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解之謎之名人奇案

未解之謎之名人奇案是未解之謎系列作品的組成部分,本部分主要列舉了近代國外著名的作家、音樂家、文學家、詩人及電影名星在其一生中最重要的時期發生的至今乃至將來永遠也無法解開的故事。這些發生在他們身邊的故事或影響著其創作水平,或對其生活造成重大幹擾,或威脅到了其生命,因此發生在名人身上的影響其一生的未解之謎一至是後人關注和探求的對象。

莫扎特和“黑衣使者”之謎

美國影片《莫扎特》曾獲奧斯卡8 項大獎,其中有這樣一組鏡頭:在天空陰沉、大雪紛飛的維也納,一個高大的黑衣人走街串巷,直到莫扎特寓所。砰砰的敲門聲令作曲家非常害怕。開門後,黑衣人毫無表情的面孔更使莫扎特驚恐萬分。以後莫扎特每次聽到砰砰敲打鐵門的聲音,便不寒而慄。這導致莫扎特健康狀況不斷惡化,加速了他的死亡。這位神秘人物到底是誰,人們歷來存在著爭議。傳統的傳記作品中,都沒有明確指出他是嫉賢妒能的宮廷作曲家薩里埃利手下的人。有人說是共濟會派去的黑衣使者,因為莫扎特曾是這一組織的成員。因莫扎特在其歌劇《魔笛》中將該組織的某些秘密泄露而惹惱了這個秘密民間組織的領導者們,於是他們就用這個辦法加害莫扎特。還有人認為此人是一個與名人貴族和大型組織沒有任何關係的人,他只是一位平庸的作曲家(還有人認為他是一位受有錢的平庸作曲家僱傭的人)。他對莫扎特的情況十分熟悉,因而抓住他健康狀況惡化、瀕臨死亡的時機,想以重金購買其作品為自己所有。
“騙子貴族”的陰影
據最新資料表明,當時一位自詡為作曲家的“狂妄自大而又酸溜溜的維也納貴族老 爺”常常在家裡舉辦音樂會。為紀念亡妻,他想讓莫扎特寫一部追悼其妻的安魂曲,並企圖據為己有。於是他便密謀遣使,其匿名的訂單和黑衣使者令莫扎特不寒而慄。這位慣以重金收買作曲家的作品從而據為己有的老爺名叫斯圖爾巴赫伯爵,其實早在上世紀上半葉就有資料對此有所提及:在豐子愷早期的《近代十大音樂家》中的莫扎特一章中就提到這位騙子貴族。由此看來,黑衣使者可能就是這位附庸風雅的斯圖爾巴赫伯爵派去的人。他的神秘讓人驚恐不安,從而也在莫扎特這位音樂奇才頭上罩上了一層神秘的光環。其實,莫扎特本人在死前一年就由於惡化的健康狀況和拮据的生活預感到自己將不久於人世。他曾坦然地對朋友們說:“死亡已在我舌尖上,我已嘗到它的味道。”就在這一年裡,他寫了1 首安魂曲,5 首彌撒曲,這可視為他有某種預感的證據。但是,大量考證又表明,即使在其臨終時,莫扎特也未感覺到自己會立刻死去。因為有了這神秘的黑衣人,後世之人便備感迷惑,以為作曲家的死就是因為這個陌生人。可以令人確信的一點是:莫扎特的《安魂曲》在生前並沒有創作完成,而是死後由他的學生許斯邁爾續完之後,按期交給了這位黑衣人。那么,這位神秘的“黑衣使者” 到底是誰,至今仍然沒有定論。

