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里鎮

東里鎮

東里鎮為一地名,在我國山東省和廣東省等地都有同名鄉鎮,由於受自然條件影響,以及當地政策規劃不同,在發展建設方面,各個鄉鎮存在差別。東里鎮現為山東省首家無公害葡萄生產基地,果品的生產成為東里鎮的經濟特色。東里鎮轄64個行政村,總人口5.29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69‰,全鎮少數民族有回族,人口為420人,占全鎮總人口的7.9‰。東里鎮位於淄博、臨沂、濰坊、壽光交界處,總面積13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萬畝,轄64個行政村,5.3萬人,2000年被命名為省級中心鎮。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沂源縣東里鎮發放養老金沂源縣東里鎮發放養老金

東漢時即是東安郡治所附近的大村鎮,為歷代軍事、政治、交通重鎮。1939年屬沂水縣第三區,為國民

黨山東省政府駐地。1944年解放,屬沂北行署韓旺區。1952年8月沂水縣撤銷,屬莒沂縣韓旺區。1952年1月,由莒沂縣劃沂源縣為第九區,同時將大泉區(七區)的前、後繩莊,前、後暖院,朝陽官莊,葦子峪六個村劃入。 1957年撤區並鄉,為東里鄉,原屬第九區管轄的銅陵、瓜峪、紫荊峪、張家坡4個小鄉共37個村劃出設張家坡鄉,同時將第十區的西長旺鄉劃歸東里鄉管轄。1958年成立東里人民公社,年底張家坡公社併入。1962年又將張家坡公社劃出。1965年東里公社改稱東里區。1969年將張家坡公社的紫荊峪、孟家莊、劉家圈三個大隊劃歸東里區。1971年復稱東里公社,1984年改社設區、鄉。東里區轄4個鄉、鎮,即東里鎮、水北鄉、福祿坪鄉、韓旺鄉,同時將唐山公社的江河南、前河南、後河南、王坪、毛峪、 東可樂山、西可樂山、上柳溝、下柳溝、梅家坡、鄭家旺等12個村劃東里區。1985年撤區、鄉,設東里鎮,同時劃出福祿坪、韓旺2個小鄉設立韓旺鄉,韓旺鄉在1994年撤鄉建鎮。2001年3月原東里鎮、韓旺鎮合併為東里鎮。

地理位置東里鎮位於沂源縣東南,鎮駐地距縣城40公里。東與張家坡相接,西同中莊鄉、西里鎮接壤,南與沂水縣交界,北與石橋鄉相連。

遺址

東安遺址位於該鎮東安村,屬周至秦漢時期古遺址。位處山前平原台地,文化堆積厚1.5米,面積2800平方米。採集遺物有陶器、磨製石器、銅器、磚、瓦當等。東安村還為漢東安故城遺址。故城始建於西漢景帝二年(前155年),為東安縣治所,東漢末年改為東安郡治,隋大業十年(614年)廢。故城面積約40萬平方米。東部有護城河,北、中部地面暴露有殿宇和城牆殘跡,未經發掘,城區布局和建築分布不詳。在北部老城頂位置的地面,散布大量的花紋磚、瓦及帶有“萬歲”“長樂未央”等字樣的半瓦當。採集遺物有石斧、刀,陶盆、壺,銅鏡、劍、簇及鐵印等。

東安墓群位於東安村北,屬商至漢代墓葬,長150米、寬70米的土丘上。地面散布各種花紋的墓磚,多處有古墓暴露,出土大量的陶器、銅器及漢畫像石等。已發掘、清理1座商代墓葬,出土銅鐃、弓形器、車具、戈、簇等30多件。

莒魯會盟地位於今鎮境院峪村北。春秋初年,莒(今膠州境)、魯兩國因爭鄆地不睦,經紀國出面調停,於公元前715年在浮來山(隋代稱松山,今稱保全崮)會盟,釋怨結好。故《左傳.隱公八年》載:“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於浮來,以成紀好也。”

