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

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

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於1955年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半坡。新石器時代前期,多作為兒童瓮棺的棺蓋來使用,是一種特製的葬具,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基本信息

藏品信息

詳細信息

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是新石器時代陶器珍品,由細泥紅陶製成,敞口卷唇,口沿處繪間斷黑彩帶,內壁以黑彩繪出兩組對稱人面魚紋。人面呈圓形,頭頂有似髮髻的尖狀物和魚鰭形裝飾。前額右半部塗黑,左半部為黑色半弧形。眼睛細而平直,似閉目狀。鼻樑挺直,成倒立的“T”字形。嘴巴左右兩側分置一條變形魚紋,魚頭與人嘴外廓重合,似乎是口內同時銜著兩條大魚。另外,在人面雙耳部位也有相對的兩條小魚分置左右,從而構成形象奇特的人魚合體。在兩個人面之間,有兩條大魚作相互追逐狀。整個畫面構圖自由,極富動感,圖案簡潔並充滿奇幻色彩。

歷史淵源

仰韶文化的彩陶圖案中有大量的動物形紋飾,如魚、鹿、蛙等,以魚紋最為典型。人面魚紋彩陶盆是公認的彩陶藝術精品。類似內容的彩陶盆在遺址中出土了很多件,多作為兒童瓮棺的棺蓋來使用,很像一種特製的葬具。人面由人魚合體而成,人頭裝束奇特,像是進行某種宗教活動的化妝形象,具有巫師的身份特徵,因此這類圖畫一般被認為象徵著巫師請魚神附體,為夭折的兒童招魂祈福。也有人認為人面與魚紋共存構成人魚合體,寓意魚已經被充分神化,可能是作為圖騰來加以崇拜。

歷史介紹

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

在距今一萬年左右,中國歷史進入了新石器時代。這是中國氏族社會的繁榮時期,也是中國古代文明逐漸形成的時期。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存發現數量多、分布地域廣,已經有了相當高的水平。隨著農業經濟的發展,母系氏族逐漸繁榮,出現了規模很大的聚落。新石器時代又可以稱為是石器陶器時代。陶器,是新石器時代在造型美術方面遺留下來的主要創作,也是人類在向大自然鬥爭中獲得的一項跨時代的創造。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里不斷出土的陶器等工藝品,展現了我們祖先的審美智慧和藝術創造才能。

中國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遍布中國各地,中部地區黃河流域的裴李崗文化、磁山文化、大地灣文化屬於新石器時代早期,它們的年代是(公元前5500--公元前4800年)。所制陶器比較原始,器物種類少,器形簡單,火溫較低,多數是紅陶,基本沒有紋樣裝飾。分布在中國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期,這時期陶器的表面有漂亮的彩繪,陶器的實用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人面魚紋彩陶盆,1955年中國陝西省西安市半坡遺址出土。泥質紅陶燒成,盆內壁畫人面紋和魚紋各兩個,相間排列,題材新穎,形象生動,反映了半坡類型彩陶常以魚紋裝飾陶器的特點。

相關介紹

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

所謂"彩陶",是指以赤鐵礦粉和氧化錳為顏料,使用類似毛筆的工具,在陶坯表面上繪製各種圖案,入窯經火燒,但由於窯不夠密封所以在橙紅的底色上只呈現出黑、紅顏色。彩陶工藝是中國新石器時代原始工藝藝術的主體之一。

形成於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時代(距今約10000~5000年)文化中延續時間最長,勢力最為強大的一支。仰韶文化的彩陶工藝達到了相當完美的程度,是中國原始彩陶工藝的典範。這件20世紀50年代出土於中國西北部陝西省西安市半坡遺址的人面魚紋彩陶盆,就是仰韶彩陶工藝的代表作之一。

人面魚紋彩陶盆通高16.7厘米,口徑39.7厘米,細泥紅陶質地,盆內壁以黑彩繪出兩組對稱的人面魚紋。此盆以細泥為原料,捏成型後著彩放在窯里燒制而成的彩陶器。盆底部略平,腹部突出,也比較深。盆內壁光滑,外表粗糙。

