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徵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愛滋病(AIDS)又稱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徵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嚴重傳染病,主要使體內CD4淋巴細胞受損,導致全身免疫功能缺陷,繼發各種機會感染和腫瘤而致死。

基本信息

新生兒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徵
中文名:新生兒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徵 英文名:ac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eofnewborn 別 名: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愛滋病;HIVinfection;AIDS 概述: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愛滋病(AIDS)又稱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徵(ac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e,AIDS),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引起的嚴重傳染病,主要使體內CD4淋巴細胞受損,導致全身免疫功能缺陷繼發各種機會感染和腫瘤而致死 流行病學: 自從1981年發現首例HIV感染者以來,到1999年全球感染HIV的人數已達5000萬,其中1998年一年新感染人數就達580萬。至1999年底,全球因AIDS死亡的總人數已達1600萬。在我國自1985年發現首例病人以來,HIV感染也呈快速增長趨勢。據我國衛生部統計,我國HIV感染者5萬~10萬人。1.病原學 HIV是一種反轉錄RNA病毒,屬慢病毒,目前已鑑定的引起人類AIDS的病毒有兩種即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1和HIV-2兩型。HIV-1遍布全球HIV-2常見於西非和印度致病力較HIV-1弱。HIV-1又分A、B、C、DE、F、G、HO等9種亞型,其中以B型最常見HIV呈橢圓形或圓柱形,由病毒核心和外膜組成,外膜為類脂雙分子層,當中有與病毒進入宿主細胞有關的兩種蛋白gp120和gp41。病毒核心由核心蛋白、單股RNA、Mg2+依賴的反轉錄酶組成。其中反轉錄酶能把病毒RNA轉錄成DNA。核心蛋白p24能引起細胞免疫。病毒對外界抵抗力較弱,加熱56℃30min和一般消毒劑均可將其殺滅。2.傳染源與傳播途徑 病人及無症狀的帶毒者為傳染源,對於嬰幼兒來說感染了HIV的母親是最大的傳染源。HIV病毒存在於血液、精液、子宮及陰道分泌物、唾液、淚液和乳汁中。成人HIV主要通過性接觸和輸血傳播,而嬰幼兒主要通過母嬰傳播,母嬰傳播的發生率約為25%~40%。胎兒在感染HIV的母親宮內時,HIV可通過胎盤傳染給胎兒胎兒在娩出時可吞入含有HIV的陰道、子宮頸分泌物或母血而被感染,因為感染的母親母乳中或乳頭皸裂後滲出鶒的血中,均含有HIV病毒,故哺乳也鶒是母嬰傳播的一大途徑。據聯合國AIDS聯合計畫署估計,開發中國家每天有800名新生兒感染HIV。3.高危因素 孕婦HIV感染的程度和其他相關因素是圍生期HIV母嬰傳播的危險因素健康搜尋。