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人

在他手上,“在中堂”的事業突飛猛進,有了很大的發展。 喬景儼,字望之,是喬致庸的三兒子。 喬映奎,字星齋,為景儼之子。

基本信息

拼音:jìn rén
語出:聊齋志異》(附錄)第四篇

原文

晉人某有勇力,不屑格拒之術,而搏技家當之盡蘼。過中州,有少林弟子受其辱,忿告其師,群謀設席相邀,將以困之。既至,先陳茗果。胡桃連殼,堅不可食。某取就案邊,伸食指敲之,應手而碎。寺眾大駭,優禮而散。

譯文

有一位來自山西地區的勇士,他對那些花拳繡腿式的格鬥術不屑一顧,而以武藝精湛的實力傳名於世。當他路過中州時,有一個少林弟子與他交手,而被他所羞辱,少林弟子不甘心,把事情告訴給了師傅。於是,他們商議:以宴請山西勇士的名義,趁機報復之。他們等勇士來到時,先以香茶相待,再拿堅硬無比的沒削殼的胡桃給勇士吃。只見勇士僅用食指一敲,那堅硬的胡桃隨聲而碎。少林僧侶們不由大驚,趕忙以厚禮款待勇士,隨後匆匆散去。

晉人——喬致庸

喬致庸,字仲登、號曉池,是喬全美之子,喬貴發之孫,喬家第四代人。人稱“亮財主”,生於嘉慶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卒乾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7年),是喬門中最長壽的人。他娶過六個妻子,分別是馬氏、高氏、楊氏、周氏、楊氏、楊氏,都誥贈夫人。據說他最後一個妻子可作他的孫女,兩人的年齡相差三十幾歲。這樣看來,不知底細的人會認為這位老翁好色,老了還討妙齡為妻。其實老翁娶妻竟是兒女們的主意。因為他家雖說僮僕很多,可貼身服侍實在不如自己的妻子方便,妻子比孝順的兒女使用起來自然得多。娶了妻子,一來省去子女們的麻煩,二來還可避免同僕婦女傭的風流不雅。
致庸生有六子,十一個孫子。在他執掌家務時,可稱得上人丁興旺,四世同堂了。在他手上,“在中堂”的事業突飛猛進,有了很大的發展。如起先是“復字號”稱雄於包頭地面,接著有大德通、大德恆兩大票號活躍於全國各大商埠及水陸碼頭。當時“在中堂”的財勢已擠身於全省富戶前列,家資千萬,商業遍布全國。他為了光大門庭,又大興土木,於同治初年開始,先在老院西側隔小巷購買了不少房基地皮,又修了一座里五外三的樓院。而且兩樓對峙,主樓為懸山頂露明柱結構,通天欞門,有陽台走廊。登上陽台,可觀全院。陽台前沿,設有扶欄,扶欄上刻有磚雕,磚雕工藝精湛,栩栩如生。明樓竣工後,又在兩樓院隔街相望處,陸續興建了兩個橫五豎五的四合斗院。四座院落正好位於街巷交叉的四角,為後來連成一體奠定了基礎。在他手裡建築的房屋占到現在整個房院的三分之二。
喬致庸的確人如其名。他待人隨和,處世中庸。由於他善於計謀,在他執掌家業時,資產越滾越多,是“在中堂”殷實家財真正的奠基人。
喬致庸的一生頗有善行,經常救濟貧民百姓。特別是在清光緒三年,天遭大旱,赤地乾里,寸草不生。民謠有:“光緒三年,人死一半“的說法。當時喬致庸曾開倉賑濟。對此,光緒八年版《祁縣誌》有記述,並給予褒獎。
在理家上,他經常告誡兒孫:經商處事要以“信”為重,以信譽得人。其次是“義”,不哄人,不騙人,該得一分得一分,不掙昧心錢。第三才是利,不能把利擺在首位。又誡“驕、貪、懶”三個字。他治家有方,以《朱子治家格言》為準則,把它當作兒孫啟蒙的必讀課,同時寫在屏門上,作為每日的行動規範。兒孫如若有過,則令跪地背誦,到有針對性處,令讀多次。如犯拋米撒面之錯,便把“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反覆誦讀,直到認錯為止。然後再作一番訓教,最後犯者謝赦,慢慢退出。
喬致庸還把他親擬的對聯著人寫好刻就,掛在內宅門上:“求名求利莫求人,須求已。惜農惜食非惜財,緣惜福”。以此告誡兒孫,注重節儉,不要貪圖安逸,坐享祖業。他對他的兒子進行了排隊分析,認為長子不可委以重任,因為長子驕橫跋扈;次子個性暴烈;三子過於老實,亦非經濟之才;四號樸實遲鈍,不善於說話;五子是個書呆子;六子體質瘦弱,難擔大業,沒有一個是他的理想繼承入。只有長孫喬映霞性地忠誠厚道,聰明伶俐,故對映霞寄予厚望,教誨亦多。常對其教育說,唯無私才可訟大公,唯大公才可成大器。“氣忌燥,言忌浮,才忌露,學忌滿,膽欲大,心欲小,知欲圓,行欲方”。“為人作事怪人休深,望人休過,待人要豐,自奉要約。思怕失益後損,威怕先緊後松”。這些教誨,對喬映霞的立身行事是有很大影響的。
