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八字成語,改成語出自《詩經.小雅.谷風之什.北山》,一般作賓語、定語,普遍用於書面語,其在古文《左傳·昭公七年》及《難蜀父老》中也都有運用。

基本信息

讀音

pǔ tiān zhī xià,mò fēi wáng tǔ

釋義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普,遍及;率,直、直到;濱,邊,邊緣。
原文應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
整句話意思是:普天之下,皆是王土,四海之內,皆是王臣。大夫失職,行事不公;以我為賢,卻派遣不停。

出處

《 詩經.小雅.谷風之什.北山》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從事;王事靡盬(gǔ),憂我父母。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 王臣;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
四牡 彭彭,王事傍傍;嘉我未老,鮮我方將;旅力 方剛,經營四方。
燕燕居息,或盡瘁事國;或息偃在床,或不已於行。
或不知叫號,或慘慘劬(qú)勞;或棲遲偃仰,或王事鞅掌。
或湛樂飲酒,或慘慘畏咎;或出入風議,或靡事不為。
全詩六章。首章怨恨繁重的公差加在自己身上,給父母帶來憂愁;次章說同為王臣,卻勞逸不均, 自己差事特別繁重;第三章自我慶幸年輕力壯,還能應付四方奔走的差役;第四、五、六章連用十二個“或”字,兩兩對舉,具體揭示了勞逸不均的事實。詩人在這一系列鮮明的對照中,盡情地傾訴了心中的不平和牢騷,從一個側面寫出了社會的不平等。
附——《孟子》.卷九. 萬章上.第四章(摘錄)
鹹丘蒙曰:...詩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而舜既為天子矣,敢問瞽瞍之非臣如何?」
曰:「是詩也,非是之謂也,勞於王事而不得養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獨賢勞也。』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如以辭而已矣, 雲漢之詩曰:『周餘黎民,靡有孑遺。』信斯言也,是周無遺民也。
譯文
鹹丘蒙說:...《詩經》上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而舜已經做了天子,請問'瞽瞍'(舜之父)怎能不做他的臣子?
孟子說:這首詩,不是這個意思。說的是【(作者抱怨)為‘王事’而不能奉養自己的父母】。是說【都是君王的事,只有我有才能、更辛苦】。所以,解說《詩經》的人,不能因為文字(對文字望文生義)影響了對詩的辭句的理解;不能因為辭句而影響了對詩的主題的理解。要通過自己對詩的領會,去理解作者的思想;這才能懂得詩的真正含義。如僅僅停留在辭句的表面意義,那么,《雲漢》詩中有『周餘黎民,靡有孑遺』就成了【‘周’剩下的老百姓,沒有再活下來的了】——如果這是真的,那‘周’就沒有後代了。

示例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昭公七年》:“故《詩》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漢· 司馬相如《難蜀父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用法

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