孕婦血中CD4+T細胞數量減少,血中HIV多p24抗原增多者母嬰傳播率高;絨毛膜羊膜炎、陰道分娩、破膜時間長會陰側切術、產鉗術、吸毒、吸菸等均使母嬰傳播率升高。 病因: 1.母-嬰垂直感染 新生兒AIDS的發病和孕母有密切關係,因嬰兒AIDS中相當一部分是通過母-嬰垂直傳播而獲得。2.母-嬰水平感染 新生兒生後可通過感染AIDS病原體的母親的乳汁而受染。3.醫源性感染(1)輸血與血製品感染:Ammann等(1983)報告1例生後幾天內反覆接受輸血與血製品的新生兒於生後6個月時出現AIDS症狀,並無CMV、HDV及EBV感染的證據經對供血員調查後發現,其中1名在供血後7個月發生AIDS,推測供血員系病原體攜帶者且表明血製品的輸入或輸血可傳播AIDS。(2)注射器及針頭感染:新生兒、嬰兒還可因多次靜脈注射經注射器及針頭等方式受染。 發病機制: 已知CD4是HIV外膜糖蛋白的受體。HIV病毒通過表面的糖蛋白gpl20在同是糖蛋白的gp41的參與下與宿主細胞受體CD4結合入侵靶細胞故表面表達CD4抗原的細胞均是HIV健康搜尋的靶細胞。Th細胞高表達CD4分子,因此Th細胞是HIV的主要靶細胞,巨噬細胞、樹突細胞和小膠質細胞也較高表達CD4分子,所以這些細胞也對HIV易感。淋巴結內巨噬細胞、濾泡樹突細胞是AIDS潛伏期HIV繁殖的主要場所,是HIV的儲藏庫也是感染CD4T細胞的源泉。樹突細胞的大量死亡,造成外周淋巴細胞的毀壞HIV侵入CD4細胞後,在細胞質中經病毒的反轉錄酶作用將病毒RNA轉為DNA病毒DNA與病毒整合酶進入細胞核,在後者的作用下鶒整合入宿主細胞基因組內,整合的病毒可潛伏數月甚至數年不復發這就是AIDS潛伏期長的原因。HIV如何殺傷CD4細胞的機制尚不十分清楚。由於Th細胞被大量破壞,從而喪失調控其他淋巴細胞(如B細胞分化)亞群的能力,機體的免疫網路遭到破壞,免疫調節失去平衡,導致免疫缺陷。HIV病毒攻擊大量CD4細胞,使細胞免疫功能低下或喪失,引起各種機會感染致死。另由於B細胞調節失控,多克隆B細胞被活化大量表達免疫球蛋白,患者發生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對新健康搜尋的抗原反應性降低而發生感染,如小兒易患嚴重化膿性感染。某些單核巨噬細胞(表達CD4抗原)也可被HIV侵襲,使其趨化能力降低,使白細胞介素-1和腫瘤壞死因子釋放增加,致機體發熱,消耗增加、消瘦等。由於HIV對靶細胞(主要是CD4細胞)的不斷破壞,致使CD4T細胞消耗殆盡和外周免疫器官毀損,免疫嚴重缺陷,最終招致各種感染和惡性腫瘤而致死 實驗室檢查: 1.免疫學檢查 患者外周血象中CD4細胞明顯下降早期CD4+可>500/µl,晚期<200/µl直至降到0。CD8+細胞變化不明顯,因此CD4+/CD8+比例逐步降低或倒置,正常兒童比例為2.0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常升高。2.血清學檢查 HIV感染後1~4周內可測得HIV抗原(核心抗原p24),以後逐步消失,直至AIDS階段又重現陽性。在HIV感染後3~12周可測得核心抗gp41抗體,抗gp41IgG可持續終生由於年齡在15個月以內的小嬰兒抗體有可能反應來自母親的抗體故新生兒應行HIV培養或PCR檢查以確診。3.病毒學檢查 以體外淋巴細胞培養再以Northern吸印法測淋巴細胞中的HIV-RNA或取血清以Westernblot測HIV各抗原蛋白或以PCR法直接檢測HIV-DNA。 其它輔助檢查: 應做X線檢查、B超檢查CT檢查等,結合臨床綜合徵表現,可發現卡氏肺囊蟲肺炎、腫瘤等各種表現。 