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明縣毛澤東紀念館

簡介

東明縣毛主席紀念館位於縣城東北5公里之遙的朱口村,北依滔滔東流的黃河,南臨貫穿齊魯大地的日東高速公路,為莊子故里東明縣又一道靚麗的文化景觀。

興建始末

東明縣毛主席紀念館是城關鎮朱口村村民佘石成個人舍家籌資,於2003年開始興建,2008年8月正式建成的。佘石成為什麼要傾其所有興建毛主席紀念館?這是因為一九四四年九月生於武勝鄉佘崗村的佘石成,其父以上三代在舊社會靠乞討渡日,靠給臨村的朱口村一大戶人家種地為生(打長工),受盡了苦與累,後遷居朱口村。是共產黨、毛主席領導人民翻身作主,從此他有了土地,過上了好生活。歷經兩個社會的佘石成深感,沒有毛主席就沒有他的今天。所以,自青年時代起,他的心中時刻想著黨、想著毛主席。
佘石成早年學做木工,搞過建築,是方圓有名的建築能手。尤其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他和很多村民一樣逐步走上了致富路。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大變化,使他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沒有毛主席推翻三座大山打下的基礎,就不會有今天的幸福安樂。吃水不忘挖井人。感恩,是炎黃子孫獨有的傳統素養,更是佘石成這個忠厚的莊稼漢突出的個性。於是,怎樣感念毛主席,怎樣把對毛主席的敬仰代代延傳下去,成了他心中經常思考的一個問題。經過幾十年的醞釀,他決定用傳統的方式來表達自己敬仰偉人的情結。為頌揚毛主席的功績,銘記偉人的恩澤,於二00四年二月十六日,他四處籌資,扒掉住房,騰出地方,自我設計,在自己宅基上建立了一座毛公亭,供村民敬仰。緊接著,就與村民朱發啟等人開始了籌建毛主席紀念館活動,成立了以他本人為主、十名村民參加的籌建小組。佘石成盡傾家資,首先貢獻出了自己承包的責任田一畝七分,又連夜找村民協商,用其另一塊一畝七分責任田,兌換其村民一畝八分窪地,並借款補償對方現金捌仟元,共籌劃土地三畝五分作為紀念館建設基地。他親自設計,於二00七年八月一日奠基開工,歷時一年竣工。紀念館主體建築面積220平方米,高83.41米(象徵毛主席享年83歲,執政41年),主廳高49米(象徵中華人民共和國一九四九年建國),紀念館前檐71公分(象徵中國共產黨1921年7月1日建黨),以及二樓、三樓和兩側走廊,工程總造價71萬餘元。其中,佘石成籌資46萬多元,周邊民眾集資25萬元左右。因為建紀念館,原有房屋全部扒光,而佘石成兩口現仍住在紀念館西南角處臨時搭建的工棚里。由於全家的責任田全部換成了建館基地,沒有收入,生活全靠一女兩子接濟。
紀念館建成後,成為目前我國唯一的一處民辦紀念館旅遊景點。2008年12月17日在釣魚台國賓館毛澤東的長孫毛新宇、劉濱夫婦、毛澤民長孫毛寧科、毛澤連孫女毛小青親切接見佘石成同志,並進行了親切交談,中國十八家新聞媒體記者進行了現場採訪。

現狀格局

一走進毛主席紀念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由原“毛公亭”改名成的紀念亭,內敬有毛主席一米多高的金色全身銅像,栩栩如生,金碧輝煌。亭前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四周松柏、冬青常綠。
進入展廳,最引人注目的是由我國著名美術大師劉開渠先生創作、湖南省韶山市旭日堂銅像鑄造有限公司鑄造的毛澤東金色全身銅像(高2.83米),矗立在一樓大廳正中央,銅像後面背景為雄偉的萬里長城。來到二樓大廳中央,看到的是在大型噴繪圖“迎客松”前,敬奉毛澤東主席半身金色銅像。整個展廳分為:走出鄉關、開天闢地、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強國之夢、放眼世界、詩人情懷、晚年歲月等九個展區。紀念館左右兩個長廊上,是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毛澤東主席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摘要、紀念館前言及知名書法家書寫的毛主席詩詞條幅,布局合理,尉偉壯觀。

正常活動

紀念館建成後,每天都有四面八方的人士前來參觀瞻仰。尤其每逢毛澤東主席誕辰即每年的十二月二十六日,紀念館都要進行隆重的紀念活動,已連續舉行了四次,活動由毛主席紀念館管理委員會主持,聘請大型戲劇團進行文藝演出3-4天。活動開始的當天,還有本地秧歌隊、花鼓隊、太極隊、武術隊等進行表演,熱鬧非凡。
每次活動,周邊民眾就像過年一樣,一早趕來,瞻仰毛主席尊容,緬懷毛主席偉業,人海如潮。本村村民聞訊更是紛至沓來,絡繹不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