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輝[珠江水產研究所資源生態室主任]

李新輝[珠江水產研究所資源生態室主任]

男,1961年12月生,研究員。1982年畢業於中山大學。

人物簡介

男,1961年12月生,研究員。1982年畢業於中山大學。現為個人珠江水產研究所資源生態室主任、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系漁業資源養護功能實驗室學科帶頭人、“農業部珠江中下游漁業資源與環境重點野外觀測試驗站” 主任、“農業部珠江中下游漁業資源環境科學觀測實驗站”站長。上海海洋大學、大連水產學院、廣東海洋大學、中國農業科學研究院碩士生導師。南海與珠江漁業管理諮詢委員,農業部珠江漁業管理委員會專家組成員兼秘書長,廣東省瀕危水生野生動植物種科學委員會魚類學科委員,廣東海洋江河生態保護促進會理事,廣東省自然保護區評審專家,國家實驗室認可評審員,全國水產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漁業資源分技委委員,中國水產學會資源環境分會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捕撈漁具專家委員會會員,中華人民共和國瀕危物種學科委員會協審專家。

主要研究項目

"六五"期間:

(1)"福壽魚"優良性狀選育--農業部"六五"項目(參加);

(2)紅尼羅選育--珠江水產研究所立項目(主持之一)。

"七五"期間:

主持“生長基因導入魚類受精卵的方法及其套用研究”--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立項目。

"八五"期間:

(3)主持“魚的基因克隆-鬍子鯰生長基因分離及在魚類表達的研究” --農業部"八五"項目立項。

(4)主持“三種鬍子鯰線粒體DNA限制酶分析及種間親緣關係的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

"九五"期間:

(5)“鱖魚暴發性傳染病研究” --水科院、廣東省重點項目、農業部"九五"項目(主要參加者);

(6)“魚生長激素基因在酵母中表達” --水科院、農業部"九五"項目(主要參加者);

(7)主持完成“鱖魚病毒基因庫建立及病毒表面抗原基因篩選” --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十五"期間主持:

(8)“鱖魚病毒基因表達及功能分析” --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

(9)“鱖魚病毒特異性核酸表達及功能分析”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重點基金項目

(10)“順德水道與白坭水道水生生態調查”(橫向)

(11)廣東省科研計畫項目“珠江水系廣東段主要產卵場生態及瀕危動物狀況調查”( 2004B33301015)項目。

(12)農業部行業標準項目《無公害食品 淡水蝦》

(13)廣東省地方標準項目《無公害食品 月鱧養殖技術規範》

(14)廣東省地方標準項目《無公害食品 斑鱧養殖技術規程》

“十一五”期間主持:

(1)珠江水系廣東段主要產卵場生態及瀕危動物狀況調查, 省科技項目,2004-2007, 主持

(2)珠江(西江)飄浮性卵魚類繁殖狀態與資源評估,科技部, 2006-2008, 主持

(3)珠江漁業資源調查,珠江漁業管理委員會項目, 2005起, 主持

(4)西江中游航道整治工程對廣東魴青皮塘產卵場保護區影響分析, 省航道局, 2006, 主持

(5)《西江珍稀魚類自然保護區》調查與規劃, 肇慶市, 2007, 主持

(6)《清遠水利樞紐漁業生態影響評價》, 清遠水利樞紐指揮部, 2006-, 主持

(7)《清遠北江水產種質自然保護區》升級規劃, 清遠市,2007-2008, 主持

(8)《珠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規劃》,珠江漁業管理委員會, 2007, 主持起草

(9)工程項目漁業資源損害影響及損失評估方法(江河), 農業部, 2006-, 主持

(10)珠江流域綜合規劃修編——西江魚類資源調查,珠江流域水資源保護局,2008

(11)保障澳門、珠海供水安全規劃——水生生態專題研究,珠江流域水資源保護局,2007~2008

(12)大藤峽水利樞紐項目建議書階段——水生生態評價專題分析,珠江流域水資源保護局,2007-2008

(13)“西江雲浮段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護區” 規劃

(14)“西江青皮塘廣東魴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護區”規劃

(15)“西江梧州段鯪鱤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 規劃

(16)“西江肇慶段鯉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規劃

(17)大藤峽水利樞紐水生生態影響綜合調查,水利部、中國科學院水工程生態研究所,2009—

(18)西江中游(界首至肇慶)航道整治工程青皮塘廣東魴產卵場保護區環境監測,省航道局

(19)西江(界首至肇慶)航道整治工程廣東魴青皮塘產卵場保護區工程調整方案影響論證,省航道局

(20)紫金村綜合碼頭及橋樑等建設對廣西梧州江段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水生生態影響評估,梧州市交通局