聖壽寺位於院峪村北保全崮(松山)山麓。佛教寺廟,建於五代後梁乾化年間(911年),當地稱西寺。由西寺沿山路向上有閔仲祠和閔子書院。始建稍早於聖壽寺,明代曾重修。聖壽寺歷經數朝重修,清代時規模最大,曾有文廟、大雄寶殿、羅漢堂、三官廟、神堂廚社等眾多建築。民國後廟漸廢,僧漸少,現僅存文廟和大雄寶殿各3間,其餘大片古建築已成斷壁殘 垣。此處古建築群內,尚存有明清兩朝地方官員及文人名士詠記閔子書院、閔仲祠和浮來山的詩文多篇。

隋唐摩崖造像位於該鎮唐山(古稱塔山)南側懸崖上。造像分布在長80米、高20米的崖壁上,共有8龕503尊雕像。其中高浮雕497尊,陰刻1尊,單獨組5尊。造像前有一組高100厘米,披堅執銳,叉腰怒目,足踏鬼魅的獨立雕像。每尊高浮雕像高約40厘米,多盤膝坐姿,神情姿態各異。此處摩崖造像的數量、規模、文物價值等全省罕見。

主要經濟狀況

東里鎮舉行“幼兒器械操”比賽活動東里鎮舉行“幼兒器械操”比賽活動

建國初期,全鎮國民生產總值38.46萬元,1978年為418.5萬元,2 000年為4.1億元, 第一、二、三產業所占比重分別為4∶4.5∶1.5。2000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900萬元,年末社會金融各項存款餘額1.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00元。該鎮農業發達。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鎮政府把林果業作為重要產業,不斷擴大果品生產規模,調整生產結構,提高質量,拓展銷路。到2000年底,全鎮林果業總面積3000公頃, 年產

果品10萬噸,產值2億元,逐步形成了“產、銷、儲、運、加工”為一體的產業化體系。工業方面,自1980年先後興建投產了東里磚瓦廠、東里皮毛廠、東里水泥廠、東里鞋幫廠、華聯公司、永新實業公司等企業。上述企業促進了東里鎮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商業、飲食服務業等的發展。

強鎮由來

全鎮獲得的榮譽稱號主要有:山東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鎮,山東省無公害葡萄生產基地,淄博市紀檢監察案件檢查工作先進鄉鎮,淄博市計畫生育工作“三為主”鄉鎮,全國農村合作經營管理工作先進集體,山東省先進婚姻登記處,淄博市發展鄉鎮企業先進單位,“八五”綠化先進單位,淄博市信訪工作示範單位,沂源縣經濟綜合實力第一鎮,發展鄉鎮企業先進鄉鎮等。2000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命名為中心鎮。