人面為圓形,頭頂為三角形髮髻,額頭左半部塗成黑色,右半部呈黑色半弧形,可能是當時的紋面習俗。人物眼睛細長,鼻樑挺直,神態安詳,嘴旁分置兩個變形魚紋,魚頭與人嘴外廓重合,配上兩耳旁相對的兩條小魚,構成形象奇特的人魚合體,表現出製作者豐富的想像力。人像頭頂的尖狀角形物,可能是髮髻,配以魚鰭形的裝飾,更顯得威武華麗。人面魚紋採用大膽,誇張的構圖手法,圖案簡潔明快,十分漂亮,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此盆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

人面魚紋彩陶盆上的人與魚題材,可能與古代半坡人的圖騰崇拜和經濟生活有關。這種魚紋裝飾正是他們生活的寫照,也象徵著人們期盼富足的美好願望。人頭上奇特的裝飾,大概是在進行某種宗教活動時的化妝形象。而稍作變形的魚紋很可能代表了"魚神"的形象,表達出人們以魚為圖騰的崇拜主題。

相關資料

人面魚紋彩陶盆展覽人面魚紋彩陶盆展覽
人魚合體

人面魚紋彩陶是新石器時代陶器珍品。彩陶是在陶器表面以紅黑赭白等色作畫後燒成,彩畫永不掉落。此盆由細泥紅陶製成,敞口卷唇,盆內壁用黑彩繪出兩組對稱的人面魚紋。人面概括成圓形,額的左半部塗成黑色,右半部為黑色半弧形,可能是當時的文面習俗。同樣內容的彩陶盆,半坡遺址中曾出土幾件。

傑出的彩陶藝術

中國遠古的文明源遠流長,形成於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文化發展的一支主幹,它展現了中國母系氏族制度從繁榮至衰落時期的社會結構和文化成就,其中彩陶藝術達到了相當完美的境地,成為中國原始藝術創作的範例,這件彩陶盆便是其中代表之作。

仰韶文化年代約為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前,屬於新石器時代範疇的文化。分布是以渭、汾、洛等黃河支流匯集的中原地區為中心,北達今長城沿線和河套地區,南達鄂西北,東至豫東一帶,西至甘、青接壤地帶,生產工具以發達的磨製石器為主,常見有刀、斧、錛、鑿、箭頭、紡織用的石紡輪等,骨器也相當精緻。各種水器、甑、灶等日用陶器以泥紅陶和夾砂紅褐陶為主,主要呈現紅色,紅陶器上常彩繪有幾何型圖案或動物型花紋,是仰韶文化最明顯特徵,故也稱為彩陶文化。仰韶文化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文化。

圖騰崇拜

古代半坡人在許多陶盆上都畫有魚紋和網紋圖案,這應與當時的圖騰崇拜和經濟生活有關,半坡人在河谷階地建設聚落,過著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定居生活,兼營採集和漁獵,這種魚紋裝飾是他們生活的寫照。人頭上奇特的裝束,大概是在進行某種宗教活動的化妝形象,而稍有變形的魚紋很可能是代表人格化的獨立神靈——魚神,表達出人們以魚為圖騰崇拜的主題。此時期的紋飾多以魚紋、水波紋為主,獸紋、植物較為少見。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

這件彩陶盆是兒童瓮棺的棺蓋。仰韶文化流行一種瓮棺葬的習俗,把夭折的兒童置於陶瓮中,以瓮為棺,以盆為蓋,埋在房屋附近。這件陶盆上畫有人面,人面兩側各有一條小魚附於人的耳部。有的學者根據《山海經》中某些地方曾有巫師“珥兩蛇”的說法以為人面魚紋表現的是巫師珥兩魚,寓意為巫師請魚附體,進入冥界為夭折的兒童招魂。半坡遺址是中國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村落遺址典型代表。

更多的涵義

此外,在先秦典籍《詩經》《周易》中魚有隱喻“男女相合”之義,以此推之,這人面魚紋也應有祈求生殖繁衍族丁興旺的涵義。但不管究竟蘊含何種奧秘,作為中國原始社會先民的藝術傑作,它已然放射出耀目的光芒。

