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七大奇蹟

新七大奇蹟

從外部看,這座羅馬鬥獸場由一系列3層的環形拱廊組成,最高的第4層是頂閣。 侯邁因在德里的陵墓於1564年動工,它是泰姬陵的雛形,牢固、威嚴而不是精緻、黃雅。 毫無疑問,泰姬陵是世界上完美藝術的典範。

世界新七大奇蹟
世界“新七大奇蹟”評選結果於葡萄牙當地時間2007年7月7日晚上21:30分(台北時間2007年7月8日凌晨)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揭曉,中國長城、約旦佩特拉古城巴西基督像、秘魯馬丘比丘印加遺址、墨西哥奇琴伊查庫庫爾坎金字塔、義大利古羅馬鬥獸場、印度泰姬陵成為世界“新七大奇蹟”。其中,中國的萬里長城位居第一。評選結果揭曉後,活動組織者向“新七大奇蹟”所在國家的代表頒發紀念證章。

候選名單

復活節島雕像
世界新七大奇蹟評選活動的主辦方“世界新七大奇蹟”基金會是1999年由瑞士商人、旅行家貝爾納·韋伯創立的。2006年1月1日,由6名世界建築師和文化界人士組成的基金會專家委員以不記名投票的形式從77個備選的景點名單中選出了最後21個評選名單。這21個候選景點為:

智利東部復活節島雕像

這些雕像被認為用於某種典禮,是權力的象徵,或是用於紀念死者。這些神秘的雕像利用火山岩刻出,有受到雨水沖蝕或風蝕而毀壞的危險。
巴西救世主耶穌像

紐約自由女神像

自由女神像是雕塑師巴特爾迪的作品,法國於1886年10月28日將其作為禮品送給美國。自由女神像矗立在紐約港的自由島上,象徵自由與民主。

巴西救世主耶穌像

這座耶穌像位於巴西里約熱內盧附近的科科瓦多山上,高98英尺。2005年,世界野生動物基金組織成員將一個巨大的水龍頭安置在雕像旁,紀念世界環境日

秘魯印加遺蹟

位於秘魯Machu Picchu的印加遺蹟在評選中領先。這一古城遺蹟是耶魯大學教授希拉姆-賓哈姆於1911年發現的。

羅馬圓形大劇場

羅馬圓形大劇場被認為是利用古羅馬士兵公
悉尼歌劇院
元70年從耶路撒冷帶回的戰利品修建的。與此前的大劇場不同,這座圓形大劇場是一座獨立建築,可容納50000觀眾。

巴黎艾菲爾鐵塔

古斯塔夫-艾菲爾設計的艾菲爾鐵塔自1889年就豎立在巴黎市內。艾菲爾鐵塔高1000英尺,在1930年紐約克萊斯勒大廈建成之前一直是世界最高人工建築。

悉尼歌劇院

悉尼歌劇院的設計者是丹麥建築師約恩-伍重,他也是2003年普利茲克建築獎獲得者。

埃及吉薩金字塔

開羅附近的吉薩金字塔已有約4500年歷史,這是目前僅存的傳統“七大奇蹟”之一。
埃及吉薩金字塔

高棉吳哥窟

吳哥窟位於高棉東北部,是一處有著800年歷史的廟宇建築群。吳哥窟是12世紀高棉國王Suryavarman二世修建的。

中國長城

長城橫亘中國北方,長約4000英里,目前已經成為旅遊勝地。

雅典帕特農神廟

帕特農神廟位於雅典衛城,建於公元前5世紀,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
高棉吳哥窟
高棉吳哥窟

