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鱉

木鱉

多年生粗壯大藤本,長達15m。具板狀根。全株近無毛和稍被短柔毛。卷鬚較粗壯,光滑無毛,不分歧。葉柄粗壯,長5-10cm,初時被黃褐色柔毛,後近無毛,在基部和中部有2-4個腺體;葉生卵狀心形或寬卵狀圓形,質較硬,長寬均為10-20cm,3-5中裂至深裂或不分裂,葉脈掌狀。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單生於葉腑或有時3-4朵著生豐極短的總狀花序梗軸上,花梗粗壯,近無毛,單生時,花梗長6-12cm,頂端有1大苞片,苞片無梗,兜狀,圓腎形,兩面被短柔毛,花萼筒漏斗狀,裂片寬披針形或長圓形,花冠黃色,裂片卵狀長圓形,密被長柔毛,基部有齒狀黃色腺體,外面2枚稍大,內面3枚較小,基部有墨斑,雄蕊3,2枚2室,1枚1室;雌花單生於葉腋,花梗長5-10cm,近中部生1苞片,苞片兜狀,長寬均為2mm,花冠花萼同雄花,子房卵狀長圓形,長約1cm,密生刺狀毛。

基本信息

木鱉木鱉

木鱉

漢語拼音
mu bie
英文名
Cochinchina Momordica, Cochinchina Momordica Seed, Seed of Cochinchina Momordica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Momordica cochinchinensis (Lour.) Sp-reng
別名: 木蟹、土木鱉、殼木鱉、漏苓子、地桐子。藤桐子、鴨屎瓜子、木鱉瓜。
科: 葫蘆科 屬: 苦瓜屬

產地分布

原產我國,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廣東、廣西、湖南、四川、貴州、雲南和西藏

形態特徵

多年生粗壯大藤本,長達15m。具板狀根。全株近無毛和稍被短柔毛。卷鬚較粗壯,光滑無毛,不分歧。葉柄粗壯,長5-10cm,初時被黃褐色柔毛,後近無毛,在基部和中部有2-4個腺體;葉生卵狀心形或寬卵狀圓形,質較硬,長寬均為10-20cm,3-5中裂至深裂或不分裂,葉脈掌狀。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單生於葉腑或有時3-4朵著生豐極短的總狀花序梗軸上,花梗粗壯,近無毛,單生時,花梗長6-12cm,頂端有1大苞片,苞片無梗,兜狀,圓腎形,兩面被短柔毛,花萼筒漏斗狀,裂片寬披針形或長圓形,花冠黃色,裂片卵狀長圓形,密被長柔毛,基部有齒狀黃色腺體,外面2枚稍大,內面3枚較小,基部有墨斑,雄蕊3,2枚2室,1枚1室;雌花單生於葉腋,花梗長5-10cm,近中部生1苞片,苞片兜狀,長寬均為2mm,花冠花萼同雄花,子房卵狀長圓形,長約1cm,密生刺狀毛。果實卵球形,先端有1短喙,基部近圓形,長達12-15cm,成熟時紅色,肉質,密生3-4mm的刺狀突起。種子多數,扁圓形,卵形或方形,灰棕色,似龜板狀,故名“木鱉子”。 乾後黑褐色,長26-35mm,寬20-38mm,厚5-6mm,邊緣有齒,兩面稍共起,具雕紋。花期6-8月,果期8-10月。

中藥化學成分

種子含木鱉子皂甙(momordica saponin)Ⅰ及Ⅱ,它們分別是棉根皂甙元(gypsogenin)和皂皮酸(quillaic acid)的3-O-β-D-吡喃半乳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3)-[β-D-吡喃木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岩藻糖甙{3-O-β-D-galacpyranosyl(1→2)-[α-L-rhamnopyranosyl(1→3)]-β-D-glucuronopyranosido-28-O-β-D-xy-lopyranosyl(1→4—)-α-L-rhamnopyranosyl(1→2)-β-D-fucopyranosotle},在植物體內以羧酸鹽形式存在[1]。還含α-菠菜甾醇(α-spinasterol,chondrillasterol,bessisterol)[2],木鱉子酸(momordic acid)[1,3],海藻糖(mycose)[4],α-桐酸(α-eleostearic acid)[5],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甾醇(sterd)[3],脂肪油[4]等。又含木鱉糖蛋白(mo-morcochin)S[6,7],木鱉子素(cochinchinin)[8],屬核糖體失活蛋白質。

藥(毒)理學

小鼠靜脈注射木鱉子皂甙半數致死量為32.35mg/kg,腹腔注射則為37.34mg/kg。木鱉子毒性較大,無論動脈或靜脈給藥。動物均於數天內死亡,小鼠靜脈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32.35mg/kg,腹腔注射則為37.34mg/kg。

