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鞘豆葉甲

斑鞘豆葉甲

成蟲體長1.6~3毫米,寬0.9~1.7毫米,卵形或長方圓形。體色變異大,有深有淺;淺色個體體背淡棕黃或棕色,腹面暗褐色,觸角完全黃色或端節暗褐到黑,足黃或褐黃,頭頂後方、胸部、鞘翅中縫和基部橫凹上的一斑均為黑色。深色個體除觸角、上唇和足黃色、肩胛內側一黃斑外,其餘均黑色。

害蟲名稱

名稱:斑鞘豆葉甲拉丁學名:Colposcelis signata(Motschulsky) 綱:昆蟲綱 目:鞘翅目 科:葉甲科 主要危害作物:大豆等豆類作物。

形態特徵

1)成蟲:成蟲體長1.6~3mm,寬為0.9~1.7mm,卵形或長方圓形。淺色個體體背棕色,腹面暗褐色,觸角黃色,足黃或褐黃;深色個體除觸角、上唇和足黃色,肩胛內側一黃斑外,其餘均黑色。觸角絲狀。小盾片三角形,光亮。鞘翅基部稍寬於前胸,刻點排列成規則的縱列,基半部刻點大而清楚,端半部刻點細而小。2)卵:長橢圓形,長0.4~0.5mm,白色至淡黃色。3)幼蟲:幼蟲體長約3.6mm,頭、前胸背板黃褐色,胴部乳白色。

斑鞘豆葉甲斑鞘豆葉甲

為害特點

成蟲為害豆葉片、地下莖部、子葉及嫩芽,受害葉片呈現缺刻、孔洞、破碎或幼苗枯萎。幼蟲為害幼苗和根部表皮及鬚根,影響幼苗的生長發育。

生物學特性

吉林年生1代,以成蟲在土中越冬,翌年5月中旬始見,6月上、中旬進入盛期。5月下旬產卵,6月中、下旬至7月初進入盛期,6月孵化出幼蟲,持續到8月,7月下至8月中旬化蛹,9月上旬進入末期。8月上旬第一代成蟲始見,成蟲大部分羽化後在土中2~10厘米處直接越冬。豆苗出土後,越冬成蟲出土為害。成蟲善跳,喜歡在10~16時活動,白天在葉上取食,夜間潛伏在土塊下或土縫內,白天交尾後經3~4天產卵在幼苗附近的土下,卵塊狀,每塊4~31粒,每雌最多產19粒,氣溫23℃,卵期8~11天。越冬成蟲到7月上旬死亡,成蟲期10個多月;5厘米處土溫25.3℃,幼蟲期約50天,老熟幼蟲在土中做土室化蛹,蛹期8天。

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收穫後,及時清除田間雜草和枯枝落葉,並深翻土地,減少越冬蟲量。2)藥劑防治:成蟲發生期,噴灑10%氯氰菊酯EC1 500~3 000倍液,或5%順式氯氰菊酯EC1 500~3 000倍液。防治幼蟲可用90%

敵百蟲

EC1 500倍液,50%

辛硫磷

EC2 500倍液灌根。大豆對辛硫磷敏感,不宜加大藥量。

地理分布

分布在東北、華北、華東和華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