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洛維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

斯洛維尼亞原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联邦共和國的6個共和國之一,面積20251平方公里(約占前南斯拉夫領土面積的7.9%).人口196.3萬(1991年普查數),其中87.6%為斯洛維尼亞族人,其餘有克羅埃西亞族、塞爾維亞族、穆斯林族,南斯拉夫族、匈牙利族、馬其頓族、黑山族,阿爾巴尼亞族,義大利族等。首都在盧布爾雅那。官方語言為斯洛維尼亞語。貨幣名稱為“托拉爾”。

基本信息

簡介

斯洛維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斯洛維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

斯洛維尼亞(斯洛維尼亞語:Slovenija)是一個位於中歐南部,比鄰阿爾卑斯山的小國。全稱斯洛維尼亞共和國,西鄰義大利,西南通往亞得里亞海,東部和南部被克羅埃西亞包圍,東北有匈牙利,北接奧地利。斯洛維尼亞在1991年之前為前南斯拉夫的一個加盟共和國。1991年6月25日獲得獨立。歐洲中南部巴爾幹半島上的共和國。全稱斯洛維尼亞共和國。面積2.03萬平方千米。人口199萬(1993)。其中90.5%為斯洛維尼亞人,其餘為克羅埃西亞人和塞爾維亞人。官方語言為斯洛維尼亞語。居民多數信奉天主教。首都盧布爾雅那

自然概況

斯洛維尼亞最高峰—特里格拉夫山斯洛維尼亞最高峰—特里格拉夫山

斯洛維尼亞地圖位於歐洲中南部,巴爾幹半島西北端,地處阿爾卑斯山和亞得里亞海之間,位於原南斯拉夫的西北部,東部和南部與克羅埃西亞接壤,西南瀕臨亞得里亞海,西鄰義大利,北界奧地利與匈牙利。面積為20273平方公

斯洛維尼亞最高峰—特里格拉夫山里。52%的面積被茂密的森林所覆蓋。海岸線長46. 6公里。西北部為斯洛維尼亞阿爾卑斯山地,南部為石灰岩高原。德拉瓦河與薩瓦河上游流經,河谷平原占全國總面積五分之一。特里格拉夫峰為境內最高的山峰,海拔2864米。最著名的湖泊是布萊德湖。氣候分山地氣候、大陸性氣候和地中海式氣候。夏季平均氣溫為21℃,冬季平均氣溫為0℃。

人口

里布尼察湖里布尼察湖

198.8萬(1999年12月)。主要為斯洛維尼亞族(87.9%里布尼察湖),匈牙利族(0.43%),義大利族(0.16%),其餘民族(11.6%)。官方語言為斯洛維尼亞語。主要宗教是天主教。

首都

首都盧布爾雅那首都盧布爾雅那

首都盧布爾雅那盧布爾雅那(Ljubljana)是斯洛維尼亞共和國的首都和政治、文化中心。位於西北部薩瓦河上游,群山環抱的盆地之中,多濃霧。面積902平方公里,人口約27.2萬人(1995年)。

公元前一世紀羅馬人建城,稱“艾摩那”,十二世紀改為現名。因地理位置接近邊陲,歷史上多受奧地利和義大利影響。1809-1813年為法國的一個地方行政中心。1821年奧、俄、普、法、英等國在此舉行“神聖同盟”成員國會議。十九世紀是斯洛維尼亞民族運動的中心。1919年起歸屬南斯拉夫。1895年發生地震,破壞嚴重,只有一些重要的建築保存下來,如公元前三、四世紀的羅馬古城遺址、十八世紀的聖尼古拉總教堂、1702年建的音樂館和一些十七世紀的巴羅克式建築等。

盧布爾雅那文化事業發達,有全國著名的斯洛維尼亞藝術科學學院,其畫廊、圖書館和國家博物館,在國內享有盛名。1595年創辦的盧布爾雅那大學,後以20世紀革命家和政治家愛德華·卡德爾的名字命名。該市大學生占全城人口的1/10,故有“大學城”之稱。市內還有神學院(1919)和三所美術學院、斯洛維尼亞理科與美術學院和冶金研究所。

