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祝允明小楷冊

內容介紹明代書家雖以行草為主,但莫不兼善小楷,如宋克、祝允明、文徵明、文彭、王寵、莫雲卿、董其昌、黃道周、張瑞圖、倪元璐、傅山、王鐸等,究其原因,應和科舉制度有關,明清兩代,每隔三年舉行一次考試,並分為鄉試、會試和殿試三個等級,考試時的試卷一律要用毛筆在試折上恭楷繕寫,這種以工整見長的小楷在明代稱之為台閣體,在清代謂館閣體,沈括《筆談》謂:[三館楷書不可謂不精麗,求其佳處,到死無一筆是矣。 ]這種楷書法度森嚴,字距行距均等,體勢大小一律,千字雷同,都缺乏一種高雅脫俗的意蘊、蕭散縱橫的變化和強烈的藝術個性,統治者意在以法度示人以規矩,而書寫者卻帶了明顯的功利性,在這種情況下,當時有識見的書家為了打破這種沉悶板刻的局面,開始由法及意,由唐上溯魏晉,並在藝術共性規律的基礎上追求個人的藝術風格,在小楷這個領域中各自開創出新的天地,從而形成了明代以小楷見長的時代風貌,其中最有成就的當推祝允明。 本冊祝允明的小楷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當為他存世作品中的精品。

內容介紹

明代書家雖以行草為主,但莫不兼善小楷,如宋克、祝允明、文徵明、文彭、王寵、莫雲卿、董其昌、黃道周、張瑞圖、倪元璐、傅山、王鐸等,究其原因,應和科舉制度有關,明清兩代,每隔三年舉行一次考試,並分為鄉試、會試和殿試三個等級,考試時的試卷一律要用毛筆在試折上恭楷繕寫,這種以工整見長的小楷在明代稱之為台閣體,在清代謂館閣體,沈括《筆談》謂:[三館楷書不可謂不精麗,求其佳處,到死無一筆是矣。]這種楷書法度森嚴,字距行距均等,體勢大小一律,千字雷同,都缺乏一種高雅脫俗的意蘊、蕭散縱橫的變化和強烈的藝術個性,統治者意在以法度示人以規矩,而書寫者卻帶了明顯的功利性,在這種情況下,當時有識見的書家為了打破這種沉悶板刻的局面,開始由法及意,由唐上溯魏晉,並在藝術共性規律的基礎上追求個人的藝術風格,在小楷這個領域中各自開創出新的天地,從而形成了明代以小楷見長的時代風貌,其中最有成就的當推祝允明。
本冊祝允明的小楷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當為他存世作品中的精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