墨西哥瑪雅金字塔

瑪雅金字塔位於墨西哥的Chichen Itza,在瓦拉多利德市附近。這一名稱來源於當地的瑪雅人部落。

馬里桑科爾清真寺尖塔

建於15世紀的桑科爾清真寺曾經是馬里歷史上學術組織Timbuktu的中心,在周圍的泥巴牆的反襯下顯得十分突出。
中國長城

莫斯科聖巴索大教堂

聖巴索大教堂位於莫斯科紅場,由俄羅斯歷史上著名君主伊凡雷帝於16世紀修建,大教堂以彩色的牆壁而著名。

德國巴伐利亞新天鵝堡

新天鵝堡位於巴伐利亞的Schwangau,是由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修建的。新天鵝堡是迪斯尼睡美人城堡的靈感來源。

西班牙摩爾王宮

摩爾王宮位於西班牙南部的Granada,是摩爾人1492年之前統治西班牙南部時修建的。1492年,由費迪南德國王和伊莎貝拉皇后領導的基督教勢力將摩爾人驅逐出這座城市,結束了穆斯林800年對該地區的統治。
德國巴伐利亞新天鵝堡
德國巴伐利亞新天鵝堡

英國巨石陣

巨石陣修建於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600年之間,修建方式和目的目前為止都不清楚。2007年1月30日,研究者在當地地下發現村莊遺蹟,表明當時居民已有高度發達的社會組織和並利用巨石陣進行祭祀活動。

伊斯坦堡索菲亞大教堂

索菲亞大教堂作為清真寺首建於公元前537年,當時的奧斯曼帝國控制這座城市。1935年,土耳其總統科馬爾-阿塔圖克將其變為一座博物館,隨後人們在穆斯林建築裝飾下發現了基督教的裝飾圖案。
莫斯科聖巴索大教堂
莫斯科聖巴索大教堂

印度泰姬陵

泰姬陵是17世紀的莫臥兒帝國君主為其亡妻所建。這一建築融合了印度、波斯和伊斯蘭風格。

約旦國王陵

這一陵墓位於約旦西南部的一座古城遺蹟中,是當時Nabateans阿拉伯王國的首都。公元106年Nabateans王國被羅馬征服後,這座城市仍繼續保持繁榮。這座城市以下水道和石刻而著名。

日本京都清水寺

清水寺是公元798年修建的一座佛教建築,並於1633年大火之後重建。從寺廟的三股小瀑布中取水飲用被認為能來來健康、長壽及成功。

世界新七大奇蹟基金會

該基金會於2006年初發起全球範圍內的評選活動,通過網際網路、電話及手機簡訊等投票方式,從21處世界名勝中選出7處作為“世界新七大奇蹟”。評選活動在台北時間7月7日早上8時截止投票。2007年7月8日“新世界七大奇蹟”誕生。
英國巨石陣
英國巨石陣
組織者稱,超過9000萬人投票參與了評選。評選活動旨在提高公眾對世界文化遺產的關注度。活動啟動於2001年,當時正值阿富汗巴米揚大佛遭塔利班武裝毀壞之際。主辦方希望,古希臘時期人類開創奇蹟的精神能夠在今天被發揚光大。新的七大奇蹟作為人類共同文化遺產,是全人類團結的象徵。 由於埃及方面堅決反對將金字塔列為“新七大奇蹟”候選地,“新七大奇蹟基金會”決定將金字塔作為榮譽候選地,而不再作為投票對象。

各方質疑

此次評選因為其商業目的和投票的代表性而受到權威機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質疑。
對於這一由全世界網民“海選”產生“世界新七大奇蹟”的做法,不少人士提出了批評意見。
有人認為,這種將文化遺產娛樂化的做法,權威性和可信度值得懷疑;
還有人表示,主辦方多方推銷廣告和紀念品,有借評選“圈錢”之嫌。

