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背景下的英語教學理念與實踐

新課改背景下的英語教學理念與實踐

《新課改背景下的英語教學理念與實踐》內容簡介:在全國推行新一輪教育教學改革的背景下,中學英語教學又有了一次大的突破和創新。此次教育改革不斷地要求教師積極學習外語教學的新理念,轉變教師觀、教材觀、學生觀和評價觀。基於該現狀,《新課改背景下的英語教學理念與實踐》以目前我國在新課改領域研究的前沿信息為導向,突出新形勢下英語教師語言運用能力與教學創新能力的培養,以中學英語教育基本理論和主要內容為理論框架,結合其他相關理論知識,回顧中國課改的歷程;闡述外語教學改革發展趨勢及問題;論述中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途徑;中學英語課堂教學設計原理和方法等。 《新課改背景下的英語教學理念與實踐》將以真實課堂案例分析、任務型教學及學生參與等模式詮釋英語教學理論,幫助教師解決在新課改背景下中學英語教學中所產生的困惑和問題,提供在處理聽、說、讀、寫、語音、辭彙及跨文化交際問題時的前沿知識和技能。 《新課改背景下的英語教學理念與實踐》旨在促進中學英語教師課程理念與教師行為的轉化,不斷完善自身素質培養,使其以學生為中心,進一步發展學生的基本語言運用能力,著重提高學生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他們進一步學習和發展創造必要的條件。

內容簡介

《新課改背景下的英語教學理念與實踐》旨在促進中學英語教師課程理念與教師行為的轉化,不斷完善自身素質培養,使其以學生為中心,進一步發展學生的基本語言運用能力,著重提高學生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他們進一步學習和發展創造必要的條件。

圖書目錄

前言
上篇 我國英語教學發展與新課改
第一章 英語課程改革三十年
一、英語課程從迂迴曲折走向有序發展
二、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三、教學方法的研究和教學手段的更新
四、英語課程、教學發展的前景
第二章 課程改革與英語教師專業發展
一、英語教師的教育理念正在發生變化
二、英語課堂教學的方式正在發生變化
三、英語教學評價正在不斷完善
四、英語教研工作內涵更加豐富
第三章 學習新課標的評價理念,讓評價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服務
一、理解評價的積極導向作用
二、體現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地位
三、依據課程目標要求確定評價內容與標準
四、注意評價方法的合理性和多樣性
五、形成性評價要有利於監控和促進教與學的過程
結語
中篇 新課改背景下英語語言能力培養
第四章 新課改與英語語音能力培養
一、英語語音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二、英語語音能力培養面臨的主要問題
三、英語語音的特點及影響語音能力培養的主客觀因素
四、英語語音能力培養原則和方法
五、英語語音訓練案例
結語
第五章 新課改與英語辭彙能力培養
一、英語辭彙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二、新課改對英語辭彙能力培養要求
三、英語辭彙教學面臨的主要問題
四、英語辭彙教學的原則和教學策略
五、英語辭彙教學案例
結語
第六章 新課改與英語聽力能力培養
一、英語聽力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二、英語聽力能力培養面臨的主要問題
三、英語聽力的特點及影響聽力能力培養的主客觀因素
四、英語聽力能力培養的原則與方法
五、英語聽力訓練案例
結語
第七章 新課改與英語口語能力培養
一、英語口語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二、英語口語能力培養面臨的主要問題
三、影響英語口語教學的主客觀因素
四、英語口語的教學原則及方法
五、英語口語教學案例
結語
第八章 新課改與英語閱讀能力培養
一、英語閱讀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二、英語閱讀能力培養面臨的主要問題
三、影響英語閱讀能力培養的主客觀因素
四、英語閱讀能力培養原則和方法
五、案例分析
結語
第九章 新課改與英語寫作能力培養
一、英語寫作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二、英語寫作能力培養面臨的主要問題
三、英語寫作能力培養的主要對策
四、英語寫作能力培養模式
五、英語寫作訓練案例
結語
下篇 新課改背景下英語教學法的套用
第十章 “同課異構”在英語教學中的套用
一、“同課異構”概念的界定
二、“同課異構”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三、“同課異構”的實施環節
四、“同課異構”在英語教學中的實踐與反思
結語
第十一章 協商互動在英語教學中的套用
一、協商互動概念的界定
二、協商互動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三、協商互動的模式
四、協商互動模式的教學策略
結語
第十二章 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英語語法教學探索
一、“以學習者為中心”概念的界定
