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金城

字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第三層意義: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 第二層意義:良知直指良識,叫做精一,是儒家教育的核心文化,出自先王遺訓“惟精惟一”。


1朱金城(月牙山人)文哲專家

朱金城先生,筆名雷恩,英文名字Ryan,號月牙山人。1968年農曆三月初三生於中國河北省承德(避暑山莊)月牙山之陰,祖居山東登州府朱家莊。現任深圳市千秋家國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專業從事證券研究(操盤技術),專注一學研究,傳播中華心法(即堯舜心傳十六字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傳播雷鋒螺絲釘精神,傳播傳統武術養生文化。提出“用心”、“唯格一物”、“大德”、“大愛”的主張。推行以金融實業為資本,建立傳承“執中”、“用一”、“惟精惟一”的人生哲學。
工作經歷:
1989年—1991年工作於新興集團(解放軍第3540軍工廠技工);
1992年—1996年創辦承德縣金城電器商行;
1996年7月1日南下深圳先後就職於三家國有上市集團公司-商務經理;
2006年創建深圳市千秋家國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現任公司總經理。
學習經歷:
1981年-1984年中學時期學習中國古代文言文(實驗班);
1984年-1987年職高學習林業技術;1987年-1992年專業學習電子技術;
1992年始學《諸子百家》、《黃帝內經》、《鬼谷子》、《本草綱目》等中華儒道醫傳統文化;
1999年始學《周易預測》、《子平八字》、《玄空地理》等玄學知識;
2002年創建中華文化傳播網;
2008年至2013年五年間蟄居北京潛心研究堯舜先王文化,直指中華文化核心思想“中”“一”。潛心研究股票運行趨勢於操盤技術,潛心研究學習中國傳統武術養生文化(太極、形意、八卦掌、少林武術、呼吸養生功法等),八卦掌師從北京八卦掌研究會名譽會長高繼武先生(中國武術八段,八卦掌第五代傳人)。
主要創作:
1、《中華心法》,命名中華心法,闡述健康、財富、成功的共同模式。明確指出: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一大道真理是世界最古老的人文科學和哲學觀,是人類進步的真正推動力。
2、《無知錄》,闡述大德不爭、大愛無責、惟精惟一之道,提出“內七善”、“外七善”和“七加一理論。”
3、《惟一經》模擬三字經體,闡述中華一學。
4、《真人呼吸法》,根據《黃帝內經》、《難經》和各家武術呼吸功法獨創養生呼吸方法,闡述清氣上揚、濁氣下降和內外守一的呼吸之道;解讀順則成人,逆則成仙的氣血逆流長壽養生的方法。
5、《股歌集》通過詩歌方式闡述股票操作原理技術,推出股市三種選股模式股林神兵(量天尺、屠龍刀、倚天劍),一種股市盈利模式牽牛花開。倡導:零風險,一技術。

主要思想研究成果:
1、具有歷史突破性的闡述儒家核心文化“中庸”的哲學本義。中庸作為中國儒家哲學核心有三層意義。通過詩歌方式闡述股票操作原理技術,推出股市成功盈利的三種模式股林神兵,即:量天尺、屠龍刀、倚天劍。
第一層意義: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離,不變換自己的目標和主張。這就是一個持之以恆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第二層意義: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樂太過,治怒唯有樂,治過喜莫過禮,守禮的方法在於敬。所以山人說:只要保持一顆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長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層意義: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擁有一技之長,做一個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堅守自己的崗位,要在其位謀其職。詳解參閱《中華心法》。
