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唑西林鈉

苯唑西林鈉

苯唑西林鈉,青黴素類抗生素,口服和肌內注射用於輕度感染,靜脈注射或靜脈滴注用於嚴重感染。主要用於抗葡萄球菌,具有耐金葡球菌β-內醯胺酶的能力。本品為半合成製劑,抗菌譜和作用方式與青黴素相同,唯本品耐青黴素酶,對耐青黴素的葡萄球菌有效,但作用較弱,因本品在胃酸中穩定,故可供口服。

俗稱

苯唑青黴素、新青黴素Ⅱ鈉、苯甲異惡唑青黴素鈉、oxacillin、oxacillin sodium、bactoill、prostaphiin

性狀

本品鈉鹽為白色結晶性粉末,無臭或微臭,味苦。可溶於水、乙醇,不溶於乙醚、丙酮,微溶於氯仿。

苯唑西林鈉 苯唑西林鈉

檢查

苯唑西林鈉 苯唑西林鈉

溶液的澄清度與顏色 取本品5瓶,分別加水4ml(按標示量0.5g計算)溶解後,溶液應澄清無色;如顯渾濁,與1號濁度標準液(附錄ⅨB)比較,均不得更濃。

水分取本品,照水分測定法(附錄ⅧM第一法)測定,含水分不得過5.5%。 無菌

取本品不少於2瓶,照苯唑西林鈉項下的方法檢查,應符合規定。

酸度與熱原

照苯唑西林鈉項下的方法檢查,均應符合規定。

其他

除裝量差異限度不得過±7.0%外,均應符合注射劑項下有關的各項規定(附錄ⅠA)。

藥理和套用

苯唑西林鈉 苯唑西林鈉

本品為半合成製劑,抗菌譜和作用方式與青黴素相同,唯本品耐青黴素酶,對耐青黴素的葡萄球菌有效,但作用較弱,因本品在胃酸中穩定,故可供口服。本品在體內分布較廣,易進入多數組織和體液,在胸水、膿液、關節腔和化膿性骨髓炎病灶中均可達到有效濃度,臨床可用於敏感菌所致的各種感染,如肺炎、敗血症、化膿性腦膜炎和骨髓炎、扁桃體炎、峰窩組織炎及膿皮病等。

主要用於耐青黴素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如敗血症、肺炎、乳腺炎、燒傷創面感染等。

本品不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所產生的青黴素酶所破壞,對產酶金黃色葡萄球菌菌株有效;但對不產酶菌株的抗菌作用不如青黴素G。 本品主要用於耐青黴素G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周圍感染,包括內臟、皮膚和軟組織等部位的感染,對中樞感染一般不適用。

用法用量

口服:每次-g,每日4-6次。

苯唑西林鈉 苯唑西林鈉

肌註:本品供肌內注射時,每0.5g加滅菌注射用水2.8ml。肌內注射成人一日4~6g,分4次給藥;靜脈滴注成人一日4~ 8g,分2~4次給藥,嚴重感染每日劑量可增加至12g。小兒體重40kg以下者,每6小時按體重給予12.5~ 25mg/kg,體重超過40kg者予以成人劑量。新生兒體重低於 2kg者,日齡1~14天者每12小時按體重25mg/kg,日齡15~ 30天者每8小時按體重25mg/kg;體重超過2

kg者,日齡1~ 14天者每8小時按體重25mg/kg,日齡15~30天者每6小時按體重25mg/kg。輕、中度腎功能減退患者不需調整劑量,嚴重腎功能減退患者應避免套用大劑量,以防中樞神經系統毒性反應發生。

體內過程: 口服後約2小時可達高峰濃度,約30%經腎排泄,大部分在肝臟滅活。

空腹口服本品1g,於1/2~1小時血清濃度達峰值,約12μg/ml,吸收量可達口服量的1/3以上;肌注0.5g,血清濃度於1/2小時達峰值,約16μg/ml。在體內分布廣,肝、腎、腸、脾、胸腔積液和關節囊液中均可達有效治療濃度;腹水中含量較低,痰和汗液中含量微少;本品不能透過正常腦膜。進入體內的藥物,約有1/3~1/2以原形在尿中排泄,t1/2約為0.4小時。

