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應龍

曾應龍

曾應龍,四川省廣安縣人。1985年,他聚集數千躲避計畫生育的人,為反對計畫生育而建立大有國,自稱皇帝,改1985年為太平元年,以龍旗為國旗。由上述行徑,曾應龍犯有組織、領導、顛覆等多項反革命罪,念其愚昧,政府從輕判處無期徒刑。

基本信息

評價

曾應龍犯了組織、領導、顛覆等多項反革命罪,政府念其愚昧,從輕判處無期徒刑。他性情樂觀,服從管理,警察和犯人們都對其印象較好,經常戲稱“陛下”。我被“恩準”向陛下贊助人民幣50元,支助他讀四川函授大學。

廖亦武採訪曾應龍

1993年大年初七,我在四川東北部的大巴山中的一座省級監獄裡,拜訪了48歲的農民皇帝曾應龍。 大牆之下,“天子”已禿頂,但鬥雞眼中的爍爍神光依舊。他腳蹬解放牌膠鞋,身著勞改犯特有的藍色短襖,袖手對我滔滔不絕地發了兩個鐘頭的“口諭”。 這是我降臨人世以來,聞所未聞的宏論,但願讀者諸君看這篇採訪,不要以為我在編稀奇故事。

內容

曾“皇帝”在監獄中接受採訪

【威】:您就是這座監獄鼎鼎大名的土皇帝?

【曾應龍】:應該叫陛下。

【威】:好吧,陛下,您是什麼時候稱帝的?

【曾應龍】:不是朕想稱帝,是朕的十萬臣民擁戴朕登基的。在烏江中游的觀音岩,爬上來一條娃娃魚,這牲畜會說人話,而且總在月明之夜,從岩里向外唱一首童謠,什麼“假龍沉,真龍升;河之南,降太平”。後來,連三歲小孩都會唱了,於是這歌謠經過許多小孩的口傳遍了九村十八溝,有位好奇的人叫馬興,是當地的風水先生, 一天夜裡,他帶著一撥村民跟蹤歌聲,在“觀音”的嘴裡找到娃娃魚,那牲畜見人不但不逃跑,反而啪啪扑打著尾巴,像迫不及待地歡迎人來。馬興撿起它,從它的嘴巴當眾挖出三尺黃綾,正是那首童謠,而在魚肚皮上,刻著“大有”二字。其時皓月當空,馬興出洞,望月冥思片刻,突然對天地三拜九叩,向大家舉魚布告玉皇大帝的詔示。

朕事先並不知道娃娃魚的事,計畫生育鬧得厲害,鄉幹部隔三過五帶著醫生,挨門挨戶地查超生子女,查出來要罰款,裝在肚皮里的要拿掉,還號召育齡內男女都去結紮、安環。朕有兩個丫頭,還想要個龍子,就同村里許多人一樣,悄悄帶著沒出懷的婆娘外出打工,在新疆搞建築七個月,果然天遂人願,有了龍子,按輩份取名延澤。朕不敢回鄉,就領著妻兒到了河南,在新鄉落腳。可還是讓馬興給算出來了。所謂“真龍升”,正暗合“曾應龍”這個姓名,“河之南”即河南,也有坐北朝南的意思,那么“新鄉”這個地名正是新天子藏身之地。馬興領著一班臣民,千里迎駕,見著朕就取出龍袍加之,納頭便拜, 山呼萬歲。朕卻之不恭,只好順應天命,回鄉稱帝,國號“大有”,改公元1985年為太平元年。

【威】:“大有”的含意是什麼?

【曾應龍】:大有者,你有,我有,大家有也。朕登基下的立國御旨“有地大家種,有錢大家花,娃兒隨便生”,已在臣民中廣為傳頌。

【威】:陛下的疆土有多大?

【曾應龍】:雖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朕實際管轄的也就是湘、貴、川交界,有三縣之地。宰相牛大全在立國之際,專門組織人丈量土地,繪製成地圖,送達四川成都國,湖南長沙國和北京國政府。

【威】:說句不客氣的話,陛下的這個大有國完全是從史書里照搬來的,包括童謠、 娃娃魚顯靈、河南迎駕等細節都是陛下與大臣事先密謀的結果,真沒想到,時過境遷,您老人家還在做皇帝夢。

【曾應龍】:放肆!朕知道你是四川成都國來的什麼記者,又同獄方混得頗熟。但朕有權拒絕你的採訪。

【威】:我不是記者,我只是一個普通的民情研究者。如果陛下這次不願同我開誠布公地交談,恐怕以後就再難有機會讓人了解您和您的“國家”。據我觀察,您讀過不少古籍,您知書達理,素懷鴻鵠之志,雖然這種遠大志向有點過頭,您不想永遠成為世人的笑柄吧?

