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阿縣誌

1988年,全縣實現工農業總產值6.27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4.29億元,農業總產值1.97億元。 2005年,全縣民營企業達到920家,銷售收入85.6億元,利稅1.32億元。 2005年,全縣有國小89處,國中15處,普通高中5處,成人中專1處,在校生54181人。

基本信息

《東阿縣誌》山東省東阿縣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 張冬青 王濤 張昭峰 主編 王玉霞 任懷生 張斌 副主編
山東 齊魯書社 2009.7 2000冊 1430千字 744頁 298元
ISBN 978-7-5333-2291-5

主要內容

《東阿縣誌》(1986-2005)是對東阿縣第一部社會主義新方誌《東阿縣誌》的續修,上限為1986年,下限至2005年。全志共24篇143章555節。
東阿縣位於山東省西部,黃河西岸,泰沂山區與魯西平原交界地帶。東、南與平陰縣、梁山縣隔河相望,西、西南與東昌府區、陽穀縣比鄰,北、東北與茌平縣、齊河縣接壤。縣境沿黃河呈西南東北狹長形,面積799平方公里,大部為平原,山丘僅占0.03%。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自然比降1/60001/7000。境內河流有黃河、趙王河、趙牛河、中心河、巴公河、班滑河、官路溝、洛神湖等,形成骨幹排灌系統。位山引黃閘位於縣境南端,年引水量約9.5億立方米,灌溉耕地540餘萬畝。東阿屬暖溫帶季風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縣境內年平均氣溫14.2℃,年平均降水量為579.7毫米,無霜期199天,日照充足,有利於農作物生長。
東阿歷史悠久。春秋時期,初屬衛國,後歸齊地,齊桓公北杏會盟、曹沫劫盟均發生在境內。漢代置縣,後朝代更迭,境域隸屬多變,但建制相沿至今。明及清初屬於兗州府,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屬泰安府,民國初屬山東省東臨道,1928年直屬山東省府,1936年屬山東省第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0年初,縣抗日民主政府建立,隸屬魯西行署運東專署。1949年9月隸平原省聊城專署。1952年復歸山東省,仍屬聊城專署。1978年隸山東省聊城地區行政公署,1998年3月屬山東省聊城市。2005年全縣設銅城辦事處、新城辦事處、劉集鎮、姜樓鎮、顧官屯鎮、大橋鎮、姚寨鎮、牛角鎮、高集鎮、陳集鄉、單莊鄉、工業園區,轄557個村民委員會,121185戶,419701人,漢族占99.97%,少數民族主要為回族。
新中國建立後,東阿人民在黨和政府領導下,積極投入到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去。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各項事業得到迅速發展,國民經濟實現快速增長,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1988年,全縣實現工農業總產值6.27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4.29億元,農業總產值1.97億元。2005年,實現國民經濟生產總值161.7億元,其中第一產業30.04億元,第二產業85.73億元,第三產業38.33億元。全縣社會消費商品零售額15.77億元,各類商品成交額9億元。
東阿地理位置優越,城建、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城鄉面貌煥然一新。東阿縣城位於縣境中部。1985年縣城用地面積2.5平方公里, 至2005年縣城用地面積擴展到9平方公里,新建高規格的東阿廣場喜鵲廣場曹植公園,主要街道15條,總長50.47公里,城區主要街道實現了綠化、美化、亮化,綠地面積296.8公頃,綠地覆蓋率15.46%。安裝照明燈2012盞,供水管網55公里,排水管道96.6公里,天然氣管道96.6公里。2000年被命名為“省級衛生縣城”。村鎮建設步伐加快,至2005年建成區面積153.5萬平方米,村鎮建築面積965.7平方米。牛角店鎮被評為“村鎮建設新型鄉鎮”,劉集、牛角店鎮被省政府命名為中心鎮,石前村、董袁村、牛屯村、位山村、歸德村被省政府命名為村鎮明星村。1985年境內公路,計長220.5公里。隨著經濟的發展,交通運輸業實現快速發展。2003年實現了村村通公路規劃,至2005年,全縣農村公路1258.8公里,開通城鄉客運專線14條,通車545個行政村。全縣公路通車裡程273.5公里。其中縣鄉鎮公路154.9公里,幹線公路118.6公里。年末完成公路旅客運輸量361.10人次;公路客運周轉量18662.81萬人公里;完成公路貨物運輸量214.1萬噸;貨運周轉量27203.63萬噸。郵電通信業迅速發展,2000年全縣實現了村村通電話。移動通訊覆蓋全境,網路傳輸,用戶電話,郵電儲蓄,特快傳遞業務全面展開。至2005年完成電信業務總量4071.36萬元,全縣固定電話用戶8.5萬戶,其中住宅電話78489戶;行動電話用戶9.2萬戶。完成郵電業務總量1852萬元,函件20.16萬件,特快傳遞1.74萬件。
