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傳統教育與學禮學規

東亞傳統教育與學禮學規

本書所收諸論文,除丁淳佑先生論文外,其餘各篇均發表於2004年11月5日(星期五)在台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所舉行“情境與聖化——東亞傳統教育與學禮、學規”國際學術研討會。  本書為儒學與東亞文明研究叢書之《儒家經典詮釋方法》分冊。本叢書以東亞為研究之視野,以儒家經典為研究之核心,以文化為研究之脈絡,既巨觀中西文化交流,又聚焦東亞各地文化之互動,並在上述脈絡中探討經典與價值理念之變遷及其展望。

本書目錄

序言 
隋唐的學禮 
宋代的學禮 
聖化與規範:學規指導下的南宋書院教育制度 
明代徽州名宦祠研究 
清初河南的理學復興與孝弟禮法教育 
治統下的道統:清代八旗官學書院及其學禮學規 
傳統中國的學規:試論其社會性及角色 
朝鮮時代教育制度的發展過程與特徵 
教育聖化及其建制:朝鮮儒家禮制與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教育敕語之比較 
日本德川時代書院或私塾的學規特色 
日本江戶時代的學規:以武士學校與庶民階層為主
德川日本儒者對《論語》「學而時習之」章的解釋:中日比較的視野
人名索引
名詞索引

文章節選

隋唐的學禮
高明士
一、前言
先秦的教育,本非只實施文字或書本教育而已,如孔子之六藝教育所示,實兼具文武禮樂等教養,尤其是禮樂薰陶。漢武帝興太學,雖將教育定位為書本(如五經)教育,但仍重視“禮儀”(《通典》卷五十三《禮典》引晉朝摯虞《決疑》)。後漢光武帝興太學,在《後漢書·儒林傳序》也是以“籩豆乾戚之容,備之於列”來形容。其後,如南朝齊武帝永明三年(485)正月,有司奏引南朝宋文帝元嘉故事,說:“宋元嘉舊事,學生到,先釋奠先聖先師。”(《南齊書》卷九《禮志》)唐中宗垂拱年間,武則天太后干政時,陳子昂上疏主張興明堂、太學時,說:“太學者,政教之地也,君臣上下之取則也,俎豆揖讓之所興也。”(《新唐書》卷一○七《陳子昂傳》)因此,討論傳統教育活動,不能只就書本內容,或同知識教育,片面的處理。此即除書本教育以外,禮儀活動仍不可缺少。惜歷來探討傳統教育,多疏忽此問題,以致在學校的禮儀活動多隱晦不彰。如何還原歷史之整體面貌,實是吾人不可推卸之責任。
二、北齊隋朝之學禮
由於隋唐禮制,基本上源自北齊,所以此處先探討北齊與隋制。《隋書》卷九《禮儀志》記載北齊禮制日:
後齊制,新立學,必釋奠禮先聖先師。每歲春秋二仲,常行其禮。每月旦,祭酒領博士已下及國子諸學生已上,太學、四門博士升堂,助教已下、太學諸生階下,拜孔揖顏。舊’日出行事而不至者,記之為一負。雨沾服則止。……郡學則於坊內立孔、顏廟,博士已下,亦每月朝雲。 
關於北齊禮制,其學禮只規定釋奠之禮,禮儀分常祀與非常祀,非常祀即臨時舉行的禮儀,如第一項規定天子新立學舉行釋奠者是;常祀在中央國子學分每年春、秋二仲月(二月、八月)的釋奠禮(第二項)與“每月旦”(初一)舉行的“拜孔揖顏”(第三項)。每月初一的所謂“拜孔揖顏”禮儀,恐是較釋奠禮儀簡單的對孔子、顏回的祭拜儀式,中央國子以下諸學,系由國子祭酒領博士等學官以及學生等拜祭,地方郡學則由博士領學生拜祭。此外,國子學尚有養老禮儀的規定,《隋書》卷九《禮儀志》詳載其禮儀。郡學雖只規定“每月朝”(初一)(第五項),即與中央第(三)項相當,但也應與中央第(二)項同,每年春、秋二仲月舉行釋奠大典,文中是將此項規定省略。此處無提及縣學,是因為縣學此時尚無規定建置孔廟。
……

作者介紹

高明士,一九四○年生,台灣台中清水人。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士、日本東京大學文學博士。曾任台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韓國漢城大學國史學科研究教授。獲得學術榮譽包括胡適紀念講座(2003—2004)等。現任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名譽教授。
著有:《東亞傳統教育與法文化》(2007)、《中國中古政治的探索》(2007)、《中國中古的教育與學禮》(2005)、《東亞古代的政治與教育》(2004)、《東亞教育圈形成史論》(2003)等書。
編有:《中國法制史叢書》十冊(2005—2007)、《東亞傳統家禮、教育與國法》二冊(2005)、《東亞傳統教育與法制研究》二冊(2005)、《唐代身分法制研究——以唐律名例律為中心》(2003)、《唐律與國家社會研究》(1999)等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