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外隆凸

枕外隆凸

枕外隆突(external occipital protuberance) 又稱枕外隆凸,是枕骨外面後中部的一個顯著隆起,與枕骨內面的竇匯相對。枕外隆突向兩側的弓形骨嵴稱上項線,為枕額肌枕腹和斜方肌的起點。枕外隆突下方有枕骨導血管,顱內壓增高時此導血管常擴張。實施顱後窩開顱術若沿枕外隆突做正中切口時,注意勿傷及導血管和竇匯。

枕外隆凸枕外隆凸
枕外隆凸發生原因仍不清楚,枕外隆凸由兩倍分軟骨構成,如軟骨化不能完成,則出現 枕外隆凸畸形。此種齒形使寰樞關節不穩定,易脫位而產生脊髓壓迫症狀。

臨床表現

枕外隆凸分離、發育不良或缺如,其臨床表現基本相同,臨床上可無症狀,當受到輕微外傷時可出現延髓或上段頸髓受壓症狀。主要表現為頸部疼痛、斜頸項肌緊張及頭頸部活動受限等。嚴重者出現四肢癱而死亡。頸部側位及開口正位X線片可見 枕外隆凸短小或缺如,如為齒關突分離,則游離骨與寰椎前弓相連並與齒突體有較大間隙。CT檢查能清楚地顯示 枕外隆凸畸形類型。

鑑別診斷

2歲以下者因 枕外隆凸尖骨骺核未出現,要加以區別;12歲以後因 枕外隆凸尖骨骺核與齒突體融合,易誤診為齒突畸形應加以鑑別。

治療措施

多數學者主張積極手術,對無意中查體發現者,要密切觀察,避免外傷,可選用頸圍領固定。對於有臨床症狀者,可先行頸托固定,如症狀無改善,則考慮進行寰樞椎融合術。對於頸椎不穩定而產生神經症狀者,可行枕頸後融合術。有學者採用後路寰樞外側關節螺絲固定術,同樣起到寰樞關節固定作用。

枕頸後融合術要點:

1、切口 枕外隆凸至頸5棘突後縱切口

2、顯露枕骨及頸椎椎板 骨膜下剝離棘突上附著的肌肉和軟組織。顯露頸1~2椎板及枕外隆凸。

3.植骨融合 取自體髂骨,其長度等於枕外地人隆凸至頸,棘突的距離,寬度等於頸椎椎板寬度的大小。將取下的髂骨塊修成“H”形,上端呈弧形,在弧形的兩端各鑽一個小孔,骨塊的下端形成一個缺口,騎跨在頸椎棘突上。用細鑽頭在枕我隆凸上鑽兩個孔,深度只鑽透顱骨外板,用1.0mm直徑的細鋼絲把骨塊固定在枕骨上,將骨塊兩個“肢”嵌在頸2棘突上,再把細條骨片填在骨塊兩側。

4、術後臥於包括頭頸部石膏床上,直到植骨融合為止。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