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山[民國將領]

李松山[民國將領]

李松山,字佐之,孝感縣人。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投入清軍左下三旗一營二哨(80人或100人為一哨)充當頭棚(14人為一棚)副目。清光緒三十一年,調為四棚副目。宣統三年(辛亥年)八月十九日(1911年10月10日),武昌革命軍起義,李松山與本營諸同志立即回響。他在率領起義同志冒險偵探消防營時,與漢賊張彪所率清軍突然相遇,雙方鏖戰衝殺,在殺傷敵人一部分後,因寡不敵眾,退守楚望台。之後又由水陸街攻打督署,經過激烈戰鬥,清軍潰逃,終於攻克督署。

辛亥革命同志

李松山,字佐之,孝感縣人。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投入清軍左下三旗一營二哨(80人或100人為一哨)充當頭棚(14人為一棚)副目。清光緒三十一年,調為四棚副目。
宣統三年(辛亥年)八月十九日(1911年10月10日),武昌革命軍起義,李松山與本營諸同志立即回響。他在率領起義同志冒險偵探消防營時,與漢賊張彪所率清軍突然相遇,雙方鏖戰衝殺,在殺傷敵人一部分後,因寡不敵眾,退守楚望台。之後又由水陸街攻打督署,經過激烈戰鬥,清軍潰逃,終於攻克督署。
八月二十日(1911年10月11日)晨,李松山與湯啟發、司馬忠等到黃土坡劉執事處,歡迎黎元洪,請他到咨政局出任都督,指揮起義軍隊與清軍作戰。
黎元洪任都督後,即派李松山任工程第八營左隊五棚代表。八月二十四日(1911年10月15日),又任命他為敢死隊八棚代表。就在這一天下午,李松山聚集敢死隊同志與清軍激戰,終將三道橋之清軍全部擊潰。
1911年10月28、29日這兩天裡,起義軍與清軍血戰劉家廟(今江岸)歆生路、張美之巷等處,因漢奸內訌,指揮失策,以至漢口陷入敵手。
1911年11月2日,熊炳坤統領委任李松山為九標(團)三營前隊隊長,防守漢陽兵工廠。李松山受命後,廢寢忘食,晝夜巡查,出色地完成任務。11月27日,漢陽戰爭失利,起義軍被迫撤出武昌。李松山也不得不同時率兵渡江。
撤回武昌後,李松山又奉命駐防氈呢廠,當天,前線總指揮黃興為激勵士氣,給他頒發了獎金。此後,他又奉命防守江岸一帶,以防反動勢力的反撲。
民國元年(1912年)正月,部隊奉命開往黃陂,繼又開赴孝感駐防。李松山朝夕與革命軍官兵講習操法,勤學苦練,從不敢稍有懈怠,力求使本隊成為勁旅,為他日繼續革命之積蓄力量。

