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義鄉校

韓國在“鄉校”祭孔

因地理的接近,中國的儒學正式為韓國人接受並活用於自己的生活中,大致始於韓國的三國時代(公元前一世紀到公元七世紀),以至於今。從而使韓國成為世界上除中國以外的對於孔廟歷史記載最早、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的國家。百濟在公元四世紀就接受了儒學,高麗王朝於公元十世紀實行科考,並開設了國子監,招收貴族子弟,進行儒學教育。十四世紀興起的李氏朝鮮王朝,更加崇尚儒學,命令全國各地的城鄉都建立起從事儒學教育的鄉校,使儒家的倫理道德和價值觀念支配了整個社會。所以古代韓國的鄉校,其實就是王朝設立的專門從事儒學教育的地方官校。

旌義鄉校的祭孔儀式

旌義在古代是縣城所在地,在這裡還可以看到古城牆、古城門。旌義鄉校始建於朝鮮王朝太祖元年(公元1392年),有大成殿、內三門、東夾門、西夾門、明倫堂、首善堂、守護舍、大成門等保存完好的古代建築。廟堂里拱奉著大、中、小牌位199個,其中除了韓國18個賢人以外,其餘181個全都是中國歷史上的名儒牌位。在這些中國名儒當中,孔子、顏子、曾子、子思及孟子被奉為五聖,道國公周敦頤、豫國公程顥、洛國公程頤及徽國公朱熹被奉為宋朝四賢。
祭孔儀式開始,旌義鄉校熙熙攘攘地擠滿了人。鄉校的負責人都是由當地德高望重的人士組成,他們身穿白色的古代官服,頭戴烏紗官帽,率領著人們向孔子及中韓兩國歷史上的名儒致敬。大成殿的孔子牌位前的桌上還供放著豬頭三牲,在各位名儒的牌位前也都點燃著香火,整個儀式莊嚴、肅穆。
祭孔的議程有十多項,用漢字端端正正地寫在黑板上:升國旗,敬禮;祭拜;倫理宣言朗讀;來賓介紹;感謝牌授予、孝婦牌授予、鄉校人事任命;祝辭;講演;決議朗讀;閉幕式。
旌義鄉校這次祭孔的專題是“孝文化”, 在表彰議程中,還有一項是特地給當地被評選為“孝婦”的幾名婦女頒獎。這些“孝婦”身穿鮮艷的民族服裝走上台前,恭恭敬敬地從“典校”(校長)手上接收獎狀。她們大約都50多歲,儀式結束後,已換成平常服裝了,看得出,她們平時操勞各種家務,十分辛苦,所以就象中國農村的勞動婦女的形象。

韓國的儒家思想

韓國儒教組織嚴密,現有鄉校232座,12000名教職人員和80萬信徒,每年固定舉行一系列活動。
同樣是孔子的思想,在於各個個人、各個時代、各個國家,卻總是有各不相同甚至是相反的銓釋。在中國,孔子的學說甚至還曾被演化為一種“吃人”的禮教來。這是怪孔老夫子本人呢,還是怪孔老夫子身後銓釋孔學的人呢?孔子作為古代的一位教育家、哲人,難道一定要為自己身後2000多年的事情負責嗎?還是一部分後來人在理解、執行上出現了偏差?
無論如何,韓國尊重孔子,維護儒教,好像並沒有影響或妨礙他們的社會進步與經濟騰飛。甚至在國際上還有一種理論,認為亞洲的經濟騰飛還是傳統文化特別是儒教的功勞,因而被稱為新儒學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