二、英語語法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三、“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英語語法教學模式
四、“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英語語法教學策略及方法
結語
第十三章 語塊理論在英語語法教學中的套用
一、語塊的界定及其分類
二、語塊學習在二語習得中的優勢
三、語塊對英語語法學習的作用
四、預製語塊在英語語法教學中的實際運用
第十四章 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一、跨文化交際能力概念的界定
二、跨文化交際能力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模式
四、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教學策略及師生角色
結語
第十五章 自主學習模式在英語教學中的套用
一、自主學習概念的界定
二、自主學習在英語學習中的重要性
三、英語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
四、學生英語自主學習模式的教學策略
五、學生英語自主學習模式中的學生角色
第十六章 英語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
一、校本課程的含義
二、英語校本課程開發的重要意義
三、英語校本課程開發原則
四、英語校本課程實施
五、英語校本課程開發實例解讀
結語
參考文獻

文摘

第一章 英語課程改革三十年
英語已經成為世界上運用最廣泛的信息載體之一,許多國家都把英語教育視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的中國更是如此。改革開放以前,我國中國小的英語教育隨著我國政治和經濟形勢的變化和發展,起起伏伏,走過了一條迂迴曲折的道路。1978年至今,英語教育在我國的中國小呈現出了直線發展的趨勢,英語逐漸成為中國小校的主要基礎課之一,與語文、數學等學科同等重要。三十年間,我國中國小英語課程發展主要經歷了以下三方面的發展:
一、英語課程從迂迴曲折走向有序發展
(一)第一階段(1978年至1990年)
第一階段英語教學大綱研製工作啟動時正值“文革”結束。當時,我國的英語課程與教學研究還基本處於起步狀態,教學大綱的制訂缺乏科學的理論指導,同時還迫切需要解放思想,衝破“左”的思潮束縛。
這一階段,我國共制訂了四個英語教學大綱:1978年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國小英語教學大綱(試行草案)》,1980年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國小英語教學大綱(試行草案)》,1986年的《全日制中學英語教學大綱》,1990年的《全日制中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本)》。同時,第一階段的大綱修訂與第二階段的大綱編訂實際上有一段並行的時期。
仔細分析第一階段的四個大綱,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當時我國中學英語教學取得了以下進步:
一是外語在基礎教育中的地位得到確立,外語成為我國中學的一門基礎學科。從1983年起,凡學過外語的國中學生,報考高中應考外語,成績百分之百計入總分。到了90年代,外語成為高考中必考的科目,英語更是在社會上受到了空前的重視。
二是注意到了外語教育的差異性。在大綱設計時,考慮到了國小、國中和高中三個起點。
三是明確了英語教學的任務是通過基本訓練的途徑培養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糾正了不顧英語教學的規律突出政治的做法。
四是強調了外語教學的實踐性,提出了“精講語言基礎知識,著重培養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聽、說、讀、寫綜合訓練,階段側重”、“儘量使用英語,適當利用母語”等教學策略與方法。從四個大綱教學方法側重點的不同,我們可以發現大綱設計者在教學觀念上發生了變化――改變了只重知識而忽視能力的觀點,認識到教學語音、辭彙和語法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因此要著重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音、辭彙和語法進行聽、說、讀、寫的交際能力;在課文教學中改變了“見樹不見林”的毛病,提倡把課文作為一個整體來教,既注意其中的語言知識,更注意讓學生掌握課文的中心思想和進行聽、說、讀、寫的綜合訓練,並且掌握各個段落之間的邏輯關係,進而更好地掌握整篇課文;在測試方法部分,第一次提出了“不僅要進行書面檢查,而且要測試聽力和口語能力”。
五是注意培養學生的興趣,使他們能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並且提出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處理教與學的關係方面,主要還是側重教的方面。
(二)第二階段(1988年至2000年)