相關檢查: >β2微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A >免疫球蛋白G >免疫球蛋白M >抗核仁核糖核酸抗體 >抗愛滋病抗體 >淋巴細胞 >血小板 臨床表現: 新生兒由於免疫系統尚鶒不成熟,很少接觸外來抗原,生成的免疫記憶細胞數量少,HIV感染後免疫系統損害較成人嚴重潛伏期短,出現症狀早,病情進展快,發生淋巴細胞樣間質性肺炎和繼發細菌感染較多。從母嬰傳播所致感染的患兒可早在出生後幾個月就出現臨床徵象潛伏期數月至數年不等。1.一般臨床表現 有持續發熱、消瘦、低出生體重出生後體重不增、黃疸不退、肝脾腫大、多部位淺表淋巴結腫大等2.細菌感染 嚴重的反覆的細菌感染,如敗血症、肺炎、腹瀉、尿路感染、皮膚感染、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等成為嬰兒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3.機會感染 持續性或反覆性鵝口瘡。4.腫瘤 在成人患者中見到的Kaposi肉瘤,在兒童患者中少見 併發症: HIV侵入人體後破壞人體免疫功能可發生多種不可治癒的感染和腫瘤健康搜尋如機會性感染、淋巴性間質性肺炎、反覆侵襲性細菌感染、腦病、消瘦綜合徵、惡性疾病如腫瘤等 診斷: HIV感染急性期常無症狀或症狀輕微,易被忽視,因此必須依賴血清學檢查,可以用ELISA法測血清抗HIV抗體健康搜尋,如陽性再作Westernblot測HIV抗原以確診若上述檢查均陽性即可診斷HIV感染。美國疾病控制中心認為兒童在患有其他原因不能解釋的免疫缺陷時,除了HIV抗體陽性外,有下列症狀可診斷為AIDS:1.肺囊蟲性肺炎。2.弓形體腦炎或彌散性感染健康搜尋。3.慢性隱孢子蟲腸炎,超過1個月以上4.慢性皮膚黏膜單純皰疹,1個月以上。5.肝臟或淋巴結以外的器官發生巨細胞病毒感染。6.進行性多灶性腦白質病7.念珠菌食管炎。8.隱球菌性腦膜炎或播散性感染。9.細胞內鳥分枝桿菌感染10.卡波西肉瘤(60歲以下)。11.原發性腦淋巴細胞瘤。12.彌散性細菌感染(不僅是肺或淋巴感染)。 鑑別診斷: 確立診斷有一定困難,應與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和其他原因引起的免疫缺陷相鑑別1.先天性感染和先天性免疫缺陷 新生兒AIDS不易和某些先天性感染和先天性免疫缺陷相鑑別。2.不表現為機會性感染 新生兒AIDS常不表現為機會性感染,但具有經肺活檢證實的PLH∕LIP的患兒只要其HIV及HIV抗體陽性就可診斷為AIDS,將未作肺活檢的患兒歸納為AIDS-RC 治療: 對AIDS的治療目前尚無特效方法胸腺素、轉移因子、輸注白細胞、干擾素及骨髓移植均難以奏效。Rubinstein等試用去血漿法和(或)靜脈注射人血丙種球蛋白在嬰兒中的初步結果表明,有預防感染及阻止免疫狀態進一步惡化的作用,目前認為蘇拉明(Suramin)具有較好的療效此外,控制機會性感染也很重要,根據不同病原採用各種治療方法:1.卡氏肺囊蟲肺炎 對卡氏肺囊蟲性肺炎推薦用磺胺甲噁唑(SMZ)+甲氧苄啶(TMP)或噴他脒(戊烷脒)治療。2.單純皰疹病毒 對單純皰疹病毒感染可用阿昔洛韋(無環鳥苷)治行有較好療效。3.白色念珠菌 口腔有持續性白色念珠菌感染用甲紫(龍膽紫)或制黴菌素等常規治療,無效可口服酮康唑有效,但停藥後可復發。 預後: 本病是一種嚴重傳染病,目前尚不可治癒,最後導致被感染者的死亡。 預防: 應注意下列4個方面:1.防止育齡婦女感染HIV 主要防止育齡婦女感染HIV,對於抗HIV陽性的孕婦,應禁止生育或生後嚴密隨訪。2.嚴格篩查輸血員 高危(成人)對象不能當供血員。3.嚴防醫源性感染 醫務人員應注意注射器和針頭的污染與傳播;血製品如丙種球蛋白抗血友病球蛋白等不宜濫用。4.HIV疫苗 生產HIV疫苗用基因工程重組方法製成HIV的疫苗健康搜尋是根本辦法。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