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主體假設

會計主體假設

會計主體假設,(又稱,會計個體假設,Accounting entity postulate), 會計主體指的是會計工作特定的空間範圍。會計主體假設起源於經營主體的概念,其形成與經濟組織的獨立發展有直接聯繫。在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出現了大量以盈利為目的的經營組織-獨資或合夥企業,如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康美達合營公司,15世紀英國從事海外貿易的冒險性公司都是合夥組織,它們客觀上要求會計將企業視為獨立於業主之外的經濟實體,將業主個人的經濟活動與企業分開。會計主體假設是為了明確核算的空間範圍,明確經濟權利和責任的歸屬主體。

基本信息

會計主體條件

1.具有一定數量的資金。

2.進行獨立的生產經營活動和其他活動。

3.會計上實行獨立核算。

起源

會計主體假設會計主體假設

會計主體假設起源於經營主體的概念,其形成與經濟組織的獨立發展有直接聯繫。在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出現了大量以盈利為目的的經營組織-獨資或合夥企業,如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康美達合營公司,15世紀英國從事海外貿易的冒險性公司都是合夥組織,它們客觀上要求會計將企業視為獨立於業主之外的經濟實體,將業主個人的經濟活動與企業分開。因為在法律上,獨資和合夥企業不獨立法人,它們的資產和負債仍被視為業主或合伙人的財產和債務,業主、合伙人對此承擔無限責任。所以,會計上必須假設企業是一個獨立的實體,會計關注的中心是企業而不是業主、合伙人。

面臨挑戰

會計主體假設會計主體假設

會計主體假設是為了明確核算的空間範圍,明確經濟權利和責任的歸屬主體。現行的企業會計主體是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確立的。當時,大機器工業生產代替了作坊式的手工生產,導致了區別於家庭所有制的獨立企業的誕生,會計系統也隨之建立。可是在網路經濟時代,公司會計主體的外延不斷變化,結構和功能都極不穩定,單一部門可能也會形成一個報告主體。尤其是自由組合經營主體很可能會按照其交易事項的要求不斷重組新的主體進行經濟活動,這就使會計主體的認定產生困難。企業在網路空間的迅速分合導致了會計主體多元化和不確定性的存在,原來適用的會計規則出現了問題。沒有清晰的會計主體假設將使人們無法理解會計報表的意義。因此,準確把握“會計主體”概念,適時擴展主體內容成為一個必須面對的課題。

誤用

主要表現在我國,會計主體假定誤用的情況主要發生在一些會計核算制度不健全、會計基礎工作較差的集體、私營企業以及個體工商戶會計核算中。主要表現有:

①資本金的投入與抽回當作投資者個人的付出與收入入賬;

②將屬於投資者個人的開支,當作企業的開支入賬;

③將屬於投資者個人的收入,當作企業的收入入賬;

④將屬於投資者的資產,由企業無償占用;

⑤將屬於投資者的債權、債務,由企業收賬或償付;

⑥將企業的費用開支,由投資者自行列支,不在企業報賬;

⑦將企業的收入,視為投資者個人的收入,不在企業賬面上反映;

⑧將本歸企業占用的資產,轉由投資者作為個人資產無償、長期使用,不在企業賬上反映;

⑨將本屬企業的債權或債務,由投資者個人以自己的名義收回或清償;

⑩其他。

實際上,會計主體假定的誤用,核心是將企業(單位)作為一個人格化的行為主體與投資者作為一個獨立的行為主體兩者之間的界限未劃分清楚。這時,企業的經濟業務與投資者個人的經濟業務之間界限不清,或者同一投資者所創辦的幾個企業之間的經濟業務界限不清,勢必造成企業資產、負債、權益、收入、成本和利潤不真實,影響會計信息的可靠性。

應對

會計信息來自會計實體範圍的內外,從企業具備的技術條件、主觀意願和客觀環境上分析,它目前不可能提供全面信息。但是在市場變化日益劇烈的情況下,為了儘量避免和減少經營風險,提高經濟收益,企業和其他報表使用者卻不僅會需要企業過去的信息,而且需要未來的信息。為了滿足這些日益迫切的信息需求,會計人員必須突破傳統的會計主體,將會計主體延伸到企業外部去才能順利獲取所需信息。新環境要求我們必須將企業主體觀轉變為信息需要者的主體觀。

隨著網路經濟這樣的新經濟形態地出現,行業開闢了新興會計領域,其中包括破產會計、人力資源會計和社會會計等。它們需要會計假設理論的創新才能更好地發展。比如,破產會計需要清算小組代理破產企業的會計主體資格;社會會計需要將單純的會計主體升級為整個國民經濟主體。這些新挑戰啟示我們應該豐富會計主體假設的內容,從企事業單位到經濟體系環境均有涉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