第二階段,大綱設計者認真總結了我國歷史上中學英語教學研究的經驗和教訓,廣泛借鑑國外的研究資料,特別吸取了歐洲共同體國家語言學和語言教學研究的成果,引進了交際語言教學的思想,還大膽採取中外合作編寫中學英語教材的形式,對我國英語課程、教學的改革與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這一階段,我國共制訂了六個英語教學大綱:1988年的《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英語教學大綱(初審稿)》,1992年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英語教學大綱(試用)》,1993年的《全日制高級中學英語教學大綱(初審稿)》,1996年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英語教學大綱(供兩省一市試驗用)》,2000年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英語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2000年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英語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
這些教學大綱之於第一階段而言,是一個演變、進步與發展的過程,而絕非是“破舊立新”的過程,主要體現了科學、規範、開放、完整等特點,在教學目標、教學觀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和變化。
在教學目標上。不僅提出了知識、技能、能力的要求,還提出了思想情感、道德品格、跨文化交際意識、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開發等方面的要求,甚至把非智力因素(興趣、信心、學習習慣、自主學習能力等)放在首位。“跨文化交際意識”首次出現在1993年高中大綱中。同時,依據該大綱編寫的高中英語教材特意編入了有關英語國家文化知識等話題的內容。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語言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擴大了他們的視野,增強國際理解,還有助於他們更好地理解本民族的文化,同時也體現了學科的融合。這一系列變化足以見證,英語教育的目標在由單純傳授知識向提高學生全面素質的方向轉變。但是,在實施過程中,由於應試的影響,大綱精神的貫徹遇到了不少困難。
在教學觀念和方法上。首先,明確了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其次,一方面為了加強聽說,改變傳統的“聾啞英語”現象,另一方面為了改變僅僅依靠課堂甚至僅靠課文教學的現象,增加語言習得的量,提出了聽、說、讀、寫四項技能綜合訓練,階段側重。為了改變“以教師為中心”和“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1992年以後的大綱都把教師的“主導”作用改成了“指導”作用,指明教師主要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學習英語”。各個教學大綱還都要求教師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自學的能力,因此,在教學研究中,開始出現了由研究教法轉向研究學法的一種趨勢。
不過,當時仍然以研究教法為主,對學生的學法重視不夠。學生依賴教師、課堂和課本,過分強調記憶的功能和機械的訓練,缺乏對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自主和探究的精神發揮不夠。
在教學手段上。我國缺乏英語語言環境,充分利用直觀教具和電化教學手段非常必要。大綱要求利用現代化教學技術進行英語教學。根據大綱編制出的教材不再是獨立的一本教科書,而是一套系列教材,不僅有學生用書、教師用書、練習冊、閱讀和聽力訓練材料,還有掛圖、錄音帶、幻燈片、錄像片、VCD、CD、DVD、計算機軟體等。系列教材使教學立體化,為學生提供了地道的語言材料和標準的語音語調,有助於正確模仿,而且提供真實自然的交際情景,形象直觀、生動活潑,有助於學生直接理解所學英語、強化記憶,還能促進用英語思維,培養他們直接用英語表達思想的能力。
1999年秋,實施初、高中英語大綱的第一批學生高中畢業。對這批高中畢業生進行的調查表明,我國中學英語教學已在發生五種轉變,即從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從教師中心轉向學生主體、從知識型教學轉向能力型教學、從機械型操練為主轉向兼用言語活動、教學語言從漢語轉向英語。英語課程發展速度很快,成績和進步有目共睹。但當時我國已是世界貿易組織的一員,我國的總體英語水平與我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所需要的英語水平相距甚遠。要迅速有效地提高英語教育的水平,關鍵還在中國小。深化基礎英語課程改革仍是當務之急。
(三)第三階段(21世紀初期)
第三階段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突出特點是: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宗旨,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促進每個學生健康發展,培養良好品德,培養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六項目標體現在每個學科的課程標準之中。