2、解讀道家核心文化“無為”的哲學本義。無為作為中國道家文化核心思想有三層重要意義:
第一層意義:遵循事物的自然趨勢而為,不爭,即是無為。所以老子說:“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原來要百姓休養生息,讓百姓填滿肚子,強壯骨骼,專心做事,能夠不爭安樂啊。
第二層意義:無為就是能放的下,有所不為。只有有所不為才能聚集精力有所作為,這就是道家的執一、貞一、守一的思想。
第三層意義:無是甲骨象形字與大篆金文中的“樂舞”,為是研究學習。要人們學而知其樂。詳解參閱《無知錄》
3、開釋陽明心學核心文化“良知”的哲學本義。“致良知”作為陽明文化的核心思想有三層重要意義:
第一層意義:良知直指良心,叫做天理。是人與俱來的、天賦的道德意識,人人俱有,是道的本體。道德修養只要求之於心,於心上下功夫即可。山人說:“五臟的平和健康是良知的內在生理環境,善與惡只不過是五臟健康與否的體現。”
第二層意義:良知直指良識,叫做精一,是儒家教育的核心文化,出自先王遺訓“惟精惟一”。道德是素質中的內在修養,專業技術是素質中的質量,惟精惟一是技術學習和做事的質量要求,是人生的成功哲學。山人說:“人貴精專,成於勤樂,功於經世致用。”
第三層意義:“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致良知”即是在實際行動中實現良知,實現善與精一,知行合一。山人說:“為而不知精一,何以行?學而無用,無以為功。”詳解參閱《無知錄》
4、挖掘堯舜先王文化“允執厥中”、“惟精惟一”的中華哲學。
中字哲學:一個“中”字,是中華哲學的一粒原種子!中字涵蓋了中的體用與行的寓意,這箇中字的金文大篆體就是由一個0(道之體)和一個1(道之用)再加上一個飄帶(行)組成!
0字哲學:0是道的體,零的健康哲學是放鬆,零的計算機理論是低電位、是清空,零的心理哲學是謙卑、空杯,零的人生哲學是道的本體,這本體是指一人的道德、素養。
1字哲學:1是道的用,一的健康哲學是守一(凝神靜氣),一的計算機理論是高電位(心無旁騖),一的心理哲學是惟一(惟精惟一),一的人生哲學是道的用,這用是指人的技術、質量。一是指專一,專精、恆一,有獨特的個人專業技能和擅長,使自己的技術達到惟精惟一,達到獨一無二。這就需要內七善:善學一、善思一、善問一、善勤一、善樂一、善精一、善執一。這內求快樂的方法,叫做成善果。
十字哲學:十字是由一個橫一和一個豎一組成,其音意即由“恆一”“樹一”。山人指出:十的哲學意義在於教育人們樹立一個目標或者一個志向,恆下一顆心,堅持十年,必有大成。這也是山人對十字架的超越解釋,這是基督教在仁愛、友善、寬恕、和諧的基本原則下的教義。體現耶穌創立基督教神話論對世界的大愛與寄託。卍字元是一個運動的十字,強調了知行合一文化。
5、宣揚大德不爭的大德文化(七德:大愛不責、大仁不怒、大義知好、大禮不急、大智知過、大勇服人)。大德不爭,大德是大善。大愛不責,即不批評、不責備別人,善於讚美、鼓勵別人;大仁不怒,即不憤怒,善於寬容別人;大義知好,即知人善任,善於找人的好處;大禮不著急、不生氣、不上火,善於敬重別人;大智知過,勇於認錯;大信不怨,不怨人、不怨親人、不怨家國、不怨世界;大勇服人,能服人,能誠服別人。詳解參閱《無知錄》
6、倡導“精專定律”和“七加一理論”(即“快樂成功學”)
專精定律(一學定律):一者,謂專精也,用心一也,專於一境也。謂之不偏、不散、不雜、獨不變也,道之用也。故君子執一而不失,人能一則心純正,其氣專精也;人貴取其一,至精、至專、至純,大道成矣。此自然界生產力之不二法則。
七加一理論:也稱為快樂成功學,成功的方法本來就是內外統一的方法,即七個素養(真誠、善意、微笑、讚美、傾聽、助人、關愛)加一個專精。這是人生快樂成功的根本源泉,簡稱七加一理論。