長城

長城(The Great Wall of China)
長城
長城修築的歷史悠久,工程雄偉浩大,是新七大奇蹟之一,並在“世界新七大奇蹟”評選活動中名列第一。長城東西南北交錯,綿延起伏於我們偉大祖國遼闊的土地上。它像一條巨龍,翻越巍巍群山,穿過茫茫草原,跨過浩瀚的沙漠,奔向蒼茫的大海。根據歷史文獻記載,有20多個諸侯國家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若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大約有10萬里以上。其中秦、漢、明3個朝代所修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1萬里。現在我國新疆、 甘肅、 寧夏、 陝西、 內蒙古、 山西、河北、北京、 天津、 遼寧、 吉林、 黑龍江、 河南、山東、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區都有古長城、烽火台的遺蹟。其中僅內蒙古自治區的長城就達3萬多里。
明朝在“外邊”長城之外,還修築了“內邊”長城和“內三關”長城。“內關”長城以北齊所築為基礎,起自內蒙古與山西交界處的偏關以西,東行經雁門關、平型諸關入河北,然後折向東北,經來源、房山、昌平諸縣,直達居庸關,然後又由北而東,至懷柔的四海關、與“外邊”長城相接,以紫荊關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內三關”長城在很多地方和“內邊”長城並行,有些地方兩城相隔僅數十里。除此以外,還修築了大量的“重城”。雁門關一帶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奇蹟。自秦始皇開始,修築長城一直是一項大工程。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占全國人口的1/20!當時沒有任何機械,全部勞動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環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可以想見,沒有大量的人群進行艱苦的勞動,是無法完成這項巨大工程的。
“因地地形,用險制塞”是修築長城的一條重要經驗,在秦始皇的時候已經把它肯定下來,司馬遷把它寫入《史記》之中。以後每一個朝代修築長城都是按照這一原則進行的。凡是修築關城隘口都是非曲直選擇在兩山峽谷之間,或是河流轉折之處。或是平川往來必經之地,這樣既能控制險要,又可節約人力和材料,以達“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效果。修築城堡或烽火台也是選擇在“四顧要之處”至於修築城牆,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地形,如像居庸關、八達嶺的長城都有是沿著山嶺的脊背修築,有的地段從城牆外側看去非常險峻,內側則甚是平緩,收“易守難攻”之效。在遼寧境內,明代遼東鎮的長城有一種叫山險牆、劈山牆的,就是利用懸崖陡壁,稍微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為長城 了。還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絕壁、江河湖泊作為天然屏障,真可以說是巧奪天工了.長城,作為一頂偉大的工程,成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遺產。
2001年06月25日,長城作為春秋至明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長城的防禦工程建築,在2000多年的修築過程中積累了豐 富的經驗。首先是在布局上,秦始皇修築萬里長城時就總結出了“因地形,用險制塞”的經驗。2000多年一直遵循這一原則,成為軍事布防上的重要依據。在建築材料和建築結構 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則,創造了許多種結構方法。有夯土、塊石片石、磚石混 合等結構;在沙漠中還利用了紅柳枝條、蘆葦與砂粒層層鋪築的結構,可稱得上是“巧奪 天工”的創造,在今甘肅玉門關、陽關和新疆境內還保存了2000多年前西漢時期這種長城的遺蹟。

城牆

城牆是這一防禦工程中的主體部分。它建於高山峻岭或平原險阻之處,根 據地形和防禦功能的需要而修建,凡在平原或要隘之處修築得十分高大堅固,而在高山 險處則較為低矮狹窄,以節約人力和費用,甚至一些最為陡峻之處無法修築的地方便采 取了“山險牆”和“劈山牆”的辦法,在居庸關、八達嶺和河北、山西、甘肅等地區的長城城 牆,一般平均高約七八米,底部厚約六七米,牆頂寬約四五米。在城牆頂上,內側設宇牆, 高一米餘,以防巡邏士兵跌落,外側一面設垛口牆,高2米左右,垛口牆的上部設有望口, 下部有射洞和擂石孔,以觀看敵情和射擊、滾放擂石之用。有的重要城牆頂上,還建有層 層障牆,以抵抗萬一登上城牆的敵人。到了明代中期,抗倭名將戚繼光調任薊鎮總兵時, 對長城的防禦工事作了重大的改進,在城牆頂上設定了敵樓或敵台,以住宿巡邏士兵和 儲存武器糧襪,使長城的防禦功能極大的加強。

