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環談京劇藝術

弘揚民族文化(1990年12月27日)振興京劇是一個大的系統工程(1991年1月11日)要使京劇的藝術水平有實質性的突破(1994年1月2日)發揮群體優勢 振興京劇藝術(1998年6月26日)京劇是我國戲曲藝術中最具代表性的劇種(1999年11月13日)京劇要振興 振興戲曲(1986年5月15日)要正確認識文化的地位和作用(1986年9月30日)評劇是有前途、有生命力的(1986年12月2日)關於如何搞好劇院改革問題(1987年8月5日)明確改革大方向

內容介紹

本書是李瑞環同志1984年到2009年間關於京劇工作的講話彙編。
李瑞環同誌喜愛京劇藝術,並且研究京劇藝術。從他的講話中,可以看出他在京劇藝術的一些灼見,對藝術院團的改革思路,以及他的管理意識形態(主要是文化藝術)、工作的寬容、開明的態度。

作品目錄

新時期振興京劇的指導思想與重要實踐——學習李瑞環同志關於京劇的論述
一、弘揚民族文化 振興京劇藝術
京劇是中華民族文化的藝術瑰寶
(1986年11月19日)
對京劇要重視、保持、扶植、發展
(1989年8月9日)
關於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的若干問題
(1990年1月10日)
重視對中國文化遺產的挖掘和研究
(1990年6月3日)
把京劇振興起來,推向世界
(1990年12月21日)
振興京劇藝術 弘揚民族文化
(1990年12月27日)
振興京劇是一個大的系統工程
(1991年1月11日)
要使京劇的藝術水平有實質性的突破
(1994年1月2日)
發揮群體優勢 振興京劇藝術
(1998年6月26日)
京劇是我國戲曲藝術中最具代表性的劇種
(1999年11月13日)
京劇要振興 必須有觀眾
(2001年10月8日)
舉辦京劇藝術節具有重要的意義
(2001年12月2日)
振興京劇必須辦實事、講實效
(2006年9月17日)
二、振興京劇要在繼承中求發展
談振興戲曲
(1986年3月10日)
振興京劇要在繼承中求發展
(1986年12月30日)
要堅持以繼承為主的方針
(1987年2月4日)
越是民族的東西,越能走向世界
(1989年10月23日)
創新必須植根於繼承的基礎上
(1994年11月22日)
京劇要繼承和發揚傳統的藝術精華
(1994年12月21日)
“我改劇本完全是出於對京劇的熱愛”
(2009年4月12日)
三、重視京劇人才的選拔與培養
如何振興天津京劇事業
(1986年8月28日)
京劇事業要後繼有人
(1986年11月17日)
振興戲曲關鍵是人才
(1986年11月19日)
到北京演出,對天津市青年京劇團是一個考驗
(1986年12月5日)
拜師學藝 團結合作
(1987年3月2日)
演員提高的基礎在於有觀眾
(1987年4月30日)
天津市青年京劇團赴港演出意義重大
(1987年9月18日)
青年演員要學到藝術精華
(1988年10月24日)
學習俞振飛為振興京昆事業奮鬥不息的“春蠶”精神
(1990年2月26日)
中青年演員要向有成就的京劇表演藝術家學習
(1995年9月27日)
從“百日集訓”成果看到了京劇振興的希望
(1996年9月4日)
譚鑫培是京劇界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
(1997年12月3日)
學習張君秋的精湛藝術和藝無止境的精神
(1998年5月9日)
青年演員要勤奮刻苦,力爭成名“角兒”
(2001年5月11日)
四、音配像工程是一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把音配像這一振興京劇的好事辦好
(1995年10月31目)
京劇音配像意義重大
(1996年4月16日)
把音配像形式推廣開來
(1997年4月9日)
關於錄製《京劇集萃》的方式
(1999年4月8日)
音配像使國粹藝術廣泛流傳和發揚光大
(2001年7月13日)
奮戰一百天奪取京劇音配像的全面勝利
(2002年4月20日)
音配像工程全面呈現了京劇藝術的輝煌
(2002年9月5日)
要充分利用音配像的成果
(2002年9月6日)
音配像工程是一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
(2007年7月9日)
五、抓好文藝體制改革 激活藝術生產力
文藝改革是一個探索過程
(1985年12月5日)
戲曲要發展 劇團要改革
(1986年5月14日)
統一認識 振興戲曲
(1986年5月15日)
要正確認識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1986年9月30日)
評劇是有前途、有生命力的
(1986年12月2日)
關於如何搞好劇院改革問題
(1987年8月5日)
明確改革大方向 促進文藝大繁榮
(1990年2月1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