(21)廣東陸河榕江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科考及規劃

(22)西牛航運樞紐過魚通道技術設計方案,省航道局

(23)2010年農業行業標準制定和修訂“河流漂流性魚卵仔魚採樣技術規範”2010(主持)

(24)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水生生物資源增殖放流及生態修復技術研究”子課題“珠江草魚和廣東魴資源增殖放流及生態修復技術研究”,2009~2013(主持)

(25)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河流主題《東江水系生態系統健康維持的水文、水動力過程調控技術研究與套用示範》項目子課題“基於魚類的東江水系生態系統健康監測、維持技術研究與套用示範”2009~2011(主持魚類群落研究相關內容)

個人成就

成果

授予單位 獎勵名稱 獎勵日期 獎勵級別 排名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 魚生長激素基因在微生物中的高效表達和套用 1999 科技進步1等獎 3
廣東省 鱖魚暴發性傳染病及其防治技術研究 2003 科技進步2等獎 2
教育部 虹彩病毒基因組、分類、流行及控制技術 2005 科技進步1等獎 5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 珠江水系廣東段主要產卵場生態及瀕危動物狀況調查 2009 科技進步2等獎 1
廣東省 珠江水系廣東段主要產卵場生態及瀕危動物狀況調查 與保護套用 2010 科技進步2等獎 1

專利

1 精養池塘水體營 養等級的測定方法 2003 2006 ZL01 1 29800.6 中國專利局 國家發明專利 公開 第3
2 一種水車式魚類 自動採集裝置 2007 2008 Zl. 2008. 2. 0242916.1 中國專利局 實用新型專利 保護 第2

論著

2000年獨著《水產養殖關鍵技術》,廣東人民出版社,ISBN 7-218-03464-0

標準

1. 李新輝、朱新平、鄭光明、賴子尼、陳昆慈、周瑞瓊、徐忠法、馬兵, 無公害食品 淡水蝦, NY 5158-2005 ,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3

2. 李新輝、賴子尼、陳昆慈、龐世勛、林東年,無公害食品 月鱧養殖技術規範,DB44/T 377—2006,廣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 發布

3. 李新輝、賴子尼、譚細暢、王超、李捷,《無公害食品 斑鱧養殖技術規程》DB44/T,廣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 發布

4. 朱新平、李新輝、鄭光明、陳昆慈、賴子尼、徐忠法、周瑞瓊、馬兵, 無公害食品 普通淡水魚, 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3

在研項目

▲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水生生物資源增殖放流及生態修復技術研究”子課題“珠江草魚和廣東魴資源增殖放流及生態修復技術研究”,2009~2013(主持)

▲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河流主題《東江水系生態系統健康維持的水文、水動力過程調控技術研究與套用示範》項目子課題“基於魚類的東江水系生態系統健康監測、維持技術研究與套用示範”2009~2011(主持魚類群落研究相關內容)

▲ 科技部社會公益研究專項 “珠江(西江)飄浮性卵魚類繁殖狀態與資源評估” 2006-

進展

(1)建立了動態研究珠江中下游漁業資源的研究平台。以2006年周年仔魚群落分布數據為對象,分別以鱤、鱖為食物鏈頂端生物構建了二個魚類功能群模型,對揭示水壩對溯河產卵的淡水魚類種群的影響機理、了解魚類種群演替、生態位競爭、魚類資源修復具有重要意義。

(2)初步構建了 “珠江中下游仔魚生態信息庫”,將成為基於仔魚的研究平台,可進行環境脅迫下珠江中下游魚類資源變動、種群結構變動研究,魚類產卵場功能研究,水生態研究,魚類早期發育基因研究。可服務於漁業管理、生物多樣性保護、江河水生生態保護與修復、水利水電相關的科學管理決策,也可提供分子生物學研究的魚類DNA庫。這一領域的研究具有原創性特色。

對外合作交流

先後參加2000年法國舉行的世界漁業大會、2003年參加廣州舉行的水產科技論壇、2006年黑龍江舉行的東北亞與西北美大型河流生態生物多樣性國際會議、北京舉行的 Ecosummit2007國際會議水生態專題會議、2008年青島舉行的FishBase symposium國際會議,發表和宣讀了文。