大事記 清宣統三年,清政府設定三衙駐有巡警。

1928年12月初,沂源縣東里店國小黨支部誕生。為沂源縣第一個黨支部。

1929年5月12日,國民黨包圍東里店國小黨支部,東里地下黨組織被破壞。

1939年6月7日, 日軍出動15架飛機轟炸東里店,4000多間房屋化為灰燼,300多人被炸死。

是年,國民黨山東省政府駐東里鎮。

1952年3月,沂源縣第一中學在東里建立。

1965年5月,東里區劃成6個公社:東里公社、水北公社、柴家莊公社、西長旺公社、韓旺公社、福祿坪公社。

1973年12月15日,韓旺鐵礦籌備處成立,1980年1月1日建成投產。

1978年2月, 東里公社開展大規模農田基本建設,投工233萬個,河灘造地150公頃,平窪整地133公頃,山嶺整地127公頃,旱澇保收田擴展到410公頃。

6月10日, 韓萊公路東里段工程勝利竣工。 共動用石頭60904立方米, 搬土石329.268立方米,築路基116.983平方米,投工273.53萬個。

1979年7月7日,東里公社第六次婦女代表大會召開。

7月14日,東里公社共青團第七次代表大會召開。

1980年12月18日,中國共產黨東里公社第四次代表大會召開。

1981年1月19日,東里鎮 人民公社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召開。

1983年2月,東里鎮水泥廠正式投產。

1985年5月26日,東里區劃分為東里鎮、韓旺鄉。

1987年4月,沂源縣第一皮毛廠在東里鎮正式投產。

1989年3月,東里永新實業公司成立。

4月, 華聯礦業公司正式成立。

1992年5月8日,東里鎮被命名為沂源縣少數民族開發區。

2000年1月,東里鎮被山東省政府命名為中心鎮。

2001年1月,東里葡萄被山東省農業廳評定為無公害農產品。

3月,東里鎮、韓旺鎮合併為新的東里鎮。

自然狀況 東里鎮地處山區和丘陵地帶,地勢北高南低。東西最大距離13.375公里,南北最大距離13.425公里, 全鎮占地面積13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333公頃,主要山脈有鏇峰頂、雙葫蘆頂、唐山、鳳凰崮、臥山(文山)、鶯鶯崮、跑馬嶺、保全崮、劉家大崮子、黃老母山頂、青山、桃花崮等。其中唐山最高,海拔為1000米。主要河流有:沂河、北三莊河、水北河、馬泉河、紅水河,境內流長18.375公里,流域面積95公頃,適合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穀子、地瓜、高粱、花生、大豆等。 特色農產品: 葡萄

轄區人口

東里鎮轄64個行政村,總人口5.29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69‰,全鎮少數民族有回族,人口為420人,占全鎮總人口的7.9‰。全鎮有江、何、曹、耿、王、李、翟、劉、楊等65個姓氏,其中翟姓最多。

經濟發展第一產業

1946年糧食畝產僅100公斤,實行土地改革後,1949年糧食畝產180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達到400公斤,總產達到1280萬公斤。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鎮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廣大農民生產積極性有了極大提高。 在此基礎上,全鎮農民科學種田,到1980年糧食畝產達到580公斤。為擴大耕地面積,1978年開展大規模農田基本建設,使旱澇保收田擴展到800公頃。

1990年以來,實行種植結構調整,大力發展林果業。經過調整,全鎮糧經比例達到1∶9,形成以葡萄、蘋果為支柱,黑李子、金太陽杏、優質桃、紅將軍蘋果和柿子等名優品種共同發展的產業格局。林果總面積達到3000公頃,其中葡萄1666公頃、蘋果1000公頃、 其他乾鮮果333公頃,年產各類果品10萬噸,年收入突破億元大關。在結構調整過程中, 注重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果品質量檔次不斷提高,所產葡萄2001年1月通過山東省農業廳的檢測認證, 被確定為無公害農產品。2001年8月,召開東里鎮無公害葡萄新聞發布會,東里鎮成為山東省首家無公害葡萄基地。在調整農業結構的同時,積極進行配套服務,抓果品的貯存、加工、運輸,實現果品二次增值。先後建成果品保鮮庫450多個,貯存能力達6萬噸;全鎮果品行銷專業村23個、專業戶105戶, 從事果品行銷人員1500多人。果品批發市場達20多處,成為沂蒙山區果品集散地。

