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孔蟲

有孔蟲

有孔蟲是一類古老的原生動物,5億多年前就產生在海洋中,至今種類繁多。由於有孔蟲能夠分泌鈣質或矽質,形成外殼,而且殼上有一個大孔或多個細孔,以便伸出偽足,因此得名有孔蟲。有孔蟲是海洋食物鏈的一個環節,它的主要食物為硅藻以及菌類、甲殼類幼蟲等,個別種的食物是砂粒。有孔蟲是浮游生物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大多數海洋生物的重要的食物來源。

基本信息

有孔蟲 Foraminifera
有孔蟲屬原生動物門肉足蟲綱有孔蟲亞綱,寒武紀到現在一直都存在著。
有孔蟲有孔蟲-瓶蟲

是微小的真核單細胞動物。蟲體隱藏在細小的殼內,小殼分為許多小的內格,由一些微孔或孔狀接縫所穿通。殼一般是碳酸鈣質的,也有矽質和幾丁質的。某些有孔蟲為膠結殼。有孔蟲特別小,在鑽探過程中不會被破壞,對尋找石油特別有價值。蟲體由一團原生質構成。某些有孔蟲的殼(例如抱球蟲屬)大量堆積在現代洋底的許多地方,形成厚層沉積物。這種軟的、細粒的、被稱為抱球蟲軟泥。在過去地質時代也有與此相似的沉積,但已變成厚層的白堊石灰岩

一般特徵

原生動物門(Protozoa)肉足蟲綱(Sarcodina)中的一個目。微小的真核單細胞動物。其大小一般在1mm以下,最大可達110mm。蟲體由一團原生質構成。原生質分化為兩層:外質和內質。具有一個由外質分泌物形成的或由分泌物膠結其它外來顆粒構築而成的殼(test) 。殼是有孔蟲保存為化石的主要部分。生活環境以海洋為主。絕大多數都生活於正常海水環境中。僅有一個超科——瓶形蟲超科(Lagynacea)的某些代表生活於淡水環境,其薄而脆的殼,不易保存為化石。在海洋中部分生活于海底,部分漂浮於洋面。生活史中存在著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交替進行的現象,稱為世代交替。同一個種中由於世代交替產生顯球型和微球型兩種不同類型的殼,叫做有孔蟲殼的雙型現象(dimorphism)。寒武紀到現代都有分布。
晚古生代以來有孔蟲大體經歷了三個重大的繁盛期。
第一個繁盛期在石炭二疊紀內卷蟲類占優勢。
第二個繁盛期在侏羅一白堊紀。浮游類有孔蟲在中侏羅世開始出現,並在晚白堊世達到鼎盛。某些大型底棲有孔蟲類群的出現。
第三個繁盛期自始新世開始,是有孔蟲發展史上的全盛時代。

有孔蟲有孔蟲
有孔蟲有孔蟲生活周期
有孔蟲有孔蟲

殼體構造

包括以下構造:
一、殼室(chamber)。多個房室組成的殼其最早形成的、最小的房室叫做初房(proloculum),最後的一個叫終室。
二、口孔(aperture)。
三、隔壁(septum)。隔開相鄰兩個房室的殼壁叫隔壁。
四、縫合線(suture line)。隔壁與殼壁相交的線稱縫合線。
五、口面(oral face)。口孔周圍的殼壁稱為前壁或口面。

分類、形態

按有孔蟲的房室數目及排列方式殼有單房室殼(unilocular test)、雙房室殼(biloculartest)和多房室殼(multilocular test)
1. 單房室殼
由一個房室組成,房室上具一個或多個口孔。
2.雙房室殼
一般由一個球形的初房和一個管狀的第二房室組成,口孔常位於第二房室的末端。
3.多房室殼
由兩個以上的房室構成。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1) 單列式(uniserial)殼 房室的生長沿直線或弧形單列排列。

