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協共同體

東協共同體

東協共同體,即作為一個整體出現。東協共同體簡而言之,即東協國家在共同利益和地區認同的基礎上作為一個整體出現在國際交流中,以維護盟國的權利和利益的實體組織,它由東協經濟共同體、東協安全共同體和東協社會文化共同體三部分組成。2012年11月18日,高棉外交與國際合作部國務秘書高金洪在第21屆東協峰會後舉行的發布會上表示,東協領導人決定將2015年12月31日設定為建立東協共同體的最後期限。

基本信息

建設歷程

東協共同體東協共同體

早在1992年舉行的第四次首腦會議上,東協就提出建立自由貿易區,力爭通過推進貿易自由化提高區域合作水平。
東協共同體平和經濟一體化建設,增強東協的整體實力。隨著經濟合作的不斷深化,特別是經歷了1997年-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東協國家普遍認識到,只有在政治、經濟、安全、社會與文化等領域加強合作,建立區域自覺應對外部衝擊的多種機制,才能保證區域的安全、穩定與發展,建立一個類似於歐盟的“東協共同體”的構想便應運而生。
2003年10月,第九屆東協首腦會議發表了《東協第二協約宣言》,正式宣布將於2020年建成東協共同體,其三大支柱分別是“安全共同體”、“經濟共同體”和“社會文化共同體”。這標誌著東協將由較為鬆散的以進行經濟合作為主體的地區聯盟轉變為關係更加密切的、一體化的區域性組織。
為進一步推進東協一體化建設,2004年11月,第十屆東協首腦會議通過了為期6年的《萬象行動綱領》,以及《東協安全共同體行動綱領》和《東協社會文化共同體行動綱領》,並正式將制訂《東協憲章》列為東協的一個目標,為東協共同體建設尋求法律保障。
2007年1月,第12屆東協峰會簽署《宿務宣言》,決定提前於2015年實現三個共同體。
2007年11月,第13屆東協首腦會議通過了《東協憲章》,明確將建立東協共同體的戰略目標寫入憲章。與此同時,會議還通過了《東協經濟共同體藍圖》,重申在2015年之前建成東協經濟共同體。這是東協經濟一體化建設的總體規劃,也是一份指導性檔案。2008年,東協也逐步完成了政治安全共同體藍圖、社會文化共同體藍圖以及第二次東協一體化行動計畫藍圖的起草工作。
2009年3月,第14屆東協峰會發表《東協共同體2009-2015年路線圖宣言》,簽署《東協政治安全共同體藍圖》和《東協社會文化共同體藍圖》,就如期在2015年實現東協共同體提出了戰略構想、具體目標和行動計畫。
2012年11月18日,高棉外交與國際合作部國務秘書高金洪在第21屆東協峰會後舉行的發布會上說,在當天召開的全體會議上,東協十國領導人同意將在2015年底建立東協共同體,2015年東協輪值主席國馬來西亞屆時將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此外,與會領導人還通過了在高棉建立東協地區排雷行動中心的聯合聲明。
第21屆東協峰會18日在高棉首都金邊開幕。本屆東協峰會的主題是“東協:一個共同體,共同的命運”。此後還將舉行東協分別與中國(10+1)、東協與中日韓(10+3)和東亞峰會等系列會議。
高金洪說,在當天下午舉行的東協經濟顧問委員會會議上,與會者就在當前全球經濟背景下如何提升東協影響力進行了討論。在此後的小範圍會議中,東協國家領導人就南海問題、中東局勢、朝核問題等交換了意見。
高棉是2012年東協10國峰會的主席國,該國首相洪森在開幕式上呼籲要“找到能進一步加快東協一體化建設進程的合適的解決辦法”,並說這是東協的“首要任務”。洪森說:“要在2015年前實現東協一體化目標,我們現在僅有兩年多的時間,仍有不少艱巨的任務沒能完成。”他提到的重點領域包括關稅與非關稅壁壘、投資自由化、互聯互通、制度建設和行政管理改革。
當天,東協國家領導人共同簽署了《東協人權宣言》,以推動保護和解決地區人權問題。此外,與會領導人還啟動了旨在維護東協地區和平與穩定的“和平與和解機構”。
東協高度重視增強自身的總體經濟實力,除了致力建設東協自由貿易區以外,還在2002年的東協首腦會議上達成了成立“東協經濟共同體”(AEC)的共識,同意加緊在2015年建成東協經濟共同體,比原定時間提前5年(原定於2020年建成)。同時,由於泰國在所有東協國家中的優越的中心地理位置、物流樞紐優勢、經商自由度、國際化程度,各國企業將泰國作為其進軍整個東協區域的完美跳板。

加盟國

截至2000年底,東協會員國有汶萊(1984年)、高棉(1999年)、印度尼西亞、寮國(1997年)、馬來西亞、緬甸(1997年)、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1995年)10個國家,總面積約450萬平方公里,人口約5.12億,其觀察員國為巴布亞紐幾內亞。