實驗室分析法

苯唑西林鈉 苯唑西林鈉

方法名稱: 苯唑西林鈉原料藥-苯唑西林-高效液相色譜法 套用範圍: 本方法採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苯唑西林鈉原料藥中苯唑西林的含量。

本方法適用於苯唑西林鈉原料藥。

方法原理: 供試品經水溶解並定量稀釋,進入高效液相色譜儀進行色譜分離,用紫外吸收檢測器,于波長225nm處檢測苯唑西林鈉的峰面積,計算出其含量。

試劑: 1. 乙腈

2. 磷酸

3. 0.02mol/L磷酸二氫鉀溶液

4. 甲醇

儀器設備: 1. 儀器

1.1 高效液相色譜儀

1.2 色譜柱

苯基矽烷鍵合矽膠為填充劑,理論塔板數按苯唑西林峰計算應不低於2000。

1.3 紫外吸收檢測器

2. 色譜條件

2.1 流動相:0.02mol/L磷酸二氫鉀溶液(用磷酸調節pH值至3.6) 乙腈 甲醇=700 225 75

2.2 檢測波長:225nm

2.3 柱溫:室溫

試樣製備: 1. 對照品溶液的製備

精密稱取苯唑西林對照品適量,加水溶解並定量稀釋製成每1mL中約含0.1mg的溶液,搖勻,即為對照品溶液。

2. 供試品溶液的製備

精密稱取供試品適量,加水溶解並定量稀釋製成每1mL中約含0.1mg的溶液,搖勻,即為供試品溶液。

註:“精密稱取”系指稱取重量應準確至所稱取重量的千分之一。“精密量取”系指量取體積的準確度應符合國家標準中對該體積移液管的精度要求。

操作步驟: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和供試品溶液各10mL,注入高效液相色譜儀,用紫外吸收檢測器于波長225nm處測定,即為供試品中C19H19N3O5S的含量。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國家藥典委員會編,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版,二部,p.324。

藥代動力學

苯唑西林鈉 苯唑西林鈉

苯唑西林耐酸,口服可吸收給藥量的30%~33%。肌內注射苯唑西林0.5g,0.5小時達到血藥峰濃度(Cmax),為 16.7mg/L;劑量加倍,血藥濃度亦倍增。靜脈滴注苯唑西林 0.25g,滴注結束時血藥濃度為9.7mg/L,2小時後為 0.16mg/L。出生8~15日和20~21日的新生兒肌內注射 20mg/kg後,血藥峰濃度分別為51.5mg/L和47.0mg/L。苯唑西林蛋白結合率為93%。在肝、腎、腸、脾、胸腔積液和關節腔液中均可達到有效治療濃度,在腹水和痰液中濃度較低。苯唑西林難以透過正常血腦屏障,可透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亦有少量分泌至乳汁。本品健康成人消除半衰期為0.4~0.7小時;出生8~15 日和20~21日的新生兒的消除半衰期分別達1.6天和1.2 天。苯唑西林約49%在肝臟代謝,肌內注射後約40%以原型藥在尿中排泄,約10%藥物經膽道排泄。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均不能清除本品。

不良反應

苯唑西林鈉 苯唑西林鈉

口服後有的患者可有上腹不適、腹脹、噁心、嘔吐、腹瀉等,少數有血清谷丙轉氨酶(sgpt)升高和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停藥後可消失。連續大劑量肌注患者可出現驚厥症狀。少數兒童服用可出

現血尿、蛋白尿,停藥後可消失。本品與青黴素g有交叉過敏反應。

1.過敏反應:蕁麻疹等各類皮疹較常見,白細胞減少、間質性腎炎、哮喘發作等和血清病型反應少見;過敏性休克偶見,一旦發生,必須就地搶救,予以保持氣道暢通、吸氧及使用腎上腺素、糖皮質激素等治療措施。 2.靜脈使用本品偶可產生噁心、嘔吐和血清氨基轉移酶升高。 3.大劑量靜脈滴注本品可引起抽搐等中樞神經系統毒性反應。 4.有報導嬰兒使用大劑量本品後出現血尿、蛋白尿和尿毒症。

