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玉器

春秋戰國玉器

這一時期的玉器,不僅數量眾多,玉質上乘,並且新創了不少優美器型,線條運用更臻嫻熟,紋飾的審美含量急劇增加,刀工秀逸遒勁,風格清新瀟灑。短短的五百年間,給歷史留下了無數玉質珍品。

春秋戰國玉器的區別

春秋戰國玉器在500多年的發展變化中日益進步,並呈現出了不同的藝術風貌。當然這種藝術風貌決不會是隨著歷史年代的劃分而斷然隔開的,比如戰國早期的玉器依然遺留有春秋晚期玉器的風格,甚至有些作品十分相似,難以區別。但是當新的藝術風格和審美時尚一旦穩定之後,在整個藝術創作上便會出現一種潮流、一種趨勢。這種潮流和趨勢所造就的藝術特色,就是我們在鑑定中一定要掌握的最基本的東西。下面我們試從三個方面談談春秋與戰國玉器的區別。
1、工藝:在製作工藝上,春秋玉器無論是造型、線條還是碾磨均顯得較為渾圓。戰國玉器則稜角剛勁明確,線條清晰利落,同時鏤空技法的使用較春秋更加普遍,並且技藝格外精湛細緻,就連樓空之外的內壁也琢磨的光潔明亮,一絲不苟。
2、裝飾:春秋玉器善用眾多的抽象變形、肢解整體的龍紋充填器物畫面,從而顯得繁密不透氣,粗看似有一種似是而非的模糊感。戰國玉器裝飾圖紋較為稀疏,常見的谷紋、雲紋、勾連雲紋、"S"形紋、絞絲紋等,線條舒展流暢,工藝精細入微,主紋、地紋均清晰可見,觀後使人賞心悅目。
3、神韻:鑑定古代玉器,除了要掌握它的時代風格特徵、工藝及裝飾手法外,更重要的還應當細心體會其內在的神韻。就整體而言,春秋玉器在造型、構圖、動態變化等方面較之戰國玉器則顯得神氣不足,平靜而呆板。戰國玉器無論器面、邊角或是布局,設計得當,通體皆靈,充滿了強烈的動感和勃勃的生機。其實這種奮發的氣勢和藝術的活力,也是戰國時代的精神所在,戰國人的氣質、思想、文化使然。

春秋玉器特徵

主流紋飾

1、新創“春秋龍首”紋。這種由勾連雲紋組成的“陰線淺浮雕”龍首,不論是絞絲紋舌形還是S紋舌形,都是“現首不現尾”。這種龍首紋,是夏、商、西周以來龍紋的一大突破,直接影響了戰國的龍紋造型。
春秋戰國玉器

2、新創:“春秋谷”紋。春秋古紋有陰線雕和乳突狀兩種。乳突狀谷紋為淺浮雕,鼓勵圓鼓、體型較大,手感園鈍;春秋谷紋部分有陰刻“芽彎”,部分與勾連雲紋混合構圖。春秋谷紋大多排列稀鬆,布局不夠規整。
3、新創“斜地子”紋、“虎皮”紋、“矩形魚鱗”、“內勾捲雲”紋。
4、新創螭紋。螭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楚辭.刀歌.河伯》:“駕兩龍兮驂螭。”螭紋是個巨大的紋飾體系,春秋創製的螭紋,經過戰國和兩漢的發揚光大,和龍紋一樣,成立我國藝術史上光彩奪目的紋飾標桿。
5、新創螭虺紋。虺是一種毒蛇。《詩.小雅.正月》“哀今之人,胡為虺蜴。”《楚辭.天問》“雄虺九首。”虺,又是一種將發未震的雷聲。《詩.邶風.終風》:“虺虺其雷。”春秋虺紋大多為圓首、尖嘴、小圓眼、短蛇形身。
春秋戰國玉器

6、春秋脊牙。西周時流行的突齒到春秋時,大多演變成整齊劃一的方形脊牙。
脊牙的製作,需要綜合勾撤、平凸、隱起等技法,難度遠在齒牙之上。

主流線條

1、陰刻線技法爐火純青。細長弧線、密集成束的平行細線、密集盤繞的平行細線、粗細紋絲線、魚鱗線、羽毛線等陰刻線大量湧現。陰刻線的徜徉肆志和縱橫灑落,是春秋刀法的一大特色。
2、雙溝陰線進一步成熟。比起西周時期的雙鉤陰線,春秋時期更添三分豐腴和柔暢,密集中條分縷析,滿而不亂。
3、“寬一面坡線”。春秋時期流行的“寬一面坡線”,是西周時期“一面坡線 。
春秋戰國玉器