行政機構

東協共同體東協共同體

1、首腦會議:自成立以來,東協舉行了7次首腦會議,4次非正式首腦會議,就東協發展的重大問題和發展方向做出決策。2000年第四次非正式首腦會議決定取消正式非正式之分,每年召開一次首腦會議。
2、外長會議:是制定東協基本政策的機構,每年輪流在成員國舉行。東協外長還定期舉行非正式會議(RETREAT)。
3、常務委員會:由當年主持外長會議的東道國外長任主席,其他成員國駐該國大使(或高級專員)任當然委員,不定期舉行會議,負責處理東協日常事務和籌備召開外長會議,執行外長會議的決議,並有權代表東協發表聲明。
4、經濟部長會議:是東協經濟合作的決策機構,在區域經濟合作方面發揮主導作用,每年不定期地召開一、二次會議。
5、其他部長會議:包括財政、農林、勞工、能源、旅遊等部長會議,不定期地在東協各國輪流舉行,討論相關領域的問題。
6、秘書處:東協的行政總部,並負責協調各成員國國家秘書處,向部長會議和常務委員會負責。
7、專門委員會:包括9個由高級官員組成的委員會,即:工業、礦業和能源委員會,貿易和旅遊委員會,糧食、農業和林業委員會,內政和銀行委員會,交通運輸委員會,預算委員會,文化和宣傳委員會,科學技術委員會,社會發展委員會。
8、民間和半官方機構:包括東協議會聯盟、工商聯合會、石油理事會、新聞工作者聯合會、承運商理事會聯合會、船主協會聯合會、旅遊聯合會和博物館聯合會等。

優勢及挑戰

實際上,東協各國在經濟、社會、文化和政治方面存在著巨大差別,導致東協各國的經濟發展目標參差不齊,因此推動東協各國發展至同一水平以實現同步成長將是一項艱巨的工作,如新加坡的國內生產總值是東協各國平均經濟總值的14倍和是緬甸的87倍,印尼人口占東協總人口的40%和是汶萊的570倍。
不過,由10個國家組成的東協經濟共同體將使東協未來擁有比其他地區性經濟體更為顯著的經濟優勢。今後5年,隨著市場規模擴大、購買力增強和源自於東協所簽訂的各種自由貿易協定的優惠權益,包括東協自由貿易協定、東協與貿易夥伴國尤其是東協—中國自由貿易協定(中國-東協10+1)和東協經濟共同體10+3或10+6的優惠,將吸引各國轉向更加重視東協市場,特別是在投資方面,將有更多的生產基地遷移至東協。
同時,此前跨國大型公司需在進行市場行銷的各個國家分別設立公司,但東協經濟共同體建成後,則可依據業務性質將不同部門分設在不同國家,如將生產基地設在越南,將市場行銷部設在泰國,將財務會計部設在新加坡。
歐美和日本的跨國公司將向東協出口銷售更多產品,利用東協市場提高銷售和利潤,以彌補今後5年將趨向持續疲弱不振的歐洲、美國和日本市場的銷售。為應對歐洲國家因存在巨額公共債務而今後將向公司和個人徵收更多的稅金局勢,跨國公司也將加大對東協投資。
在東協各國經營的國營企業跨國公司也可加大在東協的投資,以便靈活地尋找原料供應和銷售產品的市場。勞動力市場的自由開放將使勞工能輕易地遷移到其他鄰近國家工作,既能獲得更高的收入,又能減少各成員國缺乏勞工的問題。

可能出現的經濟後果

東協經濟共同體計畫到2025年,將東南亞地區總的國內生產總值從現在2.5萬億美元的基礎上,提高7%,並新增1400萬個就業崗位。但分析人士認為,這種增長即使實現了,也很有可能出現分布不均的問題。中小規模企業很有可能遭到淘汰,或者在自由跨境投資規則下被兼併。“這個過程會有贏家和輸家,”東南亞研究所的首席研究員巴蜀達斯(BasuDas)說,“有的人群可以從中得利,有的則可能要被迫去學習新技能。”女性受到的影響會尤其大,因為共同體在跨境投資方面限制較少,這會導致服裝廠引進更多自動化設備,而服裝廠的多數員工都是女性。

貧窮國家人口會湧入富裕國家

一些國家,如泰國馬來西亞和新加坡都有大量的流動人口。有的移民是法律工作者,他們填補了本地人不願意從事的職位空缺。另外還有相當多的偷渡移民,他們非常容易受到剝削,或被販賣。在東協經濟共同體的初始階段,只有八個專業的熟練勞工可以自由流動:醫生、護士、牙醫、工程師、測量師、旅遊從業人員、會計師和建築師。但各國之間的工作轉移並不容易。例如,馬來西亞規定,外籍專業人士必須在本領域有至少10年工作經驗,而且須得到一家本地公司的贊助。
本國法律會否因為東協經濟共同體而改變
從某種意義上說,東協經濟共同體是自上而下的,其議程由東協秘書處推動。東協經濟共同體對於違反規則的國家並沒有約束性承諾和懲罰性措施。這意味著,各個國家要讓自己本國的法律符合東協共同體的條約,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我敢肯定,在雅加達東協秘書處工作的人一定堅信這一點,但他們沒能說服公眾和各國政府一道實現這一點。這就是現實。歐亞集團東南亞分析師安比卡阿胡加(AmbikaAhuja)說。
東南亞地區的每個人都需要學習英語
東協檔案都是用英文撰寫的,英語確實正在成為東協經濟共同體的通用語。但是,根據各國的地方法律,許多技術工人到國外務工時,仍然需要得到當地的語言考試認證。在那些把英語作為通用語的大型國際企業里,精通英語的人士就可以享有很大優勢。當然,其他地區也可以選擇自己的區域性語言。對於很多泰國學生而言,國語現在非常受歡迎,因為泰國旅遊業等領域的很多就業機會和商機都來自中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