍隊圍困、攻陷的苦難現實,表現了法國人民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作者把主人公的個人悲劇,與整個民族的悲劇聯繫在一起,把主人公的命運,與法蘭西國家的命運聯繫在一起,使小說具有強烈的、動人的悲劇色彩,成為愛國主義的悲壯詩篇。
 

作品評價

《柏林之圍》 《柏林之圍》
《柏林之圍》是在世界文壇享有盛譽的愛國主義名篇。作者把主人公的個人悲劇,與整個民族的 悲劇聯繫在一起,使小說具有強烈的、動人的悲劇色彩,成為愛國主義的悲壯詩篇。短小的篇幅,高度的精練,重大的主題和題材,生動飽滿的人物形家,洗鍊簡潔的風格,樸素無華的語言,使這個短篇不失為小巧玲瓏、極富藝術魅力的文壇珍品,經久流傳,不但至今仍可供我們欣賞和借鑑,而且具有極其深刻的教育意義。
 

小說描寫普法戰爭,表現愛國主義主題的作品。反映此類主題的作品,作家往往少不了著力揭露敵人燒殺淫掠的暴行,和刻畫人民民眾英勇頑強的抗敵鬥爭。但是,深諳短篇小說藝術的都德,卻別具一格,表現同一主題,他卻以不同角度選取多樣化的題材,並沒有正面直接地描寫敵人的瘋狂和人民的反抗。

選材上獨具特色,即只是從日常生活中的細小事件,選取極平凡卻又含有深刻思想意義的典型片斷,來表現法國人民愛國主義精神的重大主題。這兩篇小說沒有曲折複雜的情節,也沒有慷慨激昂的場面。通過一個癱瘓老軍人的故事,把巴黎被圍的殘酷現實與主人公想像中的法軍攻克柏林的勝利對照起來,既表現了法國人民深沉的亡國痛苦,又反映了他們強烈的愛國感情。都德正是抓住了普通人物在特定條件下熱愛祖國的非凡表現及崇高感情,通過富有典型意義的生活場景集中表現出來,從而收到取材新穎,思想深刻的藝術效果,使作品異常感人。

這篇小說的每段每句和每個情節都是和其題目緊密關聯,相互呼應的。小說的開頭即開門見山,直接切題。《柏林之圍》開頭同樣真接點題:“我們一邊與韋醫生沿著香榭里舍林蔭大道往回走,一邊向被炮彈打得千瘡百孔的牆壁、被機槍掃射得坑窪不平的人行道,探究巴黎被圍的歷史。……”巴黎被圍的情景,巴黎淪陷的慘狀歷歷在目,千瘡百孔,滿地彈坑,不由使人淒涼之感油然而生。小說接著由這位老軍人—儒夫上校的故事,從側面反映了巴黎被普魯士人圍困攻陷的悲慘現實,而正面描寫的卻是儒夫上想像中的法軍節節勝利,直到攻克柏林,凱鏇而歸。兩相對照,儘管人們會對儒夫老人的可憐幻想慘然失笑,但也不能不為老人的美好意願產生敬仰之情。小說最後以“一支黑壓壓”的普魯士軍隊進入巴黎,身著軍服,站在高樓陽台上歡迎法軍凱鏇歸來的儒夫上校發現了德軍,發出“快拿武器……快拿武器……普魯士人”這一聲慘叫,揮著手臂,蹌蹌踉踉,最後全身筆直地倒了下去結束。巴黎淪陷,儒夫上校死亡,這位老人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躍然紙上。

富有性格特徵的心理描寫,是都德小說的又一突出特點。作者十分擅長對人物進行符合性格特徵的心理描寫,用以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塑造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小說用第一人稱敘述的手法(《柏林之圍》雖然開頭一段和其後各段的“我”是兩個人,但還是用的第一人稱敘述手法),以韋醫生敘述懦夫老人的故事,通過“我”(指韋醫生—筆者注)的眼見耳聞,揭示出了主人公儒夫上校的心理活動。作者在描寫心理活動時,處處準確地把握住他們的年齡特點和性格特徵,從而使這些形象十分真實、生動。充滿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寫,也是都德這兩篇小說的一大特色。自稱是一副“感覺的機器”的都德,具有“點金之術”,極善於用敏銳的感覺處理素材,普通的、無生命的事物,經他用人物的感覺這個“金指”一點,一下子就變成活生生的吸引人的東西。