”的變體異化,它利用線間距離的增加和線形寬窄比例的變化,使線條更具有動態的美。
4、“遊絲刻”是春秋時期一種新的刻線風格,線條極為細集,線距之密連肉眼都難以分辨。這種遊絲刻線,到戰國時期發展成了著名的“遊絲描”。
5、“硬刀刻”。春秋時期除了“遊絲刻”技法外,還有一種與之對應的刀工--“硬刀刻”。所謂“硬刀刻”就是下刀如削,精深有力,線痕縱橫吞吐,參差利落,卻又刀跡盡化的一種技法。這種技法是公認的“漢八刀”技法的直接源頭。

戰國玉器特徵

主流紋飾

1、戰國組合紋。戰國時期,玉璧上首次出現組合紋飾,這種紋飾多數為雙身獸面紋和谷紋組合,兩組紋飾之間用繩索紋作文間隔。
春秋戰國玉器

2、戰國谷紋。戰國初期谷紋承襲春秋風格,但形體略小,乳突有扎手感覺,底部有突出“芽彎”,排列密集均勻。戰國中期谷紋乳突矮扁,手感圓滑,排列略顯疏稀。戰國後期谷紋多陰線刻,線紋飄逸,線形流利,手感平潤。谷紋常與渦紋、臥蠶紋異名同稱,事實上,三者之間確實區別不大。一般來說,人們常把半球形穀粒或有萌芽線的穀粒成為“渦紋”,把具有粗壯圓實萌芽線的穀粒稱作“臥蠶紋”。
把谷紋用陰線勾連起來,是戰國後期楚國一帶常用的手法。
3、戰國蒲紋。在谷紋的基礎上加刻斜格線,這種紋飾始於戰國,人們把它稱作“蒲紋”。
4、戰國星紋。“星紋”是戰國新創紋飾,形狀就象碩大的環形宇宙中一顆顆閃爍的星星。
星紋”的出現,經過漢代“天人感應”學說的發酵,直接引發了“列星紋璧”的製作高潮。
春秋戰國玉器

5、戰國螭紋。戰國螭紋是春秋螭紋的繼續與發展。戰國螭紋多數由龍形首演變為雲豹形首,“螭虎”的名稱也是由此而來。
6、戰國龍紋。戰國龍紋中有大量的“雙尾龍”和“雙首龍”,並且龍身出現魚鱗紋。這是與春秋龍紋的重要區別。
7、消失的痱牙。戰國玉器上很少飾有痱牙,代替痱牙的是出廓附屬檔案。出廓鏤雕在漢代得到大力發展。

主流線條

1、絲刻線。和春秋時期一樣,遊絲刻依然是主流線條。古籍曾有記載:“漢人琢磨,妙在雙鉤,碾法婉轉流動,細入秋毫,更無疏密不均,交接斷續,儼如遊絲白描,毫無滯跡。”漢代這種精細入微、延續委婉的刀法,是對春秋戰國遊絲刻線的直接繼承。
2、硬刀刻線。戰國事情進一步發展了春秋時期的“硬刀刻”,線條更為灑脫,與後來的“漢八刀”已經沒有太大的差別。
春秋戰國玉器

3、輪廓線。戰國玉器上的輪廓線常見的是單陰線和絞絲紋線,也有少量淺浮雕陽紋線。

新器型

1、組合佩。戰國時期出現大量的組合佩飾件。
2、雙龍形和W形龍紋佩。戰國的龍是玉器史上最生動的龍:有胎有骨,有體有用,有形有勢,有蹲有跳,有臥有騰,靈活飛動。真是“盡其靈而足其神”。
戰國時期出現的雙龍形和W形龍紋,轉折有如羚羊掛角,內鉤有如水銀瀉地,結尾乾脆利落。
3、帶鉤。較之春秋帶鉤,戰國帶鉤形制由短寬變為窄長,並且多數為四方體和四方紐。戰國帶鉤尾部下沉,鉤尾略高於鉤鈕底線。
4、玉劍飾。以玉飾劍稱玉劍飾。《漢書.匈奴傳》:“單于朝,天子賜以玉劍。”李白詩曰:“腰閒玉具劍,意許無遺諾。”
春秋戰國玉器

一柄玉劍一般具有玉劍首、玉劍格玉劍璏玉劍珌四種玉飾。
5、活連環。玉質“活連環”是戰國時期首創的器型。“活連環”製作工藝極為繁雜,整塊玉料先要分斷切割,分段畫稿,然後再將每一部分按稿譜鑿成活環。
6、虎形眼。戰國時期玉器中的眼形,基本上承襲了春秋時期的眼形。首創是眼形是單、雙線橄欖眼和“虎形眼”。“虎形眼”造型猶如一隻橄欖球上飄著一根飄帶,給人一種氣勢逼壓的威嚴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