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1591?~1671?)

李玉(1591?~1671?)

《一捧雪》、《人獸關》、《永團圓》、《占花魁》是李玉的成名作,寫於明代,世稱“一人永占”。 在李玉的劇作中,正義與邪惡的鬥爭是一項基本的主題。 李玉的戲曲創作有重要的成就,但其思想傾向是複雜的。

李玉(1591?~1671?)

正文

明末清初戲曲作家。字玄玉,一作元玉,號蘇門嘯侶。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其書舍名為“一笠庵”,人稱“一笠庵主人”。
李玉的生平和創作 李玉的生平事跡記載極少。據吳偉業《北詞廣正譜序》說:“李子元玉,好奇學古士也。其才足以上下千載,其學足以囊括藝林,而連厄於有司,晚幾得之,仍中副車。甲申以後,絕意仕進。”可知他在明末崇禎年間曾考中副榜舉人,但不久就碰到了甲申之變。明朝覆亡後,致力於戲劇創作。焦循《劇說》則說:“元玉系申相國家人,為孫公子所抑,不得應科試,因著傳奇以抒其憤。”申相國即申時行,曾為明神宗萬曆時內閣首輔,後罷相家居。據鄭桐庵周鐵墩傳》和楊繩武《書顧伶事》說,申府蓄有戲班,在蘇州首屈一指。這可能對李玉的戲曲創作有所影響。
李玉是明末清初創作最多、影響較大的戲曲作家之一,所著傳奇約 40 種。現存《一捧雪》、《占花魁》、《清忠譜》、《麒麟閣》、《千忠戮》等18種。另有《萬民安》、《雙龍佩》等,雖已失傳,在《曲海總目提要》中卻載有劇情梗概。李玉在明亡前的早期作品中,以《一捧雪》、《人獸關》、《永團圓》和《占花魁》最為著名,合稱“一笠庵四種曲”。李玉有些作品反映社會生活面比較廣闊。《萬民安》寫明神宗萬曆二十九年(1601)葛成領導的染織工人暴動。《清忠譜》反映了明熹宗天啟六年(1626)蘇州市民反對魏忠賢的示威事件。《萬里圓》也叫《萬里緣》,寫蘇州人黃向堅在清初的戰亂中赴雲南尋找父親的故事。在後期作品中,他大都選取歷史題材,或借古喻今,或斥罵奸讒,以抒發胸中不平之氣。如《七國記》演戰國時孫臏的故事。《麒麟閣》寫隋末群雄起義,秦瓊等人輔佐李淵建立了唐王朝。《風雲會》演宋代趙匡胤、鄭恩故事。《昊天塔》以楊家將故事為題材。《千忠戮》又名《千鍾祿》、《琉璃塔》,寫明代燕王攻破南京後,建文帝和程濟化裝僧、道,流亡於湖廣、雲南的故事。
李玉精於曲律之學。他曾取徐於室《北九宮譜》原稿,補入元人雜劇、散套及明初南戲中的北曲,依宮按調,編定《北詞廣正譜》18卷,考訂詳實,論列精審,為北曲曲譜最稱完備的著作。
李玉在明末劇壇上已有一定的聲望和地位,入清後尤負盛名。明崇禎間,馮夢龍在《墨憨齋重訂永團圓傳奇敘》中說:“一笠庵穎資巧思,善於布景”,“初編《人獸關》盛行,優人每獲異稿,競購新劇,甫屬草,便攘以去。”清錢謙益《眉山秀題詞》也說:“元玉言詞滿天下,每一紙落,雞林好事者爭被管弦。”李玉的劇作是直接為戲班的上演而寫作的,傳唱極盛,每有新作脫稿,各戲班便爭相排演。 
李玉的戲劇創作,能從當時當地的現實中汲取題材,積極反映人民民眾的思想感情和生活鬥爭,並結合舞台實際進行寫作。在角色安排、曲白配置及組織結構等方面,也都有所革新,並描寫了一些以前舞台上沒有出現過的人物。他和當時蘇州地區的許多戲曲作家,形成了共同的創作道路。其中有朱佐朝朱畢魏葉時章張大復朱雲從薛既揚盛際時陳二白陳子玉過孟起盛國琦等,他們大都是比較接近下層人民民眾的知識分子,常常互相合作。如李玉和朱佐朝曾合寫《一品爵》、《埋輪亭》,朱佐朝、朱兄弟與另外兩位曲友合編《四奇觀》,朱、過孟起、盛國琦3人合編《定蟾宮》,葉時章寫《後西廂》因病中止,便由朱雲從續成。李玉的《清忠譜》則由畢魏、葉時章和朱共同定稿。他們的思想傾向和藝術風格有很多共同之處,被現代學者稱為“蘇州派”戲曲作家。
李玉的作品在舞台上有較強的生命力,對崑曲的進一步發展,突破小庭深院的範圍,深入到廣大民眾中去,起過不小的作用。《綴白裘》(新集)所選的作品,以李玉作品為最多。他的許多作品在崑曲中一直演唱不衰,後來的京劇和地方戲也常改編演出。
李玉的代表作《清忠譜》 李玉的《清忠譜》反映明代天啟年間閹黨魏忠賢等迫害東林黨人的殘酷史實。魏忠賢在熹宗時把持朝政,實行恐怖的廠衛特務統治。東林黨是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的一個反對宦官專政、主張改革吏治的政治集團。他們對閹黨的鬥爭,得到人民民眾的同情和支持。天啟六年(1626)三月,魏忠賢派廠衛緹騎到蘇州逮捕東林黨人周順昌時,市民顏佩韋等聚眾萬餘,至府衙請願,要求釋放周順昌,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市民暴動。事後,為首的顏佩韋、楊念如、馬傑、沈揚、周文元五人被殺,周順昌也被暗害於獄中。及至思宗即位,魏忠賢被黜,慘死諸臣才得昭雪,並表彰周順昌等“清忠風世”。蘇州人民感五人之義,即毀魏忠賢生祠,就地建五人墓以為永久的紀念。這是李玉《清忠譜》的寫作背景。《曲海總目提要》說此劇“劇中事皆據實”,“皆足補史傳之闕”。作者親歷這場事變,對前因後果以及許多詳情細節都很熟悉,寫來具體生動。作品以周順昌為主腦,同時把楊漣、左光斗、魏大中等人遇難的事跡穿插其中,並著重描寫顏佩韋等人,通過他們的受害,暴露了閹黨的罪惡。作者並不拘泥於史實,例如巡撫毛一鷺建造魏忠賢生祠的時間是在周順昌等被害以後,而劇中卻寫為被捕以前,目的是為了安排周順昌“罵像”的場面,以突出主人公崇高的精神品質。