藥物過量

藥物過量主要表現是中樞神經系統不良反應,應及時停藥並予對症、支持治療。血液透析不能清除苯唑西林。

配伍禁忌

靜滴時不宜與慶大黴素、四環素、磺胺嘧啶、維生素c、複合維生素b及阿拉明等配伍。

製劑和規格: 注射劑:0.5g/瓶;片劑(膠囊):0.25g/片(粒)。

相互作用

參見青黴素鈉。

(1)同其他β-內醯胺類抗生素一樣,與氨基糖苷類抗生素混合後,可明顯減弱兩者的抗菌活性,故不能在同一容器內給藥。

(2)與氨苄西林或慶大黴素聯合用藥可相互增強對腸球菌的抗菌活性。

(3)在靜脈注射液中本品與慶大黴素、土黴素、四環素、新生黴素、多黏菌素B、磺胺嘧啶、呋喃妥因、去甲腎上腺素、戊巴比妥、維生素B族、維生素C等均呈配伍禁忌。

(4)與丙磺舒聯用可提高和延長本品的血藥濃度。

製劑:

注射用苯唑西林鈉

治療案例

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的臨床表現

大多數病例起病緩慢,低熱、乏力、疲倦,少數起病急,有寒戰、高熱或栓塞現象,部分患者起病前有口腔手術,呼吸道感染,流產或分娩的病史。

一、全身性感染髮熱最常見,常呈原因不明的持續發熱一周以上,不規則低熱,多在37.5℃-39℃之間,也可為間歇熱或弛張熱,伴有乏力、盜汗、進行性貧血脾腫大,晚期可有杵狀指。

苯唑西林鈉 苯唑西林鈉

二、心臟表現固有的心臟病的體徵,由於贅生物的增長或脫落,瓣膜、腱索的破壞,雜音多變

,或出現新的雜音。若無雜音時也不能除外心內膜炎存在,晚期可發生心力衰竭。當感染波及房室束或室間隔,可引起房室傳導阻滯及束支傳導阻滯,心律失常少見,可有早搏或心房纖顫。

三、栓塞現象及血管病損

(一)皮膚及黏膜病損由感染毒素作用於毛細血管使其脆性增加而破裂出血,或微栓塞所引起。可在四肢以皮膚及眼鹼結合膜、口腔黏膜成批出現瘀點,在手指、足趾末節掌面可出現稍高於表面的紫或紅色的奧氏(Osler)結節,也可在手掌或足部有小結節狀出血點(Janewey結節),無壓痛。

(二)腦血管病損可有以下幾種表現:

①腦膜腦炎類似結核性腦膜炎,腦脊液壓力增高,蛋白及白細胞計數增加,氯化物或糖定量正常。②腦出血有持續性頭痛或腦膜刺激症狀,系由於細菌性動脈瘤破裂引起。③腦栓塞病人發熱,突然出現癱瘓或失明。④中心視網膜栓塞可引起突然失明。

(三)腎栓塞最常見,約占1/2病例,有肉眼或鏡下血尿,嚴重腎功能不全常由於細菌感染後,抗原-抗體複合物在腎血管球內沉積,引起腎血管球性腎炎的結果。

(四)肺栓塞常見於先天性心臟病並感染性心內膜炎的病例,贅生物多位於右心室或肺動脈內膜面,發病急,胸痛,呼吸困難,咳血,紫紺或休克。若梗塞面積小,也可無明顯症狀。

此外,還可有冠狀動脈栓塞,表現為急性梗塞,脾栓塞有左上腹痛或左季肋部痛,有發熱及局部摩擦音。腸系膜動脈栓塞,表現為急腹症,血便等。四肢動脈栓塞可有栓塞肢體蒼白髮冷,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肢體缺血疼痛等。

治療原則

1.選用殺菌類抗生素,早期、足量、長程靜脈給藥,療程4~6周以上。

2.大多數病原菌對青黴素敏感,聯合用藥可增強療效,在未獲血培養前,一般可首選青黴素G600~4000萬U/d靜滴,聯用一種氨基糖苷藥物;若用藥三日症狀未改善,改用半合成青黴素、苯唑西林納或頭孢菌素類藥物。