【曾應龍】:成王敗寇,有什麼值得笑的!您能保證如實地記錄朕的口諭嗎?

【威】:當然,陛下。我保證。

【曾應龍】:話說太尉馬興、宰相牛大全等一班臣民迎駕回鄉後,向朕奏請起事步驟和時機,馬興認為,大有國地理偏僻,人煙稀少;鄉民們受祖宗規矩的約束,傳宗接代的舊意識根深蒂固,計畫生育政策在這兒難以推行。更由於一些鄉幹部的粗暴作風,激起了人們的普遍反感。婆娘們寧願鑽山洞、吃野菜、喝泉水,過野人的生活,也不願做人流。 這種害怕斷子絕孫的普遍民情是能夠利用的。牛大全認為,應該讓大有國的開國大臣們深入民間,在老百姓中宣傳生娃兒的權利是天地祖宗給的,當然是生得越多越好,雖然養娃苦一點,但人窮慣了,苦慣了,養一個和養七個、八個也差不多,多一個娃兒就多一份盼頭,誰要是連咱的盼頭都要滅掉,就應該同他乾。經過半年多的發動民眾,大有國的基礎就打好了。於是朕連續頒發幾道痛斥計畫生育為妖術的秘密詔書,號召大有國臣民敞開生,誰要生養十個娃以上,朕就賜封為“誥命夫人”。

正當其時,曾家溝的百歲長老去世了。在山裡,百歲老人的仙逝是方圓百里的頭等大事,許多人老遠趕來參加送葬。風水先生作為貴賓被請到,他翻山越嶺,忙乎了兩天,終於期尋到一處向陽的風水寶地。逝者靈柩停了三七二十一天。請外山的和尚念經做道場,方選定出瘓日。

按馬興的計算,必須要在太陽剛露頭時落下棺材,百歲長老的香火才會同旭日一般,永遠上升。於是一千多人的送葬隊伍半夜就吹吹打打地起身了,大有國的開國臣民一百多人也混在裡面,普天之下都是逝者的孝子,朕在這時也不能免俗。大家認為如果能借百年之屍·還魂立國,無疑是天賜的吉兆。繞著山樑盤桓而上的長蛇陣壯觀極了,連星星也黯然失色,並且越朝上,越辯不清哪是星星,哪是火把和人群。牛大全奏道:“陛下,這一切都來自天國呀。”於是跟著朕一道加入嚎喪的隊伍。領頭那個傢伙嗓音特別亮,他頌一句,上千人就合一句, 把山震得嗡嗡直響:“走哇走哇丨不要歇氣哇丨不要抬頭哇丨到天河上游丨去投胎哇丨 二十年後你又來哇丨娶個大姑娘丨日牝又下崽哇…… ”

【威】:您老人家還挺有詩意的。

【曾應龍】:好戲還沒開場呢。下葬的時辰到了,太尉馬興又率領十幾位禁衛軍迎著剛露頭的日頭跳神,許多人不由自主地跟著跳起來。宰相牛大全趁機亮出膀子,祭起大有國的龍旗,跺幾跺,搖幾搖,接著從懷裡掏出一把豌豆,揚手一拋,連叫幾聲“變”;人們都彎腰去撿那些入土的神豆,不提防烏雲從山澗底陣陣湧起,一會就遮住了太陽,霎時!電閃雷鳴,暴雨如注,似有十萬天兵天將殺向人間。

【威】:這就叫“撒豆成兵”的把戲了。

【曾應龍】:你還懂點行。眾人被暴雨澆得鬼哭狼嚎,紛紛下施懇求牛宰相收了法術 ,朕自然準奏。雨過天晴之際,臣民們完成葬儀,隨朕下山,一路豎起招兵旗,四方鄉民紛紛投靠,十幾天聚了數萬之眾。

【威】:什麼數萬之眾?您的判決書我看過了,也就不過幾千受你們愚弄的民眾。

【曾應龍】:君王無戲言。朕還親率御林軍攻入縣城,占領了縣醫院,趕跑院長,將所有的避孕藥物搜出,在院子裡堆成小山,點火焚毀。這一驚世壯舉,相當於林則徐虎門銷煙。萬眾歡呼雷動,於是牛宰相、馬太尉率文武兩班大臣,著蟒袍持玉笏,依次上朝,行君臣之禮。

【威】:聽說陛下還擁有三宮六院,共四十名嬪妃?