米開朗基羅的“怪癖”與其創作有關嗎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出現過一位多才多藝的巨人。他不僅是偉大的雕刻家、畫家,而且是一位傑出的建築家和詩人。這個人就是米開朗基羅。米開朗基羅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創作的人物雕像氣魄宏大,雄偉健壯,蘊含著無窮的力量。他的大量作品顯示了在寫實基礎上非同尋常的理想加工,典型地象徵了當時的整個時代。但是生活中的米開朗基羅卻給人以“怪人”的感覺。年輕時代的米開朗基羅因酷愛學習而陷入了絕對的孤獨。別人都把他看成一個孤芳自賞、性格乖僻、瘋瘋癲癲的人物。米開朗基羅總是表現得舉止粗俗,與社會格格不入,社交活動總使他感到膩煩。這與達·芬奇的相貌堂堂、舉止優雅、風度翩翩、受到上流社會人士的喜愛形成鮮明的對照。他只和幾位嚴肅的人士來往,沒有其他朋友。他終身未婚,生平只愛過著名的德·貝斯凱爾侯爵夫人多利陽·柯羅娜,然而卻是一種柏拉圖式的戀愛。
絕對孤獨與追求完美
米開朗基羅創作時需要絕對的孤獨是他的又一個怪異之處,只要旁邊有一個人在場,就能將他的情緒完全擾亂。他必須獲得一種與世隔絕之感,方能得心應手地工作。為身邊瑣事所糾纏,對於他來說簡直是種折磨。在他塑造的成千上萬的人物形象之中,他沒有遺忘過一個。他說,只有預先回憶一下以前是否用過這個形象,然後才能決定是否讓人動手勾畫草圖。因此,在他筆下,從來沒有重複現象。在藝術上他表現出讓人難以想像的多疑和苛求。他親 手為自己製造鋸子、雕刀。不管是什麼細枝末節,他都不信任別人。米開朗基羅追求完美有時達到苛刻的程度,一旦他在一件雕像中發現有錯。他就將整個作品放棄,轉而另雕一塊石頭。這種追求完美的理想使他毀掉了不少成型的作品,甚至在他的才華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時,他所完成的雕像也並不多。有一次,他在一剎那間失去了耐心,竟打碎了一座幾乎竣工的巨大群像,這是一座名叫《哀悼基督》的雕像。
獨特的性格
米開朗基羅一生孜孜以求,從不懈怠。一天,紅衣主教法爾耐茲在鬥獸場附近與這位已是風燭殘年的老人在雪地里相見了。主教停下車子,問道:“在這樣的鬼天氣,這樣的高齡,你還出門上哪裡去?”“上學院去。”他答覆到,“想努一把力,學點東西”。騎士利翁納是開米朗基羅的門徒,他曾把米開朗基羅的肖像刻在一塊紀念碑上。當他向米開朗基羅徵求意見,問他想在陰面刻上什麼的時候。米開朗基羅請他刻上一個盲人,前面由一條狗引路並加上下面的題詞:“我將通過你的道路去啟示有罪之人,於是不貞潔的心靈都將皈依於你。”人們一般認為藝術家都有怪癖,但米開朗基羅的性格確實十分獨特。這位偉大藝術家的創作與其性格究竟是什麼關係呢?可能性格之於人就像一柄雙刃劍吧。

柴可夫斯基死因之謎

俄國著名音樂大師柴可夫斯基於1893 年11 月6 日凌晨,突然結束了他那瑰麗的一生。這一年,音樂家的個人聲譽急劇提高,事業達到了輝煌的階段。他的溘然長逝使人們對他的死亡充滿了好奇。11 月18 日,柴可夫斯基創作的《第六交響樂》(“悲愴”)第二次公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樂曲自始至終的悲劇性的形象和氣氛,給人們留下了美好而又深刻的印象。然而,也正是由於作品流露出的這種悲哀痛苦的情緒,使得人們更加關注柴可夫斯基的死因。好像《第六交響樂》成了柴可夫斯基“自殺”的“預言”。於是,柴可夫斯基“自殺”,立即傳為奇聞,但是,事實究竟如何呢?他創作《第六交響樂》,原意是想獻給自己的外甥費拉奇米爾·達維多夫的。不料命運之神卻跟他開了一個大玩笑:這支交響樂的演出竟與他的死緊密相連,並成為他的死因之謎。及至後來,有人發現一份所謂柴可夫斯基寫的“秘密標題”的草稿,上面寫著:這部交響樂的計畫的最終本質是生活。第一部分——全是衝動的熱情、信心和渴望活動,必須短(終曲:死亡——崩潰的結果);第二部分——愛;第三部分——失望;第四部分——以死亡為終結(也要短)。於是,他們又以此為據,證明柴可夫斯基死於“自殺”是毫無疑問的。
並非自殺
但是,另有一些人認為,雖然柴可夫斯基確實試圖自殺,而且他的《第六交響樂》的主題,也是悲劇性的。然而,《第六交響樂》卻絕不是作者為自己“自殺”所寫的“輓歌”。因為,1893 年這一年,是作者獲得極高榮譽的一年。人們怎么也找不出他自殺的理由。 5 月29 日,他到倫敦參加英國劍橋大學音樂社成立50 周年紀念大慶。皇家愛樂音樂會6 月1 日又演奏了他的《第四交響樂》,使他獲得了國際聲譽。6 月13 日,英國劍橋大學授予他音樂名譽教授。可以說正是這種榮譽帶來的喜悅的衝動,才激勵著他創作《第六交響樂》。正如他所說,他要在新交響樂中“充分表達這種心情”。由此可見,作者在創作過程中並不存在“自殺”的動因。至於“秘密標題”的草稿,也根本不符合創作的實際情況,因為《第六交響樂》的完稿和第一次公演,都是沒有標題的。而且當一位朋友建議把它改為“標題交響樂”時,柴可夫斯基曾經一口回絕,並反駁說:“既然我不打算提出標題,為什麼要叫做‘標題交響樂’呢?”甚至他在總譜上寫下“悲愴”的第二天就又改變了主意,要求以“作品第6 號”發表這部交響樂。這樣看來,“秘密標題”草稿,顯然是經過了某種程度的纂改,歪曲了作者的原意。
死於霍亂
事實上,柴可夫斯基應該是死於急病。11 月1 日傍晚,他與朋友共進晚餐,並酗酒直至凌晨2 時。次日早晨,他便開始失眠,消化不良。午後,喝了一杯生水,從此就一病不起,終於在11 月6 日不幸逝去。根據彼得堡最優秀醫生中的兩位佼佼者——勃廷遜兄弟的診斷,柴可夫斯基確實是死於霍亂。當然,聲名顯赫的柴可夫斯基是否真是自殺,至今仍然還是一個謎。我們期待著能找到更為豐富確鑿的材料來揭示柴可夫斯基之死的秘密。