2000年底, 全鎮農業總產值1.5億元,其中種植業2000萬元,林果業總產值11000萬元,畜牧業總產值2000萬元。

第二產業

建國前,僅有水泥、缸瓦、製鞋等零星私營手工業,建國初手工業作坊大部分停工。1961年建成農機廠、農具廠、交通運輸廠、建設用具廠4家小型工廠,從業人員1000人,固定資產30萬元。1978年,全鎮工業項目發展到20個,年產值20萬元, 利潤13.5萬元,從業人員達420人。1980年後,又先後辦起了東里鎮皮毛廠、東里鎮水泥廠等21個企業項目,其中所產皮革產品暢銷全國30多個地區;皮毛廠生產的挖花掛毯,有各種圖案,技藝精湛,遠銷澳大利亞、英國等十多個國家。1986年,該廠為國家創外匯110萬元,創產值150多萬。永新實業公司成立後,形成以果品為龍頭,以皮革、鋼材、橡膠產品為輔的工業格局,年產值1500萬元,創利稅100萬元。19 96年華聯礦業有限公司成立後, 工業規模逐漸擴大。2000年投資620萬元對華聯公司進行多項技術改造, 投資180萬元籌建華聯石英有限公司。2000年華聯公司生產鐵精粉33萬噸, 產值7000萬元,利稅1200萬元。2000年,投資1.2億元擴大永新規模,建築面積1萬平方米的匯源公司濃縮汁生產線投產。2000年,全鎮共有企業397家,第二產業從業人員2239人,實現產值2.5億元,利稅1500萬元。

第三產業

東里鎮地處臨沂、萊蕪、淄博市三地交通樞紐位置。建國前,商業、飲食業、服務業、客貨運輸等行業較多,各類店鋪達50多家。建國初,東里鎮有規模較大的供銷合作社,隨著集體商業日益壯大,從業人員有2300多人。1953年,對私營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各種私營商業納入合作化軌道。1978年以後,個體私營商業、飲食業、服務業、客貨運輸業日趨繁榮。1988年,有國營網點20多處,集體網點63處,個體網點發展到1000戶。 此外,農村尚有各類從事個體經營的商販450多戶。進入90年代,個體私營經濟步入快車道,國營集體服務網點大多數實行集體承包或私人承包。鎮政府為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不斷出台一系列優惠政策為第三產業發展創設優良的環境,先後建起東里、韓旺、水北、柴家莊4個農貿市場,在東里鎮駐地開發商業街2條,果品批發市場450處。至2000年底,全鎮個體私營工商戶達到516戶,私營企業47家,個體運輸戶227家, 其中客運戶45家。第三產業從業人員2100人,年末固定資產總值0.85億,實現總產值2400萬元,創利稅160萬元。

特色產業

東里鎮現為山東省首家無公害葡萄生產基地,果品的生產成為東里鎮的經濟特色。果品業的生產帶動了第一、二、三產業的興起。東里皮毛產品,如皮毛褥、皮大衣等遠銷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頗受國內外客商的青睞。

工業經濟實力不斷壯大

東里鎮 冬季大棚 豐收東里鎮 冬季大棚 豐收

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實施“環保工業立鎮”戰略,逐步打造效益型、節約型、環保型、生態型工業產

業結構。一是培育發展骨幹企業,重點培育了華聯、匯源兩大骨幹企業。華聯公司是一家以鐵礦石開採加工為主的企業集團,其中採礦企業年產鐵精粉60萬噸,同時控股華聯金屬、格賽博等五家企業,年實現銷售收入12億元,利稅4億元。匯源公司年產濃縮果汁1.5萬噸,加工牛奶2萬噸,年實現銷售收入2.5億元,利稅3000萬元。二是壯大企業群體,拓寬民營企業發展空間。華朋源塑膠製品、和美華化工、匯寶顆粒飼料、匯東新型建材、開成礦業等一批民營企業實現膨脹發展,全鎮目前擁有各類民營企業80餘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21家。三是最佳化工業發展環境,出台了一系列工業及招商引資獎勵政策,極大的推動了工業經濟發展。2008,全鎮實現工業銷售收入54.5億元、利稅10.6億元、利潤7.2億元。