2002年代表珠江水產研究所率團赴越南解決羅氏沼蝦育苗病害問題;2008年考察了美國的生態保護工作,對人工漁礁工程效果進行了實地觀摩;二次到法國土魯斯大學進行交流訪問,先後三次與法國土魯斯大學Sovan Lek教授共同申請中法PRA項目、FPCC 等項目,圍繞“淡水魚類多樣性的全球變化對維持魚類生物多樣性和未來食物資源的預期回響”內容開展合作。先後多次邀請Sovan Lek教授來所合作交流,並建立了實驗室間長期人員交流、合作研究的密切關係;實驗室多次接待美國、瑞典、國內相關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交流訪問。

2005~2010年多次邀請台灣清華大學曾晴賢教授來所訪問交流,本人於2007年到台灣進行學術交流。

2010年1月邀請台灣清華大學曾晴賢教授、日本豐橋技術科學大學名譽教授、河川生態環境工學研究所中村俊六先生加入本人主持的工作團隊,完成“西牛航運樞紐過魚通道設計”項目,解決珠江水系北江支流——連江西牛航運樞紐生態保護問題。並簽定了共同拓展魚道研究的長期合作草案。

主要論文

1. 李躍飛,李新輝*,譚細暢,李捷,王超,《珠江中下游鯪魚早期資源分布規律》,[J].中國水產科學.2010,初審已通過

2. 王超,李新輝,賴子尼,方珍,吳茜,胡錫永,龐世勛。珠江口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赤潮後期的浮游植物群落結構特徵研究。生態科學,2010,

3. Xichang Tan, Xinhui Li*, Sovan Lek , Yuefei Li, Chao Wang, Jie Li, Jianren Luo。2010。Annual dynamics of fish larvae abundanc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hydrological variation in the Pearl River.Environ Biol Fish.88:217-225.

4. 李捷,李新輝*,賈曉平等.西江魚類群落其多樣性及演變[J].中國水產科學.2010,17(1):298-311

5. 王超,李新輝,賴子尼,譚細暢,李捷,李躍飛,龐世勛。西江兩個廣東魴產卵場浮游植物群落差異分析。廣東農業科學,2010,4,156-160

6. 王超,李新輝,賴子尼,譚細暢,李捷,李躍飛。連江浮游植物群落結構的初步研究。廣東農業科學,2010,3,168-172

7. 郭喜庚,譚細暢(通信作者),李新輝。2010自動採集轉輪及其在魚類資源調查中的套用,水生態學雜誌,3(2):125-128.

8. 李新輝,譚細暢,李躍飛,李 捷,王 超,羅建仁,2009,珠江中下游增殖放流策略探討,中國漁業經濟,2009(6):94~100

9. Xichang Tan. Xinhui Li*,Jiangbo Chang,et al. observation of the Spawning Aggregation of Megalobrama hoffmanni in the Pearl River. Journal of Freshwater Ecology (SCI),2009,24(2):293-299.

10. Chao Wang, Xinhui Li, Zini Lai, Xichang Tan, Shixun Pang, Wanling Yang, 2009. Seasonal variations of Aulacoseira granulata population abundance in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 85: 585-592(SCI)

11. 譚細暢,李新輝等,基於水聲學探測的兩個廣東魴產卵場繁殖生態差異性分析,生態學報,2009,29(4):1756-1762

12. 李捷,李新輝*,譚細暢等.肇慶西江珍稀魚類省級自然保護區魚類多樣性,湖泊科學,2009, 21(4): 556-562

13. 譚細暢, 李躍飛,王超,李捷, 龐世勛, 李新輝*,珠江肇慶江段赤眼鱒早期發育形態及其補充群體狀況,2009,華中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8(5):609-613

14. 譚細暢,李新輝*,李躍飛,畢曄,李捷,王超,珠江肇慶江段鯉魚早期發育形態及其補充群體狀況,大連水產學院學報,2009,24(2):125-129

15. 譚細暢,陶江平,李新輝,常劍波,2009,回聲探測儀在我國內陸水體魚類資源調查中的初步套用。漁業現代化,36:60-64

16. 譚細暢,史建全,張宏,陶江平,楊建新,祁洪芳,李新輝,EY60回聲探測儀在青海湖魚類資源量評估中的套用,湖泊科學,2009,21(6):865~872

17. 李捷,李新輝*,陳湘粦,2008,廣西薄鰍屬魚類一新種(鯉形目,鰍科),動物分類學報,33(3):630-633

18. 李躍飛,李新輝*,譚細暢, 李捷,王超,羅建仁,2008,西江肇慶江段漁業資源現狀及其變化,水利漁業,28(2):80-83

19. Chao Wang, Xinhui Li, Zini Lai, Shaohui Yao, Changjiang Huang, 2008. The study on seasonal trait of Nitzschia population in Zhelin Bay of eastern Guangdong. 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 76: 319-326(SCI)