舒伯特終身未婚之謎

弗朗茲·舒伯特(公元1797~1828 年)在維也維近郊出生,在19 世紀著名大作曲家中他是惟一一位地道的維也納人。這位著名的作曲家卻終身沒有結婚,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有人把舒伯特終身未婚歸結於其相貌。這位作曲家對自己的容貌確實也自知之明。他個子矮小、大肚子、皮膚黝黑、厚厚的嘴唇、腦門很大。維也納人稱他為“蘑菇”。這樣的長相加上他羞怯內向的氣質,自然不受女性歡迎。有人以舒伯特的經濟狀況及他的性格作為他不戀愛結婚的原因。他的一生都是在窮困潦倒中度過的。另外,舒伯特獨身可能是受到貝多芬的影響。舒伯特把一生未婚的貝多芬視為自己心中的偶像,貝多芬在他心中像神一樣神聖。舒伯特像莫扎特一樣預感到自己將不久於人世(他在25 歲時便染上了性病),他心目中也許只有他的同代偶像,而把自己對女性毫無興趣的生活視為正常而滿足。至少他沒有結婚的願望,因為在他的短暫的一生中,貝多芬對他的影響確確實實占據了重要的位置。一生命運坎坷,從沒有真正戀愛過的作曲家從未與女性接觸過,卻在1822 年染上性病(可能是梅毒)。這的確讓人莫名其妙,也給他為何終身未婚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以致現在還成為人們縈繞於腦海中的一個謎。

安徒生是丹麥國王的私生子嗎

丹麥著名童話家安徒生的童話故事伴隨著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度過了美麗而快樂的童年。他的故事中多寫到王子和公主的美麗的愛情故事,人們不禁發出疑問,這是安徒生暗示其真實身份還是他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嚮往的體現。安徒生是平民百姓之子還是一位落難的王子?丹麥人對權威傳記作家們所提供的論證並不信服。據說幾百個丹麥人曾在1990年到作家故鄉的歐登賽大學舉行了聽證會,研究安徒生的身世之謎。歷史學家延斯·約根森寫了《安徒生—一個真正的童話》一書,書中說安徒生其實是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八世和勞爾維格伯爵夫人的私生子。在他出生後,王室把他安置在了安徒生父親—一個歐登賽鞋匠的家中。作出這種推論的根據是安徒生是一個鞋匠的兒子,身份低微,可是後來竟能進入上流社會,出入於皇家劇院,甚至在皇家宮殿阿馬林堡宮居住了一段時間。如果沒有王室的暗中幫助,這些是不可能的。
安徒生出生之謎
但是聽證會上許多人感到疑惑的是,安徒生在《我一生中的童話》這本自傳中為什麼沒有提到自己是王子,甚至連暗示也沒有呢?有的學者找到了180 年前教堂戶口登記冊的複印件,登記冊上記錄了1805年 4 月2 日凌晨1 時,鞋匠漢斯·安徒生與其妻子安娜喜得貴子,並且記錄了安徒生是 在4 月16 日那天受洗禮的。丹麥著名歷史學家塔格·卡爾斯泰德為了解開安徒生出生之謎,翻閱了大量有關那時國王克里斯蒂八世的檔案, 其中包括他的日記和信件。卡爾斯泰德稱,檔案表明國王和貴族與平民婦女偷情的問題是存在的,而且很有可能生下孩子。國王處理這種情況的方法就是給那個婦女寫信,並寄去一筆錢用以撫養孩子。安徒生是否是落難的王子也許並不重要,人們只不過是對這位作家想 了解得更多一些罷了。重要是他的作品享譽全世界,他創造的美妙的童話世界給孩子們幼小的心靈增添了不可或缺的美麗回憶。

