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石松

在學習期間,他克服年齡偏大、記憶力較差的困難,夜以繼日地攻讀英語,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為自己在工作中查閱科研資料打下了基礎。 經過9年的艱辛努力,到1991年野生白毛茶人工栽培研究取得成功,開發人工栽培白毛茶園2000多畝,白毛茶也成為了當地主要的經濟作物。

曾石松在零陵農校是學果茶專業的,在工作實踐中,面對鄉親們對科技知識的渴求,常常為自己因為所學知識淺薄不能解決更多的技術難題而愧疚。為了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增強科技服務能力,在業餘時間始終把充實更新知識放在了首位,1988年考取了湖南省廣播電視大學園藝專業,並以優異的成績畢業。2001年參加了湖南省援助非洲衣索比亞選派人員的英語考試,取得了到湖南農大外語系強化培訓三個月的學習機會。在學習期間,他克服年齡偏大、記憶力較差的困難,夜以繼日地攻讀英語,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為自己在工作中查閱科研資料打下了基礎。他還每年堅持自費訂閱各種專業雜誌、英語雜誌,學會了電腦使用及上網查詢資料,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和學識水平。他所主筆撰寫的《淺談開發汝城有機茶促進茶葉生產發展》、《汝城柰李生物學特性調查》、《花豆座果率低的原因及其對策》、《淺談汝城縣果樹生產現狀和發展對策》、《花豆結莢率低的原因及對策》等多篇論文分別在國家及省、市級科技專業刊物發表,其中論文《花豆座果率低的原因及其對策》得到了院士官春雲教授的充分肯定,“基層科技人員能從事科研,並寫出幾篇好的論文,不簡單”。專家的鼓勵給了他對科研工作的無窮動力和堅定信心。 白毛茶是汝城縣的珍惜名貴茶葉,明清時期一度成為貢品,經國家鑑定為“世界罕見的紅茶資源”。1982年底,為了研究汝城野生白毛茶的人工栽培技術,他和同行們在原東嶺鄉農技術站基地上開展了野生白毛茶人工栽培短穗扦插試驗。在試驗中碰到最大的難題就是短穗的採集,因為野生白毛茶分布在偏遠的大坪林場九龍江、三江口鎮蘭洞一帶的深山密林中,為了保證成活,當天剪取的接穗必須當天扦插。他們天剛蒙蒙亮就要劈荊斬棘進入深山老林中采短穗,餓了吃點餅乾,渴了喝口山泉,返回時經常要到天黑,還要打著手電照明將短穗扦插下去,一直忙碌到雞啼黎明。經過9年的艱辛努力,到1991年野生白毛茶人工栽培研究取得成功,開發人工栽培白毛茶園2000多畝,白毛茶也成為了當地主要的經濟作物。《汝城白毛茶野生資源開發利用研究》科研項目,相繼獲得了郴州地區科技進步一等獎、湖南省農業科技進步二等獎和湖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完成一個科研項目,一般需要3至4年,有的項目需更長的時間,最少需要投入經費3萬元至4萬元。由於財政對科研經費投入十分有限,開展科研工作舉步維艱。2002年為了發展花豆產業規模經營,他主動請纓對馬橋鄉的花豆進行生物特性科學研究,由於科研經費緊缺,作為項目主持人的他為該項目墊付科研經費5000元,在他的率先垂範下,其他5個參與人員每人墊資1000元。他們終於克服重重困難,歷經4年不懈努力,花豆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探索出了花豆在溫度達到36度以上花粉結實率低,最適宜在海拔500-700米的地區生長的生物學特性。針對該縣田莊鄉、暖水鎮有部分村民看到馬橋鄉村民發展花豆種植致富,急於發展花豆產業的要求,曾石松到這兩個鄉鎮進行了實地種植試驗,因為溫度偏高導致結實率低而以失敗告終,改變了該縣盲目發展花豆產業的傾向。同時又在土橋鎮橫逕村進行示範推廣取得成功,改變了只有在馬橋鄉可以發展花豆產業的錯誤認識。他們有效解決了花豆常見病蟲害的防治問題,大力推廣使用綠色安全低殘留農藥及標準化生產技術,全縣種植面積由2002年的1000多畝擴大到現在的8000多畝,最高單產由原來的每畝250公斤提高到現在的350公斤,年產值超過2000萬元,花豆產業已成為汝城縣的規模產業和特色產業。《花豆生物學特性研究與套用》科研項目獲得2005年度縣科技進步一等獎,獲得2006年度全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曾石松盡力用所學技術為鄉親們提供服務,無論走到哪裡,都有農民請教農業技術問題,廣大農民朋友都習慣地叫他為“曾教授”。2002年永豐鄉山口洞村有片面積100多畝的水晶梨,雖然栽種4年,但是長勢較差,豐收無望,村民正準備砍掉。曾石松聞訊後便立趕赴現場調研,發現這片水晶梨存在感染病蟲害、沒有適當配置授粉樹、修剪不當等問題。他通過室內授課、現場技術指導、發放技術資料等方式,有效解決了管理上的技術問題,並推廣了套袋新技術,這片水晶梨在他的技術指導下當年便產生了效益8萬元,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評。今年全縣開展“新型農民培訓”工程,全縣各鄉鎮的村民爭著要“曾教授”來上課,他除上好理論課外,還親自到村民的田間地頭進行具體指導,為廣大農民朋友解決生產技術難題。
當前全縣正在大力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為農業科技發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曾石松不辱使命,2007年已向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了4個農業項目發明專利,填補了全縣農業發明專利的空白。他對自已選擇的職業始終無怨無悔,表示要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繼續俯身當好科研戰線上的“老黃牛”,潛心科研,多出成果,努力為農業增產增收提供更可靠的科學技術支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