3.加強支持,對症治療,注意水、電解質平衡。

4.並發急性主動脈瓣或二尖瓣關閉不全,導致嚴重血流動力學障礙而內科治療無效者,可考慮外科作瓣膜置換術。

說明書

注射用苯唑西林鈉說明書

別名

苯唑青黴素、新青黴素Ⅱ、苯唑青黴素、苯甲異惡唑青黴素鈉、苯唑西林鈉

【中文名稱】

注射用苯唑西林鈉

【產品英文名稱】

Oxacillin Sodium for Injection

【生產企業】

【功效主治】

本品僅適用於治療產青黴素酶葡萄球菌感染,包括敗血症、心內膜炎、肺炎和皮膚、軟組織感染等。也可用於化膿性鏈球菌或肺炎球菌與耐青黴素葡萄球菌所致的混合感染。

【化學成分】

主要成分:苯唑西林鈉

化學名:(2S,5R,6R)-3,3-二甲基-6-(5-甲基-3-苯基-4-異唑甲醯氨基)-7-氧代-4-硫雜-1-氮雜雙環[3.2.0]庚烷-2-甲酸鈉鹽一水合物

分子式:C19H18N3NaO5S.H2O

分子量:441.44

【藥理作用】

本品是耐酸和耐青黴素酶青黴素。苯唑西林對產青黴素酶葡萄球菌具有良好抗菌活性,對各種鏈球菌及不產青黴素酶的葡萄球菌抗菌活性則遜於青黴素G。苯唑西林通過抑制細菌細胞壁合成而發揮殺菌作用。

【藥物相互作用】

1 本品與氨基糖苷類、去甲腎上腺素、間羥胺、苯巴比妥、維生素B族、維生素C等藥物存在配伍禁忌,不宜同瓶滴注。

2 丙磺舒可減少苯唑西林的腎小管分泌,延長本品的血清半衰期。

3 阿司匹林、磺胺藥可抑制本品對血清蛋白的結合,提高本品的游離血藥濃度。

【不良反應】

1 過敏反應:蕁麻疹等各類皮疹較常見,白細胞減少、間質性腎炎、哮喘發作等和血清病型反應少見;過敏性休克偶見,一旦發生,必須就地搶救,予以保持氣道暢通、吸氧及使用腎上腺素、糖皮質激素等治療措施。

2 靜脈使用本品偶可產生噁心、嘔吐和血清氨基轉移酶升高。

3 大劑量靜脈滴注本品可引起抽搐等中樞神經系統毒性反應。

4 有報導嬰兒使用大劑量本品後出現血尿、蛋白尿和尿毒症。

【禁忌症】

有青黴素類藥物過敏史者或青黴素皮膚試驗陽性患者禁用。

【產品規格】

按C19H19N3O5S計 (1)0.5g (2)1.0g

【用法用量】

本品供肌內注射時,每0.5g加滅菌注射用水2.8ml。肌內注射成人一日4~6g,分4次給藥;靜脈滴注成人一日4~8g,分2~4次給藥,嚴重感染每日劑量可增加至12g。小兒體重40kg以下者,每6小時按體重給予12.5~25mg/kg,體重超過40kg者予以成人劑量。新生兒體重低於2kg者,日齡1~14天者每12小時按體重25mg/kg,日齡15~30天者每8小時按體重25mg/kg;體重超過2kg者,日齡1~14天者每8小時按體重25mg/kg,日齡15~30天者每6小時按體重25mg/kg。輕、中度腎功能減退患者不需調整劑量,嚴重腎功能減退患者應避免套用大劑量,以防中樞神經系統毒性反應發生。

【貯藏方法】

密閉,在乾燥處保存。

【注意事項】

1 套用本品前需詳細詢問藥物過敏史並進行青黴素皮膚試驗。

2 對一種青黴素過敏者可能對其他青黴素類藥物、青黴胺過敏,有青黴素過敏性休克史者約5%~7%可能存在對頭孢菌素類藥物交叉過敏。

3 有哮喘、濕疹、枯草熱、蕁麻疹等過敏性疾病及肝病患者應慎用本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