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之行

日月之行

《夢溪筆談》屬於筆記類。從內容上說,它以多於三分之一的篇幅記述並闡發自然科學知識,這在筆記類著述中是少見的。因為沈括本人具有很高的科學素養,他所記述的科技知識,也就具有極高價值,基本上反映了北宋的科學發展水平和他自己的研究心得,因而被現代人譽為“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

基本信息

《日月之行》選自《夢溪筆談》《日月之行》選自《夢溪筆談》
作者生平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北宋兩浙西路杭州錢塘縣(今浙江杭州)人,漢族。北宋科學家、政治家。1歲時南遷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陽一代,後隱居於福建的尤溪一帶。仁宗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進士。神宗時參與王安石變法運動。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提舉司天監,次年赴兩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出使遼國,駁斥遼的爭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學士,權三司使,整頓陝西鹽政。後知延州(今陝西延安),加強對西夏的防禦。元豐五年(1082年)以宋軍於永樂城之戰中為西夏所敗,連累被貶。晚年以平生見聞,在鎮江夢溪園撰寫了《夢溪筆談》。
夢溪筆談
《夢溪筆談》中包括《筆談》、《補筆談》、《續筆談》三部分。《筆談》二十六卷,分為十七門,依次為“故事、辯證、樂律、象數、人事、官政、機智、藝文、書畫、技藝、器用、神奇、異事、謬誤、譏謔、雜誌、藥議”。《補筆談》三卷,包括上述內容中十一門。《續筆談》一卷,不分門。全書共六百零九條(不同版本稍有出入),內容涉及天文、曆法、氣象、地質、地理、物理、化學、生物、農業、水利、建築、醫藥、歷史、文學、藝術、人事、軍事、法律等諸多領域。在這些條目中,屬於人文科學例如人類學、考古學、語言學、音樂等方面的,約占全部條目的18%;屬於自然科學方面的,約占總數的36%,其餘的則為人事資料、軍事、法律及雜聞軼事等約占全書的46%。
《日月之形》原文:
日月之形如丸。何以知之?以月盈虧可驗也。月本無光,猶銀丸,日耀之乃光耳。光之初生,日在其旁,故光側而所見如鉤;日漸遠,則斜照,而光稍滿。如一彈丸,以粉塗其半,側視之,則粉處如鉤;對視之,則正圓。此有以知其如丸也。
《日月之形》譯文:日月的形狀就象丸子一樣,怎么知道的呢?根據月相的盈虧就可以驗證。月亮本身不發光,就像一隻銀色的丸子,是太陽的照耀才使它有了亮光。月光剛產生的時候,太陽在它的旁邊,所以發光的只有一側而且見到的月亮象鉤子;隨著太陽的遠離,開始斜照,則發光部分漸多。這就象一彈丸,用粉末塗它的一半球,側面看它,則塗粉處狀如鉤,正視它,則是個圓,這就是為什麼知道日月形狀象丸子的原因。
《日月之形》相關習題:
1.解釋字義
以(來 ) 驗(驗證,參照 ) 光( 亮) 故( 因此,所以)
2.解釋句義
月本無光,猶銀丸,日耀之乃光耳。
譯文:月亮本身是不會發光的,就像銀色的球體一樣,太陽的光照耀它才使它亮起來。
3.本文闡述了哪兩個問題
①問題:(你怎么知道日月的形狀像丸子)?
答:日月之形如丸,以月盈虧可驗也.
②問題:(月亮為什麼會發光)?
答:月本無光,猶銀丸,日耀之乃光耳。
曹操觀滄海》 中的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這四句則聯繫廓落無垠的宇宙,縱意宕開大筆,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托現在讀者面前:茫茫大海與天相接,空濛渾融;在這雄奇壯麗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漢(銀河)都顯得渺小了,它們的運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納。詩人在這裡描寫的大海,既是眼前實景,又融進了自己的想像和誇張,展現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偉氣象,大有“五嶽起方寸”的勢態。這種“籠蓋吞吐氣象”是詩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藝術境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