綠色農業和新農村建設成效顯著

一是農業產業結構不斷最佳化。全鎮現有林果面積5萬畝,糧經比例1:9,建成了紅富士蘋果、葡萄、優質桃等果品生產基地,年產各類果品50餘萬噸,優質果品率達到80%以上。畜牧業方面建立了“康泰現代化奶牛養殖場”、“優質波爾山羊養殖繁育基地”等規模化養殖小區,全鎮奶牛存欄量達到1000餘頭,波爾山羊等各類畜禽存欄達到100萬餘只(頭)。二是農業產業化步伐不斷加快。實施農業龍頭企業帶動戰略,延伸農業產業鏈,現有匯源果汁、華聯果業、和美華農業協會等龍頭企業,大型氣調保鮮庫、儲藏庫400餘座,全鎮果品貯藏、加工率達到90%以上。三是農民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近五年來累計投資4600萬元,新修、改善硬化道路200餘公里,實現了硬化道路“村村通”,底解決了農村行路難的問題;建成大型節水灌溉工程36處,“四小”水利工程5000多個,擴大和改善灌溉面積2萬畝;同時鋪開了優質飲用水“村村通”工程,解決了36個村、3.5萬人的飲用水安全問題;鋪開並完成850處“一池三改”工程,累計建池3000多個;徹實施了20個生態村建設,民眾生活環境明顯改善。

生態、旅遊和服務業發展勢頭良好

一是集中開展了“打造生態高地、建設美好家園”活動。加快植樹造林工作步伐,全鎮林木復蓋率達到50%。實施主幹道“美化綠化亮化淨化”工程,建設了生活垃圾、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立健全了衛生保潔工作機制、垃圾清理處理機制、監督考核機制。積極推進礦山資源和能源節約,依法開展了礦山開採秩序綜合整治活動。二是以啟動旅遊服務業發展為主線,完善旅遊發展規劃,各類資源得到有效整合。完成了唐山景區一期工程建設,唐山寺、龍紋圖騰、摩崖石刻等景點得到逐步開發。三是以爭創旅遊強鎮為目標,紮實推進中心鎮建設。建立了政府引導、市場融資、多元投入“三位一體”的投資機制,構建城鎮發展框架,實施了沂河綜合治理、鎮駐地綜合改造等重點工程,建成了東里小商品批發市場,鋪開了東里老街商業文化一條街建設等工程。四是積極繁榮商貿服務業。制定實施了稅收減免政策、納稅人獎勵辦法,有效的激勵了餐飲、運輸、建築等產業發展,截止目前全鎮個體民營經濟戶達到2000餘家