工藝水平

人面魚紋彩陶盆所用的藝術手法和半坡遺址的工藝水平,在器物內壁用黑彩繪對稱的人面紋和魚紋各一組。構畫手法大膽誇張。人面成圓形,頭頂上三角形髮髻高聳,額頭塗黑,一側留出彎鐮形,雙眼眯成"一"字,"┸"形鼻,嘴銜兩魚,人面兩側耳部亦有兩條小魚簇擁著。在人面之間還有兩條大魚同向追逐,魚身及魚頭均成三角形,魚眼呈圓形,大魚的魚身以斜方格為鱗。人面在魚群之中顯出悠然自得的神情。魚紋刻畫得十分生動:魚頭雖是寥寥數筆,卻把魚的形神勾畫得具體而細微。魚身上沒有了魚鱗,以對稱的菱形圖案裝飾,富有律動感,充滿了生氣。整體圖案顯得古拙、簡潔而又奇幻、怪異。

仰韶文化距今約5000-6000多年,遺址主要分布在黃河中游、渭河、汾河流域,包括河南、陝西、山西等地區,是中原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典型代表。半坡、廟底溝秦王寨等類型代表了其早、中、晚三個時期。其中,半坡類型彩陶以各式盆、、尖底瓶多見;彩繪基本為黑彩,常見魚、鹿、蛙、羊等動物紋、人面紋以及三角、寬頻、波折、格線等幾何紋。魚紋是半坡彩陶中相對比較多見的題材。

仰韶文化彩陶紋飾的發展從寫實到抽象,符合人類認識世界的客觀規律。人類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首先感受到的是真實的世界,天上的鳥、水中的魚、山上的樹、地上的草,無一不栩栩如生。進而,人類進一步認識到各種事物的不同本質和規律,於是出現了諸如從魚紋到菱形、從花草到不同的弧形變化等各種各樣從寫實而來的抽象。因此,在欣賞彩陶所反映的遠古藝術之餘,還可以了解我們的祖先認識世界的過程。

仰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文化。因第一個發掘地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仰韶村遺址而得名。距今大約7000-5000年。仰韶文化一直至今已發現上千處,分布在今天的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以陝西省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

蘊含奧秘

半坡遺址出土的彩陶人面魚紋盆,紋飾神秘莫測最令人回味無窮。這種圖案代表什麼含義?學術界對於人面魚紋的研究已經出現了近30種觀點說法,主要有圖騰說、神話說、祖先形象說、原始信仰說、面具說、摸魚圖像、權力象徵說、太陽崇拜說、原始曆法說等等,還有的認為是水草魚蟲或嬰兒出生圖,甚至還有外星人形象之說。

有人認為,此圖反映了半坡人和魚之間的密切關係和特殊的感情,是半坡氏族崇奉的圖騰。半坡人在河谷階地建設聚落,生活方式與漁獵密不可分,他們喜愛魚崇拜魚,認為其氏族起源於魚,故把魚奉做自己氏族的圖騰祖先加以崇拜,人與魚組合畫在一起,代表著人與魚是不可分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生共存,能力“互滲”。此外,古籍記有人魚互變的神話,《山海經》說顓頊死後復甦化身為魚,變形的魚紋很可能是代表人格化的獨立神靈———魚神。有人以《詩經》《周易》中魚有隱喻“男女相合”之義推之,這人面魚紋也應有祈求生殖繁衍族丁興旺的含義。

無論半坡人用這種圖案表達什麼思想意識,能夠把如此豐富的社會內容凝聚於繪畫藝術之中的這種創作動機,都是令人驚嘆的。今天的人們無法知道它的真實含義,但它仍然給人以強烈的印象和美的感受,使人產生對悠久歷史之謎的探究渴望。半坡博物館宣稱,他們將組織專家對圍繞人面魚紋盆所引起的種種謎團進行破解,人們期待著謎底的早日揭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