有孔蟲多殼有孔蟲

(2)平鏇式(planispiral)殼
殼的後生房室圍繞初房始終在一個平面上鏇轉生長,每生長一圈房室構成一個殼圈(whorl or coil)。兩個相鄰的殼圈之間的接觸線稱鏇縫合線(spiral suture)。平鏇殼的外部邊緣叫殼緣(periphery)。
平鏇殼兩側對稱,大多數呈盤形或凸鏡形,殼體兩側中央常形成下凹的臍。後生長的殼圈常常從兩側包裹先生長的殼圈。可分為露鏇殼、包鏇殼、半包鏇殼。
露鏇(evolute)殼 所有鏇圈在兩側外露,可從兩側看到初房。鏇圈可緊卷,也可以松卷。
包鏇(involute)殼 後生殼圈將早期殼圈完全包裹,兩側不顯露初房。殼體外觀僅可見終殼圈的各房室。
半包鏇(hemi-involute)殼 介於包鏇殼與露鏇殼之間,後生殼圈僅部分包裹早期圈,兩側可見到初房。
(3)螺鏇式(trochospiral)殼
房室在若干個彼此平行的平面上,圍繞一根通過初房中心並與這些平面垂直的假想軸呈螺鏇式排列。
螺鏇式殼有背(dorsal)和腹(ventral)之分。在背側(鏇側),初房和各殼圈均可顯露,與平鏇的露鏇殼相像。在背側常形成突出的殼頂在腹側(臍側),只能看見終殼圈的各房室,類似於平鏇的包鏇殼。在殼的腹側中央常出現下凹的臍(umbilicus),有時臍部可發育一個完整的或具裂隙的臍塞(umbilical plug),它是由臍部殼壁加厚形成的。
根據背腹兩側凹凸不同的情況,螺鏇式殼又可分為
雙凸型:背腹兩側都向外突出;
平凸型:背側平,腹側凸出;
凸凹型:背側凸,腹側凹;
凸平型:背側凸,腹側平;
雙平型:背腹兩側都平
螺鏇式殼中有幾個特殊的類型:
圓球形殼;是一種變形殼,早期房室呈螺鏇狀排列,晚期為隱鏇,即終室包裹所有的房室,外觀似一簡單的圓球形。
雙列式殼:是一種特殊的、規則的螺鏇式殼,每個鏇圈由兩個房室組成,相鄰殼圈的房室整齊地對應排列,形成兩行。
三列式殼:類似於雙列式殼,但每個鏇圈由三個房室組成,形成整齊的三列。
扭鏇式殼:是一種不大規則的螺鏇式殼,房室螺鏇式排列發育到一定階段後,鏇圈所在的平面方向發生變化,不再平行於早期的鏇轉平面。
(4)繞鏇式(streptospiral)殼
小滴蟲式排列:房室沿一條長軸繞鏇排列。
小粟蟲式排列:每一鏇圈由兩個房室組成,相繼生長的兩個房室的繞鏇平面以一定的角度相交。
A)雙玦蟲式——相繼生長的兩個房室的繞鏇平面夾角為180°,即房室始終在一個平面內繞鏇;
B)三玦蟲式——相繼生長的兩個房室的繞鏇平面夾角120°,房室最多的一側殼面可看見三個房室,稱為多室面,相對的一側稱為少室面,只能看見兩個房室;
C)五玦蟲式——相繼生長的兩個房室的繞鏇平面夾角為144°,而相鄰房室的鏇轉平面夾角為72 ° ,多室面上可看到四個房室,少室面可見三個房室,殼面總共可見到五個房屋。
D)曲房蟲式——相繼生長的兩個房室的繞鏇平面夾角由120 °逐漸增大到180 ° ,變化的繞鏇平面構成“S”形可見5個以上的房室,有時可多達8—10個。
(5)雙卷式(biwinding)殼 為雙列的鏇卷殼。兩列房室的接合線沿殼緣出現,呈折曲狀,稱為中縫合線。
(6)半環式(鏇圈)(semicyclical)殼 房室的排列是以初房為起點,往同一個方向迭次鏇卷生長。鏇卷不足一周時稱為半環式殼,鏇卷超過一周,即超覆了先生成的房室和該房室的早期部分,則稱為鏇圈式殼。整個殼體常呈凸鏡狀或盤狀。
7)環圈式(cyclical)殼 殼的房室呈同心圓 狀排列,殼體呈圓盤形。
(8)混合型(composite form)殼 個體發育的後期房室的排列方式發生變化。

有孔蟲有孔蟲
有孔蟲有孔蟲
有孔蟲有孔蟲

參考文獻

《微體古生物學教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