【曾應龍】:那都是牛、馬二位愛卿做的好事!朕曾下詔辭退,說創國伊始,百廢待舉,天子理應與眾臣民同甘共苦,豈有功未成,先思淫慾的理!可眾卿苦苦相勸,言從古至今,天子都是三宮六院,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令不行。陛下不承淫慾的精神值得萬世景仰,但這排場是不能不講的!

【威】:陛下的嬪妃都是哪兒選來的?

【曾應龍】:縣醫院的女護士都入選了,其它就是文武大臣的公主,但朕日理萬機,連一起廝守了半輩子的皇后也無暇寵幸,哪顧得上嬪妃!

【威】:陛下的朝廷也太腐敗了,滿朝都是皇親國戚。我明白你們為什麼要把皇宮選在醫院了。一是女人多,二是大有國的烏合之眾根本就攻不下縣政府。

【曾應龍】:朕一心記著攻醫院燒避孕藥物,召喚民心,把政府和公安局全忘了。後來,解放軍包圍了醫院,朕親率御林軍迎戰,不幸被虜,而馬太尉卻押著後宮嬪妃,投荷花池自盡殉國,可惜池水太淺,淹不了人。馬卿一時興起,竟舞起大刀片子,斬了兩個嬪妃的頭,唉,亡國之痛,沒齒難忘啊!

【威】:馬太尉和牛宰相不是會撒豆成兵嗎?他們的法術到哪兒去了?

【曾應龍】:牛卿祭起大有龍旗,正要作法,肚子就挨了一槍。好個牛卿,大吼一聲,又向前沖了幾丈遠,可還是倒下了。

【威】:陛下的朝廷也覆滅得太快了!

【曾應龍】:天命也,非戰之罪也!馬太尉拖了命債,被判處死刑。朕與牛卿等一乾大臣均身負重罪人獄。朕就是不服北京國的法!你想想,朕祖祖輩輩的骨頭都埋在這地方 ,朕的族譜能夠上溯至宋,一千多年啊,朕還不應該承接風水,建立大有國么?北京國管轄的地盤那么大,且四方八面都要朝賀,還缺一個小小的大有國么?吾國貧窮,就是因為五穀不豐,人丁不旺,計畫生育一旦落實到戶,朕愧對列祖列宗呀!再說,即使要結紮、安環,做手術,也得通過朕下詔,哪有外國人跑到本國來推行他們的政策的?

【威】:陛下說誰是外國?

【曾應龍】:吾國之外都是外國。

【威】:那我也是外國人了?

【曾應龍】:然也。國與國無論大小,都該平等相處,互派大使,互通關貿,試問如果吾國硬要到你國去推行“娃兒隨便生”的政策,你國能接受嗎?

【威】:這就是陛下申訴多年的理由?

【曾應龍】:然也。

【威】:陛下的朝廷也太小了,如果都像您這么乾,那全中國至少有幾萬個皇帝要登基。您大約已勞動教養了十幾年了,人民政府對您怎么樣?

【曾應龍】:朕學過醫,大隊就安排朕做了衛生員,也算廣施龍恩。朕每天也讀報,曉得外面每天都要發生許多大事,而大有國相對封閉、落後,許多年也沒有報上一天朕大事多,朕要在監獄裡勤學習,爭取能早日減刑出去,造福於本國臣民。

【威】:還想稱帝?

【曾應龍】:窮不能立國,這是教訓啊!所以說,要挖窮根,奔富裕,首先就要學習文化和科技。朕過去潛心鑽研古籍,忽視了本土本鄉之外的時代變化,入獄後,朕反而在高牆之內開闊了視野,還報考了函大。

【威】:皇上讀函授大學?這倒是新鮮事。聽說陛下為上學之事還下詔給監獄長和政委,稱他們為“黃、王二大臣”?

【曾應龍】:讀函大需要錢,朕的用意是在表彰黃、王二位管理監獄有功的同時,向獄方徵集幾百元學費,不料朕的苦心被誤解。大隊長親臨監舍,把朕好一頓訓斥!

【威】:皇后來探過監嗎?

【曾應龍】:朕已將她貶為庶人。

【威】:這么說您離婚了。兒女改姓了么?

【曾應龍】:一言難盡。朕的心情不好,不想再談下去了。

【威】:但願我能拉到贊助,支持陛下學完函大。祝君健康。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