工業主要是生產水輪發電機、紡織品、氧化鋁、紙張、新聞紙、皮革製品、家用電器、化工品、藥品等。

盧布爾雅那自古就是交通要道,目前仍是斯洛維尼亞通往義大利、奧地利、巴爾幹諸國的國際鐵路樞紐。

盧布爾雅那是世界上最早在市區的街道上安裝供暖設備的城市,在冬天的街道上看不到冰雪痕跡。

斯洛維尼亞國旗

斯洛維尼亞國旗斯洛維尼亞國旗

斯洛維尼亞國旗(Vlajka Slovinska)是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2:1。旗面由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組成,自上而下分別為白、藍、紅三色。旗面左上角繪有國徽。斯洛維尼亞於1991年宣布脫離原南斯拉夫,成為獨立主權國家,1991年6月27日正式採用上述國旗。

旗面的顏色來自克拉尼斯卡的紋章,並非泛斯拉夫顏色。

斯洛維尼亞1918年加入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文尼斯洛維尼亞國旗亞聯合王國時,以三色旗為國旗。1991年成為獨立主權國家後,採用在左上方繪有國徽(山峰與六角星)的三色旗為國旗。白色象徵對和平與神聖的無限嚮往和憧憬;藍色象徵人民如大海般自由寬闊的胸襟;紅色象徵人民爭取獨立和國家主權的勇氣和不朽靈魂。

國旗內的國徽上的山峰是象徵該國最高峰——海拔2864米的特里格拉夫峰。

歷史

在遠古時代,斯洛維尼亞的居民為古凱爾特人及古伊利里亞人。羅馬帝國經過長達兩百年與當地民族的衝突以後,於1世紀時開始對該地進行統治,並在當地建立的多個城市。 從6世紀起,斯洛維尼亞民族的祖先,古斯拉夫人漸漸在此地定居。7世紀時當地興起了第一個斯洛維尼亞族國家,Carantania公爵國。745年該國由法蘭克帝國吞併,許多斯拉夫人自此轉信天主教。

1000年左右書寫的Freising manuscripts(弗萊興手抄本?)為斯洛維尼亞語現存最早的文字記錄,也是歷史上第一個以拉丁字母書寫的斯拉夫語言。14世紀時斯洛維尼亞大部分成為哈布斯堡王朝的領地,該王朝即奧匈帝國的建立者。拿破崙時代斯洛維尼亞曾一度成為法國的伊利里亞諸省的一部分。

1848年,奧匈帝國內地方民族主義高漲,斯洛維尼亞也傳出了建立統一獨立的國家的呼聲。 1918年,奧匈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鏇即崩潰。斯洛維尼亞成為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王國的一

馬里博爾沿河風光部分。王國於1929年更名為南斯拉夫。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斯洛維尼亞大部分由德國及義大利所兼併,戰後又以加盟共和國的身份重歸南斯拉夫聯邦。

南斯拉夫時期的斯洛維尼亞是六個加盟共和國當中最富裕的一個。南斯拉夫領導人狄托於1980年逝世後,斯洛維尼亞政府開始自行進行一系列的政治、經濟改革,並於1989年9月通過修正案,重申斯洛維尼亞加盟共和國脫離聯邦的權利。

1990年12月23日,斯洛維尼亞進行全民公決,88%贊成獨立。1991年6月25日,斯洛維尼亞正式宣布獨立。南斯拉夫隨即派兵向斯洛維尼亞宣戰,但十天內便在斯洛維尼亞的抵抗中撤退,雙方基本沒有傷亡,史稱十日戰爭

