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五雲山

杭州五雲山

杭州市九溪徐村邊的民航療養院旁有條整修一新的石板路,路口豎著石牌坊,上書三個大字“五雲山”。沿此路西行約300餘米,過九溪玫瑰園別墅區,即抵江乾名山五雲山之山麓。 五雲山,海拔334米。岡阜深秀,林壑蔚起,是西湖風景區群山中著名高山。相傳山頂常有五色瑞雲盤旋其上,故以“五雲”名之。關於山的得名,民間還流傳著觀音大士去西天瞻拜佛祖,路經此山,流連忘返,遺落蓮花,化為五色祥雲的故事。五雲山地處錢塘江和西湖之間,水汽充沛,山下多凹地盆谷,由於山上山下溫差明顯,白天由太陽輻射的熱量與山谷間的空氣交匯,並融合江、湖、溪流水汽,沿山峰順勢而上,遇山上低溫,便形成“山地雲”,再經陽光照射,就呈現出五彩斑斕如同彩霞般的色澤。

地理位置

杭州市九溪徐村邊的民航療養院旁有條整修一新的石板路,路口豎著石牌坊,上書三個大字“五雲山”。沿此路西行約300餘米,過九溪玫瑰園別墅區,即抵江乾名山五雲山之山麓。

景點簡介

五雲山,海拔334米。岡阜深秀,林壑蔚起,是西湖風景區群山中著名高山。相傳山頂常有五色瑞雲盤旋其上,故以“五雲”名之。關於山的得名,民間還流傳著觀音大士去西天瞻拜佛祖,路經此山,流連忘返,遺落蓮花,化為五色祥雲的故事。五雲山地處錢塘江和西湖之間,水汽充沛,山下多凹地盆谷,由於山上山下溫差明顯,白天由太陽輻射的熱量與山谷間的空氣交匯,並融合江、湖、溪流水汽,沿山峰順勢而上,遇山上低溫,便形成“山地雲”,再經陽光照射,就呈現出五彩斑斕如同彩霞般的色澤。有關五色瑞雲的傳說即是在這一自然現象的基礎上傳衍出來的。

五雲山景致怡人,自古即是登高攬勝的好去處。于山巔極目四顧,只見叢巒疊嶂之間,錢塘江仿佛一條蜿蜒曲折的玉帶在山前飄過,江上帆檣,小若鳧鷗,出沒於煙波之間,獨具情致;遙望南北兩高峰,則如“雙錐朋立”,顯得很渺小,如此情境,令人胸襟豁朗,眼界頓開。山上植被茂盛,綠樹與翠竹互相輝映,清風與雲霞常伴左右,山景極富“野”韻。

主要景點

五雲山上盛產蘭花,著名春蘭荷瓣名種“綠雲”的原產地就在這裡。綠雲,花開並蒂,形態優美,此花栽培困難,新草發時,老葉先萎,堪稱蘭中絕品。現在五雲山中野生品種已不多。關於綠雲的發現,還有個有趣的故事。清朝末年,五雲山附近有個寡婦在掃墓時,看見路邊有一株形狀獨特散發清香的蘭花,便順手摘下插在頭上。凡是她走過的地方,旁人都聞到了一股清幽的香氣。當時的邵芝岩筆店老闆得知此事,立刻找到寡婦,追問蘭花的來歷,寡婦不予理睬,只顧一路往前跑。原來她的土地為人所占,所以心情很壞。老闆於是對她說:“只要你帶我去採到蘭花的地方,我一定幫你把土地奪回來。”寡婦答應了。就這樣,深居山中的蘭中絕品綠雲終現於世人之前。後來這位筆店老闆還把綠雲的形象作為了芝蘭牌毛筆的商標。酷愛蘭花的朱德元帥也十分喜愛綠雲,曾多次親自上山採摘。

從九溪徐村上五雲山,山路十分曲折,要轉過七十二道彎,但山勢較平緩,人行其中,並不會覺得很吃力。一路上竹樹茂密,時而蔭蔽,時而開朗,徜徉在綠樹掩映的山間小道中,定能體味到喧囂塵世外的一份獨有的靜謐與安詳。沿路有三座新修的形制各異的小亭,曰“伏虎”,曰“五雲端”,曰“端敬”,沿用的都是古代的名字。登山之時,只要你仔細留意腳下,當然要非常細心,就有可能會發現沿途的石板路上刻著雲朵,如果你能在路上找到四朵,再找到山頂真際寺內的最後一朵雲,那么恭喜你,你的運氣馬上就要來了。因為很久以來,杭州民間便流傳著“爬五雲山,找五朵雲”的說法,據說找齊五朵花,就會平步青雲,財運亨通,達成心愿,長命百歲。但是這些雲並不好找,不信你可以試一試。