李玉(1591?~1671?)李玉(1591?~1671?)
李玉(1591?~1671?)李玉(1591?~1671?)
劇作還成功地塑造了顏佩韋等“五人義”的市民形象。其中有《書鬧》、《義憤》等出的正面描寫。而《鬧詔》一出,則以書生王節、劉羽儀與他們對照:在請願時書生們是那樣膽小怕事,迂腐可笑;顏佩韋等五人卻捨生仗義,毫不畏怯。劇中描繪了人民民眾參與抗爭的火熱浪潮,在舞台上展示了市民暴動的壯烈景象。
“一、人、永、占” 《一捧雪》、《人獸關》、《永團圓》、《占花魁》是李玉的成名作,寫於明代,世稱“一人永占”。《一捧雪》寫莫懷古受權奸嚴世藩邀請,離蘇州赴京,同行有家僕莫誠和婢妾雪艷,以及幕客湯勤。由於湯勤密告,嚴世藩向莫懷古強索家傳玉杯“一捧雪”。莫懷古不肯割愛,被嚴世藩捕獲問斬。臨刑前夕,義僕莫誠代主受戮,使莫懷古得以脫身。首級傳至京師,又被湯勤識破。在法堂審頭時,湯勤見雪艷貌美,便要逼她成婚。雪艷假意應承,在洞房中刺死湯勤,然後自殺。後嚴家勢敗,莫懷古之子莫昊考中進士,找到了失散多年的父母,一家團圓。《一捧雪》揭露明代政治的黑暗和世風的險惡,抨擊貪婪殘暴的嚴世藩。通過莫誠的形象,則鼓吹了封建奴隸道德。劇中相當成功地塑造了賣友求榮、損人利己的反面典型人物湯勤。《人獸關》取材於《警世通言》中的小說《桂員外途窮懺悔》,譴責桂薪忘恩負義,立意與《中山狼》相近。作品揭露了明代上層社會的炎涼世態。《永團圓》是一部諷刺喜劇,寫秦文英和江蘭芳的婚姻受到阻撓,最後終得團圓的故事。劇中以喜劇的手法鞭笞和揭露了江納嫌貧愛富的種種醜態。《占花魁》據《醒世恆言》中的《賣油郎獨占花魁》小說改編,寫賣油郎秦鍾和妓女莘瑤琴的戀愛故事。全劇結構緊湊,語言華麗,寫兒女私情而不落俗套。它歌頌了封建社會下層人民之間擯棄了金錢名位觀念的純潔真摯的愛情,較好地體現了話本小說原有的主題思想。
在李玉的劇作中,正義與邪惡的鬥爭是一項基本的主題。作者善於通過忠奸鬥爭來刻畫正面人物的英雄品格。如《連城璧》中的藺相如、《埋輪亭》中的張綱、《麒麟閣》中的秦瓊、《昊天塔》中的楊六郎、《牛頭山》中的岳飛和《清忠譜》中的周順昌,都是作為正直無私的化身來描繪的。李玉歷史劇的特點,是善於採用民間傳說,如《風雲會》寫趙匡胤千里送京娘,《昊天塔》寫楊家將為國獻身,都以民間故事作為基本內容。在表現正義與邪惡的鬥爭中,李玉著力創造了下層人物的生動形象,把婢僕、市民等小人物作為正面人物,並為他們登上舞台開創了先例。如《昊天塔》中燒火丫頭拍風(楊排風)的形象,最為瑰麗出色。《占花魁》中的賣油郎、《清忠譜》中的顏佩韋等也都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人物形象。這是中國戲曲發展史上的新現象,它反映了作者同情下層人民的進步思想傾向。
李玉的戲曲創作有重要的成就,但其思想傾向是複雜的。他能洞察明末的社會時弊,歌頌轟轟烈烈的市民運動,同情下層人物的苦難遭遇,讚揚民族英雄。但他對封建階級的意識形態抱有積極維護的態度。在他的作品中,流露了忠孝節義等封建道德說教。李玉的思想有兩點是比較突出的,一是痛恨閹黨亂政,二是仇視李自成的農民起義。他對清兵入關有所不滿。在明末清初這一特定的歷史階段中,民族氣節往往和忠於明朝的思想揉合在一起,致使他在宣揚愛國主義思想的同時又竭力反對農民起義,這是時代和階級的局限。

配圖

相關連線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