實驗證明木鱉子無論動脈、靜脈給藥,在出現降壓作用後,動物均於數日內死亡[中國醫藥科學院,1956年論文報告會,論文摘要(Ⅱ)]。

木鱉子水及乙醇浸出液均有較大毒性,其皂苷有溶血作用。[藥學雜誌(日),1971,2∶174]。其中毒表現為:噁心,嘔吐,頭痛,頭暈,腹痛,腹瀉,四肢乏力,便血,煩躁不安,意識障礙,休克等。中毒輕者,可用1∶5000高錳酸鉀溶液或0.5%活性炭洗胃,服蛋清,灌腸,硫酸鎂導瀉等方法解毒。

主治

癰腫;疔瘡;無名腫毒;痔瘡;癬瘡;粉刺;痱子,默黑;乳腺炎;淋巴結結核;痢疾;風濕痹痛;筋脈拘攣;牙齦腫痛

參考方劑:

治痔瘡方(《普濟方》):荊芥,木鱉子,朴硝各等分。上煎湯入於瓶內,熏後,湯溫洗之。用治痔瘡。

丹瘤方(《外科精義》):木鱉子新者去殼,研如泥,淡醋調敷之,一日三,五次。用治小兒丹瘤。

治陰疝方(《壽域神方》):木鱉子一個磨醋,調黃柏,鞭蓉末敷之。用治陰疝偏墜痛甚。

治腳氣方(《本事方》)甘遂半兩,木鱉子仁四個。為末,豬腰子一個,去皮膜,切片,同藥四錢,摻在內,濕紙包煨熟,空心食之,米飲下。服後便伸兩足,大便行後,吃白粥二、三日。用治腳氣腫痛,腎臟風氣,攻注下部瘡癢。

治腳氣方(《永類鈐方》):木鱉子仁,每個作兩邊麩炒過,切片再炒,去油盡為度,每兩入厚桂半兩,為末,熱酒服二錢。令醉得汗。治腳氣腫痛。

龍膏(《醫宗金鑒》):木鱉子(去殼)二兩,草烏半兩,小粉四兩,半夏二兩。上四味於鐵銚內,慢火燒焦,黑色為度,研細,以新汲水調敷,一日一次,自外向里塗之,須留瘡頂,令出毒氣,用治一切諸毒,紅腫赤暈不消者。

神效千捶膏(《醫宗金鑒》):土木鱉(去殼)五上,白嫩松香(揀淨)四兩,銅綠研細一錢,乳香,沒藥各二錢,蓖麻子去殼)七錢,巴豆肉五粒,杏仁(去皮)一錢,上八味合一處,石臼內搗三千餘下,即成膏,即起;浸涼水中。用時隨瘡大小,用手搓成薄片,貼瘡上,用絹蓋之。用治瘡瘍,疔毒初起,瘰癧,臁瘡,小兒蟺拱頭。

治耳腫痛方(《聖惠方》):木鱉子仁一兩(研如膏),赤小豆末半兩,川大黃末半兩。上藥同研令勻,水、生油鏇調塗之。用治兩耳卒腫熱痛。

木鱉膏(《仁齋直指方》):木鱉仁二個(厚紙拭去油,研碎)以烏雞子調和,磁盞盛之,甑內蒸熟。每日食後服一次,服半月。用治瘰癧發歇無已。

用藥禁忌

孕婦及體虛者忌服。
1.《本草匯言》:胃虛、大腸不實、元真虧損者,不可概投。
2.《醫林纂要》:忌豬肉

生長習性

野生於山坡、林緣的土層深厚處。喜溫暖和充足陽光。在過陰環境下生長不良。

用途

在越南,木鱉果被視為天堂來的果實,因為它是一種非常有營養又健康的水果。在我國醫藥學中,也是一種增進精力和益壽延年的良藥。它的籽在中藥中稱為木鱉子,具有消散和清涼性能,用於肝脾疾病,療傷,痔瘡,青腫,水腫和化膿。其種子的外膜(果肉)用作兒童,哺乳和懷孕婦女的強壯藥,治療“乾眼”(眼乾燥症)及夜盲。2004年,美國農業部研究發表,木鱉果中所含茄紅素為番茄的68倍,Beta胡籮素為胡籮卜的15倍,維生素C為橙汁的33倍,玉米黃素為黃玉米的33倍。木鱉籽是一味中藥,吃多了要中毒的。只食用木鱉果肉則不會中毒。

木鱉為極好的垂直綠化材料,花、果均可觀賞。適用於布置棚架、廊亭。其種子中藥稱為“木鱉子”,有毒,含皂角甙、木鱉子素等成分。種子還可作農藥,能殺棉蚜、紅蜘蛛。
繁殖培育
常用播種繁殖。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