關城

關城是萬里長城防線上最為集中的防禦據點。關城設定的位置至關重要,均是選 擇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處,以收到以極少的兵力抵禦強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稱“一夫當 關,萬夫莫開”,生動地說明了關城的重要性。長城沿線的關城有大有小,數量很多。就以 明長城的關城來說,大大小小有近千處之多,著名的如山海關、黃崖關、居庸關、紫荊關、 倒馬關、平型關、雁門關、偏關、嘉峪關以及漢代的陽關、玉門關等。有些大的關城附近還 帶有許多小關,如山海關附近就有十多處小關城,共同組成了萬里長城的防禦工程建築 系統。有些重要的關城,本身就有幾重防線,如居庸關除本關外,尚有南口、北口、上關三 道關防。北口即八達嶺,是居庸關最重要的前哨防線。

烽火台

烽火台是萬里長城防禦工程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它的作用是作為傳遞 軍情的設施。烽火台這種傳遞信息的工具很早就有了,長城一開始修築的時候就很好地 利用了它而且逐步加以完善,成了古代傳遞軍情的一種最好的方法。傳遞的方法是白天燃煙,夜間舉火,因白天陽光很強,火光不易見到,夜間火光很遠就能看見。這是一傳遞 信息很科學又很迅速的方法。為了報告敵兵來犯的多少,採用了以燃煙、舉火數目的多少 來加以區別。到了明朝還在燃煙、舉火數目的同時加放炮聲,以增強報警的效果,使軍情 傳遞頃刻千里。在古代沒有電話、無線電通訊的情況下,這種傳遞軍情信息的辦法可以說 十分迅速了。關於烽火台的布局也是十分重要的,要緊的是要把它布置在高山險處或是 峰迴路轉的地方,而且必須是要三個台都能相互望見,以便於看見和傳遞。烽火台在漢代 曾經稱過亭、亭隧、烽燧等名稱,明代稱作煙墩。它除了傳遞軍情之外,還為來往使節保護 安全,提供食宿、供應馬匹糧秣等服務。還有些地段的長城只設烽台、亭燧而不築牆的,可見烽火台在長城防禦體系中的重要性。

約旦佩特拉古城

約旦佩特拉古城(Petra ,Jordan)
約旦佩特拉古城
佩特拉(Petra)是約旦的一座古城。它是從岩石中雕鑿出來的,並以岩石的色彩而聞名於世。佩特拉因其色彩而常常被稱為”玫瑰紅城市”。實際上,這裡的岩石不只呈紅色,還有淡藍、橘紅、黃色、紫色和綠色。
佩特拉城隱藏在一條狹窄的峽谷內。建築物雕鑿在懸崖峭壁面內,其房間也隱沒在岩石之中。大約公元前312年,納巴泰人(古代阿拉伯部落)在此定居。佩特拉城地處從阿拉伯半島到地中海的貿易之路上,所以它成了那些橫越乾旱鄉村地區疲乏的旅行者們喜歡的歇腳地。
公元106年古羅馬人接管佩特拉以後,該城市仍然十分繁華。但後來因貿易路線改變了,佩特拉的重要性因此大為削弱。最終它被遺棄了,直到1812年後才被人發現。

巴西基督像

(Christ Redeemer,Brazil)在里約熱內盧(Rio de Janeiro)的科爾科瓦杜山上有一座基督雕像,高達
巴西基督像
38米左右,雕像中的基督似乎正深情地俯瞰著美麗的里約熱內盧。這座基督像是由一個叫Heitor da Silva Costa的巴西人和一個叫Paul Landowski的法國雕刻家分別設計和創造的,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蹟之一。巨型雕像的製作共花費了五年時間,最終於1931年10月12日完成了落成典禮。巨大的基督像張開雙臂,似乎正在歡迎來參觀的遊人。如今,基督像已成為美麗的里約熱內盧和巴西人熱情的象徵。