普希金死亡背後

普希金是19 世紀俄國著名的詩人。1837 年2月,他在與情敵丹特斯的決鬥中身亡。俄國文壇從此殞落了一顆巨星。詩人的英年早逝震驚了俄國人民,人們紛紛舉行活動悼念這位偉大的詩人,同時也在思考著普希金死亡背後的真正原因。年輕的普希金風流倜儻,才華橫溢,很早便顯露其詩人才情。他在與莫斯科的絕色佳人娜塔莉婭·凡古拉耶芙娜·岡察洛娃相遇後,二人便一見鍾情,共同墜入愛河,不久之後便結為夫妻。幾年後,沙皇禁衛軍軍官、法國紈絝子弟喬治·丹特斯在一次舞會上偶然結識岡察洛娃,對她展開猛烈的攻勢。普希金對這位第三者,氣憤之極。他對於他人奪己之愛的企圖無法容忍。普希金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與名譽,毅然決定同丹特斯決鬥。奸滑的丹特斯在普希金尚未準備好時便開槍擊中了普希金的要害。因槍傷嚴重,一代詩豪終於不治身亡。
普希金之死和沙皇尼古拉一世有關嗎
俄羅斯人為詩人的悲慘命運而流淚,人們要求懲治兇手。但普希金難道真的是死於情場上的一場決鬥嗎?在對有關史料做了詳細研究後,有關專家指出:普希金之死,完全是一個陰謀。原來沙皇尼古拉一世在此之前,就已凱覦普希金妻子岡察洛娃的美色。丹特斯受沙皇指使,在各種公開場合引誘岡察洛娃,故意把普希金激怒,使其與他決鬥,趁機把普希金殺害。此外,這件事也被沙皇在上流社會大肆傳揚,致使普希金被多次中傷,名聲大損,由此也挑起了這場血腥決鬥。普希金之死到底誰是真正的兇手?這位“俄羅斯詩歌的太陽”為何在如日中天時,突然失去光芒,人們對此一直心存疑惑。

太空英雄的“滑鐵盧”

蘇聯太空人加加林是第一個進入太空飛行的人。他曾經成功地駕駛飛船翱翔太空,被人們予以了“英雄”、“戰士”等各種美稱。可就是這位太空英雄,卻在一次駕機飛行中喪生,讓世人驚訝不已。加加林駕駛的米格- 15 殲擊教練機的性能被公認為是最優越的。當時蘇聯針對該機配置的所有飛行設施都完美無缺,而且就在飛機墜地前,一切狀況也再正常不過。飛行員的訓練是經過嚴格考察與督促的。飛機上的所有設施都沒有出現故障,墜地前的飛機沒有起火、沒有爆炸,電路、氧氣也都暢通無阻。加加林在飛機墜地前一分鐘還和指揮中心保持著清醒理智的聯繫,身上沒有任何中毒及催眠的徵兆。那么,這起事故究竟是如何發生的?加加林是在飛機俯衝向地面時喪生的,那他為什麼不選擇從飛機中彈射出來逃生呢?在飛機一切正常的情況下,他為什麼沒能控制飛機的正確飛行?而是在飛機墜地的那一瞬間,遭遇了生命最後的“滑鐵盧”。這段歷史誰能說清?