東阿縣為傳統農業縣,主要種植農作物有小麥、玉米、大豆、棉花等。建國前,生產力低下,技術落後,農作物產量低而不穩。新中國成立後,黨領導人民走合作化道路,興修水利,改良土壤,提高機械化作業水平,糧食、棉花產量逐年上升。1986年以來,繼續穩定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深化農村體制改革,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大力實施科技興農戰略,發展高產、高效、優質農業,使農業和農村經濟快速發展。2005年,全縣糧食總產量39.20萬噸,棉花總產0.32萬噸,蔬菜總產38.26萬噸,水果總產1.15萬噸,牛出欄9.39萬頭,羊出欄22.1萬隻,豬出欄23.2萬頭,家禽出欄598萬隻。禽蛋產量2.23萬噸,肉類產量3.99萬噸,奶類產量0.23萬噸, 全縣水產品總產量1.52噸。蔬菜有4個綠色品牌、5個無公害蔬菜品種通過省級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大力開展植樹造林,林業面積55.919萬畝,林木覆蓋率46.2%,並獲得“中國喜鵲之鄉”的稱號
東阿縣工業有較早歷史。自戰國時期,絲織品阿縞即名噪一時。名貴中藥阿膠世代相傳,久盛不衰。進入近現代社會後,手工業生產更趨多樣化,位山的陶製品、銅城一帶的草編製品頗具名聲。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縣委、政府確定立足當地傳統產品優勢和資源優勢發展工業的路子。對老工業企業挖潛改造,同時增加新上項目投入,工業生產進入新的發展時期。1986年以來,隨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縣委、縣政府堅持“工業立縣、工業強縣”指導思想,以建立現代企業制為目標,對縣屬企業實行兼併聯合、出售改制、破產重組、股份制改造,組建了機械、建材、化工、阿膠等企業集團,充分發揮骨幹企業和名牌產品的帶動作用,加大投入,膨脹產業規模,形成了東阿鋼球、東阿阿膠、魯西化工、東昌建材等一批主業突出競爭力強的企業集團。全面實施大開放、大發展戰略,規劃建立了工業園區,最佳化投資環境,制定優惠政策,開展大招商、招商大,以商招商,網上招商等活動,一批外資企業落戶東阿。2005年縣屬工業企業完成產品銷售收入18億元,工業增加值6.6億元。鄉鎮工業企業從小到大,由弱變強,工業企業規模和效益呈現快速增長。1996年,通過政策支援,典型引導,最佳化環境等一系列措施,進一步激發了民間創業活力,民營企業規模不斷壯大。形成了以鋼球製造、阿膠製品、金華鋼鐵、木材加工等一批骨幹企業。2005年,全縣民營企業達到920家,銷售收入85.6億元,利稅1.32億元。
2005年,全縣有國小89處,國中15處,普通高中5處,成人中專1處,在校生54181人。實施“科技興阿”戰略措施,縣、鄉及各個專業系統建立健全了科技管理科技推廣服務科技師範科技培訓組織,有各類科技人員12320人,其科研單位人員3980人。先後承擔省、市各級科技攻關、推廣科技計畫項目35項,獲得省、市、縣科技成果獎130項,申請國家專利140項。全縣有鄉(鎮)以上衛生醫療機構19處,技術人員1011人,病床700張,就醫問藥方便,醫療設備齊全。農村合作醫療全面實施,2005年被省政府批准為省級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縣。自1985年後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3.2%左右。縣城設有文化館、圖書館、影劇院、廣播電台和電視轉播台等文化機構,東阿廣場設有籃球、足球、田徑活動場,體育設施較為齊全。教育科技進步和文化體育的開展,促進了全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改革開放以來,勤勞的東阿縣人民,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團結奮進、幹事創業、開拓創新,與時俱進實現跨越發展。但在前進的道路上,仍有不少的困難和問題,需要在發展中解決。堅信東阿縣人民在黨的領導下,一定會把東阿建設得更加繁榮,更加富強。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