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祥[演員]

林文祥[演員]

林文祥是多歧義詞條,有華僑林文祥和歌仔戲演員林文祥。

基本信息

薌劇演員

簡介

薌劇老藝人林文祥在傳授唱腔薌劇老藝人林文祥在傳授唱腔

林文祥,漳州市薌劇團藝術顧問,薌劇著名老藝人。在繼承搶救薌劇傳統藝術工作中他毫無保留地把畢生技藝傳授給年青演員和新音樂工作者,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向海內外發行的《薌劇傳統曲調選》一書,在編輯中得益於林文祥先生無私的指導奉獻,使該書能比較全面地體現薌劇(歌仔戲)傳統曲調演變歷史面貌,彌補了福建地方劇種音樂在國家出版社出版的空缺,是林文祥先生在晚年對薌劇(歌仔戲)歷史的總結繼承最重要的貢獻。

林文祥先生一生清貧,他為人新善,施教認真,較少保守思想,樂於接受新音樂觀念,待人真誠,許多受教於他的青年演員,新音樂工作者成了漳州市薌劇團的藝術骨幹,使他們終身受益。

經歷

8 歲時在家讀過二年私塾,後因家貧輟學被寄養到廈門親屬家中,流落社會為碼頭上的小販當跑腿幫工,自謀生路。20年代,廈門最早有局口街平和社台灣人組成的歌仔陣出現,林文祥向一位名叫黑根仔的鼓師拜師,先學鑼鼓,從小鑼打起,並時常隨平和社歌仔陣參加迎神賽會活動,時12歲。

大約在1927-1928年間,林文祥在他的居住地“後岸街”(現在思明電影院後面的後壁巷)參加了新組成的號稱亦樂軒的鑼鼓陣,他把在平和社歌仔陣學來的技藝傳給新夥伴,其中有新加入的邵江海

在東南旅社台灣老闆的鼎力支持下,從台灣請來歌仔戲師傅雞鼻師仙學習了《欺貧廢親》、《姜詩進鯉》、《福州奇案》;向溫紅塗學習了《山伯英台》中的主唱段,並在出陣頭娛樂中演唱了這些唱段,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山伯英台》中的滾仔哭調。亦樂軒由此從鑼鼓陣演變成歌仔陣,亦樂軒也從自娛自樂的表演形式漸漸轉向有簡單的營業收入。林文祥繼續向台灣藝人學習歌仔調、歌仔戲,其中有著名的賣藥藝人矮仔寶,由此步入他終身的歌仔戲生涯。林文祥也因此而成為台灣歌仔戲傳入閩南後的第一代演員、樂師,與他同期的尚有陳瑞祥、吳太山、跛仔王仲藩、龍發仔、簡仔、黃仔傳和邵江海。這批閩南最早的歌仔戲藝人後來為歌仔戲向同安晉江、龍溪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30年代前後,歌仔戲開始和向閩南五縣與七縣地域縱深發展,林文祥與陳瑞祥、吳太山、邵江海等人成為傳授歌仔戲的中堅力量。1930年至1932年期間,他先後到過同安藩塗北厝、瞿宅、頂溪、後社、紅龍、屈東等地傳授鑼鼓陣和歌仔館,後經藩塗歌仔館主持人林亦樂的推薦,林文祥首次到石獅小麗金七子班教授歌仔戲,之後又受到安海大宅鄉七子班傳授,晉江地區小梨園七子班轉習歌仔戲的風氣由此而發,其中離不開林文祥等人的傳授。在漳州龍溪一帶,小梨園七子班轉習歌仔戲聘請林文祥去傳授的還有石碼的“金瑞春”班、浮宮的“寶德春”班、漳浦的“新玉順”班等;到子弟班教習歌仔戲的還有滸茂城內、海澄錦田、北溪頭圍仔內等三個主要戲班,他們從林文祥、邵江海、吳太山等人習到歌仔戲後轉而到內地長泰、華安、南靖等地發展。