20. 譚細暢,李躍飛,賴子尼,龐世勛,李捷,王超, 李新輝*,2008。廣東魴的胚後發育。動物學雜誌,2008,43(2):111~115

21. 譚細暢,李新輝*,陶江平,李捷,王超,羅建仁,賴子尼,2007。西江肇慶江段魚類早期資源時空分布特徵研究。淡水漁業, 37(4):37-40

22. 何美峰,李新輝*,譚細暢,李捷,王超,羅建仁,林建志,2007。西江廣東魴的年齡鑑定及生長研究。淡水漁業,37(3):54-58

23. 李捷,羅建仁,李新輝,譚細暢,王超,郭紹常,2007。連江魚類資源現狀調查及資源衰退原因分析。淡水漁業,37(3):49-53

24. 李捷,李新輝, 2008,珠江水系鱨科魚類一新紀錄,南方水產,4(4):64-66

25. 畢曄,譚細暢, 李躍飛, 李新輝*,鯪的胚後發育研究,廣東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2008,28(6)94~96

26. 譚細暢,李新輝*,賴子尼,羅建仁,李捷,王超,2008,青皮塘產卵場廣東魴繁殖群體的水聲學探測研究,生態學雜誌,27(5):785~790

27. 譚細暢,常劍波,陶江平,李新輝,2008,Survey on Fish Distribution in the Forequarter of the Three Gorge Reservoir Using EY60 Split-beam Echosounder, 生態科學,27(5):329~334

28. 戴 娟,賴子尼,王 超,譚細暢,李捷,羅建仁,李新輝,2006年夏季珠江入海口網采浮游植物群落,淡水漁業,37(3):54~57

29. 郭喜庚,譚細暢,李新輝,2008,一種水車式魚類自動採集裝置——捕魚水車的套用,漁業現代化,23(6):6~8

30. 李新輝,吳淑勤,李凱彬,白俊傑,潘厚軍,羅建仁,簡清,鱖魚病毒PCR診斷方法的建立,水產學報,2001,25(1):43-46

31. 李新輝,吳淑勤,李凱彬,白俊傑,潘厚軍,羅建仁,簡清,8種隨機引物擴增鱖魚病毒核酸的初步研究,大連水產學院學報,2001-03-30

32. 李新輝,吳淑勤,李凱彬,潘厚軍,黃志斌,石存斌,鱖魚病毒核酸的初步分析,水產學報,2000,24(2):171—174

33. 李新輝; 吳淑勤; 李凱彬; 白俊傑; 潘厚軍; 羅建仁; 簡清,鱖魚病毒核酸隨機引物擴增與克隆, 中國水產科學,1999,6(4):

34. 李新輝,吳淑勤,李凱彬,白俊傑,馬進,簡清,隨機引物擴增鱖魚病毒核酸 ,中山大學學報論叢,1998-12-30

35. 李新輝,白俊傑,羅建仁,馬進,簡清,鮭魚生長激素基因酵母分泌表達質粒構建,中山大學學報論叢, 1998,6:(61—64)

36. 李新輝,吳淑勤,潘厚軍,黃志斌,一種檢測鱖魚病毒方法, 中國水產科學,1997,4(6):112—114

37. 李新輝,鄭光明,賴子尼,鄔國民,生物工程防治魚類微生物病害產業化探討,中國水產科學,1995-2(3):96~

38. 李新輝 鄭光明, 一種魚類線粒體DNA的快速提取方法,中山大學學報論叢,1995,3:99-101

39. 李新輝,魚類分子遺傳學研究及套用,全國首屆水產青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同濟大學出版社,1993,P142—148

40. 李新輝,魚類抗凍的分子基礎,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學報,1989,2(1):1—9