俗話說,人老惜子,喬致庸老年時,對他的六子寵愛至極,偏袒極甚,因而在他的幼子去世後,慟哭不起,染病臥床,二年後離開人間。
喬景儼,字望之,是喬致庸的三兒子。生於鹹豐九年(公元1859年),卒子民國元年(1912年),在喬致庸晚年當家。開始執掌家務,約在光緒二十年前後。其人深得其父處世之道的薰陶,有長者風度,辦事謹小慎微,以之主持家業綽然有餘;讓其經商理事,膽識顯然不足。因而一生未涉外埠,而家務則賴其經管。他一生無大作為,只是為人善良,多行公益,為喬家堡村捐資並主持挖了一條伏溪河水和渠,可澆灌田地千餘畝。在這以前,每年夏季天旱無雨,眼看莊稼就要枯死。縱然有時可用河水灌溉,但往往你搶我奪,無章無序,澆不成地。為此農民之間互相械鬥,常有人命案件發生。一年,炮守堡村和喬家堡村農民,因澆地發生鬥毆,雙方用鐵鍬劈出人命。縣官坐著轎子去辦案,被農民搬起石頭砸了轎頂。在此情況下,喬景儼捐資挖渠灌田,改善了農田的灌溉條件,解除了農民的一大危難。渠本翹集資開辦祁縣中學堂及孟步雲在太原開辦私立光華女子學校時,喬景儼也曾捐資相助。本人還懂醫術,經常為人免費診治,施捨藥物,因而很受鄉人敬重。他所經手診治的患者大都是窮人。他認為施捨藥物也是一種花錢辦好事的辦法,花了錢可以消災免難,比抽了大煙和賭博強得多。
景儼原配趙氏,是太谷縣同知職趙淑公的女兒,比景儼大一歲,是個頗知勤儉持家的婦女,生有四子二女,於光緒二十九年去世。同年景儼繼娶了本縣梁村歲貢生候補教諭趙懷丁公的女兒,比景儼小二十三歲,三年後生一號。當景儼病重時,妻子在神前許願,若得丈夫病好,一定唱大戲、備三牲酬謝。景儼的病稍有好轉,梁氏便急於還願,不料映霞以“荒誕迷信,既違祖訓,又傷風化”為由,不予支付開銷,景儼終至不起。
景儼執掌家政時也捐了個三品官賞戴花翎。以後又晉升為二品,為道員分省後補。他一生居恆儉樸,也嚴格禁止家裡人有聲色犬馬之好。家中從來不設堂會,婦女不準輕易外出看戲,特別反對秧歌社火。他一生雖然善舉頗多,可到晚年對他的侄子映霞崇拜維新的激進言行十分不滿,叔侄之間表面和好,內心不合,這種情況直到景儼臨終也未得到解決。
從建築方面,光緒中期,地方治安不平靜,“在中堂”為了保護自身的安危,喬景儀、喬景儼決計修建全封閉的城堡式大院。為此,曾費了很多周折,花了許多銀兩,買了街巷的占用權。他們買下占用權後,把巷堵了,小巷建成西北和西南院的側院。街口堵了,東面修建了大門,西面起建了祠堂,北面兩樓院外又擴建為兩個外跨院,新建兩個蕪廊大門。跨院之間有廊相通,並通過大門頂的“過橋”,使南北院相連,形成了城堡式的建築群。
喬映霞,字錦堂,乳名成義,因而人稱“成義財主”,景儀所生,過繼給岱。同輩兄弟中排行老大。他為人精明強幹,敢作敢為,思想激進。少年時期,正值康、梁變法維新,對此十分崇拜。他奉信天主,仰慕西方文明。民國以後,對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更是擁護,並加入了同盟會。他在祁縣積極倡導興辦教育,破除迷信,剪辮子、放足,且身體力行,親自領人在喬家堡村改廟宇做學堂。民國二年農曆五月十三日城內趕廟會,他拉著狼狗,見人就剪辮子。九汲村的段步洋、趙富貴、范有元三人進城趕會,在城內碰上成義子,嚇得躲進字號家,鑽在欄櫃底,還被拉出剪了辮子。因為這樣,村里人認為他是個怪人,和誰也不一樣。有的人為他編了順口溜嘲笑他,有些順口溜老年人還記憶猶新,可隨口背誦出來。如:“成義子,削了頭髮剪辮子,穿得洋襖兒洋褲子,脖子上扎得腿帶子,褲子檔里綴扣子,尿尿不用解褲子……”。
民國初年,“在中堂”由他當家。他治家亦嚴,兄弟成家後均讓其另立門戶,獨立為生。還自命齋名,如“自強不息齋“、“退思補過齋”、“知不足齋”、“昨非今是齋”、“不得不勉齋”、“日新齋”、“習勤齋”、“時新齋”等。在他執掌家務期間,還對其所屬商號進行過大力整頓,使“在中堂”的生意買賣又有了一個大的飛躍。民國二年,他出任祁縣第三區區長。當時,他竭力禁種鴉片。因強行剷除煙苗,與農民發生爭執,結果釀成人命案,遠走避禍於天津。