秘魯馬丘比丘遺址

秘魯馬丘比丘遺址 (Machu Picchu,Peru)
令人敬仰的馬丘比丘(Machu Picchu)城建在庫斯科西北130公里處的馬丘比丘山脊上,海拔2000多米。是南美洲最重要的考古學中心,也因此是秘魯最受歡迎的旅遊景點。
在山頂上馬丘比丘的懸崖邊,人們可以欣賞到落差600米直到烏魯班巴河的的垂直峭壁。要消除高原反應,人們可以嚼古柯葉——一種有香味的多項功效超過青黴素的草。在1981年,馬丘比丘周圍32,592公頃土地被列為秘魯的“歷史保護區”。這個地區不僅包括遺蹟本身,還包括附近的地貌和動植物群,尤其是當地生產的蘭花。
絕佳的地理位置使馬丘比丘成了理想的軍事要塞,它的位置也因此曾經是軍事機密。
人們認為馬丘比丘是印加統治者帕查庫蒂(Pachacuti)於1440年左右建立的,直到1532年西班牙征服秘魯時都有人居住。考古學的發現(加上最近對早期殖民檔案的解讀)顯示馬丘比丘並非普通城市,而是印加貴族的鄉間修養場所(類似羅馬莊園)。圍繞著庭院建有一個龐大的宮殿和供奉印加神祗的廟宇,以及其他供維護人員居住的房子。據估算,在馬丘比丘居住的人數在高峰時也不超過750人,而在沒有貴族來訪的雨季時就更少了。
印加王國選擇在此建立城市可能是由於其獨特的地理和地質特點。據說馬丘比丘背後的山的輪廓代表著印加人仰望天空的臉,而山的最高峰“瓦納比丘”代表他的鼻子。印加人認為不該從大地上切削石料,因此從周圍尋找分散的石塊來建造城市。一些石頭建築連灰泥都沒有使用,完全靠精確的切割堆砌來完成,修成的牆上石塊間的縫隙還不到1毫米寬。
1913年,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用了整個4月刊來介紹馬丘比丘,這處遺址也因此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2003年有大約400,000人參觀馬丘比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大規模旅遊對遺址帶來的損害表示關注。秘魯當局堅稱這不是問題,遺址的偏僻會給旅遊業形成天然的限制。不斷有建議要在遺址修建纜車,但至今一直未獲批准。
智利詩人巴勃羅·聶魯達最著名的作品,受馬丘比丘啟發的“馬丘比丘之巔”:
“我看見石砌的古老建築物鑲嵌在青翠的安第斯高峰之間。激流自風雨侵蝕了幾百年的城堡奔騰下泄……”

