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誌的名稱

方誌起源於何處,這是古今歷史學家和方誌學家長期探索的問題,直到今天,仍是眾說紛紜,有的主張淵源於《禹貢》,有的認為導源於《山海經》,有的認為起源於《周官》,有的認為始自《越絕書》、《吳越春秋》或《華陽國志》。 除常用“記”、“書”、“典”、“考”、“鑒”、“覽”代替“志”字外,偏重地理者常以“地記”、“地理”、“沿革”、“圖經”、“圖說”、“圖志”等名之,偏重掌故的常以“典”、“故”、“掌故”等名之,偏重文征的常以“文獻略考”、“文獻征略”、“文獻撮要”、“備征志”等名之,偏重叢談的常以“叢載”、“拾遺”、“瑣志”等名之,內容簡略的方誌常以“要”、“略”、“概覽”等名之。 中國地方志名稱繁多,歷朝歷代各地普遍編修,同一省府州縣的志書先後疊出,為了區別不同時限所修的志書,又出現多種方誌名稱和標法:一是冠以纂修者的姓名;二是標名纂修的朝代和年號;三是以纂修的次序和聯繫標註,如首次修有“鼎修”、“創修”、“初志”等字樣,重修、續纂加“重修”、“重纂”、“續修”、“續志”等字樣,再次修纂加“再續”、“重續”等字,相對於前志、後志加“後”字,相對於舊志則加“新修”、“新”字;四是以政區的別稱或用古地名標明,如蘇州別名為姑蘇,又舊為吳郡,所以有《姑蘇志》、《吳郡志》,揚州稱廣陵而有《廣陵通典》等。

方誌起源於何處,這是古今歷史學家和方誌學家長期探索的問題,直到今天,仍是眾說紛紜,有的主張淵源於《禹貢》,有的認為導源於《山海經》,有的認為起源於《周官》,有的認為始自《越絕書》、《吳越春秋》或《華陽國志》。有源於古史說、地理說、兩漢地記說、多源說等。由於方誌發展自身特點使然,歷史上方誌的名稱歧出紛紜,別稱種種。除常用“記”、“書”、“典”、“考”、“鑒”、“覽”代替“志”字外,偏重地理者常以“地記”、“地理”、“沿革”、“圖經”、“圖說”、“圖志”等名之,偏重掌故的常以“典”、“故”、“掌故”等名之,偏重文征的常以“文獻略考”、“文獻征略”、“文獻撮要”、“備征志”等名之,偏重叢談的常以“叢載”、“拾遺”、“瑣志”等名之,內容簡略的方誌常以“要”、“略”、“概覽”等名之。

中國地方志名稱繁多,歷朝歷代各地普遍編修,同一省府州縣的志書先後疊出,為了區別不同時限所修的志書,又出現多種方誌名稱和標法:一是冠以纂修者的姓名;二是標名纂修的朝代和年號;三是以纂修的次序和聯繫標註,如首次修有“鼎修”、“創修”、“初志”等字樣,重修、續纂加“重修”、“重纂”、“續修”、“續志”等字樣,再次修纂加“再續”、“重續”等字,相對於前志、後志加“後”字,相對於舊志則加“新修”、“新”字;四是以政區的別稱或用古地名標明,如蘇州別名為姑蘇,又舊為吳郡,所以有《姑蘇志》、《吳郡志》,揚州稱廣陵而有《廣陵通典》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