2004年,東里鎮把握加快發展這一主題,以建設工業強鎮、商貿重鎮、旅遊名鎮、農業產業化大鎮和全市經濟強鎮為目標,狠抓各項工作落實,經濟和社會各項社會事業取得顯著成就。 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8.9億元, 增長35%;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1.5億元4.2億元和3.2億元, 分別增長8%、45%和3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07億元;地方財政收入3000萬元,增長73%;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600元,增長16%。 工業經濟取得突破性發展。全鎮工業運行質量和經濟效益實現歷史性突破,實現工業利稅3.5億元,利潤2.5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7億元,經濟總量突破8億元。突出抓好華聯工業、 匯源工業和民營經濟3個經濟小區建設,著力培植壯大華聯、匯源等骨幹企業,華聯公司利稅過億元,排全市明星企業第23位,匯源公司出口創匯1000萬美元。 農業產業化水平顯著提高。依託匯源公司龍頭企業,大力抓好標準化規模養殖小區建設,奶牛存欄量達到2000頭,初步建成優質奶牛養殖繁育基地;實施果業產業化經營,拉長產業鏈,新建儲量2000噸以上大型保鮮企業12處,儲鮮能力達到12萬噸;努力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和生產條件, 投資380萬元新建人畜用水工程12處,發展四小水利工程1000處,擴大和改善灌溉面積2600畝,積極改善農民民眾生存環境,提高農民民眾生活水平,大力推動新型農村家園建設,建成“畜沼果”生態家園示範戶200個。 商貿名鎮建設步伐加快。切實抓好城鎮規劃,完成了城鎮發展建設總體規劃修編工作。全年硬化道路78.5公里,實現了硬化道路“村村通”。以美化、亮化、綠化城鎮為目標,深入開展鎮駐地面貌和道路域綜合治理,全面鋪開城鎮綜合改造、無公害批發市場和九頂蓮花山旅遊開發工程建設,不斷推動商貿、旅遊等產業發展,全年完成基礎設施投資3600萬元。 精神文明和社會事業全面推進。積極開展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紮實開展了文明鎮、文明村莊創建活動;突出抓好計畫生育村民自治、流動人口管理和計畫外人口控制,2004年全鎮人口自然增長率5.05‰,計畫生育率達到99.3%。健全完善公共醫療衛生體系,籌措資金260萬元,實施了鎮衛生院改造工程和村級衛生室規範化建設;積極推進教育初步現代化,投資500萬元完成了學校基礎設施建設改造,全面啟動中國小校布局調整和資源整合。 努力保持;會和諧穩定。高度重視民眾利益保障機制建設,配齊配強信訪幹部隊伍,建立健全信訪工作機制,嚴格落實領導幹部“一崗雙責”、公開接訪包案責任制;積極開展政法工作;大力加強安全生產“雙基”工作,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不斷強化農村困難群體救助體系建設,認真做好救災救濟和民政優撫工作,社會保障功能進一步增強。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 建國前,東里教育狀況較為落後,僅有條件較差的國小4處,在校學生有400人, 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建國後,教育事業空前發展,幼兒教育、普通教育、 成人教育全面展開, 截至1988年, 已發展至國小61處、中學2處,在校學生6810人, 教職工331人,學生入學率達到95%。進入90年代,鎮政府加強了對教育的投資, 先後投資1000萬元,改善辦學條件,新建學校24處,改造校舍280間。1996年成立成人教育中心,培養農村各類技術人才1150人。1998~2000年,鎮籌集資金20萬元作為教育獎勵基金,用於獎勵模範教師和優秀學生。2000年,全鎮共有國小24所,在校學生4020人, 中學2處,在校學生2680人,學生入學率、鞏固率及學校設施配備均達到規定標準。截至2000年,已先後為國家輸送大中專生8087名,其中本科628名、大專2346名、中專6313名。

建國前,鎮內醫療條件較差,全鎮僅有兩家私人診所,且條件簡陋,民眾就醫困難。建國後,醫療條件有所改善。1952年,國務院為支援沂蒙革命老區,撥款修建了占地面積1.3公頃、 建築面積4109平方米的東里醫院,民眾就醫條件有了較大改觀。1960年,各村成立衛生室,配備赤腳醫生,實行合作醫療制度。1990年,鎮政府投資50萬元,對原東里醫院進行重建,建成門診樓、病房樓各1幢,並投資60萬元購置了B超等先進醫療設備, 安裝了暖氣, 改善了醫療條件。在投資改善東里醫院的同時,1985年以來,又投資40萬元建成了韓旺衛生院,使民眾就近就醫。2000年,全鎮有衛生院2處,村級衛生室43處,醫務工作者104人,病床106張。

人民生活

建國前,廣大民眾過著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生活,年均口糧56公斤,經濟收入不足50元。建國後,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9年人均口糧330公斤,人均收入56元。1978年,糧食單產達400公斤,農民存款合計達43萬元,農民溫飽問題已經解決。70年代農村口糧以玉米、地瓜為主,80年代以小麥麵粉為主,90年代以麵食加雞、魚、肉、蛋為主。如今人民生活發生了翻天復地的變化,已有90%以上農戶建有磚石結構新居,全鎮人均住房面積20平方米。 電話裝機量4926部,行動電話1300部,電視機1.2萬台,其中閉路電視普及率達70%。80年代普及腳踏車,進入90年代,機車、機動三輪車、各種汽車已逐步成為代步和運輸工具。全鎮現有機動車輛1500輛,其中個人擁有1400輛。全鎮已實現“四通”:村村通程控電話,村村通油漆路,戶戶通電,戶戶通自來水。60%的農民加入社會保險。機械化、電氣化的普及,使農民勞動強度大大降低。2000年,東里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320元。

