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塊運動機制

板塊運動機制,是地球動力學的前沿問題,涉及板塊運動機制和方向。

這是地球動力學的前沿問題,涉及板塊運動機制和方向。我在這裡和大家做一初步探討,以期共同提高。
上一世紀,地質學前輩李四光等已提出板塊運動機制是地幔對流、自轉離心力科里奧里力和太陽月亮引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前幾個力大家都熟知,這裡要著重提一下太陽月球引力對板塊漂移方向的影響。
大家知道,由於地球自轉方向是自西向東,所以太陽月球相對地球的運動方向是自東向西,即引潮力的方向也是自東向西。所以在赤道附近潮水帶起大規模自東向西的洋流。洋流一旦運動,立即受到科里奧里力的影響,北半球向右偏,(北極方向),南半球向左偏(南極方向)。大陸漂移的方向也應大至如此。
由於引潮力方向與地球自轉方向相反,所以這個力像一副車閘使地球自轉慢慢減速,使地球自轉一周由45億年前的5小時減慢為現在的24小時。並使陸塊自東向西移動起來。
可以推斷,由於早期地球自轉很快,巨大的離心力使赤道凸出,使地球成為橢球型,並使可移動的質點堆積在一起形成泛大陸。在這之前地球表面全是海洋。可見:原始泛大陸位於赤道上。
隨著地球自轉變慢,泛大陸上凝聚力減小,在加上岩漿作用、地幔對流使泛大陸在6億年前開始張裂,並在各種力的作用下漂移到現在的位置。
最新科學研究證明:
地球形成初期是個熔融的液體球,在重力分異作用下,形成了密度由大到小的圈層結構,即地核、地幔、矽鎂層、矽鋁層和大氣圈。因當時溫度非常高,所以沒有水圈。
由於地球重力在各向相等,並且當時地球自轉很小,即離心力很小。所以地球形成初期是個標準的圓球體。
在45億年前,一顆行星從側面狠狠地撞擊了地球,並使地球快速鏇轉起來,強大的離心力使赤道隆起,使地球形成了橢球型。正是鏇轉使地球的姿態得到了穩定,並有了南北極。撞出去的部分形成了月球。撞擊發生時,由於地核具有高密度和高質量,具有很大的慣性,即具有保持靜止的慣性。所以形成了地核與地幔間的轉速差,這個轉速差的存在產生了磁場(見地球自激發電機理論)。(這一點我們可以在帶轉盤的餐桌上得到模擬證明,做法是:在轉盤中心放一個盆,盆里灌滿水,水中央放一個蘋果。轉動圓盤,這時可以看到,盆轉水轉但蘋果不轉)。
後來,地球逐漸冷卻,水汽凝結成水從天而降形成海洋,球面高出海洋的部分形成了陸地。可見泛大陸形成於赤道。今天,赤道海平面高出兩極二十幾千米就是地球自轉離心力所致。
但是地球的自轉在各種力的作用下在變慢,由初始時的5小時/轉變為24小時/轉。地球的重力出現了不平衡,在重力作用下,地球有一個恢復到圓球體的趨勢。於是板塊被撕裂並向兩極漂移。(這就是最新的板塊運動機制理論!)。當地球自轉趨於停止時,地球將恢復成圓球,即大陸被水淹沒,地球成為水球。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