由雲棲塢也可登五雲山,山路全用大石板砌成。比起由九溪上山的路,這條路就顯得陡多了,走起來也較費力。沿途群山環抱,修篁綠樹,蔥翠滿目。行至山腰,有一亭,亭柱上刻著許多楹聯,有些已經漫漶不清了。其中一聯讓人印象深刻,指明了此處的觀瞻形勝:之字平分兩浙山。”

登臨山頂,一株枝繁葉茂的千年銀杏赫然在目。該樹樹齡1400年,高21米,胸徑2.45米,是杭州現存最老的古樹。樹皮斑駁,主幹中空,乾中生有石楠、水臘各一株。大樹基部四周萌發出許多大小枝幹,狀似“子孫滿堂”。每當微風起時,千萬片銀杏葉如蝴蝶般翩然起舞,引人遐思。銀杏別名白果樹、公孫樹,為我國特有之古老孑遺樹種,果實可入藥。歷史上,該樹曾歷經磨難,多次遭到雷擊和火燒,尤其是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野營寄宿真際寺的五四中學學生因用火不慎引發火災,部分樹幹被嚴重燒毀。直至今日,焚燒痕跡猶存,令人痛心。

樹後就是真跡寺遺址。真際寺的開山祖師是伏虎志逢禪師,師奉天台宗,道業堅固,宅心仁厚,曾說法於後來成為著名佛教叢林的理安禪寺,當時的吳越王對其極為敬重,賜予紫衣,諡號“普覺”,為一代名僧。後周顯德丙辰年(956),他在此處結茅開山,靜修說法,寺名靜慮庵,又叫定慧庵。相傳那時五雲山一帶常有老虎出沒,他經常攜帶一把大蒲扇,到山下人家化緣,所得錢財盡數用來買肉飼虎,並以自己的精誠感化猛虎。日久天長,猛虎終於被馴服,與其成為朋友,經常騎著他往返山中,“伏虎禪師”之名由此而得。北宋乾德間,寺改名為“真際院”。明朝初年寺毀,正德十二年,僧人法堅重建。當時的寺宇共三進:頭進天王殿,供彌勒佛;中間大殿,供奉西方三聖;後進祀華光菩薩,旁列十八路財神像,這些財神多為民間傳說中的道教神祇。至此,真際寺便形成了亦釋亦道的獨特格局,其中猶以財神信仰為主。清代真際寺建築尚保存完好,現僅存遺址。 自明代以來,真際寺財神就十分著名。舊時寺內的財神共十八路,有文有武,有老有少,有道教的也有民間的,一應俱全。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被稱為龍虎玄壇真君的趙公明了,他與招寶、納珍、招財、利市四位仙官一起合稱“五路財神”,在百姓中影響極大。其他的財神如關公、范蠡、比干等,民間也耳熟能詳。據《武林梵志》記載,當時“杭人牽牲祈財無虛日”,上山進香之風極盛。明時杭城商人中還廣泛流傳著一種做法:做生意前先到真際寺財神殿去借本,將殿內所掛紙錢取去,如果獲利則加倍還之。這更為真際寺的財神信仰增添了幾分傳奇色彩。如今,真際寺雖然已不存在,但每逢財神生日,杭州市民、各地商賈進山朝拜之風依然未絕。

在真際寺遺址內,有水井,位於海拔334米的山上,是杭州西湖風景區海拔最高的天然水井,被稱為“天井”。相傳該井有二奇:五代至今的一千餘年,雖屢經大旱,井水卻從未乾涸過,是為一奇;井水冬暖而夏涼,即使是在炎熱的三伏天,以之沖涼,也需要很大的勇氣,因為極容易感冒,亦為一奇。

如今真跡寺遺址已得到改造和開發,在保留原來文化氣息的基礎上,遺址被開闢為茶室,環境十分清雅。於茶室端坐,細品由“天井”水沏成之龍井茶,在颯爽涼風下,觀婆娑樹姿,望重疊山色,實在是一種美的享受。

五雲山東南,為老虎山,高207米,相傳伏虎禪師與虎結友之處即在此山中,山形如臥虎,堪輿學家認為此地風水極佳。老虎山西南為紅廟山,在梵村北,高211米,沿江群山九龍頭即盡於此。紅廟山一帶樹林文革期間曾被大批砍伐,當時已成濯濯童山,後經封山育林,如今已恢復山林舊觀。

由五雲山真跡寺遺址北行,為萬嶺背山,該山為郎當嶺南段五座山峰之總稱,主峰海拔364米。山以北,就是極富自然野趣、境界開闊的“十里郎當”景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