鄉鎮建設

傳統手藝促民增收傳統手藝促民增收

建國前, 東里鎮住房條件較為落後,人均住房僅有8.6平方米。建國後,鎮政府大力改善人民民眾的住房條件。1978年人均住房面積達到16平方米,2000年人均住房面積已達到20平方米。在改善人民民眾住房條件的同時,根據實際進行了一系列基本建設。1976年,韓萊公路東里段開始興建,1978年竣工通車。1977年4月,興建香磨大橋, 1977年7月全面竣工通車。1992年9月,鎮駐地中心街竣工。2000年6月,貫穿蠶場、柴家莊、三莊三村的致富路通車,7月1日唐山街竣工通車。當年,完成了韓旺路漢成段硬化工程和東西大橋至西可樂山路面硬化工程,完成了龍興路以及高家官莊、石馬山等10條連村路、進村路硬化工程。2000年,新建兩處糧援項目工程,完成東安村千畝高產農業示範園節水灌溉工程,並修建經濟園蓄水池。全年,道路

建設、水利建設總投資1000萬元。根據國家有關加快小城鎮發展的戰略,按照東里鎮實際情況,該鎮已把小城鎮建設納入社會發展總體規劃。2000年東里鎮被省政府命名為中心鎮。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28年12月,中國共產黨東里店(時屬沂水縣)國小黨支部成立,為境內最早的黨支部,校長李松舟(李清濰)任支部書記,教員黃簡齋任組織委員,劉華亭(劉鐵英)任宣傳委員。黨支部建立後,即在東里店、安樂一帶組織農民協會。1943年8月,沂中縣東里區委員會建立,翟作標任區委書記。1944年4月下旬,中共魯中區黨委機關從南沂蒙遷駐東里店、 河南等村。1958年10月6日,東里鄉黨委改稱紅星人民公社黨委會。1980年12月18日,中國共產黨東里公社第四次代表大會召開,這是“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召開的第一次黨代會。

基層政權建設 1957年,東里鄉成立。1958年10月,東里鄉黨委改稱紅星人民公社黨委會。 是年12月,成立東里人民公社,1965年5月改為東里區,1971年復稱東里公社, 1985年5月建立東里鎮人民政府至今。至2000年,先後召開了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 2001年5月,召開東里鎮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選舉產生了第十三屆人大主席團和政府組成人員。

中共領導下的民眾組織1937年七七事變後,人民民眾投身到抗日救亡鬥爭中去,1939年山東省政府遷至東里。山東縱隊民運部部長李林和武裝科長王濤(王富春)來東里做統戰工作,工人團體有東里抗日救國會,建國後改稱東里工人聯合會,簡稱工會。農民團體在土地革命時期有東里農民協會,抗戰時期稱東里農民抗日救國會,簡稱農會。1979年7月14日,東里公社共青團第七次代表大會召開,選舉出第七屆團委會。

相關人物

江孔燧(1577~1647) 東里店人,18歲中秀才,39歲中舉人,明崇禎元年戊辰科進士。先後任南京吏部司事、南京戶部陝西司主事、戶部廣東司員外郎、戶部江西司郎中、四川重慶府知府、山西分守冀南道副吏、湖廣扶夷兵備道參政、河南按察使,後因兵亂辭官回鄉隱居,清順治四年(1647年)卒,終年71歲。