松山合力礦業董事長

李松山是坦尚尼亞中非民間商會名譽會長、坦尚尼亞山得隆木業董事長,松山合力礦業(北京)董事長和坦尚尼亞國家馬孔德藝術協會主席。他不僅是坦尚尼亞著名的華僑企業家,非洲藝術品收藏家, 還是非洲文化學者,斯瓦西里語專家。李松山的人生經歷也異常不同尋常。
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李松山和夫人韓蓉開始學習一種在非洲使用範圍很廣泛的語言——斯瓦希里語。兩人曾是中國外事部門“毛選”翻譯室的翻譯,參與對外宣傳工作近三十年。
李氏夫婦曾多次被派駐坦尚尼亞,參加經濟援外專家組,醫療隊和中國駐外文化機構的工作。由於把中國的人力三輪車引進到非洲,李松山還曾經受到坦尚尼亞時任總統姆維尼的嘉獎。李松山告訴《小康·財智》記者,如今非洲的三輪車的叫法——“GUTA”, 就是他所創建的三輪車公司名字的縮寫, 現在已經是斯瓦西里語的一個名詞了。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年近五十的李松山和夫人韓蓉,決定自費去非洲坦尚尼亞當“個體戶” ,出去創業。夫婦倆湊了8000美元。買完兩人機票以後,僅剩3000美元。
到了非洲,租住一間簡陋民房,連床都沒有,最後還是一位黑人老朋友借給了他們一個床墊湊合了好幾個月。當年,中國人去非洲創業的還比較少。過去,他們去坦尚尼亞工作是中國政府的官員背景,而現在兩人是在遠離祖國的非洲的“個體戶”,落差是很大的。
憑藉勤勞、誠信以及與當地人的友好相處,原本不會做生意的李松山夫婦,邊學邊做,生意做的很是紅火。最好的銷售紀錄是,一天裡賣十幾個貨櫃的貨物。由於建立了相互的信任,李松山從國內訂貨時根本不用看貨樣,外方也是貨到直接付款。
1994年後,手裡已經有了一些積蓄的李松山決定不再做貿易,進軍實業。 通過收購坦尚尼亞南部最大的一個木材廠,開始做起了木業,漁業。始終是“文化人”的李松山夫婦,更是把生意上的盈餘用於文化投資。他們深入接觸坦尚尼亞馬孔德木雕,以非洲木雕藝術為紐帶,開始做起了中非文化藝術交流的事業。
1997年,李松山、韓蓉夫婦私人出資,代表坦尚尼亞政府在中國北京舉辦了大型的坦尚尼亞藝術展覽;2003年向長春市捐贈了一間非洲馬孔德藝術博物館的全部藏品;2005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了馬孔德木雕展,並把157件珍貴非洲木雕捐給了中國美術館;2006年,配合北京中非高峰論壇,在國家博物館與文化部共同舉辦“從非洲走來”大型美術展。
目前,李松山、韓蓉夫婦正在北京宋莊興建一個占地一萬多平方米的非洲藝術博物館,用來作為中非文化的交流中心。博物館以坦尚尼亞文化、藝術為核心,涉及其他非洲文化。旨在讓中國下一代的年青人能夠通過這個平台對非洲文化有一個直觀、真實與嚴肅的認識。
在李松山、韓蓉看來,作為新中國第一代非洲斯瓦西里語語言學者,他們所做的一切是對歷史的一個交代,也是對自己人生的答卷。
李松山認為,在特定的歷史時期,中國成為了世界工廠。非洲對中國來講是一個潛在的巨大市場。非洲有七億人口,需要的產品大多是輕工產品。相比,歐美的產品在非洲沒有優勢。從五金,建材,日用品到小家電,洗衣機、冰櫃,電視機,中國的東西又好又便宜。中國不缺技術與人才,中國人又能吃苦,因此完全有能力把生產這些產品的企業轉移到廣大的非洲,掙得利潤,又給非洲人帶來實惠。同時培養了非洲的技術力量。達到雙贏。
李松山還認為,在目前大的國際經濟環境下,中國的企業去非洲投資無論是大企業,還是小企業都是機會。但有一個前提就是,一定要“文化先行”。
李松山告訴《小康·財智》記者,中國人去非洲做生意的,普遍文化程度不高,能吃苦,對當地文化缺乏了解。他們長時間同當地人相處建立了友誼,但規範性差。“‘文化先行’不能是空洞的,要有措施,同時要廣大華僑和國家一起來做。比如在當地成立教育電視台、培訓機構、文化交流中心等,相比之下,一些西方國家在非洲各國建立了若干個文化交流中心,做了很多工作,比我們下了更大的功夫。”
回顧歷史,李松山感嘆,中國在當年窮困的時期里,對外宣傳是做得最好的。由於對外宣傳跟得上,那段時期中國在非洲的形象也最好。
“文化先行對企業來說,就是要了解當地情況。不了解可能就要走彎路。一拍腦袋去了,法規、社會環境都不知道,就很麻煩。” 李松山說,“再一點就是自己要定位清楚。自己企業的實力到底幾斤、幾兩要清楚。還要知道當地的環境,當地缺什麼,自己去了能幹什麼,不能盲目地認為非洲大多是落後國家,我們去了就一定能成功。此外,小企業最好要結成聯合體。聯合起來是最有利的。虛心向當地華僑請教也是非常必要的。”
通過李的親身體會,他感覺現在是中國的機會。過去幾年,歐美在非洲眼睛睜得大大的,中國人前腳去,歐洲人後腳就跟來了。“現在他們已自顧不暇。我們應該有更大的空間。非洲國家多是經濟落後又有豐富資源的開發中國家。特別是有色金屬,貴金屬的儲量,在世界上占在前列。那裡還有大面積的良田,是潛在的大糧倉。中國企業在非洲的發展一定會給所在國的經濟發展,技術進步帶來好處。”
目前,李松山在國內組建的松山合力礦業投資有限公司已經獲取坦尚尼亞KABANGA地區面積達5000平方公里的26個區塊鎳、銅、鈷、鉑(白金)等多金屬礦的勘探權。他們正在組織、募集國內的一些有實力、有經驗的企業共同開發非洲礦產資源。