家庭背景:
父親朱恩(1942-),瀋陽軍區工程團退伍,雷鋒生前戰友。
三姥爺雷常玉,1910齣生,1933年與民族英雄孫永勤十七人共同起義建立熱河抗日救國軍,任第一總隊長。1935年茅山突圍,年底被俘後被日軍刨腹殺害。
自述:
餘生四十而不惑。數十載唯好讀書,農林、電子專而修之,乃粗知儒道醫理,略通八卦太極拳法,樂於行銷,因數易其業,學識紛雜,半生未成,實乃無知。2008年蟄居京城,修學五載,勤於用功,樂於精研:得意於《黃帝內經》而獨創《真人呼吸法》;精修股林神兵之量天尺、屠龍刀、倚天劍而作《股道歌》;得先王文化,著《中華心法》,作《無知錄》,專著一學,傳一之道也。五年間解中庸、釋無為,述良知、道大德,舉惟精惟一。吾曰:“聖賢明心用一,吾等用心專一,唯格一物,大器可成。”
聲明:深圳千秋家國公司長期進行中華心法義務教育,免費招收人生哲學(一學)、養生、股票技術學員,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千秋家國特有文化進行各種商業宣傳與商業利益活動。

2雙白�主是著名的唐代文學專家

、上海古籍出版社退休編審朱金城先生的齋名。雙白,指的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和白居易。朱先生長期以李白、白居易及其作品為研究對象,先後完成了《李白集校注》(與瞿蛻園合作)、《白居易集箋校》兩部大書,享譽學界,他也以此自得,自命“雙白�主”。
朱金城(1921-2011),字蘭客。祖籍江蘇南京,出生在山東,童年時期隨身為商人的父親先後在河南開封和上海度過。抗戰爆發以後,其父的產業毀於戰火,一家遂輾轉江浙和滬上。他酷愛文史,但迫於生計,還是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學管理學院。在交大,他結識了一代鴻儒、教育家唐文治先生(1865-1954)和著名文史專家陳柱教授(1890-1944),得到他們的指點和賞識,這是他日後決意從事文字工作的重要原因。1943年畢業後,他先後在海關、稅務部門以及企業從事過管理工作。1956年,調入上海新文藝出版社中國古典文學編輯組任編輯,從此開始了他的編輯和治學生涯。當時擔任新文藝出版社社長的是老作家李俊民先生(1905-1994)。李俊民對古典文學非常熱愛,也注重引進人才。朱金城因向新文藝出版社投了一部《宋詩選注》的稿子,雖未能出版,但引起了李俊民的注意,於是被調進出版社。李俊民先是在新文藝出版社裡成立中國古典文學編輯組,不久就在這個小組的基礎上成立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年6月,古典文學出版社與中華書局上海辦事處合併成立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習稱“中華上編”。這就是1978年獨立並恢復古籍出版業務的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前身。近三十年來,李俊民一直是這幾家出版機構的主要負責人。朱金城也一直在李俊民的領導下工作,他對李老充滿敬仰之情。他曾撰文懷念李老:“他是革命前輩,待人和藹可親,平易近人,一派學者風度,愛護編輯無微不至,我視他如同師長。”(《懷念李俊民同志》)
“中華上編”的編輯包括特約編輯中有不少兼長文史,如瞿兌之、呂貞白、劉拜山、胡道靜、金性堯等,作者又大都是名家俊彥。朱金城在這種環境中,勤奮學習,業務能力迅速提高。其中特約編輯瞿兌之對他的指導幫助尤大。瞿兌之(1894-1973),晚號蛻園,現代文史大家。他和朱金城合作的《李白集校注》就完成於“中華上編”時期。這個選題是李俊民提出的,他是現代較早以唯物史觀研究李白的先驅,早在1930年就出版了《李白研究》。朱金城回憶道:“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在‘極左’思潮的控制下,運動接連而至,古籍出版動輒得咎,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幾乎不能出書,天天忙於檢查。