1992年,歐洲共同體承認斯洛維尼亞為獨立國家,並接納斯洛維尼亞加入聯合國。同年,斯洛維尼亞正式獨立。 獨立後,斯洛維尼亞將注意力轉向西方。2004年3月斯洛維尼亞加入了北約組織,5月1日加入歐盟,在2007年1月正式啟用歐元,2007年12月21日成為申根公約會員國。

民族節日

節日 日期

新年 1月1-2日

全國文化日 2月8日

復活節 4月10-13日

抵抗日 4月27日

勞動節 5月1-2日

聖神降臨節 5月31日

聖母升天節 8月15日

改革日 10月31日

萬聖節 11月15日

聖誕節 12月25日

獨立日 12月26日

國家政治

國家政要

馬里博爾沿河風光馬里博爾沿河風光

總統達尼洛·蒂爾克(Danilo Türk)2007年12月當選;總理博魯特·帕霍爾,2008年11月當選。

國家政體

公元6世紀末,斯拉夫人遷徙到現斯洛維尼亞一帶。公元7世紀科佩爾海港,斯洛維尼亞隸屬於薩莫封建王國。公元8世紀被法蘭克王國統治。公元869年~874年曾在潘諾平原建立斯洛維尼亞獨立國家。此後,斯洛維尼亞幾易其主,曾受哈布斯堡王朝、土耳其、奧匈帝國等統治。1918年底,斯洛維尼亞與其他一些南部斯拉夫民族聯合成立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斯洛維尼亞人王國,1929年改稱為南斯拉夫王國。1941年,德意法西斯入侵南斯拉夫。1945年,南斯拉夫各族人民贏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並於同年11月29日宣告成立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1963年改稱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联邦共和國),斯洛維尼亞為其中的一個共和國。1990年5月,斯洛維尼亞舉行二戰後第一次多黨制大選,斯民主聯盟上台執政。1991年6月25日,斯議會通過決議,宣布脫離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联邦共和國成為獨立主權國家。1992年5月22日加入聯合國。

政治

1991年12月23日公布的新憲法規定總統由直接普選產生,任期五年,最多連任兩屆。議會為兩院制,稱國民議會和國民協商會。國民議會為主要立法機構,由90名議員組成,以無記名投票方式通過直接選舉產生,任期四年;國民協商會代表公民和社會行使監督權並有否決權,議員任期五年,由40名議員組成。政府是國家權力執行機構,任期四年。

國家經濟

斯洛維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斯洛維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

屬中等已開發國家,有著良好的工業、科技基礎。礦產資源貧乏斯洛維尼亞,主要有汞、煤、鉛、鋅等。森林和水力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為49. 7%。2000年工業生產總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7. 5%,從業人口33. 7萬,占整個就業人口的37. 8%。工業部門以黑色冶金、造紙、製藥、家具製造、製鞋、食品加工等為主。出口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出口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一半以上。主要貿易對象是歐盟國家,其次為原南地區和中歐自由貿易協定國。重視發展旅遊業。主要旅遊區是亞得里亞海海濱和北部阿爾卑斯山區,主要旅遊點有特里格拉夫山自然風景區、布萊德湖和波斯托伊那溶洞

有良好的工業科技基礎。工業較發達,電力工業先進,另有黑色冶金、造紙、家具製造、製鞋、紡織、電子、機械、食品等工業部門。農產品以馬鈴薯、穀物、水果為主。林、畜牧業亦重要,主要飼養牛、豬、、馬、羊、家禽等牲畜。重視發展旅遊業,多為歐洲遊客,主要的旅遊點是亞得里亞海濱和阿爾卑斯山區等。交通發達,與許多國際鐵路、公路和航空線相連,電氣化鐵路和現代化公路占相當的比重。鐵路長1 200多千米,公路18 000千米,主要海港是科佩爾港。主要出口運輸車輛、電力設備、機械設備、服裝、家具、藥品和製藥設施、有色金屬製品等。主要進口石油製品、生活用品、食品、鋼鐵、紡織品等。主要貿易夥伴是德國、義大利、法國、克羅埃西亞等。