喬映霞深受乃祖薰陶,脾氣乖僻,又具有其父逞勝好強的性格。他事業心很強,治家亦嚴,家人對其非常敬畏。他不甘喬家大業在他手中破落,因此力圖振興,以維護大家族的統一和完整,事事按乃祖父的遺訓行事。有一次在家飯桌上對其九弟映庚說:“聽說你武功頗高,你能用四個指頭把這雙筷子折斷嗎?!”九弟說:“這有何難?!”不費吹灰之力便把筷子折為兩截。映霞連聲稱讚,又把兄弟們的筷子都收起來,令九弟用兩手再折,這下兄弟們都明白了,這是讓他們抱成一團,擰成一股勁!於是都低頭不語。映霞說:“大家都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很高興!希望以後要同心同德,互相勉勵,永記此事!”
映霞掌家時,對西北院也進行了改進,在和老院相通的跨院敞廊處,堵了牆壁,占用了原來的廚房,建成客廳,並按照異國風情,加以改造裝修。又在客廳旁修建了浴室,隨時可進去洗澡。此外,還把舊廁所改建成“洋茅子”,在傳統的中國式建築中溶入了西方氣息,別開生面。
再說喬映霞的妻室。映霞原配程氏,祁縣東觀村人,因難產早亡。繼娶楊氏,是太谷縣名士楊次山的胞妹,大約在光緒二十四年前後嫁到祁縣喬家。婚後兩人情深意綿,但多年不育或育而夭折,直到光緒二十九年始得一子。全家高興至極,對小兒捧若珍寶。為防疾病纏擾,取名單字——健,祝其健康成長。而楊氏卻因產後生病,不久去世。楊氏去世後,映霞失去愛妻,慟哭流涕,日思夜想,誓志不再續娶。誰知十年後,映霞在天津躲難,偶因小病去協和醫院,遇見正在醫院病房實習的大家閨秀劉秀菊,倆人一見鍾情,情投意合,陷入情網,一來二去,倆人打得火熱。雖然映霞以年齡懸殊固辭,但劉為了喬家的錢財,最終說服其父,和映霞宣布結婚。婚後生一子,五年後,倆人因個性不合,年齡懸殊,夫妻生活淡化,裂痕愈來愈深,最後還是離棄而去。離婚後,映霞痛不欲生,曾跳樓自殺,致使髁骨斷裂,造成終生跛腿。又因受刺激太深,於1921年精神失常,遂在天津、北京、家鄉三處往返休養,1956年病逝於北京,終年81歲。
喬映奎,字星齋,為景儼之子。映奎儀表堂堂,身材魁偉,個性開朗,是民國時期“在中堂”的掌家人。在他執掌家務時,“在中堂”的人口日漸增多,住房顯得緊張,於是繼續購買地基,向西延伸。到民國十年以後,在緊靠西南院的地方起建新房,就是現在所謂的新院。“新院”的窗戶式樣有了改觀,同時還注重了採光,窗戶全部安裝上大格於玻璃,室內光照充沛、明亮,窗戶上的裝飾仿照了西洋式,美觀大方,別具一格。同時還修建了祠堂。院內的迎門掩壁磚雕更為精緻,掩壁中間是侄女婿趙鐵山用隸書體寫的《省分箴》,這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顯示了喬家更加注重建築工藝中裝飾的美學格調。
喬映奎曾任過本縣三十六村聯防董事會會長,也是祁縣的巨紳之一。他辦事圓滑,顧全大局。因為他能為百姓辦事,故當時的三十六村村民聯名贈送一匾額,匾上寫著“身備六行”,就是奉稱喬映奎本身具備了處好人際關係的孝、友、睦、淵、侄、恤六個方面。其實無非是為了借其威而求其財,遇到村裡有什麼攤派,可以捉他這個大頭,讓他多出些錢,其他村里少出些或不出這個攤派而已。而映奎則以為他真的具備了“六行”,於是飄飄然起來。當各村聯合排著隊,打著鑼鼓把匾送到喬家時,映奎竟然要把匾掛在祠堂上,結果被眾兄弟攔阻,只好掛在大門之內。在聯防隊把匾送來時,他對聯防隊說:“小子何德何能敢備六行(xing)?這不過是鄉親們取笑我家有六行(hang)罷了,故意把行(xing)讀作行(hang)。在1942年抗日戰爭最困難的時候,日寇的經濟封鎖和強化治安,給抗日工作造成很大困難,喬映奎出於抗日愛國,便把他家裡藏放的槍枝捐獻給了祁縣南山的抗日游擊隊,為抗日作了點貢獻。他娶大德恆內掌柜渠元甫的胞妹渠氏為妻,生育五女而乏子息。雖然在民國七年生過一子,但存活不久就夭折了。因此過繼了映元的第三子承嗣。一生中大部時間主持家務。太原有私房,但沒有在外長期居住。後病故於祁縣老家。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