抗日戰爭爆發後,以邵江海為首的藝人們創作了雜碎調和改良戲,林文祥積極配合邵江海先生。1941年在協助邵江海改編《雪梅教子》這齣戲裡的訓商輅唱段,林文祥創作了疊板雜碎調什一字句句式,成為當時藝人們轟動一時的佳話,什一字句的創作,進一步豐富了雜碎調的表達功能,是使雜碎調邁向板式變化的成功範例。

1942年,國民黨政府漳州社會服務處為了排演14台子弟戲,聘用林文祥先後到新艷春班、麗華班教戲,林文祥在排演《孟麗君》十二本戲中,大量運用了雜碎調為主要唱腔的曲調,獲得好評,歷史證實了林文祥在協助邵江海創立雜碎調體系的改良中,言傳身教,做了大量普及和提高的工作,這一點歷史功績,邵江海先生在其晚年的回憶中也給予充分的證實肯定。

解放後,林文祥先生受聘在龍溪地區薌劇團和地區藝校任教,傳授薌劇的傳統藝術,先後參予指導了《加令記》、《逐荷志》、《碧水贊》、《南方來信》等多部薌劇音樂設計工作,對薌劇音樂的推陳出新起了很好的示範。文革後期,四人幫垮台後,傳統戲曲得以恢復,林文祥先生已進入晚年,他仍然滿腔熱情地投入工作。

林文祥先生不愧為薌劇創始人之一,他對薌劇在海峽兩岸的傳播貢獻了畢身的精力,是我們永遠值得懷念記憶的人。 

歸國華僑

簡介

林文祥,號秀民。60年代末定居涵江華僑新村(今涵東街道辦事處新區居委會)。

生平

民國15年(1926年),文祥隨叔父南渡,經營腳車生意。民國35年遷居雅加達,與胞弟文瑞合創福興隆汽車有限公司。

民國37年(1948年),文祥會同興安會館共同集資荷幣5萬多盾,擴建江口錦江中學校舍。50年代,又捐資擴建教學樓。

1952年底,文祥在任職雅加達興安會館主席期間,籌募基金,興建興安會館大廈;創辦興安中國小,支持當地華文學校。並創辦大眾診療所。同時,集資在家鄉試辦江口平民醫院;創辦澄波國小。三年困難時期,帶頭並發動僑胞寄運回大批化肥等,支援家鄉生產。

文祥為人忠厚,熱衷公益事業。歷任雅加達汽車商公會理事,興安會館主席,中華僑團總會理事、副主席、代主席,中華中學董事長,吧城中學董事,全國僑聯代表,福莆仙總義祠及廣化寺執委等職。1956年赴北京觀光,受到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會見。

1985年逝世,終年76歲。 

歌仔戲演員

歌仔戲是20世紀初葉發源於台灣的傳統戲曲,大陸亦稱之為薌劇。雛形為宜蘭地區的落地掃,吸收車鼓陣等元素,慢慢發展成小戲。經曆日治時期皇民化運動及國民政府來台後推行國語運動壓縮、扭曲了表演形式與空間,在歷代藝人的努力傳承下,在台灣本土化運動的推波助瀾下,歌仔戲重新獲得發展的動力。
陳亞蘭| 黃香蓮| 廖瓊枝| 蘭海濱| 孫翠鳳| 蘇燕蓉| 吳茲明| 徐玉香| 楊好| 楊麗花| 楊珍珍| 楊小藝| 楊月霞| 莊海蓉| 鄭婭玲| 江鐵蛋| 康碧根| 戴越興| 林源沂| 邱進財| 鄭若松| 郭琳琿| 葉賜天| 黃藝玲| 肖淑琴| 石藝敏| 潘小紅| 郭志端| 陸逸紅| 洪鎮平| 韓天嵩| 楊江海| 洪彩蓮| 錢天真| 紀招治| 陳瑪玲| 王銀河| 林文祥| 姚九嬰| 陳大禹| 宋占美| 邵江海| 李少樓[薌劇演員]| 張丹[薌劇演員]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