41. 鄭光明,李新輝 魚類線粒體DNA的研究及其套用,中國水產科學,1995,2(5):159-163

42. 嚴家彬,李新輝,吳淑勤,鱖魚病毒病研究進展,湛江海洋大學學報,2002-08-30

43. 吳淑勤,李新輝,石存斌,賴子尼,潘厚軍,李凱彬,鱖魚病毒傳播途徑的初步研究, 水產學報,2001,25(1):460-463

44. 吳淑勤,李新輝,潘厚軍,黃志斌,鱖暴發性傳染病病原研究,水產學報,1997,21(增刊):56—60

45. 吳淑勤,李新輝,潘厚軍,黃志斌,桂花魚暴發性流行病病因剖析,水產科技,1996-04-15

46. 白俊傑,李新輝,羅建仁,馬進,鮭魚生長激素cDNA的改造和克隆,中國水產科學,1999 6(1) 41~44

47. 馬進; 白俊傑; 李新輝; 羅建仁; 簡清; 張紅軍,虹鱒生長激素cDNA在酵母中的表達 ,生物工程學報, 1999,15(4): 434~438

48. 李凱彬; 石存斌; 李新輝; 黃志斌; 余德光,眼斑擬石首魚暴發性傳染病病原初步研究 , 中國水產科學,2002-03-15

49. 白俊傑; 葉星; 李新輝; 簡清; 羅建仁,豬生長激素cDNA克隆及在大腸桿菌中的表達,華中農業大學學報, 2001 20(2) 99—102

50. 李英華; 白俊傑; 李新輝; 葉星; 簡清; 羅建仁; 梁旭方,鯉魚生長激素在畢赤酵母中的表達, 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2001 17(4)488—491

51. 馬進; 白俊傑; 簡清; 李新輝; 羅建仁,重組虹鱒生長激素酵母對羅非魚的促生長作用研究 ,大連水產學院學報,2001-09-30

52. 白俊傑; 葉星; 李英華; 李新輝; 簡清; 羅建仁,草魚胰島素樣生長因子-Ⅰ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水產學報,2001-02-28

53. 葉星; 白俊傑; 簡清; 李新輝; 李英華; 李凱彬; 羅建仁,草魚胰島素樣生長因子-Ⅰ基因在大腸桿菌中的表達,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 2001-12-10

54. 白俊傑; 簡清; 馬進; 李新輝; 羅建仁; 張紅軍,鮭魚生長激素cDNA在大腸桿菌中的表達及表達產物對羅非魚促生長作用 ,農業生物技術學報, 1998,6(4):343—346

55. 白俊傑; 馬進; 簡清; 李新輝; 羅建仁; 張紅軍; 林文輝,鮭魚生長激素cDNA5'端和3'端的修飾與在原核細胞中表達的初步研究,中山大學學報論叢,1998,(6):70—73

56. 白俊傑; 馬進; 簡清; 李新輝; 羅建仁, 鯉魚(Cyprinus carpio)生長激素基因克隆及原核表達 ,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1999,15 (3):409—412

57. 簡清; 白俊傑; 馬進; 李新輝; 羅建仁,飼料中添加重組魚生長激素對羅非魚魚種的促生長作用研究,淡水漁業, 1999,29( 3 )3~5

58. 白俊傑; 馬進; 簡清; 李新輝; 羅建仁; 林文輝; 張紅軍,魚生長激素基因在大腸桿菌中表達水平的研究 ,中國水產科學, 2000 7 ( 1 ) 31~34

59. 朱新平,陳焜慈,謝剛,陳永樂,李新輝,劉毅輝,杜合軍,鄭光明,池養珠江斑鱯人工繁殖和胚胎髮育的初步研究 ,大連水產學院學報; 2005年04期,

60. 李英華,白俊傑,簡 清,葉 星,李新輝,羅建仁,梁旭方,鯉魚生長激素酵母工程菌的分泌表達和產物純化,中國水產科學,2002,9(4)289~292

61. 張躍; 白俊傑; 李英華; 葉星; 簡清; 李新輝; 羅建仁,牙鮃干擾素調節因子核心區序列的克隆及初步表達,中國水產科學, 2001,8 (2) 10~13

62. 白俊傑 李新輝 羅建仁 馬進 簡清 張紅軍,鮭魚生長激素基因在釀酒酵母中的表達 華南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8(增刊)15~18

63. 嚴家彬 李新輝* 吳淑勤 杜合軍,鱖魚病毒核酸特異片段表達及高效價抗體製備,2003年水產科技論壇《可持續水產養殖——資源 環境 質量》海洋出版社,2004,P3—10