奇琴伊查庫庫爾坎金字塔

(Chichen Itza ,Mexico) 
這座金字塔的設計數據均具有天文學上的意義,它的底座呈正方形,其階梯朝著正北、正南、正東和正西,四周各有91層台階,台階和階梯平台的數目分別代表一年的天數和月數。52塊有雕刻圖案的石板象徵著瑪雅日曆中52年為一輪迴年,這些定位顯然是經過精心考慮的。
在庫庫爾坎金字塔的東面一座宏偉的四層金字塔被稱為勇士廟,廟的前面和南面是一大片方形或圓形的石柱,名為“千柱群”,這些石柱過去曾支撐著巨大的宮殿。它的入口處是一個用巨大石頭雕成的仰臥人形像,古瑪雅人稱它“恰克莫爾”神像,它的後面是兩個張著大嘴的羽蛇神。環繞著這片中心區方圓幾公里內還有很多奇琴伊察舊城的石砌建築,均為同一時代的遺址。
庫庫爾坎”是瑪雅語,意為“羽蛇風神”。庫庫爾坎金字塔是奇琴伊查古城中最高大的建築、占地約3000平方米。它9層疊建,塔頂高達30米。其塔基為四方型,越往上越小,四周各有91級台階通向塔頂平台上的神廟。為保護這所建築,除重要客人外,目前一般遊人是不準上登的。金字塔北面塔基下有一條通道通向塔的裡面。原來,塔內是一個更加陡峭的台階,共有61級,頂端也有一個神廟,裡面有隻美洲豹的石頭雕像,眼珠是用玉石鑲嵌的。
廣場一側有一座高矗的石頭建築為球戲場。瑪雅人的球戲是一種宗教活動。舉行祭祀儀式時,兩隊各由7人組成的武士上場,爭搶一個橡膠球,投進球場邊牆上的石圈裡,投中多者為勝,敗者祭天。奇琴伊查的球戲場是迄今發現的美洲印第安人文化遺址中最大的一個。
羽蛇神是墨西哥古代印第安人崇拜的神,掌管雨水和豐收。羽蛇神頭部的造型和中國的龍非常相象。包括墨西哥和我們中國的一些學者在內,世界上許多研究者都認為,墨西哥印第安人的祖先可能來自中國,中墨兩國古代文明可能有某種聯繫。人們在奇琴伊查古城遺址所在的尤卡坦半島上已經發掘出多處古瑪雅人的建築,但據說還有大量的瑪雅人建築仍被埋藏在莽莽的熱帶雨林中,等待著考古學家去發現。

義大利古羅馬鬥獸場

義大利古羅馬鬥獸場(The Roman Colosseum,Italy) 
義大利古羅馬鬥獸場
羅馬鬥獸場(Colosseum),亦譯作羅馬大角斗場、羅馬競技場、羅馬圓形競技場、科洛西姆、哥羅塞姆,原名弗萊文圓形劇場(Amphitheatrum Flavium),位於今天的義大利羅馬市中心,是古羅馬時期最大的圓形角斗場,建於公元72至82年間,現僅存遺蹟。 鬥獸場專為野蠻的奴隸主和流氓們看角斗而造。
從功能、規模、技術和藝術風格各方面來看,羅馬鬥獸場是古羅馬建築的代表作之一。它的施工速度之快也是一個奇蹟。