“硬漢”海明威自殺之謎

海明威這位作為一代文風簡約的語言藝術大師,其自殺之舉引起世人的極大關注,各種各樣探索海明威自殺之謎的作品不斷湧現出來。歸納起來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海明威自殺是“精神抑鬱症”造成的。另一種認為,海明威是因為對自己才思枯竭感到絕望而自殺。然而這兩種觀點都沒有極有力的證據。海明威自殺的起初動機始終沒有定論。他在自己的遺囑中是這樣說的:“我所有的希望已破滅,我那意味著一切的天賦如今拋棄我,我輝煌的歷程已盡,為維護完美的自我,我必然消滅自己。”但是,人們並不完全相信他自己對這一行為的解釋。2000年7月,人們從一本新出版的海明威傳記中窺見了這個謎團的冰山一角。這本傳記的作者是肯尼思·林。他在書中明確指出,海明威在其成名後的很長時間裡,一種我們今天所說的ED(勃起功能障礙)一直困擾著他。這種疾病嚴重地影響了他與幾任妻子的關係和他相當一部分的家庭生活,ED 造成的強烈的心靈痛楚更是他最終自殺的重要原因。
有一系列事實可以作為海明威在晚年是一個ED患者的佐證。海明威於1961 年6 月因為被醫生認為患有“精神抑鬱症”而住進了聖瑪麗醫院的“自殺看護部”。通過醫院護士精心看護, 他的精神狀態有所好轉;新的一輪電休克治療重新喚醒了海明威的性慾。他向羅姆醫生抱怨說慾火難耐,羅姆於是立即打電話通知海明威的妻子瑪麗前來。瑪麗高興地趕到海明威就診的醫院,與丈夫度過了一夜。但事後據瑪麗說,那一晚“雙方都沒有完全滿足”。瑪麗在其後幾個晚上再也沒有與海明威同房。據羅姆醫生後來回憶,海明威曾多次要羅姆在他面前發誓,永遠不要將自己患有ED病的真相告訴世人。海明威與前幾任妻子的分手,好像也可以旁證海明威患有ED症。在1961 年6 月,海明威與瑪麗又經歷了一次失敗性的嘗試之後,深深地對自己的ED症感到絕望,認為只有將自己的肉體消滅,才能維護自己的尊嚴。因此,海明威的自殺之舉存在著一定的內在必然性。縱觀海明威的一生我們可以發現,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他的生活和創作一直都和ED對他影響有密切的關係:ED首先將他的人格扭曲了,繼而這種人格的扭曲又被帶入了他的行為和創作中,最終徹底毀滅了他。有人認為:如果肯尼思·林的論述能夠成立的話,或者說海明威的確是一個ED患者,那么海明威在各種作品中創作的“硬漢”形象只不過是作為一個幌子來掩蓋自己作為一個ED患者的事實。

性感女神瑪麗蓮·夢露裸死之謎

夢露為何會一絲不掛裸死?這已成為美國的歷史迷案,主人公之一的甘迺迪後來也神秘遇刺。官方給出的結論她是自殺,真是這樣么?
1962年8月5 日,清晨4∶25,洛杉磯警察局接到了瑪麗蓮·夢露私人醫生驚恐萬狀的電話,電話的內容同樣令人瞠目結舌,他說夢露死了。在死寂的兩秒之後,兇案組急速趕往夢露的寓所。隨即,眼前的一幕令所有人大驚失色:瑪麗蓮赤裸地平躺在床上,臉部蓋在枕頭下,手裡還握著電話筒,兩條腿直伸著,床邊散放著一些安眠藥藥瓶。藥瓶的出現仿佛暗示著這是一場典型的自殺事件,但其中的細節卻讓警官傑克·克萊蒙產生了懷疑。憑著豐富的辦案經驗,克萊蒙知道自殺者在服藥過量後會有一系列反應,包括噁心、嘔吐、痙攣,最後會痛苦難忍地死去,可從現場夢露的死狀來看,她似乎並未經歷痛苦的過程。此外,她手中的電話表明,她在死前正在打電話,而且死得很突然,連電話都沒來得及掛上。這不可能是一個蓄意自殺者的行為。總之,現場情形有很多可疑之處。而當他問及夢露的護士何時發現夢露死亡時,得到的答案是:午夜24點整。那么在夢露死後的4個多小時的時間裡,都發生了什麼呢?據夢露的心理醫生格林森所說:之所以沒有報案,是因為他們先向20世紀福克斯公司通知了這件事,並在等製片廠廣告宣傳部的"綠燈"。接下來的發現卻讓克萊蒙對格林森所言的真實性產生了懷疑:夢露檔案櫃中日記、備忘錄和書信消失不見了,死前3小時的通話記錄和部分電話簿也不翼而飛。這些缺失的內容足以讓人對那幾個小時中所發生的事浮想聯翩。難道不是嗎?整件事越來越不像所謂的自殺事件,而更像是一起嚴密策劃的謀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