64. 嚴家彬 李新輝* 吳淑勤,美國紅魚虹彩病毒ATP酶基因部分ORF克隆與序列分析,廣西水產科技,2003(1)1~9

65. Ma Jin, Bai Junjie, Li Xinhui, Lou Jianren, Jian Qing, Zhang Hongjun, Expression of Rainbow trout Growth Hormone cDNA In Yeast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Chinese J . Biotech, 1999.(4) 219~224

66. Yinghua Li, Junjie Bai , Qing Jian, Xing Ye, Haihua Lao, Xinhui Li,et al.,Expression of common carp growth hormone in the yeast Pichia pastoris and growth stimulation of juvenile tilapia (Oreochromis niloticus) Aquculture 2003 216(1-4 ) 329-341(SCI)

67. 李新輝,魚類分子遺傳學研究及套用,全國首屆水產青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同濟大學出版社,1993,P142—148

68. 郭紹常 丘清華 黃志恆 李新輝 李捷 羅健仁,攔河壩工程對北江水系清遠段漁業資源影響與漁業資源恢複分析報告,海洋與漁業 2008年 第12期15~18

珠江流域魚類研究:超7成魚類面臨生存危機

環境改變魚類種群結構

李新輝[珠江水產研究所資源生態室主任] 李新輝[珠江水產研究所資源生態室主任]

珠江中大部分魚類的受精卵需要400公里以上的自然河流環境通過漂流才能完成發育並繁衍後代。李新輝教授經過多年研究發現,這樣最直接的後果是,珠江中超過七成的魚類面臨生存危機,許多魚類可能在5~10年遭受滅頂之災。整個珠江流域,魚類最喜愛的“產房”要數位於廣西桂平的“東塔產卵場”,郁、黔、潯三江在此交匯,為洄游性魚類提供了較好的繁衍條件。珠江中近380種水生生物中,近七成在此繁殖,東塔產卵場因而被稱為全國第二大產卵場。李新輝曾在肇慶的西江段投放一張約1.5米寬的固定網具,專門收集從東塔產卵場等上游漂流下來的小魚兒,了解魚類資源的變動。在2005年5月28日收集的標本中,記者看到,裡面的小魚兒已經成型,數量也相當多。但是在2008年5月7日,同在該地段收集的標本裡面,全是尚未孵化的受精卵,數量也少了不少。

李新輝說,2006年完工的梧州長洲水利樞紐工程位於東塔產卵場和肇慶西江段中間,由於其建設的魚道未能運行,大批洄游性魚類從下游抵達這裡後,沒法繼續前行,往往只能在壩下提前產卵,造成抵達肇慶西江段的小魚成熟度不夠。

珠江水產研究所的辦公室內,生物技術專家李新輝打開一張珠江流域地圖,上面標示著已建、在建、計畫要建的水電站,只見過萬個水電站將珠江幹流及支流分割成無數段。林立的大壩讓整個珠江流域已經沒有全自然化的河段了,且壩與壩之間的距離只有數十公里或百來公里。林立的大壩也改變了魚媽媽的生育時間。李新輝對比歷年珠江水文圖發現,上世紀80年代,珠江水文在5~9月是豐水期,魚兒的生育期主要集中在這段時間。而有大規模的大壩後,珠江水文在4~8月才是豐水期,魚兒隨之改變,魚類的生育期實際縮短了兩個月。

珠江與長江不同,長江中、上游進行水電開發,下游尚有千里自然河道,理論上壩下還具備形成新產卵場的條件,而珠江比較短,長洲水利樞紐工程距離珠江廣州一帶的出海口,最遠的也才300多公里,所以近七成的洄游性魚類中,魚寶寶可能在未發育成熟前就掉進鹹水中活活鹹死了。李新輝在調查中發現,珠江水系廣東段中少見或不見的魚類種類達到131種,約占珠江水系魚類總數的1/3。

環境的改變也使珠江流域水生生物的種群結構發生了根本性改變。以前珠江中,青、草、鰱、鱅四大家魚占據主要地位,另外還有鱸、嘉、魽、鱖“四大名魚”。如今,對生態環境要求不高的雜魚成了珠江的主角。去年,赤眼鱒、鯿、鯉魚等占可捕魚類的六到七成。外來入侵物種也日漸占據了主要位置。如在廣州,雀鱔、巴西龜、清道夫、食蚊魚等外來入侵物種經常被發現。“這些物種來者不善,它們往往會把本地物種‘趕盡殺絕’。” 李新輝說。