鬥獸場平面式長圓形的,相當於兩個古羅馬劇場的觀眾席相對合一。鬥獸場長軸188m,短軸156m,中央的“表演區”長軸86m,短軸54m。觀眾席大約有60排座位,逐排升起,分為五區。前面一區是榮譽席,最後兩區是下層民眾的席位,中間是騎士等地位比較高的公民坐的。榮譽席比“表演區”高5m多,下層觀眾席位和騎士席位之間也有6m多的高差,社會上層的安全措施很嚴密。最上一層觀眾席背靠著外立面的牆。觀眾席總的升起坡度接近62℅,觀覽條件很好。
羅馬鬥獸場由弗拉維安王朝的三個皇帝建造,它正式的名字是弗拉維安競技場。它的建造是這個新王朝的家族為提高自身在公眾中的地位而發起的一系列運動的一部分。韋斯帕西恩(公元69—79年)是這個王朝的締造者,他的出身並不高貴;在尼祿自殺後的一年中,羅馬又經歷了三個短命皇帝的失敗的統治,韋斯帕西恩隨後坐上了皇位。那時尼祿並未被遺忘;他所吞噬的廣袤的土地和其他的奢侈物已經激起民憤。因此,當韋斯帕西恩決定填平那屬於尼祿的豪華金色宮殿的人工湖.將其變成公共娛樂場所的時候,幾乎沒有任何人提出異議。
這個用石頭建起的羅馬鬥獸場(長188米;寬156米;高57米),由石灰華(10萬立方米,采自提維里附近的採石場,通過一條特殊的馬路運至羅馬)構成,它是羅馬最大的環形競技場了。人們相信大約300噸的鐵被用來製造將石頭連線起來的抓鉤。
從外部看,這座羅馬鬥獸場由一系列3層的環形拱廊組成,最高的第4層是頂閣。這3層拱廊中的石柱根據經典的標準分別設計(由地面開始,多利安式樣,愛奧尼亞式樣和科林斯式樣)。在第4層的房檐下面排列著240箇中空的突出部分,它們是用來安插木棍以支撐“Velarium”的,Velarium是露天劇場的遮陽帆布,皇家艦隊的水兵們負責把它撐起以幫助觀眾避暑,避雨和防寒,這樣一來大鬥獸場便成為一座1世紀的透明園頂競技場。
羅馬鬥獸場能容納的觀眾大約5萬人。共有3層座位;下層,中層及上層,頂層還有一個只能站著的看台,這是給地位最低下的社會成員準備的:女人,奴隸和窮人。但即使在其他層,座位也是按照社會地位和職業狀況安排的:皇室成員和守望聖火的貞女們擁有的、特殊的包廂。身著白色紅邊長袍的元老們坐在同一層的“唱詩席”中;然後依此是武士和平民。不同職業的人也有特殊的席位,例如士兵、作家、學者和教師,以及國外的高僧等。觀眾們從第一層的80個拱門入口處進入羅馬鬥獸場,另有160個出口遍布於每一層的各級座位,被稱為吐口,觀眾可以通過它們湧進和湧出,混亂和失控的人群因此能夠被快速的疏散(據說這裡只需十分鐘就可以被清空)。