這個階段英語學科制定了兩個課程標準:《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簡稱義教普高課標)和《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簡稱普高課標)。這兩個課程標準是吸收國內外外語教育研究的成果,結合我國英語教育實際和未來發展需要研究制訂的。與以往的英語教學大綱相比,在框架結構、課程目標、基本理念、內容標準、教學實施建議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變化,體現了這一課程的深刻變革的精神。課程標準標誌著基礎英語課程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從素質教育的高度、從學生髮展的角度明確地提出外語課程在構建人文素養方面的價值及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意義,也明確了英語課程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
課程標準把義務教育國小、國中的課程與高中課程統籌考慮,提出了一級至五級的目標體系,並與高中課程的第六至九級相銜接。高中七級為所有高中學生的畢業要求,八級和九級供有興趣和有潛能的學生選修。此外,高中還設有任意選修課程。這體現了課程的基礎性、多樣性和選擇性,體現了以學生為本和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課程理念,為學生實現個性化的選擇創造了條件。
課程標準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是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基礎,文化意識是得體運用語言的保證,情感態度價值觀是影響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重要因素,學習策略是提高學習效率、發展自主學習能力的保證。雖然,以往的教學大綱也提出了思想情感、道德品質、跨文化交際意識,以及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要求,但對英語課程價值的認識主要以英語的工具性為基礎,強調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培養。而課程標準則把英語課程的目標擴展到五個方面,重視英語的人文性,有利於真正實現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普高課標還強調培養高中學生用英語進行交際和思維的能力。
課程標準本身的內容結構體現了課程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對課程性質、課程理念、課程標準和教學內容有詳細的闡述,而且在教學實施建議部分對教學、評價、教材和教學資源的開發與使用提出了具體的建議和案例,有助於教師學習和實施。
課程標準帶來了一系列新的觀念,如:面向全體學生,注重素質教育;突出學生主體,尊重個體差異;倡導通過感知、探究、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和創新的精神;採用活動途經,促進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提高;注重過程評價,促進學生髮展;開發課程資源,拓展學習和運用英語的渠道。這些新的理念將會對我國的外語課程產生深刻的影響,也必然會與傳統的觀念產生碰撞。這就迫切需要加強學習,加深對新課標的基本理念的理解。
二、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以中國小英語教科書為核心的課程資源的開發,與英語課程發展相對應也分為三個階段,或稱為“三代”。
第一代教科書是20世紀80年代的“統編”中國小英語教科書。從1978年到1992年,全國各地中國小使用一套通用教科書,稱為“統編教材”。當時的中國小英語教科書的編者受20世紀中期的結構主義語言教學理論的影響較大,而且參考了以此理論為基礎編寫的大量外國引進版教科書。這套教科書對撥亂反正、糾正不顧外語教學規律突出政治的錯誤傾向,對穩定教學秩序,保證教學質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教科書重視英語基礎知識的傳授和學生運用英語基本技能的訓練,採取句型操練和語法知識歸納相結合的方法編排,重視記憶、模仿和語言的準確性,注意中英文比較和中國學生的學習特點,並注意採用直觀教具和錄音配套教材。
但是,結構法本身的缺點在“統編教材”中也有明顯的反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首先,忽視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忽視了語言的交際功能,學用脫節。儘管掌握了一些語言知識,但是聽、說、讀、寫的能力較差。其次,過於強調語言知識的傳授和句型的操練,對語言的內容和意義,特別對語言的實際運用不重視。更為嚴重的是,缺乏對學生生理和心理發展特徵的研究。課本重視語言的形式,機械性的句型練習較多,缺少生動活潑的、有交際意義的、有助於發展能力的語言材料,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再次,閱讀量小,生詞率高,復現率較低,而教學要求又較高,因此教學的難度較大。