那些已消失或將消失的魚兒

中華鱘 “水生物活化石”消失已八年

中華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之一,和恐龍生活在同一時期,被稱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中華鱘在珠江消失的時間已經足足有8個年頭了,這是最令生物學家感到惋惜的地方。據漁民反映,最近一次在珠江見到如小船一樣大小的魚在水中遊動是在2003年的梧州水域。“珠江只有中華鱘才有這么大的個體,應該有三四百斤重。”李新輝說。

中華鱘是一種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魚類,最早的發現地就在珠江。它在大海深處生活約十年後,就回到廣西境內東塔產卵場以上的紅水河一帶產卵,以江河中的小魚小蝦為食,溯河洄遊行程在700~1000公里左右。但珠江中下游水壩建成後,再也沒有發現野生的中華鱘了。

如今漁政部門會放生人工孵化的中華鱘。不過這些中華鱘能否在珠江中生存下去呢?李新輝認為並不樂觀:“這些放生的中華鱘苗種是從長江系裡來的,在基因記憶里,它們的故鄉是長江而非珠江。這些魚離開珠江後,回到海洋中生活,一旦性成熟後,它們的基因記憶將會啟動,長江流域的水文條件就會出現在它們的記憶中,它們便游回長江,而非回到珠江。另外,這些放生的中華鱘也可能因為水質污染而亡,根本沒有機會進入大海。”李新輝經過近5年的野生調查發現,在肇慶段雖然放生不少中華鱘,但與它們再也沒有相見的機會。

鰣魚 滅絕30年的珠江名魚

鰣魚又叫“三來、三黎、遲魚”,肉質鮮美,是老一輩廣州人耳熟能詳的魚類。然而隨著過度捕撈和水質變差、攔河水壩等因素,珠江適合鰣魚產卵的地點先後消失,鰣魚數量急劇減少。在珠江水產研究所中可以看到,上世紀80年代初珠三角河網中還有大量的鰣魚採樣記錄,但自此以後再也沒有捕撈到鰣魚的記錄,至今已達30年。

不僅珠江,全國範圍內都沒有野生的鄉土鰣魚,這讓想恢復鰣魚種群的科研人員傷透了腦筋。後來不少科研人員求救於珠江鰣魚的近親:美國鰣魚。但是珠江鰣魚是否可用美國鰣魚來替代?李新輝說,未必。美國鰣魚作為外來種,是否可以放至珠江水域,需要長期的論證。此外,這些鰣魚來自美國,基於基因記憶,有可能長大後游回美國。

花鰻鱺 美麗“鱔王”難覓蹤跡

花鰻鱺體形優美,俗稱“鱔王”,平時在珠江中生活,每到產卵時就從珠江中上游順流而下,進入海洋繁殖後代,這與中華鱘恰恰相反。“花鰻鱺與中華鱘永遠沒有邀請對方到家中作客的機會。”李新輝介紹說。但由於河流污染,捕撈過度,以及毒、電漁法對魚資源的毀滅性破壞,攔河建壩等原因,花鰻鱺的正常洄游通道遭到阻斷,珠江里花鰻鱺的資源量急劇下降,已難見其蹤跡,只是在廣西黔江一帶偶爾還有捕撈記錄。

專家支招:階梯式人工魚道助魚躍龍門

關鍵是要在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之間找到平衡點。

首先,水利部門在水壩建設過程中,不能肢解和迴避生態問題。高密度的水壩將破壞魚類產卵場功能。從生態布局角度出發,珠江在桂平魚類產卵場上游100公里起,至珠江出海口江段上,不應該規划水壩工程。這是保護珠江水生生物多樣性的基礎。

另外,目前國際上建設“過魚通道”的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在具體設計的時候,設計人員應該“以魚為本”,考慮魚類自身的特點設定洄游通道。李新輝說,珠江水產研究所與廣東省航道局最近就剛剛在連江下游與北江相連的第一個水壩:西牛航運樞紐中建設了一個階梯式的洄游通道。“這個洄游通道將通過水流引導的方式 ‘告訴’魚群,其次在設計的時候,一共設計了40~50個階梯,每個階梯有擋水板緩衝流速,兼可為魚提供休息空間,又有足夠長的助跑路徑幫助魚兒加速躍龍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