馬川啟(1905~1948) 1905年生於沂源東里區劉家莊一個貧苦的回族家庭。七七事變後,組織抗日游擊隊抗擊日軍侵略,1946年土地改革時,馬川啟任農會主任,鬥倒村里地主。在解放戰爭中,帶領回族民眾踴躍支前,參加過淮海戰役、萊蕪戰役,足跡踏遍大江南北,多次受獎,被民眾稱為“英雄的穆斯林”。

張華(1894~1980) 字龍初,呈訥翁,東里韓旺四村人。出身中醫世家,自幼天資聰慧,受家庭影響,潛心研究醫學。張華喜讀書,自《內經》、《難經》、《本草經》至《傷寒》、《金匱》以及歷代醫學大家名著,無不博覽披閱。對脈學鑽研尤深,24歲掛牌行醫,30歲後醫術大進,名噪鄉里。張華從醫60年,醫德高尚,1956年調入東里醫院工作,1980年11月病逝。

江波(1919~1985) 東里鎮東里西村人。1938年參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0年, 任沂南縣垛莊區武工隊指導員,1946年任中共博山縣委組織部長,195 2年任惠民地委副書記, 1955年任山東省手工業局局長,1972年任山東省物資儲備局局長,1985年11月病逝。

喬明春(1932~1993) 東里鎮蠶場村人。1963年任東里鎮蠶場村支部書記,在農村工作中他積極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帶領民眾艱苦奮鬥,使自然條件惡劣的蠶場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小康村。1983年被評為山東省勞動模範,中共沂源縣委源發6號檔案號召全縣人民向他學習。1993年病逝。

丁毅民 東里店人。曾任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副主任,現已離休。

翟作標 抗日戰爭時期任東里區黨委第一任書記,後任浙江省莊隊企業管理局局長,現已離休。

楊琳 沂源縣東里鎮人,曾任山東省紡織廳廳長,山東省顧問委員會委員。

東里鎮位於淄博、臨沂、濰坊、壽光交界處,總面積13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萬畝,轄64個行政村,5.3萬人,2000年被命名為省級中心鎮。從2011年來,東里鎮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建設工業強鎮、商貿重鎮、旅遊名鎮和農業產業化大鎮為目標,積極努力地開展工作,贏得上級認同和民眾滿意,2006年,全鎮生產總值達到15.1億元,實現財政總收入1.53億元,地方財政收入5361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8億元,農民人均收入達到4501元。我們牢牢把握經濟建設這箇中心,積極實施產業帶動戰略,以農業產業化為牽引點,農村城鎮化為著力點,發展工業化為保障點,服務業現代化為增長點,經濟社會呈現出快速、健康、和諧發展的良好勢頭。

在發展工業化方面,本著建設工業強鎮的目標,實施“工業立鎮”計畫,立足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積極構建工業發展框架,建立了華聯工業小區、匯源綠色園區和民營經濟小區三個特色鮮明的工業板塊,培育了華聯礦業公司、匯源食品飲料公司、偉傑鑄造公司、匯寶顆粒飼料、匯東建材、和美華化工等一批規模企業,使東里鎮逐步成為新興工業強鎮。2006年,華聯公司實現產值7.2億元、銷售收入6.7億元、利稅2.9億元、利潤1.8億元,跨入全國工業重點行業效益十佳企業行列;匯源公司實現產值3.7億元、銷售收入3.2億元、利稅3100萬元、利潤2800萬元。和美華化工、第五水泥廠、匯寶顆粒飼料、匯東建材、恆源服飾、化工用碳酸鈣等一批項目相繼建成投產,工業經濟保持了強勁的發展勢頭。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29544
15144
14400
家庭戶戶數 10229
家庭戶總人口(總) 29395
家庭戶男 15050
家庭戶女 14345
0-14歲(總) 6165
0-14歲男 3275
0-14歲女 2890
15-64歲(總) 20874
15-64歲男 10692
15-64歲女 10182
65歲及以上(總) 2505
65歲及以上男 1177
65歲及以上女 1328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29031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