旅遊景點

皮蘭古城

斯洛維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斯洛維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

皮蘭市位於斯洛維尼亞西南沿海,是一座保存完好的中世紀小城。人口約4800。歷史上皮蘭市曾經在威尼斯城市共和國管轄下度過了近500年,因此城中許多建築至今仍流露著威尼斯的風格。皮蘭城雖小,但卻保留著豐富的文化遺產,中世紀的建築在城中隨處可見。狹窄的街道、鱗次櫛比的小樓是皮蘭最具特色的景致。在市中心的廣場上豎立著著名的小提琴家和作曲家塔爾蒂尼(TARTINI)(1692-1770)的銅像,皮蘭是他的故鄉。皮蘭市與克羅埃西亞隔海相望,該市所在的皮蘭灣至今仍為斯、克兩國間具有邊界爭議的地區。

波斯托伊那溶洞

波斯托伊那溶洞(POSTOJNSKA JAMA):位於距首都西南54公里的波斯托伊那市,是歐洲第二大溶洞,在斯洛維尼亞的眾多溶洞中最具特色。壯觀的石柱、石筍和石鐘乳是歷經幾百萬年而形成的。洞中還生活著一種類似娃娃魚的珍奇動物,體形纖巧,無鱗,有四肢,長壽百年,被斯洛維尼亞人成為“人魚”。學名為蠑螈。

布萊德別墅

布萊德別墅(VILA BLED):位於首都西北約60公里的風景秀麗的布萊德湖畔。奧地利王室最早在此建造別墅。20世紀20年代至二戰爆發前,奧地利人建造的別墅為南斯拉夫王首都盧布爾雅那室據有。1947年,狄托重建布萊德別墅,作為在斯洛維尼亞的行宮,並用來接待外國領導人。1984年,布來德別墅對外開放營業,稱布萊德別墅賓館。別墅的50年代建築保存完好,風格華麗而不失古樸;咖啡廳由斯已故著名建築師普萊奇尼設計,面朝湖心小島,景觀開闊優雅。別墅背山臨水,是一處清幽的別居之所。

布萊德湖

位於阿爾卑斯山南麓,從地質學角度看,它是由冰川融化後形成的湖泊,山頂積雪融水、山間清泉不斷注入湖中,故有“冰湖”之美譽。布萊德湖風景優美,湖水清澈見底,湖裡游著天鵝、野鴨和其他一些水禽,周圍漫山遍野綠樹成蔭、綠草如茵,阿爾卑斯雪峰在太陽的映照下顯得清晰可見,一切都美得像一幅風景名畫。

科佩爾海港

科佩爾海港(LUKA KOPER)地處歐洲腹地,具有理想的地理位置。它是由十一個高度專業化和高效率的裝卸碼頭組成(包括裝運和倉儲)並具備用於各種不同貨物的裝卸配套設備,主要裝運貨物有咖啡、大米和各類糧食、糖類、棉花、鋼鐵、鋁合金和各類金屬和非金屬產品、紙張和有機化合物品,還有水果、易碎物品、牲畜、貨櫃、小型汽車和其他車類、木材、散裝物和液體物品、礦物和煤炭。同時還提供為成品、半成品加工處理和直接銷售以及其它增加經濟價值的各類服務。

文化教育

盧布爾雅那大學政府重視教育,逐年加大教育在GDP中所占比重。2007年教育預算為15.1億歐元,占GDP的4.75%。 實行12年義務教育制。學制:國小8年,中學4年,大學4~6年。2006-2007學年度在校學生人數分別為:國小生164991人,中學生93904人,大學生100113人,研究生4477人。2007年畢業的大學生13806人,研究生991。各類教師總計32203人。2008年,共有綜合性大學4所,中學140所,國小449所。文化教育程度較高,主要大學是盧布爾雅那大學和馬里博爾大學等。 全國共有各類圖書館總計904個,博物館58個。

