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農民戰爭史

明末農民戰爭史

《明末農民戰爭史》是由光明日報出版社於2012年2月2日出版發行的書籍。

基本信息

作者:顧誠
出版社: 光明日報出版社

明末農民戰爭史明末農民戰爭
出版時間:2012年2月2日
平裝: 388頁
ISBN: 9787511217257

內容簡介

《明末農民戰爭史》是顧誠先生的第一部專著。顧誠從1977年開始研究明末農民戰爭史事,1982年冬寫成《明末農民戰爭史》,1984年出版發行,廣受學界和讀書界推崇,初版已脫銷多年。《明末農民戰爭史》從明末農民戰爭爆發,敘至大順政權和大西政權失敗。基於對史料涸澤而漁式的爬梳(僅方誌就參閱了近千部),作者屢有不刊之論推出,尤其對幾成定論的所謂“流寇主義”、“起義軍封建化”,以及“李自成敗退北京的真正原因”等重大歷史問題,均有精深獨到的見解。另對李岩其人的證偽,對“滎陽大會”的解構等,均不獨謹嚴,亦頗具趣味。初版之後,顧誠本人曾對《明末農民戰爭史》錯漏之處做過一番校訂,對書末所附《大順政權地方官員表》等做了大規模增補。《明末農民戰爭史》再版之際,將上述內容完整呈現;並以代序的形式,收錄作者的一篇逸文《我的治學經歷》。經家人同意,還精選了數幅照片置於卷首,以資紀念。

編輯推薦

《明末農民戰爭史》為歷史學家顧誠生前第一部作品,《南明史》是其姊妹篇。該書自1984年出版以後,斷貨多年,除在圖書館查閱之外,早已難覓蹤影。《明末農民戰爭史》的出版,為農民戰爭史研究另闢實證蹊徑,廣受好評。《明末農民戰爭史》從農民戰爭爆發的背景寫至大順政權和大西政權的失敗,史料極為詳實,曾獲得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為其題寫書名。

作者簡介

顧誠(1934.11-2003.6),江西南昌人,有國際聲譽的當代明清史專家。原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曾任中國農民戰爭史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明史學會常務理事。生前僅有兩部專著面市:《明末農民戰爭史》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南明史》獲國家圖書獎和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顧先生生性耿直,視學術為生命,孤燈長夜,治學謹嚴,是當代考實之學的傑出代表,在明帝國疆域管理體制(衛所制度)、人口、耕地及明清易代史事(南明史)等領域均有精深獨到的研究,學術成果和歷史結論在明清史學界具開創和奠基意義。先生還是學界公認的“三好”學者:外語好、學問好,文筆好。翻開一部專著或論文,即開啟了一段美好而難忘的史學歷程。

目錄

第一章 明末農民戰爭的背景
第一節 明後期政治的腐敗
第二節 土地高度集中
第三節 國家財政的破產和賦稅的加派
第四節 水利失修和災荒頻仍
第五節 軍制的敗壞
第六節 裁驛遞
第七節 農民大起義的前奏
第二章 明末農民戰爭的爆發
第一節 陝西農民首建義旗
第二節 勤王兵的譁變
第三節 張獻忠、李自成參加起義
第四節 起義早期的特點
... ... ...
第三章 起義初期明政府的對策和義軍主力轉入山西
第四章 起義中期的千里轉戰
第五章 明末農民戰爭一度轉入低潮
第六章 張獻忠、羅汝才重舉義旗和楊嗣昌督師的慘敗
第七章 李自成起義軍在河南的大發展
第八章 李自成起義軍南下湖廣和襄陽政權的建立
第九章 張獻忠起義軍的進軍湖廣、江西
第十章 孫傳庭部的覆滅和李自成西安建國
第十一章 明朝在覆滅前的掙扎
第十二章 明王朝的覆亡和山海關之戰
第十三章 大順政權的失敗
第十四章 大西軍在四川
第十五章 弘光政權的覆亡和南方的階級鬥爭形勢
附錄
說明

文摘

在明末農民戰爭史的研究上,取得的進展主要為:
一、明末農民大起義的背景。對明朝末年階級矛盾的極度激化,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農民除了奮起反抗別無生路,引用的典型史料頗能說明問題,從而論證了起義的正義性。
二、李自成早年當過放羊娃,參加起義前是米脂縣銀川(銀字當寫作方框內加言字)驛驛卒(馬夫)。吳偉業《綏寇紀略》和《明史》等書說他同侄兒李過一道投入明朝官軍,後來在金縣起義的記載完全不可靠(參見《李自成起事考》)。
三、李自成參加起義後是在王左掛部下,編為八隊,綽號“闖將”。王左掛投降後,李自成即成為一支獨立的隊伍,人稱“八隊”。長期以來,人們有一種錯覺,以為“闖將”是“闖王”高迎祥部下的一員將。其實,“闖王”、“闖將”、“八大王”、“闖世王”、“點燈子”、“鄉里人”等等都只是參加起義的人為了避免暴露真實姓名以連累家庭和親屬而隨口起的綽號,一般不存在從屬關係。李自成也從來不是高迎祥的部將。根據明末殘檔,崇禎五年冬李自成(闖將)已在山西的各支起義軍中名列前茅,為明廷所關注。許多書上說,崇禎九年高迎祥被俘犧牲後李自成才“繼為闖王”,根本不對。據我的查考,李自成的綽號只有“闖將”,崇禎十五年為各部首領推舉為“奉天倡義營文武大將軍”,次年在襄陽又被推舉為“奉天倡義文武大元帥”,他自己並沒有稱過“闖王”;“闖王”的稱呼來自百姓。
四、李岩的問題,已如上述,不贅。
五、滎陽大會的問題。在許多史籍中都記載了所謂“滎陽大會”,據說崇禎八年起義軍十三家七十二營會集於河南滎陽,決定“分兵定向”;李自成還在會上發表了一通慷慨激昂的講話,為許多史著甚至通俗讀物所引用。其實,這個重大事件完全不可靠,它出自吳偉業的《綏寇紀略》,卻同許多第一手材料相牴觸。早在“文革”以前,浙江方福仁先生就撰文首先指出“滎陽大會”純屬虛構(方文大概發表在《光明日報》上)。我完全贊同方福仁先生的論斷,並用當時任職兵部尚書張鳳翼的《樞政錄》、河南巡撫玄默的《剿賊圖記》、河南巡按金光晨的《兩河封事》以及清初《滎陽縣誌》等第一手材料加以證實。
六、李自成起義軍大發展的經過。
七、李自成建立政權的經過:崇禎十五年冬在河南各地建立地方政權;十六年春建立襄陽政權(開始有中央機構);十七年(1644,即大順永昌元年)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同年大順軍占領整個黃河流域(包括北京在內),從西北到山東沿海都派設了各級地方官員。
八、不同意所謂的李闖式“流寇主義”。
九、不同意把大順軍失敗歸因為進入北京後的“腐化變質,追求享樂”。
十、支持並補充論證了李自成犧牲於湖北省通山縣九宮山麓,認為李自成出家的說法根本不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