第二代教科書主要是20世紀90年代的中學英語教科書,開始有了不同的版本,出現了“一綱多本”的局面。國中有人教版(中英合編的JEFC)、上海版、廣東版、山東版、四川版五種,高中有人教版(中英合編的SEFC)和上海版兩種。儘管當時的國家教委沒有組織編寫國小英語教學大綱,為了滿足全國越來越多的國小開設英語的需要,人教社與國外合作編制了國小英語教材(PEFC)。這一代英語教材改革的力度較大,打破了單純以語法結構為主要脈絡組織和安排教學的模式,採取了結構與功能相結合的路子編寫,高中教材還加上了話題。教科書一般都具備了:教學內容貼近現代生活,符合學生的需要,重視培養思想情感和提高文化素養;通過聽、說、讀、寫的全面訓練培養學生為交際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以教科書為主系列配套;要求區分層次,教材具有彈性等特點。引進了國外現代語言教學理論,並與我國傳統的經驗結合,採取了語言結構與語言功能相結合的路子,走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改革之路,對我國中學的英語教學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第三代教科書是21世紀初期的教科書。如今,教科書的多樣化、現代化和立體化已初步得以實現。除了上海版的教材,全國約有30套國小英語教材、10套國中英語教材和7套高中英語教材供各地區或學校選擇。教材的版式設計質量明顯提高,設計新穎、色彩鮮艷、圖文並茂、印裝講究。這些教材不僅外表上看去現代化,觀其內容也很現代化。作為英語課程資源重要組成部分的教材已不再僅僅是單一的一本教科書了,必定包括教輔、配套讀物、掛圖等直觀教具以及電化教學多媒體教材,甚至利用電台、電視台、網際網路等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使得教學立體化。
第三代教材,無論是引進版的“洋”教材,還是自編的“土”教材或是中外專家合作編寫的教材,在不同程度上都注意做到:充分重視學生的發展,以學生的發展為其出發點和歸宿選編教學內容,注意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激發他們的興趣;採取功能、結構、話題及“任務型”活動途徑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充分重視以學生為主體,促使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改變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式學習和合作學習;注重學科融合,開闊學生的視野,滿足他們求知的欲望,而且能夠引導學生面向社會、了解世界、增強國際意識;系列配套增強了教材的選擇性、拓展性、靈活性和開放性,大大加強了教材的彈性,為教師靈活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拓展教學內容提供了條件。
另外,新課程標準還增加了評價的機制。為了幫助學生反思和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教科書與其配套的評價手冊提供了質性評價的樣本和行為評價的方法。教材中的評價可以幫助學生學會自我評價的方法,學會分析自己的成績和不足,激勵自己,有效地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增強自信心,培養合作精神。同時,也使教師獲取教學的反饋信息,幫助他們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
三、教學方法的研究和教學手段的更新
在改革開放的最初十年,根據1982年《全國中學外語教育工作會議》“積極開展教學研究、改進教學方法”的指示,英語教師圍繞教學中的實際問題開展了研究,積累了一些教學經驗。例如國中如何開展聽說活動,如何貫徹“聽說領先,讀寫跟上”的原則,怎樣使句型教學情景化並培養交際能力;高中怎樣側重閱讀,如何搞好課文教學,等等。
20世紀90年代,培養為交際運用語言的能力成為教學大綱的教學目標,又是教材編寫的基調,還是英語課堂教學指導原則。因此,現代交際法思想逐漸深入人心,具有交際特點的教學方法走進中國小英語課堂,探討具有交際功能的教學方法蔚然成風,在研究活動形式、教學過程、語言知識教學和語言技能訓練等方面產出大量的階段性成果,並呈現出三大特點:
一是活動組織多元化。如中英合編的教材(JEFC和SEFC)積極倡導四種活動組織方法,即兩人小組練習(Pairwork)、小組活動(Groupwork)、分排練習(Rowwork)和分行練習(Teamwork)。在教學中被廣泛採用,成為大班英語教學最常用、最有效的練習形態。
二是課堂教學結構化。JEFC和SEFC提倡的“五步教學法”,為交際型教學確定了課堂結構模式,在實施教材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五步指的是:複習(Revision)、呈現(Presentation)、操練(Drilling)、練習(Practice)和鞏固(Consolidation)。五步教學法繼承了傳統的經驗,如複習,操練和鞏固,同時又體現了發展和進步,如在“呈現”(即介紹新語言)環節要求儘量用目的語――英語和直觀教具介紹新的語言現象,在“練習”步驟中要進行多種形式的練習,教師逐步減少對學生的控制,讓學生提高口語的流利程度而不只是準確度(不必“有錯必糾”),使他們的言語技能發展成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
三是教學過程交際化。交際化原則滲透於語言技能訓練中,MMC三層次訓練法――機械操練(Mechanical practice)、有意義訓練(Meaningful practice)和交際練習(Com-municative practice),廣泛套用於語言實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