《柏林之圍》中景物描寫也不乏其例。小說一開頭就寫了一場圍城戰給巴黎留下的慘狀:“被炮彈打得千瘡百孔的牆壁、被機槍掃射得坑窪不平的人行道。”世界聞名的古都巴黎,遭到如此浩劫,真夠淒涼!

儒夫上校煞費苦心為自己選擇的能夠參觀法國軍隊凱鏇而歸的儀式的住所,他房間內擺滿著自己所心愛的拿破崙時代的遺物,向外看,受到巨大的鼓舞,向內看,得到莫大的安慰。特別是令人矚目的那些“黃袍夫人”的畫像,她們的高貴身份,端莊風度,最能喚起人們對1806年—法軍粉碎第四次反法“神聖同盟,”攻克柏林,拿破崙一世徹底征服普魯士,使法蘭西第一帝國進入鼎盛時期—的美好回憶。這些帶有感情色彩的描寫,就突出地體現了他愛國主義的高尚情操,更烘托出了他這位老軍人特有的愛國性格。
 

還有使儒夫上校致死的普魯士軍隊進城的那段景物描寫:“……馬路是那么空曠、那么寂靜,每一家的百葉窗都關得緊緊的,巴黎一片淒涼,就像港口的傳染病隔離所,到處都掛著旗子,但是旗子是那么古怪,全是白的。上面還帶有紅十字,而且,沒有一個人出來歡迎我們的隊伍。”

“在那邊,就在凱鏇門的後面,有一片聽不清楚的嘈雜聲,在初升的太陽下,一支黑壓壓的隊伍開過來了……慢慢地,軍盔上的尖頂在閃閃發光,耶納的小銅鼓也敲起來了,在凱鏇門下,響起了舒伯特的勝利進行曲,還有列隊笨重的步伐聲和軍刀的撞擊聲伴隨著樂曲的節奏!……”作者“景物描寫感情化”的特點。

所有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寫,不僅起了烘托人物性格,從而深化主題的作用,而且大大增強了小說的藝術感染力,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柏林之圍》中對儒夫上校的外貌描寫:“他如果站起來,一定很高大;現在躺著,還顯得很魁梧。他五官端正、漂亮,牙齒長得很美,一頭捲曲的白髮,八十高齡看上去只有六十歲……”

寥寥幾筆,就將一個愛國老軍人的形象活生生地刻畫了出來,對烘托“拿破崙帝國時代的軍人”“在榮譽和愛國觀念上”的“老頑固”性格有很大作用。’特別是這位癱瘓老人把普魯士軍隊進城想像為法軍凱鏇而歸。而以一種異乎尋常的意志力和突如其來的生命力站立起來,並穿戴得極其齊全的幾筆白描,更是使這個形象呼之欲出:“……第二天早晨,正當普魯士軍隊小心翼翼地沿著從瑪約門到居勒里宮的那條長街前進的時候,樓上那扇窗子慢慢打開了,上校出現在陽台上,頭頂軍盔,腰挎馬刀,穿著米爾霍特手下老騎兵的光榮而古老的軍裝。……”

至於隨著虛構的進攻戰的節節“勝利”,“捷報”傳來時儒夫上校病情的好轉,精神的變化,這一切細節都是運用白描手法刻畫出來的,既簡潔又生動,使儒夫上校的形象飽滿,性格鮮明。

值得一提的是,這篇小說的結尾都非常新穎別致,乾淨利索,餘韻無窮儒夫老人的愛國心和榮譽感得到最後的升華,悲劇的氣氛達到高潮。切膚的亡國之痛,熾烈的愛國之情,不能不使讀者受到強烈感染,不能不使遭受異族侵略和他國統治的亡國人民受到愛國主義教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