若羌縣服務中心主任

李松山 1952年11月出生,河南漯河人。畢業於烏魯木齊成人教育學院。現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若羌縣市場開發服務中心主任、法人代表。縣人民政府行風評議員,國稅、地稅、農行、人行、郵政、電信、社會監督員。縣政協四屆、五屆、六屆政協委員。縣工商聯合會執委。主要貢獻:自1999年全國工商系統實行省級垂直管理機構改革,根據組織的安排,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若羌縣市場開發服務中心主任、法人代表。5年來,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己任,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廣大人民民眾大辦好事、實事為宗旨,自覺地把自己融入到改革開放管好社會主義大市場的洪流中,以強烈的事業心、責任感和無私奉獻的精神,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工作兢兢業業,盡職盡責,堅持原則,大公無私,工作中任勞任怨,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髒、不怕困難,從不計較個人利益和得失,想民眾之所想,急民眾之所急,幫民眾之所需,被廣大人民民眾譽為“民眾的貼心人”。當好“班長”,充分發揮了“火車頭”作用。工作中刻苦鑽研,大膽創新,總結出了一套管理社會主義大市場的經驗,在本職工作崗位上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為單位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2000-2001年連續被評為州級誠信單位,2002年榮登全國誠信單位光榮榜。個人連續5年被評為先進工作者。介於成績顯著、貢獻較大,多次受到上級領導的表彰和獎勵。2005年榮獲“全國商品交易市場管理創新獎”。2006年榮獲“中國精神文明大典”編委會開展的評選“百名文明之星”活動中獲金獎。2006年中國經濟發展論壇第四屆“中國經濟十大人物”頒獎典禮活動中授予“中國經濟優秀人物”榮譽稱號。2006年被中國國際經濟發展研究中心授予“中國管理創新傑出人物”榮譽稱號。2007年中國精神文明大典編委會舉辦的“百名迎奧運促和諧文明楷模”評選活動中,被評為“迎奧運促和諧文明楷模”獲金獎。2007年榮獲“和諧社會主義建設突出貢獻”勳章。2007年10月榮獲“共和國百業傑出人物”光榮稱號獲勳章。2007年榮獲“中國技術功臣”勳章。2008年榮獲“中國傑出英模·時代創新模範”榮譽稱號。2008年榮獲“中國改革精英人物”勳章。2008年榮獲“共和國改革興國名人”榮譽稱號獲勳章。本人撰寫的論文“栽好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在科技界有很大的交流學習和參考價值,該論文入編《中國優秀領導幹部論壇》一書,並榮獲為黨的十七大獻禮徵文一等獎。2008年該論文入編《中國改革開放30年優秀成果總攬》一書,並榮獲“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徵文一等獎。本人的業績、論文被國家多家新聞媒體報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