俊民同志有鑒於此,便提出出版社內部自編一部《李白集新注》,要求運用馬列主義的觀點、方法整理出一部新的李白集,並成立一個編寫小組,指定我擔任組長。我誠惶誠恐地接受了這一艱巨任務,拖了一年多,開了很多務虛會,樣稿始終未能定下來,我最後只有向俊民同志建議,由我個人和瞿蛻園師合作,分兩步走,先在清人王琦《李白集輯注》的基礎上搞出一部資料較完善、較具學術水平的《李白集校注》。經過領導批准,工作就積極展開了。這樣,到了1965年底,一百多萬字的《李白集校注》的清樣全部付型,尚未出版,‘文革’開始,紙型只有擱置起來。”(《懷念李俊民同志》)上海古籍出版社甫恢復業務,李俊民即讓朱金城校閱《李白集校注》的清樣並補寫了校補記及後記後,於1980年出版。這部大書以清乾隆刊本王琦輯注《李太白文集》為底本,並校以北京圖書館藏宋刊本《李太白文集》等十餘種重要刊本和唐宋重要總集和選本,注釋和評箋部分在前賢研究基礎上復加以箋釋補充與考訂其中之謬誤,體現了李白集整理和研究的最新成果,受到學界的高度評價。朱金城也成了公認的李白研究專家,他擔任了此後成立的中國李白研究會副會長,主編《李白學刊》及《中國李白研究》。
在從事《李白集校注》的同時,朱金城也開始從事白居易集的整理。他回憶道:“在瞿蛻園師的指導下,開始著手箋校白居易的全部作品,並於1965年完成初稿。十年動亂中,手稿、書籍全被劫走,粉碎‘四人幫’後幸慶珠還。”(《白居易研究・自序》)朱金城的《白居易集箋校》有260多萬字,於1988年出版。這部大書對白居易現存3700餘篇詩文每篇作了編年、箋釋和校勘,在人名和作品編年的箋釋考訂中,不但糾補了舊籍的一些闕誤,而且發明不少,在當時達到了白居易集整理和研究的最高水平。在長期從事《白居易集箋校》的同時,朱金城對白居易的生平和作品作了詳實的考訂和仔細的研究,發表了不少論文,先後出版了《白居易年譜》、《白居易研究》等著作,成了公認的白居易研究權威。1986年,我到上海古籍出版社工作時,先去校對科實習半年,恰逢《白居易集箋校》正處校對階段。按照出版社的規定,校對期間原稿是不能外借的。朱先生當時住紹興路,距出版社很近,他每天一早就來校對科,借原稿核對校樣,一坐就是半天,有時下午也來,持續了好幾個月。他眼睛高度近視,看校樣時拿著放大鏡仔細核對。老先生這種一絲不苟的精神,使我們初入出版行的年輕人深為感佩,同時也感到了出版責任的重大。有時,朱先生也與我們談他的這部書稿,說他的這部書出版後,幾十年內沒人會超過。說的時候,自得之情溢於言表。這種學術自信,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治學之餘,朱金城喜歡爬梳前賢軼事,撰寫掌故文章。其實,這也得之於瞿兌之的指點。瞿兌之也是公認的現代掌故大家。朱金城回憶道:“余自束髮受書,即喜涉獵稗官野史以及筆記、說部等書……後問學於瞿兌之師,始悉有所謂掌故之學,而掌故之學者能透過歷史上各時期之政治內容,與夫政治社會各種制度之原委因果,以及其實際運用情狀。”(《近代人物談薈自序》)他的《近代人物談薈》一書所記多為學界名家軼事,如葉恭綽、王國維、黃侃、辜鴻銘、王�運、章太炎等。他對岑仲勉尤為推崇,在《近代學者岑仲勉是自學成材的典範》一文中寫道:“近代著名的歷史學家中,以史學名世而又對唐代文學研究作出巨大貢獻的,應首推陳寅恪、岑仲勉二先生,其間岑仲勉先生在考據方面的成就尤為卓越。……仲勉先生對白居易的研究,不僅在資料方面對我的工作有很大的幫助,他的考據方法和謹嚴的治學精神也對我有很大的影響。”可以說,朱金城的掌故文章也是富有學人色彩的。
退休之後的朱金城,因目力不佳,漸漸疏於社會活動。他坐擁書城,不廢吟詠,偶有文章發表。我因工作關係,與他及其家屬也有聯繫。他去世後,其家屬按照他的意願,不開追悼會,將訊息通知了親友。我想,一個在學術上取得成就的學者是不應該被學界遺忘的。朱先生是在學術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跡的學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