新聞出版

2007年,斯有日報7種、周刊28種、雙周刊9種、月刊68種、雙月刊6種。讀者較多的全國性報紙主要為:斯洛維尼亞新聞(42.5萬人)、勞動報(22.8萬人)、晚報(17.4萬人)、日報(15萬人)、濱海新聞報(9萬人)、金融報(6.3萬人)。用斯洛維尼亞文出版。

電視台

2007年共有電視台73家,其中國家電視台有斯洛維尼亞廣播電視台(有6個斯語頻道,1958年成立)和科佩爾電視台(義大利語頻道)。1997年以來,斯洛維尼亞廣播電視斯洛維尼亞台兩個頻道的節目經Hot Bird3衛星向世界轉播,覆蓋全歐洲及亞洲、非洲的部分地區。私營商業電視台主要有Kanal A(1989年成立)和POP TV(1993年成立),2000年10月,POP TV的母公司美國Super Plus收購了Kanal A,但仍使用其名稱。此外,還有二十餘個地方有線電視台。

廣播電台

2005年,共有61家廣播電台,全年播音時間總計為24465小時。

國家通訊社

斯洛維尼亞通訊社,簡稱STA, 成立於1991年6月20日。

對外交往

斯洛維尼亞致力於全面融入歐盟體系。積極發展同德國、法國等歐盟大國和美國、中國、俄羅斯等大國關係,注重發展與其他原南斯拉夫國家關係,積極參與協調西巴爾幹事務及國際熱點問題的解決。先後參與在科索沃、馬其頓、東帝汶、阿富汗、伊拉克和黎巴嫩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維和行動。 2004年5月,斯洛維尼亞加入歐盟。此後,斯洛維尼亞又於2007年1月和12月先後加入歐元區和申根區。2008年上半年任歐盟輪值主席國。

與中國關係

1992年4月27日,中國宣布承認斯洛維尼亞共和國,同年5月12日,中斯兩國建立外交關係後,兩國關係發展順利。2007年11月,斯洛維尼亞總理揚沙來華訪問。2008年10月24日至28日,圖爾克總統將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2009年8月,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訪斯。 近年來,中斯貿易額增長較快。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2007年中斯貿易額約為8.04億美元,增長48.5%。

與克羅埃西亞關係

自1991年從前南斯拉夫獨立以來,斯洛維尼亞和克羅埃西亞兩國一直就皮蘭灣港口附近一段數公里長的海岸線的歸屬問題存在爭議。2009年11月4日,克羅埃西亞總理科索爾和阿爾卑斯山牧場斯洛維尼亞總理帕霍爾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簽署邊界仲裁協定,為兩國解決持續近20年的邊界爭端和為克羅埃西亞加入歐盟鋪平了道路。根據這項協定,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這兩個巴爾幹國家將通過國際談判來解決兩國1991年宣布獨立時遺留下來的邊界爭端。2010年3月23日,斯洛維尼亞憲法法院認定斯政府與克羅埃西亞簽署的邊界仲裁協定符合斯憲法。此舉為這一仲裁協定獲斯議會通過、斯克兩國最終解決邊界爭端掃清障礙。 主張在相互尊重主權、平等互利的原則基礎上同各國發展關係。致力於加入歐盟、北約、積極發展睦鄰友好關係和力求同世界大國保持友好合作關係是斯外交政策的基點。

軍事

國家武裝部隊正式建立於1991年6月,原名斯洛維尼亞領土保衛部隊,1993年10月更名為斯洛維尼亞軍。斯憲法規定,總統為武裝部隊最高統帥。 自1998年起,斯按北約標準改組軍隊體制,分為基本國防部隊、加強部隊和快速反應部隊。

2003年9月取消義務兵役制。

2007年,國防預算4.88億歐元,占GDP的1.53%。

截至2008年底,斯軍隊總人數11396人,其中職業軍人7094人,預備役4302人。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