印度泰姬陵

印度泰姬陵
泰姬陵(Taj Mahal),全稱為“泰吉·瑪哈爾陵”。莫臥兒帝國著名建築。在今印度距新德里200多公里外的北方邦的阿格拉 (Agra)城內,亞穆納河右側。莫臥兒帝國國王沙傑汗為他死去的皇妃蒙太姬修建的陵墓。公元1630年始建,1653年建成。它由殿堂、鐘樓、尖塔、水池等構成,全部用純白色大理石建築,用玻璃、瑪瑙鑲嵌,絢麗奪目。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是伊斯蘭教建築中的代表作。
1983年根據文化遺產評選標準C (I) 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評為遺產的報告:世界遺產委員會第7屆會議報告。是台北時間2007年7月8日凌晨公布的“新七大奇蹟”之一。
從數不清的照片中使人非常熟悉的泰姬陵的外形被作為飯店的標誌、酸辣醬和調味品的商標,實際上它被用在隨便什麼地方,人們看到立刻就想到是印度的地方。儘管如此,很少有人看了泰姬陵感到失望的。
泰姬陵百看不厭,它仍舊能使人驚訝。它在一天裡不同的時間和不同的自然光線中顯現出不同的特色。雖然它是一座陵墓,可它卻沒有通常陵墓所有的冷寂。相反你感到它似乎在天地之間浮動。它的和諧對稱、花園和水中倒影融合在一起創造了令無數參觀者驚嘆不已的奇蹟。估計有2萬名工匠參與了泰姬陵的建造,歷時22年才完成。據說一位法國人和一位威尼斯人參與了工程的部分工作。至今沒有一位建築師被記錄肯定參與了陵墓的建造——這對這個建築物是很適宜的,因為建造它的本意在於讓人們只記住在陵墓里的人。
泰姬陵是用從322公里外的採石場運來的大理石造的,但它卻不是有些照片裡的那種純白色建築。成千上萬的寶石和半寶石鑲嵌在大理石在表面,陵墓上的文字是用黑色大理石做的。從一道雕花的大理石圍欄上可以看到出色的手藝。陽光照射在圍欄上時,它投下變化紛呈的影子。從前曾有銀制的門,裡面有金制欄桿和一大塊用珍珠穿成的布蓋在皇后的衣冠冢上(它的位置在實際埋葬地之上)。竊賊們偷去了這些珍貴的東西,許多人曾企圖挖取鑲嵌在大理石欄上的寶石,但泰姬陵的雄偉壯麗仍使人為之傾倒。
泰姬陵坐落在一個風景區內,莊嚴雄偉的門道象徵著天堂的入口,上方有拱形圓頂的亭閣。原先這兒曾有一扇純銀的門,上面鑲嵌著幾百個銀釘。這些東西都已被劫走,現在的門是銅製的。
關於沙賈汗想在朱木拿河的另一邊為自己建一座同樣的黑色大理石陵墓的傳說似乎沒有太多的真實性。他的兒子奧朗則布於1658年宣布為帝,並把他的父親軟禁在阿格拉一個城堡內達9年之久,一直到他去世。沙賈汗能從城堡遠遠眺望泰姬陵。後來他也被葬在泰姬陵。
泰姬陵代表了莫臥兒建築成就的高峰。這種風格的陵墓豎立在一個底座上,上面飾有光塔,人們對它懷有和對清真寺同樣的崇敬的心情。這種風格的紀念陵墓在印度北部發展並隨之消失。
侯邁因在德里的陵墓於1564年動工,它是泰姬陵的雛形,牢固、威嚴而不是精緻、黃雅。17世紀70年代奧朗則布在奧芝加巴德為他的妻子仿造了一座泰姬陵,可是它沒有泰姬陵的魅力與和諧。德里的另一陵墓賽夫達賈之墓於1753年動工,被稱為是“莫臣兒建築最後的閃光”,然而它可不是一座人們盡力設法要運河看的建築物。這些紀念陵墓都有一個標準的模式——一個大的洋蔥形狀的拱頂、水道、分成四部分的花有泰姬陵的建造者把這些東西融化在一起,創造出一座無與倫比的建築。與孟加拉的總督威廉·本廷克爵士策劃的陰謀相比,泰姬陵內珍貴財寶的失竊可謂微不足道。19世紀30年代,他謀劃拆除當時疏於管理、雜草叢生的泰姬陵,把大理石運往倫敦出售。只是因為從德里紅堡上拆下的大理石找不到買主,這個計畫才作罷。後來,在1900年當了印度總督的柯曾重新修復了泰姬陵。
毫無疑問,泰姬陵是世界上完美藝術的典範。基本上由大理石建成的建築毫無瑕庇,月光之下的泰姬陵更給人一種恍若仙境的感覺。她不僅表達了沙賈汗對愛妻的深切紀念,也是他給人類的一份厚禮。
泰姬陵是一座白色大理石建成的巨大陵墓清真寺,是莫臥兒皇帝沙賈汗為紀念他心愛的妃子於1631年至1648年在阿格拉而建的。泰姬陵是印度穆斯林藝術最完美的瑰寶,是世界遺產中令世人讚嘆的經典傑作之一。
這座世界七大建築奇蹟背後其實有一段哀怨纏綿的歷史,了解它的歷史的背景,確能增加觀賞泰姬陵的趣味。17世紀莫臥兒帝國皇帝沙傑漢為紀念其愛妃慕塔芝瑪,動用了數萬名工人,以寶石鑲飾修建陵寢,圖案之細緻令人叫絕。泰姬陵最引人矚目的是用純白大理石砌建而成的主體建築,皇陵上下左右工整對稱,中央圓頂高六十二米,令人嘆為觀止。四周有四座高約四十一米的尖塔,塔與塔之間聳立了鑲滿三十五種不同類型的半寶石的墓碑。陵園占地十七公頃,為一略呈長形的圈子,四周圍以紅沙石牆,進口大門也用紅岩砌建,大約兩層高,門頂的背面各有十一個典型的白色圓錐形小塔。大門一直通往沙傑罕王和王妃的下葬室,室的中央則擺放了他們的石棺,壯嚴肅穆。泰姬陵的前面是一條清澄水道,水道兩旁種植有果樹和柏樹,分別象徵生命和死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